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话语中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研究_代树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在早期图像与文字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东西方文字在图画一图画文字一象形文字一文字的演变中发生的书同文与语文分离这两种观察记忆表达方式间的区别有可能导致了不同的思想取向使用象形和记音两种文字的群体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导致了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模式邓启耀2004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早期从相信图像与实物间有神秘的联系发展到认定图像只是实物的模仿以及后来二者的分离二者之间的象征关系等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是与东方一样西方的图像从模仿替代substitution到再现representation的过程也经历了从一体向分离的转变
— —电 视 访 谈 的 多 模 态 话 语 特 征 ” 多 模 态 话 语 研 究— * 本文系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 ( ) “ ” ( ) 及江苏理工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新读写能力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 1 1 Y J A 7 4 0 0 1 2 KYY 1 2 0 0 1
·3 2·
位, 尽管本阶段绘画 的 画 面 早 已 不 是 语 言 , 其内容 却是对语言文本 的 模 仿 。 语 言 和 图 像 之 间 的 关 系 是不平等的 , 语言是 第 一 位 的 , 绘画由于其对语言 的模仿 或 翻 译 , 处 于 从 属 地 位, 二者总体上处于 “ 语图分体 ” 状 态。 据 宋 《 宣 和 画 谱》 和《 图画见闻 、 《 志》 益州名画录 》 等 书 记 载, 从 东 汉 佛 教 传 入, 经 “ 晋、 隋、 唐诸 代 发 展 , 佛 像” 与儒道人物画逐渐成 , 一 科” 成为“ 道 释 类” 图 像。 当 为古代 绘 画 中 的 “ 时的通行 做 法 是 画 家 根 据 语 言 叙 述 来 描 绘 图 像 。 在张道一 的 《 汉 画 故 事》 中, 不管是涉及中国历史 , 的“ 人事故事 ” 还是关于神话和民间信仰的“ 神话 、 “ , 故事 ” 祥 瑞 故 事” 其内容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典 “ 籍中的文字记载 。 与 图 像 模 仿 语 言 相 反 , 先秦至 隋唐时代 , 几乎没有多少由图像激发而产生的语 言文本 , 更没有因为 图 像 而 产 生 哪 怕 一 部 佛 经 , 有 ( 。 的只是图 像 对 语 言 的 翻 译 和 图 像 化 ” 同 上: 5 5) 本阶段的 绘 画 图 像 成 了 语 言 的 附 庸 , 语图之间的 , 交流仅限于从 “ 语 言 到 图 像” 而罕有从“ 图像到语 。 语言 为 绘 画 提 供 了 模 仿 的 范 本 , 言” 画 面 题 材、 ) 。 内容 、 造型风格等均受语言的制约 ( 同上 : 1 0 宋 元 之 后 的 纸 印 文 本 时 代, 语图之间一改语 形成了语图间崭新的对话互 主图从的 分 体 状 况 , , 。 文关系 且 延 至 近 代 其 主 要 表 现 形 式 是 宋 元 之 后形成 的 蔚 为 壮 观 并 占 据 画 坛 主 流 地 位 的 文 人 画, 尤其是诗词介入 画 面 的 文 人 画 , 以及大量的题 画诗 、 插图画 、 诗意画 、 图 像 诗 等, 语言与图像在物 理形式上 共 同 构 成 画 面 , 共同营造独特的意境和 审美世界 , 是 语 图 合 体 的 重 要 表 现 形 式。 