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觉的特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的特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而课堂教学设计无疑是针对学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利用知觉的特性,一方面要注意了解教育对象的兴趣、态度、需要及其当时的心理状态; 另一方面,也要把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联系起来, 突出需要对象内化的内容, 而把其他的干扰内容放置在相对隐蔽的状态。

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优化教育环境。

现将逐条阐述知觉的每个特性对于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一、知觉的选择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的刺激、变化的刺激、对比、不一致等更可能成为知觉的对象,吸引我们的注意。

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语调柔和亲切,语音高低适中,适度使用身体语言,使用色彩对比鲜明的教学挂图,书写大小或字体不同的板书,重复重点内容,PPT中设计动漫部分。

这些是在利用刺激物的特点,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更清晰的感知;学校避免在一个班频繁地更换教师,避免教师服饰的过多的变换,是为了降低除教学外的因素干扰。

二、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在知觉时并不是把它知觉为孤立的一部分,而是把它们组织成为有一定意义结构的整体。

因此,讲读教学中应注意系统性、整体性;能力训练中要注意听、说、读、写的综合性;文体教学中要注意抓住特征又全面综合;课内外教学应同时重视,使之相辅相成,才能符合整体地知觉事物深入认识的规律。

比如在生物教学中,要对一个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解释,介绍其起源、发展、成熟、对现代的意义、主要人物甚至是人物的趣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这个理论、对知识有更清晰、牢固的掌握。

所谓教学的整体性,不单是单纯地尊重客观系统的整体性,而更为重要的是主观心理的整体性。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示出来。

对知觉对象理解情况与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直接有关,同时知觉的理解性会受到情绪、意向、价值观和定势等等的影响。

因此,为增加学生的理解性,必须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增加知识经验。

比如技术课的手工操作、各种实验以及野外实习,还有一种方法是让学生站在老师的位置上来理解知识。

比如让其讲课、出卷、授课,通过世界观的转变,获得一种学习知识的全新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