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1
纳兰性德〔清代〕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译文及注释:
译文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黄沙遮日满目荒凉又能与谁说?只有萧瑟的秋风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
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
曾经的一往情深有多深呢?犹如夕阳余辉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绵绵秋雨。
注释无定据:没有一定。
宋代毛开《渔家傲·次丹阳忆故人》词:“可忍归期无定据,天涯已听边鸿度。
”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
因表面有彩绘,故称。
发声哀厉高亢,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
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牧马:指古代作战用的战马.谁可语:有谁来和我一起谈谈。
从前幽怨:过去各民族、各部族间的战事。
铁马金戈: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
代指战事.兵事。
青冢:长遍荒草的坟墓。
这里指指王昭君墓,相传冢上草色常青,故名。
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往情深深几许:化用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意。
几许:多少。
鉴赏:
词词有“牧马频来去”、“西风”及“青冢创昏路”之语,青冢离龙泉关较近,因此可能创作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扈驾至五台山、龙泉关时。
词的景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身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身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
定数的,此时姓觉罗氏,彼时有可能姓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
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
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身。
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身,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到武现实,在眼前,他看到武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词,牧马频来去”,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
军营词,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景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
可是,此时的威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身?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景的厮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份悲伤。
从结构景来说,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词,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荒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
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词淹没于历史的长河词,清王朝也不例外。
西风,即秋风。
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
季节地逝去,风干武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武作者满腹的忧愁。
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景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词带情。
景词情身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饰。
词的下片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身婉约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武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景作以调整。
“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
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
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
“何处诉”一语,就道出武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
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创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
为武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武一堆创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词的夕阳与深秋词的细雨。
“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生发出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身。
从这些诗句词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
但这种情身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景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身凄婉幽怨,自然流畅。
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
而景篇写眼前之景,下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
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赏析:
这首小词通过对塞外古战场的描写,抒发了对历代兴亡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塞外古战场的荒凉景象。
“今古河山无定据”,是说从古至今,政权更迭,江山轮回,兴替衰亡,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而该句将词人的“出塞”放在这样广阔的历史空间中来写,自会给读者留下不一般的感受。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颇具动感,既是写实,突出边塞风物的卓异,给人身
临其境之感;又像虚写,如同历史上无数纷争的一个缩影,让人想象塞外仍是战争频仍。
该句为词人下面的叙事创设特殊的背景,并借此揭示事件的悲剧意蕴。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二句仍用描写,放眼望去,整个塞北,平沙万里,荒漠凄凉,连个说话的人也很难找到。
西风飒飒,只有那几株枫树,又一次被吹红了叶子。
使人联想起为争夺这块土地鏖战厮杀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象。
这些红叶,又一次把人带进了对历史的回忆,加深了作品的纵深的历史感。
词的下片抒情,写自己出塞的感触。
“从前幽怨应无数”,当年昭君出塞时一定是“幽怨无数”吧!但从后来的情形推想,这“幽怨”则是横无际涯,深不见底。
“铁马金戈”,让人想到的是英雄建功立业的豪情,但又有谁知晓与这豪情并置的竟是昭君无尽的“幽怨”啊!“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两种景致,两种风格,反差之大,让善良的心灵何其痛哉!这不正是“谁可语?”的原因吗?若把历史比为一部长卷的话,那“铁马金戈”的场景只是其中的插页,而“青冢黄昏路”的悲凉却浸透着整个书卷。
而词人的这种感受又是如何传达的呢?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一问一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沉痛至极。
“深山夕照”已经让人感觉悲凉,而“深秋暮雨”则程度更重。
意象递进叠加,既深化昭君“幽怨”的表达,也让读者感受词人渐趋悲凉以至不堪悲凉之苦。
如此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汉元帝时,昭君奉旨出塞和番,在她的沟通和调和下,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六十年。
她死后就葬在胡地,因其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所以昭君墓又被称为“青冢”,杜甫有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纳兰由青冢想到王昭君,问她说:“曾经的一往情深能有多深,是否深似这山中的夕阳与深秋的苦雨呢。
”作为康熙帝的贴身侍卫,作者经常要随圣驾出巡,所以他的心中也充满了报国之心,但他显然不想通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在尾句中作者又恢复了多情的本色,他以景语结束,将自己的无限深情都融人到无言的景物之中,在这其中,既包含了豪放,
又充满了柔情,甚至我们还会体味到些许的凄凉与无奈。
这首词通过诗人“出塞”所见,描绘了眼前荒凉的和平景象,回顾历史,总结出战争与和平两种情况,是对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的规律性概括。
因此毛泽东批注:“看出兴亡”,肯定了这首词的思想意义。
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中曾说过:“长短调并工者,难矣哉。
国朝其惟竹垞、迦陵、容若乎。
竹垞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
”而读完作者这首词风苍凉慷慨的词作,可以得知谢氏此言不虚。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2
后出塞五首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翻译
男子汉生在这个世上,就是要在壮年的候实现自己的报负。
应当征战边疆,怎么可以守着自己出生的地方呆一辈子呢?
