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聊城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1)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3)
第三节区域经济战略 (4)
第四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4)
第五节土地利用趋势 (7)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任务 (8)
第一节指导思想 (8)
第二节规划原则 (8)
第三节目标任务 (9)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 (10)
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10)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方针 (11)
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布局 (12)
第四节土地利用战略重点 (13)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 (15)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 (15)
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总体方案 (15)
第三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 (15)
第四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18)
第五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2)
第六节土地利用差别化政策 (26)
第五章农用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28)
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减少 (29)
第二节确保耕地质量 (30)
第三节强化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 (30)
第四节合理利用其他农用地 (32)
第六章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33)
第一节强化建设用地总量控制 (33)
第二节优化城镇土地资源配置 (34)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36)
第四节保障基础设施用地 (37)
第七章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39)
第一节土地生态功能分区 (39)
第二节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42)
第三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44)
第八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45)
第一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任务 (45)
第二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重点区域 (46)
第三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 (47)
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48)
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工程 (48)
第二节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工程 (49)
第三节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50)
第四节重大基础设施和能源用地保障工程 (50)
第五节新农村建设用地保障工程 (50)
第六节民生重点保障工程 (50)
第七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50)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1)
第一节做好相关规划的衔接 (51)
第二节加强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53)
第三节健全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措施 (54)
第四节增强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 (54)
第五节强化技术保障措施 (55)
第六节推进规划的社会监管和公众参与制度 (55)
附则 (57)
前言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结合我市实际,制编《聊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规划范围为全市行政管辖区,包括东昌府区、临清市、冠县、莘县、阳谷县、东阿县、茌平县、高唐县等八个县(市、区),1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307个行政村,总面积8717.24平方公里。
基期年2005年,近期目标年2010年,目标年202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一、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资料,经校核:全市土地总面积871723.67公顷。
其中:农用地712035.55公顷,占土地总
面积的81.68%;建设用地1469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86%;未利用地12753.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6%。
农用地。
2005年,全市耕地568085.05公顷、园地17317.01公顷、林地57477.77公顷、其他农用地69155.72公顷,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79.78%、2.43%、8.07%、9.71%。
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35342.57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94146.42公顷、交通水利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17446.00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4.05%、64.07%、11.87%。
未利用地。
2005年,全市未利用地12753.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6%,以荒草地和盐碱地为主,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约2530.48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60%。
二、土地利用特点
土地适宜性广。
全市地貌类型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土壤分为褐土、潮土、盐土和风沙土4种土类,质地、构型优良,广泛适宜温带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
土地利用结构单一,耕地比重大。
农用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1.68%,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农用地中耕地所占比重大,占农用地面积的79.78%。
土地利用率高,后备资源匮乏。
全市土地利用率高达98.54%。
未利用地仅有12753.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6%,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土地退化比较严重。
全市风沙化面积达125729公顷,占土地
总面积的14.43%。
土壤肥力有减退趋势,土地生产力下降。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我市处于“省会城市群”的协作圈层,从2006年到2020年,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根据省委、省政府“一体两翼”战略,我市享受北翼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扶持政策,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当前全市正处在人均生产总值跨越3000美元的节点,正进入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和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时期,面临着发展水平、发展地位跃升的重要战略机遇;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区位、能源方面的优势将进一步突显;全市抓机遇、谋发展的氛围浓厚;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法制环境不断优化,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纵观经济发展,我市仍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是: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和市场供求结构的变化,全市传统产业的优势逐步弱化;经济欠发达面貌仍未根本改观,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够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不活;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难度增加;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实力弱,辐射带动作用差;城市化水平低,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等。
第三节区域经济战略
加强区域协作,提升区域竞争力。
我市位于冀鲁豫交界处,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可以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先进技术和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有机结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稳固一产,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特色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做强二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突出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产业竞争力;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繁荣服务业,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实现“强市名城”战略。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重点打造中心城市,着力发展次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小城镇,形成大中小配套、功能特点突出、结构布局合理的区域一体化城镇发展格局。
因地制宜地缩并农村居民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突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特色。
