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九)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九)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毛坯.(pēi)栖.息(qī)颔.首低眉(hàn)鳞次栉.比(jié)
B.炽.热(chì)夙.愿(sù)锲.而不舍(qiè)相形见绌.(chù)
C.闷.热(mèn)伫.立(zhù)擎.天撼地(qíng)拈.轻怕重(niān)
D.狡黠.(xiá)稽.首(jī)忧心忡忡.(chōng)觥.筹交错(gō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禁锢荒缪断壁残垣按步就班粗制滥造
B.像样诓骗不可明状眼花缭乱川流不息
C.修葺锦幛恪尽职守谈笑风生销声匿迹
D.恻隐诀别进退围谷不计其数高屋建瓴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至若春和景.(景色,景观)明,波澜不惊.(起、动)(X仲淹《某某楼记》)
B.地不
满东南,故水潦.(积水)尘埃
..(泥沙)归焉。

(《某某子·共工怒触不周山》)
C.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怀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爱戴)之。

(司马迁《陈涉世家》)
4.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持续多天的低温阴冷天气,使融水县摩天岭上的雾凇景观美不胜收
....。

B.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
....“余额宝”给传统银行业带来冲击时,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开拓者们已经敏锐地察觉到新一轮机会的来临。

C.就像建筑师要精心设计才能绘制出令人叹为观止
....的作品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用心经营才能有所成就。

D.电影《狼图腾》,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
....和风格的奇异独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5.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家说女娲造人露珠晶莹杞人忧天
B.谈生命多么宝贵再塑生命坚持真理
C.盲孩子 X进中举完全相信历史悠久
D.跑得快打量一番冻得通红缤纷络绎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原因何在?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

③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④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⑤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A.③①④⑤②
B.③④①⑤②
C.⑤③②①④
D.⑤②①④③
7.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
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篷勃生春。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B.惜秦皇汉武,稍逊风骚;唐宗宋祖,略输文采。

(《沁园春·雪》)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D.明月楼高独倚休,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X仲淹《苏幕遮》)
8.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X进中举》中X乡绅
X进“同在桑梓”的意思就是说他与X进是家乡人。

B.话剧的场景变化一般较少,原因是太多的舞台变化会使演员的表演被观众忽
视。

C.“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

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出自这部作品。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是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对全世界一代代的青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使我们记住了那位有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的英雄战士保尔·柯察金。

二、(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中节选的文字,完成9~13题。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
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X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⑧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⑨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某某,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⑩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9.对选文内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对于《山海经》念念不忘,最后终于得到。

B.阿长有伟大的神力,“我”非常怀念她。

C.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及这件事对“我”的影响。

D.《山海经》是“我”最初得到的宝书,给了“我”深远的影响。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的“神力”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

B.这段文字体现了作者对长妈妈感激、尊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C.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变化过程是: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心生敬意。

D.阿长来《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这番心理描写表明作者对阿长的关心、询问并未放在心上,但并无瞧
不起她、轻视她的意思。

11.对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B.形象的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惊讶、恐惧的神态,觉得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C.形象地写出了阿长对“我”的理解和关爱使“我”非常感动。

D.形象的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感激之情。

12.对文中画曲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祈祷神灵保佑,让阿长的魂灵得以永安,借以表达“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

B.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沉的怀念之情。

C.从全文看,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此结尾对阿长的“扬”达到了极点
D.此句不仅归纳了全文,升华了中心,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3.对这几段文字的语言风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感情细腻,清新自然。

B.感情深沉,清新婉约。

C.感情炽烈,幽默诙谐。

D.感情真挚,通俗流畅。

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地下森林断想》,完成14~17题。

①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②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

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③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

那时候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肥美的湖沼,美丽的大自然,万物鼎盛①。

可是突然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瞬息改变了一切。

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④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却没有留下生命,山是光秃秃的,谷是光秃秃的,太阳依然高悬,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
…………
⑤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⑥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

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做样地点头。

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

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⑦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⑧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⑨不幸的峡谷,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也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某某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

可是它却不。

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

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⑩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了脚步。

不等探询,便很快理解了它。

它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

⑪洁净的山泉日日与它相伴,也终于明白了它。

它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

⑫山顶的鱼鳞松时时顾盼着它。

虽然相对无言,却是心心相通。

它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它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

