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 入学考试题082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洪中学高2019级2020年秋季入学考试题
语文
一、理解性默写(20分)
1.韩愈的《师说》中,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3.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4.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韩愈的《师说》中,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懂句读会问老师,有疑惑却不愿意请教老师”的不良现象,作者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韩愈的《师说》中,作者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重要的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造成如今“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除了“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还能虚心拜师求学”外,还包括如今的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9.韩愈的《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0.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教师职能的句子:“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11.《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二、重点句子翻译:(30分)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翻译: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翻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愚人之所以
翻译:因而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不懂得文辞休止和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白(道理)的。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使人)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6、是故弟子不必
..,如是而已。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胜过学生。

(师生的差别只是)听闻的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如此罢了。

三、诗歌鉴赏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晚唐)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前朝事,故国东来谓水流。

注:诗人家居江南,时任监察御史,唐王朝摇摇欲坠。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4)
①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②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
交待因何而愁。

2、请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6分)
①思乡之愁。

“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他乡好像家乡江南之景,流露了思
乡之情。

②对唐王朝颓势之愁。

“日沉阁”“山雨欲来”除了实指当时之景,同时语义双关,象征唐王朝的摇摇欲坠。

③昔盛今衰之愁。

“行人莫问前朝事”
前朝强盛,如今衰败,不愿提及,流露了昔盛今衰,世沧桑的伤感之愁。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四、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云贵川广西西藏)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

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先看材料,“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说明还需要借助他人,即“镜子”全面的认识自我。

要写好这篇作文,最重要的是紧扣材料中的“镜子”。

镜子有平面镜、曲面镜乃至哈哈镜之分,既可以直观呈现原初的模样,也可以曲线反映客观场景,核心不仅在于镜子本身的质地,更取决于自我本身的认识与善于甄别的眼光。

“镜子”可以理解为为后浪起示范、榜样、引领作用的偶像、英雄,反观出自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可以理解为与自己一起激扬文字、同窗苦读、相伴成长的平辈,映射出自我的劣势与优势;还可以是那些蝇营狗苟、苟活偷生的奸佞之徒,警醒自己不要做怎样的人。

题目要求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
的感悟与思考。

考生作为高三学生写信给高一新生,书信方式是一个限制,书信体也因书信主体和书信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呈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写作的内容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要思考“如何”和“画好”,要切中“为自己”。

考生需要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思考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要求考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高中三年生活怎样度过,如何在高中三年中过好学习生活,把你的成功经验、教训传递给高一学生。

参考立意:
1.“内省”+“外省”=最好的自己;
2.在最好的年纪,请选择奋斗;
3.选好“镜子”,画出最好的自己;
参考素材:
1. 可以用到的材料,有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也可以有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镜子可以是现实中的镜子也可以是历史,也可以是人。

2.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三年时间转眼悄然而逝。

写到这里都有点想笑,想必这两句话大家写作文都快用滥了吧?中考刚刚结束,经历过人生中的一次大考,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觉。

是终于可以好好玩了的放松?是等待成绩的紧张?还是对高中新生活的期待?回想十五六岁的年纪,青春无敌,身边有太多的诱惑。

你会不会认为,在游戏中酣战,在漫画中陶醉,在偶像剧中沉迷……这些才是青春啊!我年轻我任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什么的,见鬼去吧。

3.成就最好的自己,不轻言放弃,学会等待,学会豁达,为最好的那个自己奋斗。

就像吉鸿昌说的:“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用自己的脚步,为自己写一部成长的史书。

参考结构:题目“画出最好的自己”。

开头即阐明,画好自己的像,自己说了算。

接着分出三个分论点来论述:你们会绘出更好的理想中的自己,你们会绘出更好的现实中的自己,你们会在祖国的大背景中画出最好的自己。

这样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如何画出最好的自己”。

画出理想中的自己,其实就是以英雄、偶像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不断充实自己;画好现实的自己,就是要以身边那些优秀同学为榜样,不断磨练自己;以祖国为背景画好自己,就是要在为祖国奋斗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结尾提出,“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多找出适合自己的“镜子”,不断参照,不断反思。

唯有如此,才能画好自己的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