强化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水城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特色,实现“河湖相连,水水相通,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独特城市水系,营造省城“后花园”。
第四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聊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以来,我市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控制和引
导,土地利用和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上轮规划主要目标
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到2010年,全市耕地总面积保持在573103.7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97553.09公顷,保护率达到87%。
耕地减少控制目标。
到2010年,全市耕地减少量控制在7266.68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为6000公顷,生态退耕1266.68公顷。
耕地补充目标。
到2010年,补充耕地8773.34公顷,其中土地整理、复垦2483.34公顷,土地开发6290.00公顷,耕地净增加1506.66公顷。
建设用地规模。
到2010年建设用地调整为200319.11公顷,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2700公顷。
二、上轮规划执行情况
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实施情况。
截止200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568085.0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97553.09公顷。
耕地保有量比规划目标少5018.69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87.00%。
耕地保有量绝对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所致。
耕地减少情况。
截止2005年,全市实际减少耕地13164.96公顷,比规划目标多减少5898.28公顷。
其中,建设占用耕地面积6652.90公顷,比规划目标多652.9公顷;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5070.38公顷,比规划目标多3803.70公顷;灾毁面积175
公顷。
耕地补充情况。
截止2005年,实际补充耕地面积5706.39公顷。
其中,通过整理增加耕地61.88公顷,复垦增加耕地1596.57公顷,开发增加耕地4163.89公顷,比规划目标少3066.95公顷。
建设用地规模。
截止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146935公顷,比规划指标少53384.11公顷;新增建设用地6460.13公顷,比规划目标多3760.13公顷。
由于上轮规划与本轮规划在建设用地归类划分上的不同,造成了新增建设用地增加而建设用地总规模却减少的矛盾。
但是,全市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土地利用和管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建设用地增长迅速,结构不尽合理。
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825公顷的速度增长。
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64.07%;城镇工矿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4.05%;交通、水利及其它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1.87%,影响了各业协调发展。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转变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更加迫切。
2005年全市地均GDP和单位建设用地产值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68.33万元/公顷和33万元/公顷。
根据“四查清,四对照”结果,存量建设用地中闲置土地、空闲土地和批而未供土地共计428.53公顷,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量的0.29%;低效利用土地面积4220.33公顷。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更加艰巨。
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
调发展,对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也急需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各业土地利用结构;各行业、各区域土地利用目标的多元化,加大了调整和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难度。
第五节土地利用趋势
今后,随着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落实,立足我市实际,未来土地利用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耕地保护将进一步加强。
采取设立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等方式,强化耕地保护。
土地利用方式面临根本性转变。
要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不断增长的用地需求,就必须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大力推进。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和解决建设用地不足的重要途径,必须大力推进以农村居民点和废弃工矿用地整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用地挂钩工作。
城镇工矿用地将会增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和水平将逐步提高。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保护、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需求与可能的关系,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二节规划原则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严格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强化基本农田管护与建设。
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基本方针,内涵挖潜为主,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统筹城乡用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科学安排城乡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实现区域良性发展。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强化环境保护,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完善规划实施措施,增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
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建设,创新规划实施机制,有效发挥规划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三节目标任务
规划期内,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科学安排农用地;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以优化和布局为主线,统筹区域土地利用;以加强国土综合整治为手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落实以下目标:
——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565503公顷(8482545亩)和565191公顷(8477865亩)。
规划期内,确保497586公顷(7463790亩)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实行严格控制。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分别控制在5680公顷(85200亩)和11911公顷(178665亩)。
——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农用地稳定在707081.12公顷(10606216.80亩)和701246.12公顷(10518691.80亩);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152615公顷(2289225亩)和158846公顷(2382690亩);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39637.57公顷(594563.6亩)和45351.57公顷(680273.6亩);农村居民点用地
在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72.71%调整到2020年的66.76%左右,土地利用布局不断优化。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全面推进。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低于4278公顷(64170亩)和10060公顷(150900亩)。
——土地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控制,土地污染特别是耕地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目标见附表1。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
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构建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开发建设的重大发展契机,将土地利用融入大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实现与大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
按照中心强化、块状集聚的要求,依托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构筑点、轴相结合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态,对城市规划空间发展采取“点轴”战略,以点带线,以线促面,逐
步拉开城市格局和产业格局,共促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化产业聚集,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提高用地产出效益。
提升区域竞争力。
我市区位、交通条件独特,是我省与中西部、京九沿线地区联系的枢纽。
同时,我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利用东部沿海地区的先进技术和内陆地区的丰富资源,使我市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鲁冀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
