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约证及麻仁丸考析_史仁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解释的解释模式和立论基础的分析表明, 三种深浅不同的解释反映出《内经》对七情及其生理影
响 机 制 认 识 的 演 变 轨 迹 。 同 时 反 映 了 中 医 由 以 形 态 研 究 为 主 到 形 神 并 重 这 一 隐 晦 但 重 要 的 转 向 。最
终体现于《素问·解精微论》内的对“悲 哀 则 泣 下 ”现 象 的 成 熟 解 释 , 乃 是 “神 ”这 一 抽 象 观 念 与 对 人 体
明代, 《证治准绳·类方·卷六》中的麻仁丸为 : “厚朴( 去皮, 姜制炒) , 芍药、枳实( 麸炒, 各半斤) , 大 黄( 蒸, 焙, 一斤) , 麻仁( 别研, 五两) , 杏仁( 去皮尖, 炒, 五两半) 。上为末, 炼蜜和丸, 如梧子大。每服二十 丸, 临卧用温水下。大便通利则止。其中用的大黄是 制大黄, 并强调用药后“大便通利即止”。
在《伤寒论》中, 麻仁丸专用于治疗太阳阳明病, 胃肠燥热内结, 小便数、大便难之脾约证。清《本草思 辨录》指出, 脾约证“病由胃生而以脾约标名者, 以此 为太阳阳明非正阳阳明也。兼太阳故小便数, 小便数 故大便难。”
宋、元后, 脾约麻仁丸被用于治疗风秘和脾约 证。如南宋《鸡峰普济方·卷九》云: “若但秘涩, 余无 所苦, 此由风搏肺经, 传于大肠, 肠中受风, 津液燥 少。诊其脉浮涩 , 谓之风秘, 宜脾约麻仁丸。”又如宋 《仁斋直指方论·卷之十五》云: “脾约麻仁丸, 治风秘 及脾约证, 小便数, 大便秘。”
仁、芍药而成, 从中可以看出胃中燥热积滞是本病基础。自仲景后, 麻仁丸的组方及其中的药物剂量、
组方比例、炮制、适应证、服药方法等出现不同的变化 , 极少与《伤寒论》完全相同者。因麻仁丸含有生
大黄易伤正气, 久服后会产生依赖性, 要谨慎使用, 防止“但取一时之通利, 不顾愈伤其真气”。
关键词 脾约证 麻仁丸 考证
麻仁丸在《伤寒论》中名为“麻子仁丸”, 而唐宋以 后方称为麻仁丸, 明清时代亦有称“脾约丸”或“脾约 麻仁丸”者。如《经方例释·中》转引《伤寒论》云: “太阳 阳明者, 脾约是也。脾约丸, 特脾约病中之一治, 非专 治也。惟小承气治脾约, 故脾约丸, 亦自小承气来。”
《伤寒论》中麻仁丸的组成及制法为: 麻子仁二 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炙) , 大黄一斤( 去皮) , 厚朴 一尺( 炙, 去皮) , 杏仁一升( 去皮尖, 熬, 别作脂) 。上 六味, 蜜和丸, 如梧桐子大, 饮服十丸, 日三服, 渐加, 以知为度。可以看出, 《伤寒论》原方中的麻仁丸是小 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而成, 其中的大黄显然是 生用, 且用量较大。
者, 肺金所布, 肺受火烁, 则津液自竭, 而不能行清化 之令, 以输于脾, 是肺先失传送之职, 脾亦因失转输 之权, 而大便有不燥结者乎。”
全国高等中 医 药 院 校 教 材 《伤 寒 论 选 读 》[2]中 阐 述脾约证时, 认为脾约证是胃强脾弱, 使脾之功能为 胃热所约束,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而使津液偏渗于膀 胱, 故小便频数, 便结难解。但是, 从脾胃功能来看, 胃 主 受 纳 , 脾 主 运 化 , 互 为 表 里 , 互 相 影 响 。胃 制 约 脾, 脾为胃行其津液不合脏象学说; 理论上胃强脾健 则水谷运化正常, 胃强脾弱则运化失健, 应发生泄泻 下利而不是便结。再则, 从津液输布上来看, 《素问· 经脉别论》云: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 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 经并行。”津液并不是由脾运输到膀胱的 , 而是通过 脾运输到肺, 通过肺的通调水道作用到达膀胱的。因 此, 教材上“胃强脾弱, 使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 不 能为胃行其津液, 而使津液偏渗于膀胱”的阐述不 全, 有欠妥之处。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上》云: “泻, 有余为闭, 必泄剂以逐之, 如腹胀脾约 之类是也。本草曰, 泻可去闭, 即葶苈大黄之属。经所 谓浊气在上, 则生 胀, 故气不施化而郁闭不通。所 以葶苈大黄味苦大寒, 专能泻热去湿下气。……苦寒 之剂, 通塞润燥而能泄胃强也。”也明言脾约的治法 属于泻法, 认为脾约证并非虚证。
