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中国英雄故事简短_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故事在线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中国英雄故事简短_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故事在线分
享
中华民族的精神很⼤⼀部分来⾃英雄⼈物的影响!分享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
中国的英雄⼈物事迹,在我国抵抗外敌的战争中,涌现出了⽆数的英雄⼈物。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有趣的中国英雄故事简短,供⼤家参考。
更多中国英雄故事相关⽂章推荐(↓↓↓)
中国英雄故事1
誓死不屈的江⽵筠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这样⼀批共产党员和⾰命烈⼠,他们为了国家独⽴、繁荣,为了⼈民⾃由、幸福,纵然遭到敌⼈的残酷折磨,甚⾄抛头颅、洒热⾎,牺牲⾃⼰的宝贵⽣命,也义⽆反顾,奋勇向前。
伟⼤的⾰命⼥战⼠江⽵筠就是其中的⼀个。
江⽵筠,1920年出⾝于四川⾃贡的⼀户农民家庭。
⼩⼩年纪的她,为了减轻家⾥的负担,和妈妈⼀起到袜⼚上班。
⼚⾥的⽼板⽤怀疑的眼光看着这个瘦⼩的⼩⼥孩:“这么矮,能⼲活吗?”经过江⽵筠妈妈的再三请求,⽼板勉为其难地让她留下来⼲活。
可出乎意料的是,⼩⽵筠既聪明⼜肯学,加上吃苦耐劳,很快⼯作量就赶上⼀个成年⼈了。
就这样过了⼏年,⼩⽵筠和母亲都被⼯⼚的⾼强度⼯作给压垮了。
⽆奈之下,母亲只能带着⽵筠到舅舅家⾥做保姆。
作为回报,舅舅安排江⽵筠姐弟到孤⼉院⼩学念书。
在这⾥,江⽵筠遇到了让她受益终⽣的启蒙⽼师——丁尧夫。
丁⽼师的历史课讲得⾮常⽣动,每当他讲到中国近代史,讲到鸦⽚战争时,江⽵筠就愤慨不已。
这激起了她强烈的爱国⼼和正义感,在她⼼灵深处,似乎有⼀个声⾳在催促她去寻找⼀个能把中华民族和⼈民带上幸福和希望道路的组织。
1937年,抗⽇战争全⾯爆发,这时的江⽵筠已经成为学⽣运动的⾻⼲。
她带领同学们参加抗⽇救亡运动,⾛上街头演讲,宣传抗⽇,组织同学们排演话剧,唱抗⽇救亡歌曲。
在⼀次次的⾰命运动的洗礼下,江⽵筠迅速成长起来。
1939年,江⽵筠光荣地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追求正义、真理、幸福、希望的⾰命道路。
抗⽇战争结束后,江⽵筠留在了重庆从事地下⼯作,并与当时的直接领导彭咏梧结婚,两⼈从此伉俪相偕,并肩战⽃。
⾰命总会伴随着流⾎和牺牲,让江⽵筠没想到的是,⾃⼰的丈夫惨遭敌⼈毒⼿,被残忍地斩⾸⽰众。
敌⼈以为这样就能威胁⾰命者,让他们放弃⾃⼰的信仰和追求。
但是,敌⼈可能永远都不会懂,珍惜⽣命的⼈值得我们尊重,可那些为了千千万万⼈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付出⽣命的⼈,更加可贵和令⼈尊敬。
江⽵筠毅然接替了丈夫的⼯作,虽然她知道,等待她的,可能会是和丈夫同样的结果。
但是她⼀点也不惧怕,因为在她⼼中永远有共产主义的伟⼤信仰存在。
1948年6⽉14⽇,江⽵筠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在狱中,她受尽了各种酷刑和拷打,却始终坚贞不屈。
受刑后的江⽵筠坚定地对敌⼈说:“你们可以打断我的⼿,砍我的头,却动摇不了我的意志。
”残酷的敌⼈对她⽆计可施。
江⽵筠的英勇⾏为极⼤地⿎舞了狱中难友们的⽃争意志,她关⼼难友,被⼤家亲切地称为“江姐”;她提出了“加强学习、锻炼⾝体、迎接解放”的⼝号,带领⼤家积极进⾏狱中⽃争。
当新中国成⽴的消息传来,江⽵筠激动地对⾝陷囹圄的难友们说:“虽然我们已将⽣死置之度外,但我们也绝不能坐以待毙。
光明就在眼前,我们⼀定要活着,⽤我们的⽣命去建设崭新的国家,实现我们伟⼤的理想!”