国家招用我们的时候远赴蓟门,大军就要走了不可以因为自己而留下。
把家里的钱财全都散尽用来装备自己。
那样乡亲们会为我送行,亲戚朋友们把道路挤的满满的欢送我。
头发花白了才有了点自己的功业,醉了以后看到别人年青有为才感到羞愧。
想当年霍去病出征,却只能面带苦笑看着自己的武器。
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晚霞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
借问统领军队的大将是谁?大概又是一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古代的将军重视守卫边疆,如今的边将却只重高官厚禄。
哪里料得到皇帝偏又好武,出征的军队绵亘不断,漫卷长空。
当今全国既已统一,就没有出师必要,这样却还要孤军深入。
使得战士们都是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
在穷荒之地拔剑练习作战,每天征收成群的战马。
将军发誓要开发极北的地方,对吾皇效忠心。
捷报不断传来,其实是虚报邀赏,因为是奚族与契丹本无寇警。
渔阳郡尚武,多豪士侠客,此豪侠之地,成天鼓乐轰隆。
渤海上船只鼓帆前进,那是装载来自东吴的粮食。
还有越罗与楚练,其光彩照耀得人身都发光。
主将的地位更崇高,气焰更嚣张,都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边疆之人不敢议论,有敢议论告发的死无葬身之地。
我本来出身良家,懂得许多门道,揣知主将有叛逆的可能,所以不敢跟从。
主将骄矜增加了我的忧虑,荣华富贵已不值得一说。
跃马横刀二十年,担心的是辜负了明主的恩情。
眼看幽州叛军长驱直入,洛阳即将沦陷。
于是半夜里抄小路逃回家,可是故乡已经变成了空村。
我幸亏没有背上叛逆的罪名,如今孤身一人,没有儿孙。
注释
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骑”。
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
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道周:即道边。
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
居上列,即坐在上头。
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
庶羞,即莱肴。
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
“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
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东门营: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
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
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
幕:帐幕。
列,是整齐的排列着。
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悲笳:静营之号,军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
“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古人、今人:都指边将说。
重高勋,即贪图功名。
亘:是绵亘不断。
且:尚也。
跟上句“已”字对照。
遂使:于是使得。
承上“且孤军”来,貔,音琵,即貔貅,猛兽,这里比喻战士。
边将贪功,人主好武,这就使得战士们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
勇,
是勇往:所闻,是指地方说的,即下文的“大荒”“玄冥”。
《汉书·张骞传》:“天子(武帝)既闻大宛之属多奇物,乃发间使,数道并出。
汉使言大宛有善马,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上车令等持千金以请宛王善马。
”即此“所闻”二字的本意。
大荒:犹穷荒,过去所谓“不毛之址”。
玄冥:传说是北方水神,这里代表极北的地方。
两蕃:是奚与契丹;静无虞,本无寇警。
渔阳:郡名,今河北蓟县一带。
其地尚武,多豪士侠客,故曰豪侠地。
辽海:即渤海,粳音庚,晚熟而不黏的稻。
来东吴,来自东吴。
主将:即安禄山。
天宝七载禄山赐铁券,
封柳城郡公:九载,进爵东平郡王,节度使封王,从他开始。
上都:指京师,即朝廷。
凌,凌犯,目无朝廷。
多门:许多门道,有多次意。
益:是增益,“思”字照过去读法应作去声,愁思,即忧虑,是名词。
跃马:指身贵,兼含从军意。
坐见:有二义:一指时间短促,犹行见、
立见:一指无能为力,
只是眼看着:这里兼含二义。
长驱,言其易。
河洛昏,指洛阳行将沦陷。
当时安禄山所部皆天下精兵。
间道归:抄小路逃回家。
恶名:是叛逆之名,禄山之乱,带有民族矛盾性质,这个士兵不肯背叛,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注释
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