语 言 和 图像超 越 了 文 字 产 生 之 后 二 元 对 立 的 断 裂 与 隔 离, 走向合体 , 语言和 图 像 之 间 彼 此 独 立 却 又 相 互 连接 , 不 同 却 相 通, 处于“ 语 图 合 体” 状态( 同 上: ) 。 6 5 “ 语图合体 ” 是中 国 画 从 写 实 走 向 写 意 的 必 然 选择 。 这 是 因 为 由 于 写 意 画 的 叙 事 功 能 大 大 弱 化, 虚拟和玄想成为 它 的 审 美 倾 向 , 也就必然求助 于语言表达 ; 另一方 面 , 文本文学历经图像艺术的 长期熏染 , 也 受 其 色 彩、 笔 法、 构图和意象等审美 元素的启 发 和 影 响 , 在语言文本中展现绘画的效 果也成了中国诗文 的 审 美 需 要 , 即追求所谓“ 诗中 有画 ” 的文学时尚 。 于 是 , 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彼 “ 此需要 、 相互吸吮 , 语 图 合 体” 的历史体态自然生 ) 。 成( 赵宪章 2 0 1 0 文人画经 宋 、 元 两 代 的 繁 荣 期, 至 明、 清而鼎 。 , 盛 在清代 画 坛 上 扬 州 八 怪 的 绘 画 作 品 是 这 一 时期文人 画 的 典 型 代 表 。 在 其 绘 画 作 品 中 , 语言
词、 题、 跋等多种 媒介借助书 法 的 表 现 形 式 以 诗 、 样式融入绘画作品 , 几 乎 达 到 了 无 画 无 诗、 无画无 题的地步 , 呈现出了传统文人画鼎盛时期所形成 的极具中 国 特 色 的 艺 术 景 观 , 这一传统一直影响 ) 。 到今天的文人画创作 ( 陈学广 2 0 0 7 在文 、 史、 经等领 域 ,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 图经 “ 书纬 ” 的说法 , 清人 叶 德 辉 在 《 书林清话》 中 说: 古 凡 有 书 必 有 图 。“ 古今传奇行于世 人以图书并称 , , “ ( 者, 靡 不 有 图” 戏 曲 无 图, 便 滞 不 行” 程国赋 ) , 《 左传》 记载的“ 铸 鼎 象 物, 百物为之 2 0 0 8: 3 3 9 备, 使民知神奸 ” 和《 周 礼》 记载的“ 象魏 之 法” 等均 是二者结 合 的 范 例 。 《 山海经》 不 仅 插 图 丰 富, 其 中的 《 海经 》 素有 以 图 叙 事 之 说 。 东 晋 画 家 顾 恺 之 以绘画的方式传达 了 西 汉 刘 向 《 列女传》 中列女的 故事 。 在 《 列女 仁 智 图》 中, 人 物 的 神 态、 气 质、 身 份被描绘得 生 动 有 趣 , 恰 如 其 分, 左 图 右 书, 图文 结合 。 到了 宋 朝 , 随着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 技术的进步 , 特别是 随 着 活 字 印 刷 术 的 发 明 , 以及 、 “ 、 “ 、 “ 民间通俗文学 “ 杂 戏” 话 本” 小 说” 南 戏” 等 的产生 , 插图 艺 术 的 领 域 进 一 步 扩 大 , 由 唐、 五代 的佛经插图 扩 展 到 文 学 艺 术 、 经 史、 医 学、 技艺等 、 《 、 《 东 京 梦 华 录》 梦 粱 录》 都城 各应用 领 域 。 据 《 》 、 《 》 , 纪胜 武林旧事 等记载 宋代民间通俗叙事形 、 “ 、 式“ 说 话” 大致可以概括为“ 说( 诨) 经” 说 史” “ 说小说 ” 等三种 。“ 说( 诨) 经” 与唐代“ 俗讲” 一脉 “ 相承 , 叙 与 画 合” 的 特 征 十 分 明 显。“ 说史” 受历 史题材的 “ 变文 ” 影 响, 善于 铺 排 与 夸 张 渲 染, 也比 “ 较重视 图 像 的 生 动 描 绘 在 叙 事 中 的 作 用 ; 说小 说” 虽然不能直接运 用 图 像 画 面 , 但“ 听中之看” 或 “ 听看结合 ” 依然 是 叙 事 生 动 效 果 的 一 种 重 要 追 求 ( ) 。 宋代的经史著述与应用书 籍 不 仅 于德山 2 0 0 3 大多数 都 有 插 图 , 而且当时的各种文献( 方志文 献、 经史插图 、 文学作 品 插 图 、 科技著作等) 插图几 乎趋 于 完 备 。 以 图 解 经 , 也 是 宋 人 的 一 大 创 造。 , 理学家以图解 《 周 易》 以 图 解 五 经, 特别是杨甲等 , 编撰 的 《 六 经 图》 此 后 经 历 朝 增 补, 流 传 至 今。 