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方式创新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方式创新研究
[摘要]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体系在当下同时兼备大中小配套、专业化和通用性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相应的高速公路建设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过去,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资金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但是到了现在,这样的资金来源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本文从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角度展开探究,为我国高速公路投融资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高速公路;融资方式;创新;投资
1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高速公路在世界各地得到高速的发展。

高速公路一经出现,就以快速、舒适、安全等特征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高速公路发展到了今天,不仅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交通现代化的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高速公路在各个国家的运输方式中都在发挥着特有的重要作用。

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和高速公路建设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在现在科技和经济都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大环境下,高速公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各个国家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在世界上处于第二位的位置,但是落实到人头上就会远远的落后于其他国家,所以,我国要加大力度促进高速公路的发展。

在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中,资金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如果高速公路建设的融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

2我国高速公路投融资的具体特点
要对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融资特点进行分析,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主要融资主体是政府,投资的主体比较单一。

当时的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各级地方政府的拨款,中央拨款主要在国道和国防公路的建设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但是公路发展已经严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为了缓解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瓶颈”,国家和地方积极的对投融资方式进行创新与改革。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我国的高速公路投融资体制有了相应的发展,由原来的单纯依靠政府到现在向银行和社会发放债券和股票等渠道,投资的主体逐渐转变为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外商等多元化的主体。

我国现在的高速公路投融资体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21投资主体多元化
现在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经营性的高速公路项目按照投资主体主要可以分为非政府投资主体和政府投资主体,其中政府投资主
体又可以分为中央政府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

高速公路的建设现在主要以地方性的投资为主,中央对车辆征收的各种费用只是一种必要的行政手段,这样的投融资方式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建设高速公路的热情。

非政府投资的主体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和外商,因为企业经济实力的加强以及政府一些优惠政策的制定,吸引了一些企业加入到高速公路投融资的主体中来。

22融资方式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专项资金和资金市场融资。

其中财政专项资金还包括各种国债和地方债券,对公路征收的各种税费等。

资金市场融资的渠道相对较多,主要包括银行贷款、股票以及企业债券等。

随着市场融资方式的不断增多,高速公路建设融资体制改革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31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机制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大规模高速公路网的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公路建设投资逐渐增加,但是因为资金的供给不足,很多已定的路线建设只能延迟开通,由此可见,高速公路建设投资规模的扩大,需要对融资的渠道进行拓宽,在政府的指导下,使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对民间资本进行吸引,还要对地方政府投资进行争取,另外,还可以通过发放债券、基金等方式使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供给得到相应的增加。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始终在沿用政府指导性的投融资体制,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包括银行贷款、吸引外资和公路建设资金等。

其中,政府性投资是公路建设中的主要投融资渠道,近年来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拉动。

公路建设资金是政府批准的专门用于公路建设的资金。

债务性融资主要包括银行贷款、高速公路债券和外资借款等。

股权式融资主要是一种对股份制改造筹资进行利用的筹资方式,该融资方式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企业融资在现在来讲还是一种条件不成熟的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需要项目的业主对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并且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2现行投融资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321现行投融资机制的模式比较落后,投资主体较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虽然近年来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投融资体制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投资主体还是没有改变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

322投融资的方式较单一,渠道较狭窄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建设债券、地方政府融资和银行贷款等渠道,其中主要以中央财政拨款作为融资的主要来源,市场化的融资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323高速公路建设的法律保障相对滞后,相对应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够我国关于高速公路建设的法律不是很健全,仅有的说法也是非常简单和笼统的。

经过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渐走向完善,同时,社会经济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现在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生活的需要。

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为民间融资做保障。

为了高速公路的长远发展,我国必须要加强立法,制定与民间资本加入到高速公路建设的相关政策。

33创新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机制的必要性
创新高速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对高速公路建设机制进行创新可以更加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与完善打破了原有的管理发展方式,充分利用经济体制的调节作用,同时激发了民众的投资热情,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发展之下,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高增长的水平。

我国社会主义有了现在的发展水平与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但是因为高速公路投融资渠道窄、主体和方式单一等,对投融资机制的创新要求已经显得非常必要。

34创新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机制的可行性
(1)国家已经将高速公路建设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大力的财政支持。

但是单一的投融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速公路大规模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要加快高速公路投融资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步伐。

对市场机制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市场融资逐渐走向规范化,还要积极地将民间团体拉到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融资领域中来。

(2)现阶段,国内外的学者和专家已经对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充分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机制,提出了一套符合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融资理论,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高速公路投融资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充分的经验借鉴与理论基础。

4国外高速公路投融资体制给我国的启示
41我国的投融资应该开征燃油税和土地升值附加税
高速公路是我国的一项基础性产业,高速公路建设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我国现在普遍征收车辆购置税,除此之外,还可以增收燃油税等税种,征收来的资金可以作为国家公路建设的专项资金,在需要的时候投资给高速公路等交通建设。

从相关的国外经验来看,燃油税是一种稳定的筹资手段,可以很好地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进行投融资。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改革深化的关键时期,国家可以通过具体的研究和深入的调查对车辆征收燃油税和燃油附加费,可以取代现行的养路费,这
将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做法。

42适当地使筹资渠道得到拓宽
在现阶段,我国的居民个人存款额比较大,但是投资的方式比较单一,针对这种现状,可以针对我国居民发放高速公路的建设债券,这样的投资方式将会是非常有前景的。

可以在国家的引导下,在利率合理的条件下,鼓励政府发行高速公路债券、基金。

43要积极改变国内的投资环境
为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政府可以为投资者进行担保,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使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得到增强,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到高速公路的建设中。

对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进行规范与完善,在消费者能够接受的前提之下尽量使收费发挥到国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充分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收费的高速公路完全可以成为高速公路建设的一项稳定的来源。

5结论
本文提到的高速公路的投融资方式是一种充分结合我国国情的方式,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融资开辟出了一条新道路。

如果想要多渠道的获得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融资,就要摆脱传统的观念,在观念上进行创新。

本文提出了高速公路建设的新型投融资方式,为高速公路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方向。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速公路投融资方式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将存在不适应甚至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合适的投融资方式进行创新的选择与发现,从而不断地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雄,曾祥记,沈君玉,等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体系研究与风险防范对策[J]. 交通财会,2008(1)
[2]罗丽萍全球金融危机下BOT融资方式政策创新的探讨[J]. 交通财会,2009(3)
[3]蒋飞雪关于拓展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渠道探析[J]. 铜仁学院学报,2009(4)
[4]张勇浅析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投融资[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0)[5]史倩高速铁路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