令⼈遗憾的是,江⽵筠没有等到这⼀天。
1949年11⽉14⽇,仍在为冲出牢狱和敌⼈⽃争的江⽵筠被残忍杀害,年仅⼆⼗九岁。
这⼀天,离重庆迎来黎明的曙光——解放,仅⼗六天。
虽然江⽵筠牺牲了,但是她和国民党反动派⽃争到最后的信念⼀直激励着我们,这种精神是代代相传的,正如她在给⼉⼦的遗书中写下的:“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我们在牢⾥也不⽩坐,我们⼀直是不断地在学习……”
这就是⼀个伟⼤的共产主义战⼠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中国英雄故事2
勇堵槍⼝的黄继光
说到上⽢岭这个名字,⼤家都很熟悉。
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民志愿军和以美国为⾸的联合国军,在这⾥展开了殊死的搏⽃。
为了抢占⼀个个阵地,中国⼈民志愿军抛头颅、洒热⾎,上演了⼀幕幕英雄的壮举。
其中,就有黄继光勇堵敌⼈槍⼝这⼀幕。
黄继光,四川中江⼈,1931年出⾝于贫苦农民家庭。
从⼩,黄继光就受尽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新中国成⽴后,黄
继光积极参与⽃争地主,还加⼊了村⾥的民兵团。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黄继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了中国⼈民志愿军。
虽然在开赴朝鲜战场之前,黄继光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可是在到达朝鲜前线后,断壁残垣、满⽬疮痍的景象使他⽴刻明⽩了⾃⼰⾝上肩负的使命。
黄继光⼼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怒⽕,恨不得马上加⼊战⽃,赶⾛美帝国主义。
然⽽,黄继光却被分配到后勤部队做了⼀名通讯员。
⼼灰意冷的他找到副指导员,要求到前沿阵地杀敌。
副指导员听了,并没有斥责黄继光,⽽是把⾃⼰的⼿表摘下来,说道:“你看,这只⼿表时针、分针、秒针⽇夜不停地在转动,⼏乎没有误差,为什么呢?”副指导员不等黄继光回答,⼜把表盖打开,继续说道,“你再看看这些⼩零件,这是发条,这是齿轮……如果我拿⾛其中⼀件,⼿表就不会转了。
你知道吗,现在我们的军队就像这块⼿表,战⼠就是其中的⼩零件,分⼯不同,但作⽤是⼀样的。
”黄继光听完副指导员的话,豁然开朗,再也不闹情绪了。
1952年10⽉,抗美援朝上⽢岭战役打响。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和敌⼈激战了四天四夜。
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命令,在黎明之前必须夺下敌⼈在上⽢岭西侧的⼀个⾼地。
部队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占了三个阵地,推进到了零号阵地的半⼭腰,眼看胜利在望。
突然,⼭顶上⽕光闪闪,槍声⼤作,敌⼈在⼭顶的⼀个隐蔽⽕⼒点向⼭腰铺天盖地地疯狂扫射,冲击部队被⽕⼒压制在半⼭腰。
营参谋长迅速组织爆破组强攻,结果都被强⼤的⽕⼒挡了回来。
眼看天就要亮了,营参谋长⼼急如焚:如果还拿不下这个⾼地,天亮后敌⼈将空中优势和⽕⼒优势集合起来,不仅之前所有的牺牲和努⼒都⽩费了,还会使部队遭遇更加惨重的伤亡。