《 六经图 》 采用图文 对 照 、 上 图 下 文、 左图右文等形 式; 画面 则 采 用 单 幅 及 两 面 连 接 的 形 式 , 其中人 物、 器物形状刻画细 腻 、 生 动, 线 条 规 整 流 畅; 在雕 刻形式上 采 用 阴 刻 与 阳 刻 相 结 合 的 方 式 , 黑白相 “ 间、 简洁优美 。《 六经 图 》 用形象的绘画图像把抽 象复杂的 经 史 内 容 生 动 地 展 现 出 来 , 是插图历史 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 它 改 变 了 宋 代 以 前 以 文 为 主, 以图为辅的插图形 式 , 转 变 成 了 以 图 为 主, 文字为 ( ) 。 辅的插图样式 ” 李彦锋 2 0 1 0: 8 4 8 5 - ·3 3·
摘 要 :随着图像在现代社会的崛起 , 语言与图像之 间 的 关 系 引 起 人 们 越 来 越 多 的 关 注 。 从 历 史 出 发 , 研究 语言与图像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过程 , 比较以图像 为 主 的 绘 画 和 以 语 言 为 主 的 文 、 史、 哲书写, 对比中西语 有助于厘清语言与图像关系变化的基本脉络, 有助于该领域研究的健康发 境中语 言 与 图 像 关 系 的 发 展 差 异 , 展, 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图文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 从而为进行更深入 、 细致的研究奠定基础 。 关键词 :中西话语 ;语言与图像关系 ;历史演变 ( ) 中图分类号 :H 0 3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7 2 4 2 2 0 1 3 0 5 0 0 3 2 0 8 - - -
两 者 浑 然 一 体, 且均以对事物的模仿为基 图像 , 础 。 此时 的 图 像 、 符 号 是 部 落 间、 人群间传达思 生活信 息 、 宗 教 信 仰 的 工 具。 “ 岩画的第一层 想、 ; 是物象层 , 就 这 一 层 而 言, 岩画是‘ 画’ 岩画的第 就 这 一 层 而 言, 画是文字变出来 二层是 文 字 层 , ” ( 。岩画图 的, 因而 岩 画 是 ‘ 字’ 高 嵩, 高原2 0 0 7) 像的语图 双 重 属 性 , 即“ 语 图 一 体” 正是本阶段语 言和图像之间关系的写照 。 “ 随后是 图 像 与 语 言 的 分 离 , 文 字 本 于 图 画, 最初的文 字 是 可 以 读 出 来 的 图 画 , 但图画却不一 定能读 。 后 来 文 字 跟 图 画 渐 渐 分 歧 , 差别逐渐显 ” ( 文字不再是图画 的 , 而是书写的( 符 号) 唐兰 著, / ) 。“ 一旦人类创立了真正名副其实 1 9 4 9 2 0 0 1: 5 5 ( , 文 字’ 表 意 的) 图画便逐渐与文字分道扬 的‘ — — —‘ , 镳: 文字 ’ 成为实 实 在 在 的 概 念 ‘ 符 号’ 逐步 褪去图画 的 外 衣 , 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核心 和统治地 位 ; 图画摆脱了文字硬加在它身上的桎 ( ( 梏, 也逐渐向 名 实 相 符 的 ‘ 绘 画’ 艺 术) 进 化” 徐 。 不 过, 书城 1 语言和图像外在形式上的 9 9 1: 3 4) 分离并未割断两者 内 在 的 联 系 , 无 论 在 绘 画, 还是 史、 哲 等 领 域, 二者之间虽然在不同的历史 在文 、 时期 、 不同领域中其 关 系 、 地位及受到的重视程度 不同 , 但总体而言 , 此消彼长 、 相辅相成 。 在我国古代绘 画 产 生 、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语言和 图像的发 展 在 经 历 了 早 期 的 图 文 一 体 之 后 , 便是 随后先秦至隋唐时 期 的 文 重 于 图 、 图 模 仿 文, 以及 始于宋朝 、 延 至 明 清 的 语 图 合 体、 相 辅 相 成、 相得 。先秦至隋唐时 益彰的 发 展 历 程 ( 李彦锋 2 0 1 0) 期, 绘画对 文 字 的 模 仿 在 语 图 关 系 中 占 据 主 导 地
