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不能错过“修改”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不能错过“修改”教学
作者:胡元华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第9期
修改作文到底什么时候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在日常教学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教,有的没教;有的多教,有的少教;有的会教,有的教错。

细读统编本三年级上
册教材,非常欣喜地发现:教材直面焦点,呈现得相当清晰,并给予了明确的解答。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板块,出示了三类常见的错误句子——我们称之为“病句”——并示范使用三种常用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还对三种修改符号
进行单独展示。

教材的这一内容无疑是对教师教学的重要提示:学生从此要用这些修改符号修
改自己的习作,消除习作中的“明显差错”。

教材列举了三句话:第一句,用表示改正的符号修改错别字“以”;第二句,用表示增补
的符号填补残缺的动词“戴着”;第三句,用表示删除的符号删除了多余的顿号和“西瓜”。

请千万不要仅把这当作是改病句练习。

教材中明确指示“试着使用这些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这三句话,只是习作中错误的缩影。

这三句话的修改意味着,从此开始,“修改符号要
不要教?教哪些?怎么用?”这些关乎修改的教学有了明晰的定位。

这一设计让课标第二学段
的习作要求中仅存的一条关于修改的标准——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变得清晰。

首先,明确了什么叫“明显的错误”。

在学生习作中,明显的错误有三类:一类是用错词,一类是成分残缺,一类是多余累赘。

至少从三年级开始,这三类问题必须得到关注,通过教学
与练习得到解决。

其次,明确了“如何修改”。

结合教学,学生学习“用标准的修改符号,对自己的习作进
行修改”,这就是三年级习作教学应做到的两个“规定动作”。

所谓“规定”,其一,指的是
使用规范的符号;其二,指的是确定的修改样本——自己的习作。

如叶圣陶强调的“还修改权
于作者本人”。

第三,明确了“习惯养成从此开始”。

教材为我们明确了教学的起点。

从此以后,习作教
学与练习都应不断强调修改符号的使用,让学生养成修改习惯。

我们也关注到,在第三单元之
后的单元习作,如“续写故事”“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儿真美”“我有一个想法”“那
次玩得真高兴”中,在“要求”部分,不断提示“使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材的编
撰意图显而易见。

这一具有重要教学价值的教材内容,须加以落实,千万不要当作“三个病句”来看待。


为这关系到“修改”这一核心能力在未来的写作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因此,我们建议至少拿出
一节课,认真执教这个内容。

第一步,出示“问题语段”。

建议教学时,除了教材指定的三句话之外,还可以设计一段话,这段话中带有三类典型的差错,这与三年级习作教学中“写好段”的目标更符合。

第二步,自由发现与尝试修改。

让学生自由阅读,发现语段中的问题,之后自主修改。

此时,应该让
“符号使用得不规范”或者“未能发现语段中存在的问题”等缺漏尽量暴露出来。

第三步,师
生同步修改。

教师示范,用规范的符号修改,同时清晰教授修改符号在实际修改中的运用,并
让学生对比修改前后语段的变化,感觉到修改产生的作用,做好修改美观等的细节提示。

希望
教师在这节课上,能够将示范的语段放大投影,或者直接用大字抄写在黑板上,这样能让学生
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整个修改的过程。

第四步,可以当堂练习修改部分语段。

此外,建议教学时
以与修改有关的趣味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修改也是有意思的。

因为课标对这一学段习作
的第一要求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快乐、自信,都需要教学时予以精心设计。

标准的教学课时之后,希望还要有教学的延伸设计。

修改这件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需
要长期投入。

我们给出四个建议:
其一,集中的专项练习。

修改能力要形成,可以通过专项强化修改练习达成。

例如,提供“用词不当”类型的语段若干,集中修改;提供“成分残缺”类型的语段,集中修改。

分门别类、集中大量地进行练习,有助于能力的
形成。

其二,以“修改”为目标的评价转型。

在一段时间内,学生以“修改”为目的进行习作练习,不要“计较写成什么样”,更多倾向“写后能不能改”。

写是前奏,改是重头。

教师的评
价也倾向对修改的评价。

改得多、改得好的评为优秀。

没有改或改后差错依然多的降档评分。

特别是在刚开始的一两周中,可以鼓励学生用红笔修改,之后举办“看谁红”的评改游戏,比
一比“谁的作文改得红通通的”。

刚开始,请真的不要太在意学生改得好不好,妙不妙,先让
其拿起红笔改一改,把改的动作做出来,之后慢慢改出名堂来,这才叫善于等待。

其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养成修改的习惯,绝非一日之功。

需要教师在日常习作
教学中不断提醒,在评改中不断强调,还要从内容上面对“效果反复”,要宽容学生“改得不
到位”。

建议结合“每日百字”的练习形式,在一段时间里增加写作频率,也同步增加修改的
频率,让能力在开始阶段通过高频练习得以形成。

之后,如果能坚持每日百字作文,配合单元
习作,修改可以成为终身不离不弃的好习惯。

这一习惯,不是写作单项的能力,而是语文核心
素养的组成部分。

其四,找准机会,挑战难度。

当学生基本能做到修改自己习作中的明显差错后,说明时机
成熟,教师这时可设计活动,推动学生抵达可提升的空间。

可以鼓励学生修改三类作品。

第一,改“他作”。

同伴的习作,也可以拿来改一改。

改别人的作品,练自己的功夫。

第二,改“大作”。

拿一些名家名篇,试着发现新问题,看看能不能改一些“改不动”的作品。

学生是“初
生牛犊不怕虎”,他们以儿童的视角,能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

早在80年代,福建省著名特级教师钱本殷老师的班级中曾发生过一起有趣的修改案例。

一个孩子发现爸爸案头有一份草拟的
政府公文,他条件反射地拿起笔修改,改出了几处语病。

后来爸爸一看,感觉又好笑又佩服。

第三,改“常作”。

日常的报刊中,看起来印成铅字的文章应该没错,实际上差错还是很高的。

可以让学生试着在报刊、店铺招牌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中,寻找差错,进行趣味修改练习。

也许你认为做到以上几点,修改教学就大功告成了。

其实还须认清这三个方面:
这,只是开始。

三年级的修改,真的只是开始,仅仅是修改“明显差错”。

到了第三学段,还有“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更高的要求需要落实。

这,不是全部。

修改语句中的差错,真的不是修改教学的全部。

作为提升文章品质的修改,更应该指向“篇章结构”“选材构思”“布局行文”“主题凸显”等写作重要环节,要改在运思,改在上位。

改的形式可能是增、删、调、换,但改的着力点,不能总停留在文章的神经末梢——字词上。

这,必然影响终身。

修改教学的最大意义还不在于“能改好一篇”。

修改,既是写作的必
备能力与关键品格,更是人生的重要信条。

能自我反思,能不断调校,能突破禁锢,实现自我
超越。

修改,可在学生的童年埋下一颗坚
实的种子。

如今我们教好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将来他们还能校正自己的人生轨迹。

请记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共识中,作文,就是做人。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
责任编辑郭艳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