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一上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一上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为什么?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逄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睛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2)第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3.诗歌鉴赏。
书湖阴先生①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释】①湖阴先生: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②排闼:推开门。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6.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7.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释“临”与“澹澹”。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的手法和内容作简要分析。
8.古诗阅读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古诗阅读
秋夜寄邱员外①
(唐)韦应物
怀君属②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③应未眠。
【注释】①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与韦应物常有唱和。
②属:正值,恰逢。
③幽人:幽居隐逸的人。
(1)本诗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我们还可从诗句的、等地方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思”的意思是________。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请你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的这首诗以“”字统领全篇,在描写沧海景象时,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是动景,“”(任选一句即可)则是静景。
诗人还通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想象,抒发了伟大抱负。
(2)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大海、山岛的特点。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戍”“夜阑”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请写出相关诗句。
13.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①吹笛唤春归,迁客②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寒山:地名,在今正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泅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②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
作者此刻被贬滴,也属“迁客”之列。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但笛声所引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行》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诗人描写了鸣蝉、________ 、________ 、等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2)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15.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的村野图景,营造了一种的氛围。
(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简要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_______季,从“_______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
B.甲诗颈联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C.乙诗前两句写重阳节诗人遭遇战乱,但依然想要登高、饮酒的愉悦心境。
D.甲乙两诗中都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但乙诗还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1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画线诗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2)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
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漂泊羁旅之情暗藏于字里行间。
B. 第二联“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清人王夫之盛赞此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写出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的大景。
C. 第三联写得绝妙。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人已陶醉于江南的美景当中,忘记了正确的时间。
D. 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3)“青山”“绿水”常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请你再写出一句含有“山”或“水”字的诗句。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2.(1)“排”,“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
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孤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
(2)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
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通过对比来表现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通过这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第二问: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
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因此这只冲天而上的一鹤,实际也是表明自己虽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但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依然会昂扬向上。
(2)诗歌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逄秋悲寂寥”和“秋日胜春朝”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诗人热情地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故答案为:⑴“排”,“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
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孤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
⑵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
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通过对比来表现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炼字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第一问,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靠平时的积累,如果平时没有积累,那就只能尝试翻译出全句的意思,然后推知某个指定词语的意思了。
⑵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3.(1)表达了诗人闲居时恬淡的心境和对田园山水风光的喜爱之情。
(2)示例:推开门,两座郁郁青青的山峦殷勤而急切地扑人眼帘,满眼翠绿,令人心旷神怡。
(将“两山排闼”理解成“两山像推开门一样”亦可)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2)这句话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主人送来秀丽的风光,居然闯门而入,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主人的爱融和一起。
描述是语言要生动形象,要把山水拟人化,把其中蕴含的自然美和情趣描绘出来。
故答案为:⑴表达了诗人闲居时恬淡的心境和对田园山水风光的喜爱之情。
⑵示例:推开门,两座郁郁青青的山峦殷勤而急切地扑人眼帘,满眼翠绿,令人心旷神怡。
(将“两山排闼”理解成“两山像推开门一样”亦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1)依然
(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5.(1)柳绵飘白;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
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解析】【分析】(1)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故答案为:(1)①柳绵飘白;② 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这些景物体现诗歌描写暮春的景物特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6.(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7.(1)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2)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东临碣石”东行登上碣石山。
临:到达、登上。
“水何澹澹”海水多
么宽阔浩荡。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⑵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8.(1)杨花,子规
(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解析】【分析】(1)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故答案为:⑴杨花,子规;
⑵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9.(1)凉天;松子落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心中的孤寂(凄凉)。
【解析】【分析】(1)它是一首怀人诗。
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
从诗中“凉天”“松子落”可以确定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
(2)《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和自己的孤寂。
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
全诗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而是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故答案为:⑴凉天;松子落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心中的孤寂(凄凉)。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语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内容,从诗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参考译文】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10.(1)曲牌名;思绪
(2)全诗除了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此情此景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忧伤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对这首曲子的积累答题即可。
(2)结合这首曲子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全曲中,暗喻题中“秋”字的最直接的意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互呼应的是“人家”,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意物是“人家”。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将哀物与喜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想愁绪。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曲牌名;思绪
⑵全诗除了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此情此景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忧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有关“曲”的常识的积累能力。
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
俗称"牌子"。
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
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
⑵本题考查赏析情景交融写法的能力。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1.(1)观;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统一天下建功立业(2)示例:(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
12.(1)戍:守卫;夜阑:夜深。
(2)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
相关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3.(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滴之人盼归的急切、无奈和惆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