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分层集训29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图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集训(二十九)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建议用时:40分钟)
A组跨越本科线
传统民居是人们长期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结果。

下图为北半球两个地区典型民居景观图和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甲乙
1.甲地民居采用设计门前台阶的建筑形式,主要考虑的自然原因是( )
A.夏季洪水多发B.夏季高温潮湿
C.冬季降雪量大D.冬季光照时间短
2.乙地采取此类建筑形式可能考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B.光照
C.地形D.台风
1.C2.D[第1题,木材在高温多水的环境下易腐烂,所以“横木地基”不可能位于夏季潮湿或洪水多发区域;门前台阶对光照没有影响,所以可能是考虑冬季降雪量大,使门前不易被雪覆盖而建造的。

第2题,房屋明显低于地面,则周围较高地面对房屋能起到保护作用,最可能是为了防止台风对房屋的破坏。

]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

【导学号:29790126】
3.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

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
①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②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③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④
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4.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是( )
①规模:先增大后缩小②规模:先缩小后增大③原因: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④原因:中
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3.B4.C[第3题,A地由早期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到中期变成了蔬菜、瓜果、花卉基地,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对蔬菜、瓜果、花卉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加;A地现在变为了市区,说明该地区城市规模正在扩大。

第4题,结合图例很容易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的规模为先增大后缩小;从早期到中期,该城市传统工业规模扩大,与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有关,布局也从市中心迁往城市东北郊区,与地价和环境因素有关;从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区规模在缩小,出现了高新技术区,这与该城市产业升级有关。

] (2018·唐山模拟)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回答5~6题。

5.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6.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5.D6.B[第5题,安徽地处内陆,没有海鲜,①错误;安徽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山货较多,但对外交通不便,不容易外销,因此以腌制、腊制和干货为主,因此③④正确;该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耕地稀少,粮食、牛羊喂养较少,②错误。

第6题,妈祖一般指护航海神,安徽不临海,A项错误;安徽南部以山地为主,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适合茶、竹等亚热带经济林木生长,故B项正确;评剧是山东地方戏曲,秦腔为陕西地方戏曲,故C项错误;吊脚楼多分布在气候湿热、地形崎岖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故D项错误。

]
2017年4月26日,海南省迎来成立29周年纪念日。

结合下图,回答7~9题。

7.海南省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发展借助的条件有( )
①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②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③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
省,海洋资源丰富④国家政策优势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近年来,海南岛成为我国冬季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优越的气候条件
B.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
C.政府的优惠政策
D.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9.下列关于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我国加强对南海海域的管理和开发
B.可在岛屿中部地区建设工业区
C.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外贸型经济
D.充分利用海岛风光和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7.D8.D9.B[第7题,海南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海南岛是我国唯一的全部位于热带的省,光热充足,有热带资源优势;海南省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有海洋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也很丰富。

国家的政策优势也极大地推动了海南省的经济发展。

第8题,解题关键“近年来”,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大扩展。

第9题,结合海南岛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
B组名校必刷题
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0~11题。

【导学号:29790127】
10.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11.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10.A11.C[第10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

第11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林地变化率很小,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1998~2010年其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C。

]
1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

材料三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图。

(1)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

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
点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工业,B表示________工业。

试分析材料二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
式的优点。

(3)根据材料三判断,1954年至2000年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自然
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4)东北三江平原2008年与成都平原等地区一起被评为十大“新天府”。

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解析]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以及重要的畜牧业产区。

但随着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面对“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
系”的重任,必须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题结合图示,依据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的诸方面因素,考查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其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江平原农业地位的变迁则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农业生产及环境的影响。

[答案](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

(2)钢铁森林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
保护生态环境。

(3)大量湿地被过度开垦转变为耕地。

湿地大面积缩减,会导致地表水涵养量降低;对河流的调蓄能力
降低(地表水循环的模式被改变);破坏了野生动物栖息地,该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湿地调节局部气候的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等。

(4)过去东北三江平原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后来在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
湿、还“荒”的政策引导下,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这里的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区域内环境优美,污染很小,因此被评选为“新天府”。

13.下图是热带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现拟对该岛进行综合开发。

该岛白天热晚间凉爽,全年盛行强劲的东北风;没有煤、石油、天然气资源;森林丰富;多温泉;有流速很大的河流。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该岛屿目前的发展特征。

(2)根据现有条件,请你为综合开发该岛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3)拟将小岛开发为旅游区,请分析可开发的优势条件。

[解析]第(1)题,读图和材料可知该岛第一产业有所发展,第二、三产业没有发展或非常薄弱。

第(2)题,该岛的优势有温泉和森林资源,可发展旅游;有农、林、牧、渔业资源,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有港湾,可建港口,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3)题,该岛位于热带,所以具有热带风光,森林多,生态环境好,还有温泉可以发展洗浴等。

[答案](1)资源开发水平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基本未起步;无工业发展;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

(2)①开发海岛旅游资源,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特色,如发展海洋生态游。

②着重开发海洋资源及热带
动植物资源等,着重发展资源加工。

③加强港口建设,通过海运发展外向型经济。

(任答2点即可) (3)温泉洗浴,阳光海滩,热带风光,生态景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