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具体要求是:“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为达到此要求,高中作文教学必须改变以往观念,方法上力求创新。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必须始终把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重读轻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仅有的一点写作,也是为考试而写,与自然真实的写作基本不搭界。
学生在高中阶段获取的那一点写作能力,除了在考场上有用外,于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几无用处。
因此,高中写作教学必须实现由应试写作向真实写作的转型。
所谓真实写作能力,就是对学生当下有用且终生受益的言语表现能力。
高中学生已进入成人期,我们完全可以把学生从以往的练习性写作、应试性写作带入真实写作的境界。
如申论、新闻评论、网络帖子等题型,就十分值得高中写作教学借鉴。
引入这类题型,在仿真情境下要求学生分析归纳材料、确定立意、选择合宜的体式、自拟标题以自主完成写作任务。
倘若学生具备这样的写作能力,也就不惧怕高考的应试写作。
如能自拟标题写作,又何惧高考作文的审题?因为能自拟标题写作的人一定能审题,会审题的人未必能拟题。
写作并不局限于专题写作训练,而是贯穿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渗透语文教
学的方方面面。
阅读教学完全可以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因为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表达,而且是为了更好的表达。
学生如果能通过写作展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力、理解力、鉴赏力、评论力,且能完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那还会惧怕语文高考试卷的阅读理解题、鉴赏题吗?
第二、高中作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文体感、语境感和语感
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从理论上说,一般的文章,他们不用老师教,自己都能读;一般简单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只要老师教学得法,他们应该都会写。
进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学生读写的文体感、语境感、语感的迅速有效的达成。
如果不能达成,或者说是通过课外的自发学习、暗中摸索达成的,那就是语文教学的严重失职。
文体感,是指对(某一种)文章体式的敏感,是进入语境感之门的通行证。
语境感是指对特定时空具体文本的特定内容、形式和意图的敏感,是对“语篇”的综合整体的感受、理解和判断。
语境感上承文体感,下通语感,是文体感的具体化,语感的情境化。
文体感制约着语境感,语境感制约着语感。
语感是文体感、语境感的外化。
文体感、语境感决定语感,文体、语境的规定性,决定了言语感悟或运用的恰当与否,一个人的文体感、语境感水平决定语感质量。
文体感、语境感、语感关注的始终是语篇,离开语篇,孤立零碎地考查字、词、句的理解或运用,并不能体现人的真正言语理解力和创造力。
其实,稍有语用学常识的人都知道,
某个句子能否视为病句,某个词语是否运用得当,只有置于语篇之中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如果语文读写教学始终关注语篇,着力培养学生的文体感、语境感、语感,当语文高考试卷提供的是比较完整的语篇,旨在考查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的话,那么具有基本文体感、语境感、语感的考生,就能很快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迅即作出准确的判断。
如果提供的是语句,那么考生就可以把语句置于文体、语境之中,通过补足语篇,作出合宜的选择。
第三、必须切实加强写作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表达的训练以观点或疑似观点命题的作文,多数考生是不敢否定命题者的观点的,按照线性因果思维逻辑简单轻易肯定命题者的观点成了高考作文的普遍现象。
其实,这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写作思维能力训练的缺失。
譬如说话题作文“诚信”,多数考生绝不敢冒风险说拒绝或反对诚信,常常会简单肯定命题者的观点或情意,但这样是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的。
究其原因,就是考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
倘若考生能通过深入具体的分析,认为诚信固然可贵,但不能不看实际情况、不问是非。
譬如对重症病人,善意的谎言就比诚信更可取;而对不仁不义之人,就不能傻乎乎地讲诚信。
这样的认识和表现就体现了思维的缜密和思想的深度。
由此看来,高中语文教学如果通过日常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即使学生遭遇以观点或疑似以观点命题的作文,也不致于捉襟见肘、无话可说或人云亦云。
第四、写作教学应有意识地向发展学生的异能倾斜
主要原因如下:一、能写一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既是过去历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中学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写作能力;二、现在中学毕业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已呈普遍下降的趋势,面向全体中学生的语文教育,今后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三、在现今高考作文命题还不能照顾所有学生异能的情况下,加强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有利于保护考生的切身利益。
另外,高中写作教学之所以要向发展学生的异能倾斜,是因为学生在具备一般写作能力后,不可能成为擅长所有文体写作的全能写手,更多的是在某一两种文体的写作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专长,正如曹丕所言“文非一体,鲜能备善”、“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加之,如果学生擅长一两种文体的写作,因为“文本同而末异”,若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需要,是可以触类旁通的。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激发和发现每个学生的言语个性,促进他们充分显示异能。
我们还必须明白,尽管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在检测学生言语异能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但发展学生言语异能仍将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大趋势。
体现语文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就是针对此前写作教学和测评整齐划一的弊端的反拨,其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言语异能。
第五、要重视方法指导
掌握写作方法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保证,会写才爱写,爱写才想写。
作文教学原则应是:重指导,轻批改;重内容,轻形式;重灵活,轻呆板。
写作指导有以下几个程序:第一,讲授知识。
在训练一种文体之前,明确地将写作特点、格式告诉学生,加深印象,避免文体不清。
第二,明确要求。
每次作文,都有具体的要求,如写记叙文,要做到选材新,写人记事有细节描写,写出生活中的真实,以精巧引人,以真实感人。
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用事例证明时,多用现实中的例子,避免撞车。
第三,讲评点化。
在批改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归纳,对习作作出总体评价,每次讲评确定一个中心,抓住一个问题讲深评透,让学生真正做到一作一得,不走弯路。
为此,小作文训练要有序:开学初定好计划,列出“场面”“景物”“人物”等片断描写序列,分步实施。
大作文训练要有路:所谓“路”,就是教者要有明确的指导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写作要领,明确写作要求、范围,懂得写作程序、方法等。
周记训练要有趣。
为使学生不因多写而感到枯燥,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随感、杂谈,记下个人的琐事、班级的趣事、国家的大事。
总之,只要我们始终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探究创新,高中作文教学就一定能够百花争艳,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