秋天,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

一粒、几十粒、几百粒。

不是出于怜悯,而是为了试一试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
⑬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⑭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冻中死去,但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

⑮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

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⑯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

但是它不愿意。

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
的代价。

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

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③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和希望已久的荣光。

…………
⑰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
⑱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⑲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

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14.“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反复出现强调了人们对地下森林发现之晚,表现了人类的愚昧无知。

B.反复出现强调了人们对地下森林成长的艰辛和漫长,突出了生命的坚忍与顽强。

C.反复出现表达的意思不同,前者表现大风、山泉、鱼鳞松的热情,后者表现它们的无奈。

D.反复出现表达的意思不同,前者表现峡谷殷切的期盼,后者表现它们深深的失落。

15.作者极力描写峡谷的幽暗、阳光不至、没有生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峡谷的幽暗、阳光不至、没有生机,从侧面烘托出地下森林在恶劣的条件下顽强生长、绽放生命色彩的勇气。

B.描写峡谷的幽暗、阳光不至、没有生机,从正面烘托出地下森林在恶劣的条件下顽强生长、绽放生命色彩的勇气。

C.描写峡谷的幽暗、阳光不至、没有生机,从侧面烘托出地下森林在恶劣的条件下无私奉献的精神。

D.描写峡谷的幽暗、阳光不至、没有生机,从正面烘托出地下森林在恶劣的条件下无私奉献的精神。

16.第⑫段中“虽然相对无言,却是心心相通”指的是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白桦、青杨、黄菠萝和峡谷
B.种子和峡谷
C.鱼鳞松和种子
D.鱼鳞松和峡谷
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的生长过程,赞颂了地下森林顽强
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景仰之情。

B.地下森林之所以茂盛,是因为它得到了大自然无私的眷顾。

C.特殊的地质变动形成的特殊地貌,造成了这种地下森林的奇特性。

D.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

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四、(8分,每小题2分)
阅读《鱼我所欲也》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8~21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8.下列句子中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鱼”比喻“义”,以“熊掌”比喻“生”。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文章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从客观事实上论证了“义”比“生”重要。

20.对选文第②段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不食“嗟来之食”,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B.对“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的不同态度作比,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是亦不可以已乎?”采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种行为的疑问。

D.“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与上段末句的“是心”相呼应,二者含义相同。

21.下面对文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生”不能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B.“行道之人弗受”之所以宁死也不受“一箪食,一豆羹”,是因为施舍者“呼尔”“蹴尔”的施舍方式使他的人格受到侮辱。

C.作者认为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不辩礼仪”地接受“万钟”是“失其本心”的表现。

所谓“本心”是所有人都有的,只不过圣贤们不能丢掉这种信念罢了。

D.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孟子语言的特点,语言自然流畅,善用排比句式,节奏感强,富有气势。

作者为了论证观点,全篇都在讲道理。

五、(8分,每小题2分)
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完成22~25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干戈寥落
..(意为冷清,稀稀落落,指兵力单薄)四周星。

B.山河破碎
....(指宋朝国土被金军侵占)风飘絮。

C.零丁洋里叹零丁
..(孤苦穷困的样子)。

D.留取丹心照汗青
..(史册)。

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颈联巧用地名抒写自己的忧虑不安的心情,显得生动、真切。

B.颔联先后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抒写遭遇,写出作者对时局的无奈之情。

C.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诗,表现出他的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使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D.全诗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死得其所的意愿,反映了他崇高的以死报国的生死观。

2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一经”指他因科举而入仕途。

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C.颈联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兵败被俘后害怕、惊恐的心情。

D.尾联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

所表达的情感不同的一项是()
A.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别云间》)
C.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第Ⅱ卷(表述题 70分)
六、(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8题。

欧阳修传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①。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某某,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
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

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

②机阱:陷阱。

③宽简:宽松简易。

④便:安逸、安适。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4分)
(1)读书辄.成诵(2)晚更.号六一居士
(3)虽.机阱在前(4)或.问“为政宽简……”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6分)
(1)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2)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

(3)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28.阅读选文第三段,结合下面的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

(4分)【】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七、(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32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

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

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

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

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

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

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

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

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

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

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