引言 1. 随着现代社会信 息 与 传 播 方 式 的 改 变 及 现 代 语 言 的 统 治 地 位 受 到 冲 击。 社会中 图 像 的 崛 起 , 虽然图像的重要性 尚 没 有 达 到 “ 图像世 界” 一统天 然而其 重 要 性 也 不 可 小 觑 。 图 像 、 图文 下的境地 , 之间 的 关 系 再 次 成 为 人 们 关 注 的 焦 点 ( 高建平 陈学 广 2 陈 力 丹, 王亦高2 尹德辉 2 0 0 5; 0 0 7; 0 0 8; 李烨鑫 2 李彦锋2 展伟伟 2 0 1 0; 0 1 2; 0 1 0; 张 辉 , , 李 战 子, 陆丹云 2 潘 艳 艳, 张辉 2 2 0 1 1; 0 1 2; 0 1 3) , 学者们从 各 自 领 域 ( 艺 术、 文 学、 语 言 学 等) 或以 图像为主 , 或 从 语 言 出 发, 对 图 文 关 系 予 以 关 注, 展开研究 。 本 文 将 从 历 史 出 发 , 在语言与图像的 历史演变 与 发 展 过 程 中 , 在以图像为主的绘画领 史、 哲 中, 在 古 今、 中西对比 域和以语言为主的 文 、 中发现并探讨二者 在 历 史 演 变 过 程 中 的 发 展 脉 络 及体态 、 关 系 变 化, 以期有助于该领域的健康发 展, 加深人们对图文 关 系 的 理 解 和 认 识 , 从而为进 行更深入 、 细致的研究奠定基础 。 中国话语中的图文关系 2. 在 中 国, 对图文关系的认识与探讨以及语言 与图像相结合的 传 统 源 远 流 长 。 在 人 类 文 明 发 展 史上 , 图像 的 历 史 远 早 于 语 言 文 字 的 产 生 。 原 始 时期 , 在语言文字产 生 之 前 , 图像是人们交流的重 要手段 。 原始人以图 像 符 号 记 录 他 们 对 于 世 界 的 认识 , 描述 他 们 的 社 会 生 活 和 内 心 世 界 。 此 时 的 原始图像 实 际 上 是 一 种 原 始 语 言 , 是原始先民表 达他们的 行 为 、 认 知 和 信 仰 的 交 际 符 号。 在 文 字 诞生之前的陶器纹 饰 、 史 前 雕 塑, 特别是图文关系 已具雏形的原始岩 画 中 , 图 像 便 是 语 言, 语言即是
2 0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年第 5 期 总第 1 4 1期
外语研究 F o r e i n L a n u a e s R e s e a r c h g g g
2 0 1 3, №5 S e r i a l№ 1 4 1
中西话语中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研究 *
代树兰
( 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 江苏 常州 2 1 3 0 0 1)
— —电 视 访 谈 的 多 模 态 话 语 特 征 ” 多 模 态 话 语 研 究— * 本文系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 ( ) “ ” ( ) 及江苏理工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新读写能力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 1 1 Y J A 7 4 0 0 1 2 KYY 1 2 0 0 1
·3 2·
位, 尽管本阶段绘画 的 画 面 早 已 不 是 语 言 , 其内容 却是对语言文本 的 模 仿 。 语 言 和 图 像 之 间 的 关 系 是不平等的 , 语言是 第 一 位 的 , 绘画由于其对语言 的模仿 或 翻 译 , 处 于 从 属 地 位, 二者总体上处于 “ 语图分体 ” 状 态。 据 宋 《 宣 和 画 谱》 和《 图画见闻 、 《 志》 益州名画录 》 等 书 记 载, 从 东 汉 佛 教 传 入, 经 “ 晋、 隋、 唐诸 代 发 展 , 佛 像” 与儒道人物画逐渐成 , 一 科” 成为“ 道 释 类” 图 像。 当 为古代 绘 画 中 的 “ 时的通行 做 法 是 画 家 根 据 语 言 叙 述 来 描 绘 图 像 。 在张道一 的 《 汉 画 故 事》 中, 不管是涉及中国历史 , 的“ 人事故事 ” 还是关于神话和民间信仰的“ 神话 、 “ , 故事 ” 祥 瑞 故 事” 其内容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典 “ 籍中的文字记载 。 