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检验诊断及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检验诊断及方法
发表时间:2013-02-28T13:37:24.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7期供稿作者:邱一凡
[导读] 病毒性疾病检验诊断应首先根据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资料,初步判断可能感染的病毒。
邱一凡(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0)
【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133-02
病毒性疾病检验诊断应首先根据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资料,初步判断可能感染的病毒。
然后根据可疑病毒的生物学特点、机体免疫应答和临床过程,结合患者当前所处的时机,确定检验诊断的方法。
有些病毒感染潜伏期较短,发病时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应答,没有抗体产生,因此可选择测定病毒颗粒、病毒抗原或病毒核酸。
对于潜伏期超过10天的病毒感染,可检测特异性的IgM抗体来进行早期快速诊断、区别初次和再次感染。
对可在机体内形成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病毒,可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IgG抗体滴度有无4倍以上升高,或直接检测病毒核酸。
对原因不明,可能有新病毒感染时,应采集相应部位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同时应采取双份血清以确认分离的病毒为病原病毒。
对同一症状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情况,应同时检测几种相关病毒的病毒颗粒、抗原或抗体,对由多个型别组成的病毒可测定它们的共同抗原。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与鉴定、病毒核酸与抗原的直接检出以及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1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临床医师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综合判断可能为何种病毒感染,留取适宜的标本送检。
实验结果对诊断病毒感染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的方式是否恰当。
正确采集标本,及时运送和处理,是极为重要的。
1.1 采集标本的时间
尽可能在发病的初期,急性期或患者入院的当天进行。
疾病后期由于机体产生免疫力,开始清除病毒,使病毒数量减少或消失,不易检出。
1.2 标本种类的选择
根据临床感染的症状及流行病学资料,判断可能感染病毒种类,选择相应部位采取标本。
处理标本时要考虑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有包膜病毒冻融易被灭活。
某些病毒如麻疹病毒吸附茬白细胞上,为了有效分离病毒,血液标本应加抗凝剂。
1.2.1 心脏疾病可采取咽拭子、粪便、心脏组织或心包液标本。
分离相关的肠道病毒,包括埃可病毒、柯萨奇A组和B组病毒,也可采取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诊断。
1.2.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采取咽拭子、粪便标本、脑脊液标本进行肠道病毒的分离;采取咽拭子、脑膜组织分离单纯疱疹病毒,亦可采取脑脊液进行PCR检查;采取咽拭子,尿液、脑脊液或唾液标本用于分离腮腺炎病毒。
另外,虫媒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麻疹病毒、狂犬病毒等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可通过血清学或测定抗原、核酸来诊断。
应在入院时采取第1次血标本5~10ml,第2次在2~3周后或出院前采取,用于双份血清学诊断。
1.2.3 先天或新生儿感染采取咽拭子、尿液分离人类巨细胞病毒,血清学方法测定IgM有助于诊断;采取咽拭子、皮肤、尿液、脑脊液、粪便或直肠拭子分离肠道病毒;采用喉拭子、皮损、尿液标本分离HSV,脑脊液标本用于PCR测定,皮损标本亦可用直接荧光抗体测定,测定血清中IgM有助于诊断。
采集咽拭子、皮损等标本用于分离带状疱疹病毒。
HBV、HIV和微小病毒B19也可引起宫内感染,可以进行血清学诊断。
1.3 常见标本的采集方法
1.3.1 血液以无菌操作抽取抗凝血10ml。
抗凝剂可选用100U/ml肝素钠,常用于分离CMV和HSV,亦可用于虫媒病毒、EBV、HIV-1及新生儿肠道病毒的分离;如欲进行 PCR检测核酸,则需使用EDTA抗凝;为了血清学检查的需要,应抽取另一管5ml血液,不抗凝送检。
1.3.2 脑脊液以无菌手续抽取脑脊液1~2ml,置无菌试管内,在冰浴中应立即送检。
在4℃可存放72小时。
常用于分离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1.3.3 宫颈或阴道拭子采取病灶部位分泌物,将拭子置运送液中;如无病损部位,则清理宫颈口粘液,将拭子伸入宫颈约1cm停留5秒以上取出,置运送液中4℃冰浴立即送检。
常用于HSV、CMV的分离。
1.3.4 粪便标本取2~4g粪便标本在无菌的容器中,加8~10ml运送液立即送检,常用于腺病毒、肠道病毒的分离,亦用于轮状病毒的分离及抗原检测。
2 病毒检验的结果评价
通过实验手段,从标本中获得有关病毒感染的证据,从而确定病毒感染和临床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病毒检验诊断的目标。
通过分离和鉴定获得致病性病毒,发现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改变,如机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细胞内包涵体的形成等,即说明有病毒感染的存在。
由于各种病毒感染在不同机体内导致的结局差别很大,因此感染病毒的临床意义必须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病毒种类及机体的病理变化作综合分析才能判定。
对于一些引起急性感染性疾病的病毒而言,在疾病流行季节从人体内各种组织、脑脊液、血液、水疱液中分离到的病毒的致病特征,与患者的临床特征相符时,可作出病原学诊断;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中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的升高,也可得出病原学诊断,如乙型流行性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等。
从呼吸道分离到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由于感染后通常都为急性发病,很少有无症状携带者和长期排毒现象,因而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病毒,虽然分离到了病毒,但与临床症状并不一定密切相关,则需考虑健康带毒、隐性感染、混合感染和持续感染状态等情况。
可寻求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滴度是否升高来帮助诊断。
临床上疑为病毒感染,而分离培养阴性,在确认标本采集正确、无污染,并采用了敏感的细胞株,而且通过可靠的识别方法确认无病毒存在,则可排除可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如果可疑病毒为无法培养或难以分离的病毒,则不能排除感染的可能性,可采用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以助诊断。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总抗体滴度如有4倍以上的升高,有助于明确诊断,但不适合于早期诊断。
IgM抗体的测定有助于早期诊
断,但在感染的早期机体产生IgM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腮腺炎患者发病三日内有部分患者血清中无特异性 IgM抗体;仅有45%的风疹患者在出疹后第一天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此外,有少数患者产生的特异性IgM抗体可持续1~2年。
在评价IgM抗体检查的可靠性方面需引起注意。
免疫缺陷的患者、局部感染、多种血清型病毒引起的感染,特异性抗体检查可能为阴性。
分子生物学诊断是通过测定病毒核酸而实现的,利用 southern杂交可根据病毒核酸分子量的大小观察整合型和游离型病毒。
PCR方法有极高的灵敏度,但仍然有假阳性。
另外检出病毒核酸并不等于检出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确认。
参考文献
[1]伊强,欧启水.利用EB病毒诊断鼻咽癌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2]谢正德,刘亚谊,张辉,闫静,申昆玲.抗体亲合力检测对诊断儿童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05年05期.
[3]温秀姝,王澄,周丽萍,王赛芳,刘欢乐.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液中穿通支原体分离培养及其血清IL-6与TNF-α的检测[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