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11 邓稼先学案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邓稼先
学习目标:
1、理清写作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2、品味平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运用对比的刻划人物。

4、学习邓稼先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精神。

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

泣:流泪。

元勋:立大工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

瘁:辛劳。

已:停止。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沙场。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担承受。

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都明白。

喻:明白,了解。

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层:重迭。

重复。

穷:穷尽。

(二)积累知识
1.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和l李政道一起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2.邓稼先,安徽怀宁县人,1958年以后,他先后参与了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并取得了成功。

1979年担任我国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核武器试验成功。

1986年7月因病去世。

本文写于邓稼先去世以后。

课堂活动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内容在格式上与其它课文相比什么不同?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文记叙了邓稼先的那些事件?
3、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对邓稼先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理清文章思路。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①-- 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⑥ C 、①②-- ③④⑤⑥
二,研读与赏析
1、本文在写邓稼先时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2、读了本文后你觉得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堂是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A、有一位长期以来xiǎn wéi rén zhī()的科学家邓稼先。

B、当时他是美国jiā yú hù xǎo ()的人物。

C、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fēng máng bì lòu ()。

D、青海、新疆,神秘的罗布泊,má gé g uǒ shī()的战场。

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40分
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最低零上10°c,最高零下7°,东风1-2级,晴转多云。

”当时他已经不能到室外亲自观测温度,这是依照气象局的报告记录的,所以还注上“局报”两个字。

这位卓越是科学家,一直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讲究分手。

他留下了人民需要的科学遣产。

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一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放出光彩。

(1)用横线画出最能表达这段中心的一处细节描写。

(2)找出文中一处错别字。

改正为()
(3)把文中的“临终”换成“临死”是否恰当?为什么?
(4)这段文字写出了竺可桢的、精神。

答案:整体感知(一)、1、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分为六个部分。

2、邓稼先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贡献;他的生平和贡献;他的性格特点;他在戈壁滩做原子弹试验的情况;3、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二)、B
二,研读与赏析 1、行为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他是一个有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甘愿为祖国献身的人。

课堂检测1、略 2、(1)当时他已经不能到室外亲自观测温度,这是依照气象局的报告记录的,所以还注上“局报”两个字。

(2)遣---遗(2)、不恰当,因为两个虽然是同义词,但感情色彩不同,“临终”是褒义词,而“临死”是贬义词。

3、坚持不懈、严谨治学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述这两句话的意思。

4、“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二、默读课文,揣摩语言。

1、第四部分并不是直接写邓稼先的事迹,可否删去,为什么?
2、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很美的句子标出来,然后按照“哪个词语,在这里怎样写出了什么”的格式组织语言,准备发言。

三、随堂阅读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①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②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③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④令人痛惜的意外事情发生了.
⑤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在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时年50岁.噩耗传到阿里,传到拉萨,传到山东,人们简直不敢相信.
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⑦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86元;一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⑧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⑨雪山含悲,江河呜咽.
⑩许多人站在孔繁森的遗像前泣不成声,泪如雨下.数不清的哈达敬献在他的灵前,堆得像洁白的雪山.
在阿里,在拉萨,在聊城……成千上万的人在呼唤着同一个名字——孔繁森.
“波拉,波拉(爷爷)!您不能走,我们舍不得您哪!”孔繁森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捧着他的遗像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喉咙.
“孔书记,我的好书记,让我替您去死吧!”孔繁森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双膝跪地,两手深深插进墓穴的黄土,嚎啕大哭,悲痛欲绝.
一位藏族老人匍匐在孔繁森的灵前,大声哭喊:"孔书记,您不该去呀!您对阿里恩重如山,我们不能没有您啊!"
阿里的一个画家虔诚地跪在孔繁森的遗像前,一边落泪,一边为他画像.画了一夜,也哭
了一夜,当画稿完成后,他将画笔折成两截……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副副低垂的挽联,诉说着人们的巨大悲痛,倾吐着人们的无限哀思和崇敬之情.
就像那许许多多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都献给了西藏高原的先辈那样,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也把他那高大的身躯融入这片壮丽、神奇的土地,在无数人的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1、本文节选自《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请你尽量用选文中的原词来概括孔繁森是一个怎样的人。

2、选文第①②段写到“岁月能改变山河”“时间会冲淡记忆”,这两句话对表现孔繁森的精神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⑦段写的“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能让人看出孔繁森的什么品质?
答案:
一、1、先概括我国近百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中的巨大贡献,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从而自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4、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二、1、不能。

因为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另两人相隔很远,杨振宁对邓稼先的工作不是很了解。


2、示例:“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

“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

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三、1、答:孔繁森是一个崇高、忠诚、无私的共产党员干部形象。

2、答:用岁月的改变,时间的变迁来侧面烘托和强调孔繁森精神的永存表明孔繁森不会被人忘记。

3、答:可看出他清正廉洁,大公无私,为民着想,忠于职守,目光远大的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