眼看着冲上去的战友们⼀个个牺牲,黄继光焦急万分。
他快速地爬到营参谋长的⾝边,恳切地说:“参谋长,让我去试试吧!”营参谋长看着黄继光异常坚定的⽬光,沉思⽚刻,命令他带着⼈去完成摧毁敌⼈⽕⼒点的任务。
于是,黄继光同两名战⼠,拿着⼿雷,向敌⼈的⽕⼒点爬去。
很快,敌⼈发现了他们,⼦弹如⾬点般扫射过来,⼀个战友牺牲了,另⼀个战友也⾝负重伤。
黄继光的左臂受了伤,鲜⾎顺着⼿臂流了下来。
他已经顾不上这些了,他忍着伤痛,匍匐前⾏。
离⽕⼒点越来越近,⼆⼗⽶,⼗⽶,五⽶……终于到了⽕⼒点的下⽅,黄继光找准位置,对着机槍⼝连投了⼏枚⼿雷。
随着“轰”的⼀声,敌⼈的⽕⼒点塌了半边,机槍顿时停⽌了射击。
战⼠们见状,赶紧往上冲。
不料,⼿雷的威⼒不够,敌⼈的机槍⼜开始往外扫射,冲到半路的战⼠被压了回来。
眼看着天边渐渐露⽩,黄继光知道,只有迅速炸毁敌⼈剩余的⽕⼒点,被压制的战友才能占领⾼地,取得胜利。
可是,⼿雷已经⽤完了。
突然,黄继光像想到了什么,回头朝营参谋长和战友们看了⼀眼,⼜挥了挥⼿,猛地站起来,奋⼒扑向机槍,⽤⾃⼰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正在喷射⽕⾆的槍⼝……
敌⼈的机槍哑了,世界似乎也跟着平静了下来。
但战⼠们很快反应了过来:“冲啊,为黄继光报仇!”战⼠们的喊声惊天动地,如潮⽔般冲了上去,消灭了敌⼈,⼀举将⾼地拿下。
黄继光毅然⽤⾃⼰年轻的⽣命,为胜利开辟了⼀条通道,谱写了⼀曲动⼈的英雄赞歌。
中国英雄故事3
烈⽕中永⽣的邱少云
1950年,以美国为⾸的多国部队悍然越过三⼋线,并多次⼊侵中国领空,将战⽕烧到鸭绿江边。
10⽉19⽇,中国⼈民志愿军响应⽑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号召,赴朝作战。
邱少云,这个年轻的⼩伙⼦,也和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道,雄赳赳、⽓昂昂,跨过鸭绿江,去践⾏那伟⼤的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
来到朝鲜后,邱少云亲眼⽬睹了朝鲜⼉童的悲惨遭遇。
因为战争,这些孩⼦经历着家破⼈亡的痛苦,幼⼩的⼼灵受到了深深的伤害,甚⾄连⽣命都受到威胁。
邱少云看到这些,⼼⾥愤慨不已,他痛恨战争,更痛恨以美国为⾸的侵略者,他在⼼⾥告诉⾃⼰,⼀定要和朝鲜⼈民⼀起,赶⾛侵略者,让他们过上没有战争的幸福⽣活。
1952年10⽉,志愿军沿三⼋线进⾏反攻作战,敌⼈盘踞在平康和⾦化之间的三九⼀⾼地负隅顽抗。
在志愿军阵地和敌⼈的三九⼀⾼地之间,有⼤约三千⽶长的开阔地,狡猾的敌⼈利⽤炮⽕优势封锁了这⼀地区。
为了打破被动的僵局,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将战线迅速往南推进,志愿军决定启动“潜伏计划”,在发动总攻的前⼀天夜⾥,派部队潜伏在三九⼀⾼地的阵地前沿,这样可以⼤⼤缩短部队的冲击距离,给敌⼈⼀个措⼿不及,出奇制胜。
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接受了这个光荣⽽艰巨的潜伏任务。
临⾏前,部队⾸长表情严肃地对⼤家说:“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这次⾏动⾮常重要,也⼗分艰巨,请⼤家记住,在任何情况下,任何⼈,都不能暴露⾃⼰。
”邱少云和战友们坚定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请⾸长放⼼!”