学术探讨
脾约证及麻仁丸考析
史仁杰 ( 江苏省中医院, 江苏南京 210029)
摘 要 脾 约 非 脾 之 虚 弱 , 是 脾 因 受 胃 中 燥 热 津 伤 的 影 响 而 不 能 正 常 发 挥 其 输 布 、运 化 津 液 的
功 能 , 致 肠 道 津 亏 , 水 津 过 散 于 肺 , 津 液 但 输 膀 胱 而 致 。主 治 脾 约 证 的 麻 仁 丸 是 小 承 气 汤 加 麻 仁 、杏
其后, 麻仁丸的组方及其中的药物剂量、组方比 例、炮制、适应证、服药方法等出现不同的变化, 极少 有 组 成 及 比 例 、炮 制 、服 药 方 法 等 与 《伤 寒 论 》完 全 相 同者。
如, 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二》中麻仁丸 为: 麻子仁( 五两, 研) , 芍药、枳实( 麸炒, 各八两) , 大 黄( 蒸, 一斤) , 厚朴( 姜制炒, 半两) , 杏仁( 去皮尖炒, 别研, 五两半) 。上为末, 炼蜜丸, 如梧子大。每服二十 丸, 温水下; 未知, 加五十丸。一法, 麻仁一两半、杏仁 三分、大黄一两, 枳实、芍药、厚朴各半两。药味虽然 与《伤寒论》相同, 但用药比例、炮制方法等有了很大 的变化, 生大黄已经变为酒制熟大黄了。同样是做成 梧桐子大, 但此处服药剂量却翻了一倍。
12 2008 年总第 40 卷第 5 期
学术探讨
见便秘和尿频[3]。在 临 床 发 现 , 有 些 病 人 小 便 多 而 大 便干, 特别是喜饮浓茶之人在饮茶之后常有类似脾 约 证 之 大 便 干 硬 、小 便 频 数 症 。亦 有 服 利 尿 药 而 导 致 肠 道 重 吸 收 水 分 过 多 而 导 致 便 秘 者 。由 此 可 以 认 为 , 小便数而大便硬是津液输布上的问题, 而不是脾的 运化功能变弱的问题。 2 麻仁丸在后世的变迁
中图分类号 R 22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397X(2008)05- 001, 原为 脾 约 证而设, 对于脾约证病机的认识、麻仁丸组方等后世 变化较大, 对其用于治疗老年人便秘等颇有争议。对 脾约证及其麻仁丸需要细细辨析, 方能防止误用生 弊, 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1 脾约证病机
脾约证出自《伤寒论》阳明篇, 共有 2 条。一是原 文 179 条: “问曰: 病有太阳阳明, 有正阳阳明, 有少 阳阳明, 何谓也?答曰: 太阳阳明者, 脾约是也; 正阳 阳明者, 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 发汗利小便已, 胃 中燥烦实, 大便难是也。”二为原文第 247 条: “趺阳 脉浮而涩, 浮则胃气强, 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 大便 则硬, 其脾为约, 麻子仁丸主之。”成无己《注解伤寒 论》认为: “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 约束津液, 不得四布, 但输膀胱, 致小便数, 大便难, 故曰脾约。”成无己认为脾约证的病机是 “胃 强 脾 弱”。清代程郊倩进一步阐述: “脾约者脾阴外渗, 无 液以滋脾家, 先自干槁, 何以能以余阴荫及肠胃?所 以胃火盛而肠枯, 大肠坚而粪粒小也。”清·吴崑在 《医方考》中则明确指出: “伤寒瘥后, 胃强脾弱, 约束 津液不得四布, 但输膀胱, 故致小便数而大便难。”
清 初 医 学 家 张 石 顽 所 著 《伤 寒 缵 论 》中 将 麻 仁 丸 用作治疗脾约证体质者感受外邪预防燥结, 云: “此 治素惯脾约之人复感外邪, 预防燥结之法”。
目前麻仁丸在临床, 主要被用于治疗年老体弱、 津枯血亏或脾气虚弱之便秘, 还被用于治疗消渴、防 止术后肠粘连、防止肛肠病术后便秘等。笔者认为 , 麻仁丸用于老年人等便秘, 很多情况下是不合适的,