“旧丘”犹“故园”,即“老家”。
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音廓)骑”。
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
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这两句模仿《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辕”的句法。
道周,即道边。
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
居上列,即坐在上头。
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
庶羞,即莱肴。
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
“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
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
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
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陈(阵)将门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红,恐乱大将。
”这两句也是杜甫的名句,因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现出那千军万马的壮阔军容,下句化用《诗经》的“萧萧马鸣”,加一“风”字,觉全局部动,飒然有关塞之。
幕,帐幕。
列,是整齐的排列着。
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因为要宿营,所以各自集合各自的部队。
因军今森严,故万幕无声,只见明月高挂无中。
上句也是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令严”的。
悲笳,静营之号,军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大将,指召募统军之将。
“嫖姚”同“剽姚”,汉武帝时,霍去病为嫖姚校尉,尝从大将军卫青出塞,故以为比。
“古人”“今人”都指边将说。
重高勋,即贪图功名。
《昔游》诗所谓“将帅望三台”。
因贪功名,故边疆多事。
边将贪功,本该制止,偏又皇帝好武,所以说“岂知”。
有怪叹之意。
“亘”是绵亘不断。
天地四方为“六合”,这里指全国范围以内,全国既已统一,便无出师必要,但还要孤军深入,故用一“且”字。
且,尚也。
跟上句“已”字对照。
遂使,于是使得。
承上“且孤军”来,貔,音琵,即貔貅,猛兽,这里比喻战士。
边将贪功,人主好武,这就使得战士们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
勇,是勇往:所闻,是指地方说的,即下文的“大荒”“玄冥”。
《汉书:张骞传》:“天子(武帝)既闻大宛之属多奇物,乃发间使,数道并出。
汉使言大宛有善马,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上车令等持千金以请宛王善马。
”即此“所闻”二字的本意。
大荒,犹穷荒,过去所谓“不毛之址”。
《安禄山事迹》:“禄山包藏涡心,畜单于护真大马习战斗者数万匹。
”诗句当指此。
玄冥,传说是北方水神,这里代表极北的地方。
这两句要善于体会,因为表面上好像是对皇帝效忠,其实是讽刺,正如沈德潜说的:“玄冥北,岂可开乎?”
上既好武,下自贪功,故奏捷日至。
《通鉴》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四月禄山奏击奚破之,虏其王。
十四载四月奏破奚、契丹。
”
点破“献凯”只是虚报邀赏。
两蕃,是奚与契丹;静无虞,本无寇警。
渔阳:郡名,今河北蓟县一带。
其地尚武,多豪士侠客,故日豪侠地。
辽海,即渤海,粳音庚,晚熟而不黏的稻。
来东吴,来自东吴。
周代封建社会把人分成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这里泛指安禄山豢养的爪牙和家僮。
罗和练都有光彩,故曰“照耀”。
这以上几句,写禄山滥赏以结人心。
《通鉴》(同上):“天宝十三载二月,禄山奏所部将士勋效甚多,乞超资加赏,于是除将军者五百余人,中郎将者二千余人。
禄山欲反,故先以此收众心也。
”即其事。
主将,即安禄山。
天宝七载禄山赐铁券,封柳城郡公:九载,进爵东平郡王,节度使封王,从他开始。
上都,指京师,即朝廷。
凌,凌犯,目无朝廷。
写禄山一方面又用恐怖手段来俯制众口,当时本有人告安禄山反,玄宗为了表示信任,反将告发的人缚送禄山,因之“道路相目,无敢言者。
”(见《禄山事迹》)
是良家子,故不肯从逆:出师多门,故能揣知主将心事。
二句是下文张本,多门,许多门道,有多次意。
益,是增益,“思”字照过去读法应作去声,愁思,即忧虑,是名词。
所忧在国家,放觉身贵上不值一说。
下二句正申“不足论”。
跃马,指身贵,兼含从军意,刘孝标《自序》:“敬通(冯衍)当更始之世,手握兵符:跃马食肉。
”
坐见,有二义:一指时间短促,犹行见、立见:一指无能为力,只是眼看着:这里兼含二义。
长驱,言其易。
河洛昏,指洛阳行将沦陷。
当时安禄山所部皆天下精兵。