夜晚,五⼗⼆个战⼠全副武装,他们浑⾝上下插满蒿草,在志愿军炮⽕的掩护下,匍匐前进,神不知⿁不觉地潜伏到了敌
⼈的眼⽪底下。
秋夜⾥,空⽓中弥漫着凉凉的秋意,万物萧瑟。
阵地前⼤⽚的蒿草已成枯黄,和战⼠们⾝上的蒿草连成⼀⽚,在风中摇曳。
战⼠们到了指定地点,排长⼀个⼿势,⼤家按照既定计划分散开,各就各位潜伏起来。
⼤家都把脸和⼿贴在地上,⼀动不动地原地待命。
这是⼀个漫长⽽⼜难熬的秋夜,冷、饿、渴⼀齐袭来,但是战⼠们明⽩,距离敌⼈的铁丝⽹只有五⽶的距离,任何⼀点动静都可能暴露⾃⼰,使潜伏任务前功尽弃。
⼀夜⼀天过去了,邱少云和战友们握紧拳头,兴奋⽽⼜焦急地等待着总攻号⾓的吹响。
此时,从远⽅飞来⼏架敌机,在志愿军潜伏的上空盘旋。
忽然,敌⼈投下了数⼗颗燃烧弹,其中⼀颗落在了邱少云⾝边,邱少云⾝上枯黄的蒿草很快就烧着了。
“怎么办呢?就地打个滚,扑灭⾝上的⼤⽕吧。
”邱少云的⼤脑中本能地浮现这种想法。
可是脑⼦⾥的另⼀个声⾳制⽌了他:这样⼀来,我们就被敌⼈发现了,⼀天⼀夜的潜伏也就前功尽弃了,⽽且还会给战友带来⽣命危险。
就在这⼏秒钟的时间⾥,邱少云做出了⼀个惊⼈的决定:任由⼤⽕在⾃⼰⾝上肆虐,绝不发出⼀丁点响声。
就这样,英勇的邱少云同志咬紧⽛关,纹丝不动地伏在那⾥。
⼀点点地,烈⽕啃噬着邱少云的⾝体。
他艰难地忍受着烈⽕烧⾝的剧烈疼痛,以惊⼈的毅⼒坚韧地潜伏着,直到最后牺牲,都没有发出⼀声呻吟。
邱少云的战友们强忍着悲伤的眼泪和满腔的复仇怒⽕,等待着总攻的到来。
战⽃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同志们怀着对敌⼈的刻⾻仇恨,以排⼭倒海之势攻下了三九⼀⾼地,取得了战⽃的胜利。
历史和中朝⼈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在烈⽕中永⽣的中国⼈民志愿军战⼠——邱少云。
中国英雄故事4
“铁⼈”王进喜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油战线上捷报⾸传,⼤庆发现了⼤油⽥!这个振奋⼈⼼的消息⽴刻飞向了神州⼤地,也飞进了⼀个⼈的⼼⾥,他正是⽯油战线的杰出代表——王进喜。
王进喜,出⾝于⽢肃⽟门⼀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靠讨饭为⽣,⼗五岁到⽟门油矿做苦⼯。
新中国成⽴后,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批钻井⼯⼈。
王进喜异常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以巨⼤的热情和精⼒投⼊到钻井⼯作中。
他勤劳肯⼲、吃苦耐劳,积极改进钻井技术,由他带领的钻井队创造了当时⽉钻井进尺五千零九点三⽶的全国最⾼纪录,并荣获⽯油⼯业部颁发的“钻井卫星”红旗。
1959年,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的王进喜到北京参加“群英会”。
他看到⼤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着个重重的壳,觉得很奇怪,问道:“车顶上背的是啥呀?”同⾏的⼈告诉他:“因为中国缺少⽯油,没有⽯油就没汽油烧,汽车就只好烧煤⽓了。
车顶上背的就是煤⽓包。
”听到这⼉,王进喜沉默了。
他这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虽然新中国成⽴⼗年了,但我们的国家还是那么缺乏⽯油!从此,王进喜经常告诫⾃⼰,也提醒⼯友们:“⽯油关系着国家的命脉,没有⽯油,⼯业⽆法发展,农业现代化也很难实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承受着巨⼤的压⼒和考验,作为国家的主⼈,我们理应为国分忧,这是我们⽯油⼯⼈的责任!”