至元朝, 《世医得效方·卷第六》中载: “脾约麻仁 丸, 治风秘脾约证, 小便数, 大便秘。大黄、赤芍药、枳 壳( 炒, 各一两) , 厚朴( 半两, 姜汁炒) , 麻仁( 一两, 别 研) , 杏仁( 去皮尖, 一两, 别研) 上为末, 炼蜜丸如梧 子大。每服三十五丸, 温水吞服。”其中的大黄变成炒 制, 枳实变成枳壳, 且组方药物剂量比例变化很大, 服药量更增至三十五丸, 较《伤寒论》翻了三倍半, 适 应证也变成了“风秘脾约证”。
笔者认为, 从麻仁丸组方来看, 是小承气汤加麻 仁 、杏 仁 、芍 药 而 成 。从 组 方 可 以 看 出 胃 中 燥 热 积 滞 是本病基础, 因此这里的脾约不能作为脾弱理解。脾 约主要为胃强所致, 而非脾之虚弱, 即脾因受胃中燥 热津伤的影响, 而不能正常发挥其输布、运化津液的 功能, 致肠道津亏, 水津过散于肺, 津液但输膀胱, 故
2008 年总第 40 卷第 5 期 13
学术探讨
从重形到重神
— ——论《内经》对“悲”及其生理影响的认识
潘大为 (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广州 510405)
摘 要 “悲哀则泣下 ”是 情 志 活 动 引 起 的 生 理 现 象 。《内 经 》对 这 一 现 象 提 供 了 三 种 解 释 。对 这
而 2000 年版《中国药典》中的麻仁丸, 其处方组 成 为 : 火 麻 仁 200g、苦 杏 仁 100g、大 黄 200g、枳 实 ( 炒 ) 200g、厚 朴 ( 姜 制 ) 100g、白 芍 ( 炒 ) 200g。功 能 主 治: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药味虽同《伤寒论》, 也 是用的生大黄, 但方中的药物构成比例明显不同于 《伤寒论》及其他方书了。因此, 现在市售的麻仁丸处 方并非为“经方”。 3 麻仁丸的适应证
明末清初的 《神农本草经疏·卷二十四》中, 有
“仲景方麻子仁丸, 治脾约, 大便秘而小便数。麻子仁 二升, 芍药半斤, 厚朴一尺, 大黄、枳实各一斤, 杏仁 一 升 , 熬 研 , 炼 蜜 丸 梧 子 大 。每 以 浆 水 下 十 丸 , 日 三 服, 不知再加。完全抄袭于《伤寒论》。
更有名同而组方大异者, 《太平圣惠方》、《普济 方 》、《奇 效 良 方 》等 书 中 的 麻 仁 丸 均 大 异 于 《伤 寒 论 》 中 的 麻 仁 丸 。如 《太 平 圣 惠 方·卷 二 十 三·治 大 肠 风 热 秘涩不通诸方》载“治大肠风热、秘涩、气壅闷、宜服麻 仁丸。方: 大麻仁( 三两) , 羚羊角屑( 一两) , 枳壳( 一两, 麸炒微黄去瓤) , 芎䓖( 一两) , 木香( 一两) , 鳖甲( 二两 半, 涂醋炙令黄去裙) , 独活( 二两) , 槟榔( 二两) , 川大 黄( 二两, 锉碎微炒), 郁李仁( 二两, 汤浸, 去皮尖微 炒) , 牵牛子( 二两半, 一半微炒, 一半生用) 。上件药, 捣罗为末, 炼蜜和捣三五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 前, 以温水下三十丸, 以利为度。忌苋菜。”《普济方·卷 三十九》: “麻仁丸( 出《儒门事亲》) , 郁李仁( 去 皮 另 研) 、大麻子仁( 另捣, 二味各六两) , 大黄( 二两半, 半 生半熟) , 槟榔( 半两) , 干山药、防风( 去芦) 、枳壳( 炒去 瓤, 各七钱半) , 羌活、木香( 各五钱半) 。上为末, 入郁 李仁、火麻子仁。将药搅匀, 炼蜜丸, 梧桐子大。每服二 十丸至三十丸, 温水下, 食后。加牵牛、滑石亦妙。”
后 世 医 家 对 于 脾 约 有 “脾 不 能 为 胃 行 津 液 ”、“脾 土 过 燥 ”、“脾 阴 约 少 ”等 诸 多 解 释[1]。如 《医 宗 金 鉴 》云 “今脉浮而涩, 胃阳实也, 则胃气强, 脾阴亦虚也”; 王 晋三说“下法不曰承气, 而曰麻仁者, 明指脾约为脾 土过燥, 胃液日亡”; 清·钱潢《伤寒溯源集》曰: “脾约 以胃中之津液言, 胃无津液, 脾气无以转输, 故如穷 约 而 不 能 舒 展 也 ”; 清·沈 金 鳌 《杂 病 源 流 犀 烛 》曰 : “脾约, 液枯症也。仲景论阳明伤寒自汗出, 小便数, 则津液内竭, 大便必难, 其脾为约, 脾约丸主之。盖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