与 图 像 模 仿 语 言 相 反 , 先秦至 隋唐时代 , 几乎没有多少由图像激发而产生的语 言文本 , 更没有因为 图 像 而 产 生 哪 怕 一 部 佛 经 , 有 ( 。 的只是图 像 对 语 言 的 翻 译 和 图 像 化 ” 同 上: 5 5) 本阶段的 绘 画 图 像 成 了 语 言 的 附 庸 , 语图之间的 , 交流仅限于从 “ 语 言 到 图 像” 而罕有从“ 图像到语 。 语言 为 绘 画 提 供 了 模 仿 的 范 本 , 言” 画 面 题 材、 ) 。 内容 、 造型风格等均受语言的制约 ( 同上 : 1 0 宋 元 之 后 的 纸 印 文 本 时 代, 语图之间一改语 形成了语图间崭新的对话互 主图从的 分 体 状 况 , , 。 文关系 且 延 至 近 代 其 主 要 表 现 形 式 是 宋 元 之 后形成 的 蔚 为 壮 观 并 占 据 画 坛 主 流 地 位 的 文 人 画, 尤其是诗词介入 画 面 的 文 人 画 , 以及大量的题 画诗 、 插图画 、 诗意画 、 图 像 诗 等, 语言与图像在物 理形式上 共 同 构 成 画 面 , 共同营造独特的意境和 审美世界 , 是 语 图 合 体 的 重 要 表 现 形 式。 语 言 和 图像超 越 了 文 字 产 生 之 后 二 元 对 立 的 断 裂 与 隔 离, 走向合体 , 语言和 图 像 之 间 彼 此 独 立 却 又 相 互 连接 , 不 同 却 相 通, 处于“ 语 图 合 体” 状态( 同 上: ) 。 6 5 “ 语图合体 ” 是中 国 画 从 写 实 走 向 写 意 的 必 然 选择 。 这 是 因 为 由 于 写 意 画 的 叙 事 功 能 大 大 弱 化, 虚拟和玄想成为 它 的 审 美 倾 向 , 也就必然求助 于语言表达 ; 另一方 面 , 文本文学历经图像艺术的 长期熏染 , 也 受 其 色 彩、 笔 法、 构图和意象等审美 元素的启 发 和 影 响 , 在语言文本中展现绘画的效 果也成了中国诗文 的 审 美 需 要 , 即追求所谓“ 诗中 有画 ” 的文学时尚 。 于 是 , 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彼 “ 此需要 、 相互吸吮 , 语 图 合 体” 的历史体态自然生 ) 。 成( 赵宪章 2 0 1 0 文人画经 宋 、 元 两 代 的 繁 荣 期, 至 明、 清而鼎 。 , 盛 在清代 画 坛 上 扬 州 八 怪 的 绘 画 作 品 是 这 一 时期文人 画 的 典 型 代 表 。 在 其 绘 画 作 品 中 , 语言
词、 题、 跋等多种 媒介借助书 法 的 表 现 形 式 以 诗 、 样式融入绘画作品 , 几 乎 达 到 了 无 画 无 诗、 无画无 题的地步 , 呈现出了传统文人画鼎盛时期所形成 的极具中 国 特 色 的 艺 术 景 观 , 这一传统一直影响 ) 。 到今天的文人画创作 ( 陈学广 2 0 0 7 在文 、 史、 经等领 域 ,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 图经 “ 书纬 ” 的说法 , 清人 叶 德 辉 在 《 书林清话》 中 说: 古 凡 有 书 必 有 图 。“ 古今传奇行于世 人以图书并称 , , “ ( 者, 靡 不 有 图” 戏 曲 无 图, 便 滞 不 行” 程国赋 ) , 《 左传》 记载的“ 铸 鼎 象 物, 百物为之 2 0 0 8: 3 3 9 备, 使民知神奸 ” 和《 周 礼》 记载的“ 象魏 之 法” 等均 是二者结 合 的 范 例 。 《 山海经》 不 仅 插 图 丰 富, 其 中的 《 海经 》 素有 以 图 叙 事 之 说 。 东 晋 画 家 顾 恺 之 以绘画的方式传达 了 西 汉 刘 向 《 列女传》 中列女的 故事 。 在 《 列女 仁 智 图》 中, 人 物 的 神 态、 气 质、 身 份被描绘得 生 动 有 趣 , 恰 如 其 分, 左 图 右 书, 图文 结合 。 到了 宋 朝 , 随着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 技术的进步 , 特别是 随 着 活 字 印 刷 术 的 发 明 , 以及 、 “ 、 “ 、 “ 民间通俗文学 “ 杂 戏” 话 本” 小 说” 南 戏” 等 的产生 , 插图 艺 术 的 领 域 进 一 步 扩 大 , 由 唐、 五代 的佛经插图 扩 展 到 文 学 艺 术 、 经 史、 医 学、 技艺等 、 《 、 《 东 京 梦 华 录》 梦 粱 录》 都城 各应用 领 域 。 