1960年3⽉15⽇,⼀列破旧的⽕车轰鸣⽽过,载着王进喜和他的⼀⼆○五钻井队,⽇夜兼程地从⽢肃⽟门油⽥赶到⼤庆,⼀场轰轰烈烈的⽯油⼤会战在此拉开序幕。
作为⽯油⼤会战的主⼒军,王进喜和他的队伍肩负着让新中国甩掉“贫油”帽⼦的重任。
⼀下⽕车,王进喜第⼀句话就问:“钻机到了没?我们的井位在哪⾥?”终于,钻机运到了!⼤家欣喜若狂。
王进喜等不及天亮,就兴冲冲地带领⼯友们到车站取钻机。
⼀到车站,满头⼤汗的⼤伙⼉傻眼了——六⼗多吨重的钻机,沉沉地躺在车厢⾥,挑衅似的冷冷对着⼤家。
没有吊车也没有拖拉机,只有⼏辆解放牌汽车,⼤家议论纷纷,焦急地想着办法。
王进喜果断地对⼤伙⼉说:“同志们,眼下我们的困难还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坐着等,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算⽤⼤绳拉,⽤肩膀扛,我们也要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井场上安装,早开钻!⼤家看⾏不⾏?”“⾏!”⼯友们异⼝同声地回答道,“不能等,就是豁出命来也要上!”⼤家纷纷摩拳擦掌,找来能撬、能抬、能扛的⼯具。
在王进喜的指挥下,钻机被拆成⼏⼤件,⽤⽅⽊加撬杠,拉的拉、撬的撬,⼿掌被棕绳勒出了⾎,肩膀被压得⼜肿⼜痛,⼤家都没有吭⼀声。
就这样,王进喜和他的⼯友们硬是把六⼗多吨重的钻机⼀⼨⼀⼨、⼀尺⼀尺地运到⼗五⾥外的井位上,让四⼗多⽶⾼的井架终于在茫茫荒原上矗⽴起来。
1960年4⽉,第⼀⼝油井打好之后,钻井队准备往第⼆⼝井搬家。
在⼀次意外中,王进喜的右腿被滚落的钻杆砸伤。
他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就连夜回到了井场。
谁知,第⼆⼝油井正发⽣井喷,没有重晶⽯粉,只能⽤⽔泥代替,没有搅拌机,⽔泥沉到泥浆池底,起不到作⽤。
紧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双拐,纵⾝跳进泥浆池,⽤⾝体搅拌泥浆。
在他的带动下,⼯友们纷纷跳进泥池。
经过三⼩时多的奋战,井喷终于被制服了。
房东赵⼤娘看到王进喜领着⼯⼈没⽇没夜地⼲,有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哪!”