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理复垦开发,继续实施以基本农田、农村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完善农田内的沟渠、路和林网建设,提高土地生产力。
切实改善土地生态环境,防治土地退化,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全市和谐发展。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方针
任何单位、个人使用土地和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切实保护优质耕地、园地和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及环境敏感区
域的生态用地。
优先保障基础性用地、公共性用地、民生用地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用地。
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有效遏制分散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不断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有效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大、中、小城镇得到均衡发展。
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布局
广域土地利用布局。
把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打造鲁西可持续产业发展中心,提升我市在鲁豫冀边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市域土地利用布局。
以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用地分工为指引,统筹基础设施用地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区域用地整合和产业集群。
其中,优先开发东昌府区和临清市,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提升参与区域竞争层次;重点开发东阿县、阳谷、高唐县和茌平县,大力完善城镇和产业的基础设施,增强吸纳资金、技术、产业和集聚人口的能力,提升区域辐射功能;适度开发冠县、莘县,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错位发展的策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地发展可承载的特色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协调发展;控制开发冠县西沙河林场、莘县马西林场和高唐清平林场,以及阳谷景阳冈、冠县马颊河渡假村、东阿鱼山等6个市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城市土地利用布局。
进一步拉开中心城市框架,突出市区的中心地位,加快培植县域次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发展,逐步建立起以中心城市(聊城市区)为核心、卫星城市(各县市城区)为次中心,辐射带动小城镇发展的组团式城市群。
适时调整东昌府区、开发区、东阿县和茌平县行政区划,将东阿县、茌平县纳入市区规划范围,改变目前“一城一区”的城市结构。
第四节土地利用战略重点
推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用地的规模化和基地化。
大力实施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城镇用地的整合与高效利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汽车及零部件、有色金属及深加工、能源、造纸、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聚集区。
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心城市用地的规模集聚和功能辐射,形成鲁豫冀三省交界地区科学发展战略高地的支撑点。
强化优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切实保护优质耕地,大力推进优质粮食、棉花、油料、瓜菜和优质饲料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土地利用的规模化和区域化,大力建设现代生态农场,将耕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汇经济优势。
打造现代流通基地。
以邯济铁路复线工程和德商高速公路建
设为契机,在邯济、京九铁路及济聊馆、德商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沿线,规划建设若干大型物流园区、物流基地。
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升香江光彩大市场、铁塔商场等综合批发市场的辐射集散功能。
完善旅游体系建设。
加强徒骇河陈口桥至南环路段的整治,完成高唐环城水系整治工程、徒骇河莘县城区段治理工程、茌平县城区水系整治工程。
逐步完善以东昌湖为核心,以古运河和徒骇河为重点,以其余河道为辅助系统,形成"一湖、两河、一环、五线、十五点"的水系网络结构。
大力打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品牌,尽快将旅游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建设国内著名生态旅游城市。
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适度开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加强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力度。
按照先易后难、合理适度开发原则,不断增加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
优先安排农业用地。
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合理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适度增加园地、林地等生态用地面积。
科学安排新增建设用地。
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保障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以及交通、水利、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原材料加工业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努力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挖潜,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耕地及生态环境敏感区用地。
合理开发未利用地。
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总体方案
农用地:到2010年末,农用地707081.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比2005年下降0.57%;到2020年末,农用地总面积701246.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比2005年下降1.24%。
建设用地:到2010年末,建设用地总规模1526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比2005年上升0.65%;到2020年末,建设用地总规模1588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比2005年上升1.36%。
未利用地:到2010年末,未利用地12027.55 公顷,占土地
总面积比重比2005年下降0.08%;到2020年末,未利用地总面积11631.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比2005年下降0.13%。
第三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
一、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地整理力度,科学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
耕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耕地面积分别为565503和565191公顷,占农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9.93%和80.55%,比2005年分别减少2582.05公顷和2894.05公顷。
园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园地面积分别达到36038公顷和36076公顷,占农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09%和5.14%,比2005年分别增加18721公顷和18759公顷。
林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林地面积分别为30668.22和31237.22公顷,占农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33%和4.45%,比2005年分别减少26809.55公顷和26240.55公顷。
牧草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牧草地面积分别为210和1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0.024%和0.021%,比2005年分别增加210公顷和184公顷。
其他农用地:适度增加畜禽饲养地和设施农业用地,合理调整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逐步提高坑塘水面利用效率。
到2010
年和2020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别为74661.90公顷和68557.90公顷,占农地总面积的10.56%和9.78%,较2005年有所下降。
二、统筹安排建设用地
合理控制建设用地增长规模,整合城乡建设用地,保障国家、省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适当提高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比重。
城乡建设用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分别达到132487公顷和13642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6.81%和85.89%,比2005年分别增加2998公顷和6936公顷。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基础设施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分别达到20128公顷和22421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3.19%和14.11%,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2682公顷和4975公顷,其中占用耕地分别为2019公顷和4201公顷。
三、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适度增加城镇工矿用地,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
城镇工矿用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分别达到39637.57公顷和45351.57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5.97%和28.55%,比2005年分别增加4295公顷和10009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