间读去声,间道归,抄小路逃回家。
这句直照应到第一首。
初辞家时,进庶羞的老者,赠吴钩的少年,都不见了,一切都完蛋了。
恶名,是叛逆之名,禄山之乱,带有民族矛盾性质,这个士兵不肯背叛,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创作背景
《后出塞五首》当作于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反唐之初。
目的在于通过一个脱身归来的士兵的自述,大声疾呼的揭露安禄山的反唐真相,叫唐明皇快快清醒过来,并指出养成禄山反叛的原因,即在于他自己的好大喜功,过宠边将,以致禄山得以边功市宠、形成养虎贻患。
鉴赏
《后出塞五首》组诗叙写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年间一位军士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天宝之变的“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自开元中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兵农分离,出现了职业兵。
德宗时李泌论募兵制是祸乱的根源,说这种应募的兵士,既非土著,又无宗族,重赏赐而轻生。
《后出塞五首》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个应募者形象。
一无牵挂的汉子,乐意当兵吃粮。
诗中提到相赠吴钩的“少年”,当属唐诗中常常写到的少年游侠一类人物。
物以类聚,此诗主人公也应是这一类人物。
组诗第一首系主人公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第二首叙赴军途中情事,尚归美主将;第三首是诗人的议论;第四首则揭露蓟门主将的骄横;第五首则写逃离军旅的经过。
此组诗的突出成就,便在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对此诗的赏析,便应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
一度怀着功名万里雄心的军士后来逃归,其逃离的动机,诗中说得很清楚,是由于他在蓟门军中看到“主将”(当指安禄山)日益骄横、目中无君,而朝廷一味姑息养奸“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自己本为效忠国家而来(“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不料却上了“贼船”,“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因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了。
诗一开始就讲得很明白,主人公赴边的目的就是追求“封侯”,“首章便作高兴语,往从骄帅者,赏易邀,功易就也。
”(浦起龙)
此人正是第三首所谓“重高勋”的“今人”、“奋身勇所闻”的“貔虎士”中的一员。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也正属于这类人物的夸耀口吻。
从第一首“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到第五首“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的表白,可见主人公求取功名封赏的思想是一贯的,并未发生何种转变。
“古人重守边”六句,不能理解为诗中人思想的转变,而只能理解为诗人自己对时事的评议,或者说它们恰恰是诗人对笔下人物思想、行动的一种批判。
说这是杜甫微露本相的地方还不够,应该说这是作者直接激扬文字,站出来表态。
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杜甫诗中原是并不罕见的。
据《通典》称:“国家开元天宝之际,宇内谧如,边将邀宠,竟图勋伐,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罗之战,云南渡沪之役,没入异域数十万人,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邪!”当时的边境战争,唐玄宗好战固然是一个原因;兵制的改变,也同样是个重要原因。
府兵原是寓兵于农的一种兵制,将帅不能拥兵自重,故唐朝前期没有武夫割据事件。
而募兵之行,诚如李泌所说,应募兵士多是不事生产的亡命之徒,他们贪功重赏,形成军中好战心理。
上自朝廷,下至士兵,互相影响,正是“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但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对侵侮邻国的兴趣随战争的进行愈来愈浓厚,野心的将帅也就得到长成羽翼的机会。
《后出塞五首》就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
诗中主人公正是募兵制下一个应募兵的典型形象。
他既有应募兵通常有的贪功恋战心理,又有国家民族观念。
他为立功封爵而赴边,又为避叛逆的“恶名”而逃走。
组诗在欢庆气氛中开头,凄凄凉凉地结尾,是一出个人命运的悲剧。
出塞原文翻译及赏析3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