“铁⼈”的名字从此传开了,⽽蕴藏在他⾝上的“铁⼈精神”也传开了,⼀直激励和⿎舞着⼀代⼜⼀代的⽯油⼈奋勇前⾏。
中国英雄故事5
舍⾝救⽕车的欧陽海
2009年9⽉,欧陽海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以来感动中国⼈物”之⼀。
虽然距欧陽海壮烈牺牲已近五⼗年,但欧陽海的舍⾝精神和伟⼤光辉仍然激励和影响着⼀代⼜⼀代的中国⼈奋勇前⾏。
欧陽海,1940年冬诞⽣在湖南桂陽县⼀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58年,欧陽海报名参军⼊伍。
在部队,他以满腔的热情投⼊⼯作,⼀年后就以出⾊的表现赢得了⼤家的认可和赞同,被提升为班长。
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苦练军事技能,仅仅⼏个⽉,就成了全师的战术标兵班。
1960年5⽉,欧陽海光荣地加⼊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党员的他,更加努⼒和勤奋。
他牢牢记住党的教诲:荣誉是对你的⿎舞和鞭策,不是⾃我欣赏和夸耀的装饰品。
⼀次,欧陽海探亲后回连队,⾛到半路上,忽然看见⼀个⼗多岁的⼩⼥孩连哭带喊地跑过来:“叔叔,救命啊,救救我妹妹……”原来,⼩⼥孩的妹妹不慎掉进了深井⾥,正在井中挣扎。
欧陽海⼆话没说,甩掉外⾐就跳下去了。
他先把⼩⼥孩托上⽔⾯,然后⼀⼿夹着她,⼀⼿边往上爬。
井壁湿滑,好⼏次他都差点没抓住,险些掉下去,但他没有放弃。
终于,⼩⼥孩被救上来了。
等⼩⼥孩的⽗母赶到,还没来得及说感谢的话,欧陽海就拿起外⾐继续赶路了。
可有谁知道,井⽔已经湿透了欧陽海的⾐服,他冷得嘴唇发紫,回到连队后就病倒了。
欧陽海就是这样,⼼⾥时刻装着⽼百姓,把⽼百姓看得⽐⾃⼰的⽣命还重要。
1963年11⽉18⽇,部队进⾏野营训练。
⼀⼤清早,欧陽海和战友们就出发了。
很快,部队进⼊到⼀个⼤峡⾕。
这个⼤峡⾕位于两⼭之间,京⼴铁路正好从中穿过。
部队沿着铁路旁边的⼀条⼩道⾏进。
欧陽海抬头看了看前⽅,蜿蜒的铁轨在前⽅不远处消失了,前⾯是个急转弯。
“嘟——”⼀声⽕车的长鸣打破了⼭⾕的寂静,⽕车疾驰⽽来的轰鸣声从前⽅不远处传来。
很快,带着⼤烟囱的⽕车头出现在⼤家的视线⾥。
突然,⼀匹驮着沉重物品的战马嘶鸣着冲上了铁轨,它被巨⼤的⽕车吓呆了,喘着粗⽓惊惶地横在铁轨中央,⼀动不动。
这时,⽕车离战马只有四⼗⽶远了。
⼤家都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千钧⼀发之际,欧陽海不顾⽣命危险,猛然冲上铁轨。
只见他双脚蹬住铁轨,以罕见的⼒量把马从轨道上推了出去。
⽕车安全了,车上的乘客安全了,⼀场车毁⼈亡的事故避免了,可是勇敢的欧陽海却⾝负重伤,倒在了⾎泊中。
副班长和战⼠们⼤叫着“班长、班长……”⼤家冲了过去,可欧陽海已经不省⼈事。
受到惊吓的⽕车往前冲滑了⼏百⽶后,慢慢地停了下来。
还没停稳,⽕车司机就跳下车头,朝着欧陽海倒下的地⽅直奔过来。
他急切地说道:“快,快送医院……他救了我们⼏百名乘客的⽣命啊!”此时,副班长和战⼠们已经泣不成声。
欧陽海被送到了衡⼭医院,虽然经过全⼒抢救,但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三岁。
欧陽海⽤⾃⼰舍⾝救⽕车的英雄壮举,实现了⾃⼰为祖国、为⼈民奉献⼀切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