据 《 》 、 《 》 , 纪胜 武林旧事 等记载 宋代民间通俗叙事形 、 “ 、 式“ 说 话” 大致可以概括为“ 说( 诨) 经” 说 史” “ 说小说 ” 等三种 。“ 说( 诨) 经” 与唐代“ 俗讲” 一脉 “ 相承 , 叙 与 画 合” 的 特 征 十 分 明 显。“ 说史” 受历 史题材的 “ 变文 ” 影 响, 善于 铺 排 与 夸 张 渲 染, 也比 “ 较重视 图 像 的 生 动 描 绘 在 叙 事 中 的 作 用 ; 说小 说” 虽然不能直接运 用 图 像 画 面 , 但“ 听中之看” 或 “ 听看结合 ” 依然 是 叙 事 生 动 效 果 的 一 种 重 要 追 求 ( ) 。 宋代的经史著述与应用书 籍 不 仅 于德山 2 0 0 3 大多数 都 有 插 图 , 而且当时的各种文献( 方志文 献、 经史插图 、 文学作 品 插 图 、 科技著作等) 插图几 乎趋 于 完 备 。 以 图 解 经 , 也 是 宋 人 的 一 大 创 造。 , 理学家以图解 《 周 易》 以 图 解 五 经, 特别是杨甲等 , 编撰 的 《 六 经 图》 此 后 经 历 朝 增 补, 流 传 至 今。 《 六经图 》 采用图文 对 照 、 上 图 下 文、 左图右文等形 式; 画面 则 采 用 单 幅 及 两 面 连 接 的 形 式 , 其中人 物、 器物形状刻画细 腻 、 生 动, 线 条 规 整 流 畅; 在雕 刻形式上 采 用 阴 刻 与 阳 刻 相 结 合 的 方 式 , 黑白相 “ 间、 简洁优美 。《 六经 图 》 用形象的绘画图像把抽 象复杂的 经 史 内 容 生 动 地 展 现 出 来 , 是插图历史 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 它 改 变 了 宋 代 以 前 以 文 为 主, 以图为辅的插图形 式 , 转 变 成 了 以 图 为 主, 文字为 ( ) 。 辅的插图样式 ” 李彦锋 2 0 1 0: 8 4 8 5 - ·3 3·
摘 要 :随着图像在现代社会的崛起 , 语言与图像之 间 的 关 系 引 起 人 们 越 来 越 多 的 关 注 。 从 历 史 出 发 , 研究 语言与图像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过程 , 比较以图像 为 主 的 绘 画 和 以 语 言 为 主 的 文 、 史、 哲书写, 对比中西语 有助于厘清语言与图像关系变化的基本脉络, 有助于该领域研究的健康发 境中语 言 与 图 像 关 系 的 发 展 差 异 , 展, 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图文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 从而为进行更深入 、 细致的研究奠定基础 。 关键词 :中西话语 ;语言与图像关系 ;历史演变 ( ) 中图分类号 :H 0 3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7 2 4 2 2 0 1 3 0 5 0 0 3 2 0 8 - - -
两 者 浑 然 一 体, 且均以对事物的模仿为基 图像 , 础 。 此时 的 图 像 、 符 号 是 部 落 间、 人群间传达思 生活信 息 、 宗 教 信 仰 的 工 具。 “ 岩画的第一层 想、 ; 是物象层 , 就 这 一 层 而 言, 岩画是‘ 画’ 岩画的第 就 这 一 层 而 言, 画是文字变出来 二层是 文 字 层 , ” ( 。岩画图 的, 因而 岩 画 是 ‘ 字’ 高 嵩, 高原2 0 0 7) 像的语图 双 重 属 性 , 即“ 语 图 一 体” 正是本阶段语 言和图像之间关系的写照 。 “ 随后是 图 像 与 语 言 的 分 离 , 文 字 本 于 图 画, 最初的文 字 是 可 以 读 出 来 的 图 画 , 但图画却不一 定能读 。 后 来 文 字 跟 图 画 渐 渐 分 歧 , 差别逐渐显 ” ( 文字不再是图画 的 , 而是书写的( 符 号) 唐兰 著, / ) 。“ 一旦人类创立了真正名副其实 1 9 4 9 2 0 0 1: 5 5 ( , 文 字’ 表 意 的) 图画便逐渐与文字分道扬 的‘ — — —‘ , 镳: 文字 ’ 成为实 实 在 在 的 概 念 ‘ 符 号’ 逐步 褪去图画 的 外 衣 , 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核心 和统治地 位 ; 图画摆脱了文字硬加在它身上的桎 ( ( 梏, 也逐渐向 名 实 相 符 的 ‘ 绘 画’ 艺 术) 进 化” 徐 。 不 过, 书城 1 语言和图像外在形式上的 9 9 1: 3 4) 分离并未割断两者 内 在 的 联 系 , 无 论 在 绘 画, 还是 史、 哲 等 领 域, 二者之间虽然在不同的历史 在文 、 时期 、 不同领域中其 关 系 、 地位及受到的重视程度 不同 , 但总体而言 , 此消彼长 、 相辅相成 。 在我国古代绘 画 产 生 、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语言和 图像的发 展 在 经 历 了 早 期 的 图 文 一 体 之 后 , 便是 随后先秦至隋唐时 期 的 文 重 于 图 、 图 模 仿 文, 以及 始于宋朝 、 延 至 明 清 的 语 图 合 体、 相 辅 相 成、 相得 。先秦至隋唐时 益彰的 发 展 历 程 ( 李彦锋 2 0 1 0) 期, 绘画对 文 字 的 模 仿 在 语 图 关 系 中 占 据 主 导 地
引言 1. 随着现代社会信 息 与 传 播 方 式 的 改 变 及 现 代 语 言 的 统 治 地 位 受 到 冲 击。 社会中 图 像 的 崛 起 , 虽然图像的重要性 尚 没 有 达 到 “ 图像世 界” 一统天 然而其 重 要 性 也 不 可 小 觑 。 图 像 、 图文 下的境地 , 之间 的 关 系 再 次 成 为 人 们 关 注 的 焦 点 ( 高建平 陈学 广 2 陈 力 丹, 王亦高2 尹德辉 2 0 0 5; 0 0 7; 0 0 8; 李烨鑫 2 李彦锋2 展伟伟 2 0 1 0; 0 1 2; 0 1 0; 张 辉 , , 李 战 子, 陆丹云 2 潘 艳 艳, 张辉 2 2 0 1 1; 0 1 2; 0 1 3) , 学者们从 各 自 领 域 ( 艺 术、 文 学、 语 言 学 等) 或以 图像为主 , 或 从 语 言 出 发, 对 图 文 关 系 予 以 关 注, 展开研究 。 本 文 将 从 历 史 出 发 , 在语言与图像的 历史演变 与 发 展 过 程 中 , 在以图像为主的绘画领 史、 哲 中, 在 古 今、 中西对比 域和以语言为主的 文 、 中发现并探讨二者 在 历 史 演 变 过 程 中 的 发 展 脉 络 及体态 、 关 系 变 化, 以期有助于该领域的健康发 展, 加深人们对图文 关 系 的 理 解 和 认 识 , 从而为进 行更深入 、 细致的研究奠定基础 。 中国话语中的图文关系 2. 在 中 国, 对图文关系的认识与探讨以及语言 与图像相结合的 传 统 源 远 流 长 。 在 人 类 文 明 发 展 史上 , 图像 的 历 史 远 早 于 语 言 文 字 的 产 生 。 原 始 时期 , 在语言文字产 生 之 前 , 图像是人们交流的重 要手段 。 原始人以图 像 符 号 记 录 他 们 对 于 世 界 的 认识 , 描述 他 们 的 社 会 生 活 和 内 心 世 界 。 此 时 的 原始图像 实 际 上 是 一 种 原 始 语 言 , 是原始先民表 达他们的 行 为 、 认 知 和 信 仰 的 交 际 符 号。 在 文 字 诞生之前的陶器纹 饰 、 史 前 雕 塑, 特别是图文关系 已具雏形的原始岩 画 中 , 图 像 便 是 语 言, 语言即是
2 0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年第 5 期 总第 1 4 1期
外语研究 F o r e i n L a n u a e s R e s e a r c h g g g
2 0 1 3, №5 S e r i a l№ 1 4 1
中西话语中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研究 *
代树兰
( 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 江苏 常州 2 1 3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