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一组“走进西部”两案合一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下第—组“走进西部〞两案合一教学设计
第—组——走进西部
人文主题目标
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漂亮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说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兴盛景象的联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言语训练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言语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言语的能力。
1. 草原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这篇散文是作者第—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漂亮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开展顺序表达,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动自然。
课文写景
言语优美,特长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第—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累积言语;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表达,在头脑中出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是品味优美的言语,体会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用“朗读品析,想象画法〞的教学手段,感受草原风光美——以“理解概括、情境表演、写作深化〞的教学手段深读深悟,感受草原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茫茫、低吟、洒脱、飞奔、襟飘带舞、拘束、羞涩、回味、天涯〞,理解带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
4.揣摩优美语句的含义,体会表达特点,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直抒胸意、精笔细描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3、4
学
案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明媚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
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
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
作者先描写了直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说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由群雕联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开展。
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言语、表情栩栩如生。
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
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顾。
课文生动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183;西域传))的繁荣景象。
文章结构清楚,言语生动,表达情节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联想。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
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奉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路点睛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全文中心句,联系全文,从“友好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深读深悟丝绸这路的重要作用,历史价值。
——转换迁移,创编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记、理解“直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美仑美奂、联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西部丝绸之路的明媚历史。
3.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含义。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理解以下词语:直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崇山峻岭、美
轮美奂、联想。
2.读通读顺课文,用四要素(时、地、人、事)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1.用近义词辨析方法理解“直立、耸立、屹立〞。
2.用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理解目标1中剩余词语。
3.指导学生抓重点段用四要素法归纳主要内容。
3.“设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的含义是( )。
二、抓住全文中心句,联系全文,深读深悟丝绸这路的重要作用,历史价值。
练习提纲
1.向父母讲述两国信使交流的故事。
2.片断写作练习:我眼中的丝绸之路。
三、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3.白杨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商量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
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说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期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表达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渐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健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编选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想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想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路点睛
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外形特点〔联系白杨生长的环境大戈壁体会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内在品质〔联系白杨恶劣的生长环境,联系生活体会白杨内在品质。
〕——借物喻人〔前后联系,体会爸爸的心思、心愿〕——研讨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楚、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抚摸、介绍、边疆、沉思、陷入〞,理解带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会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物。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书写易错字:晰、伞、疆、陷。
2.按“外形特点→内在品质→借物喻人〞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段。
3.自读课文1—3自然段,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是( )。
4.自读课文4—12自然段,用“〞勾画文中爸爸的话,白杨的内在品质是( )、( )、( )。
5.自读课文13—16自然段,从哪些语句看出文中的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用“〞画出。
爸爸的心思是( ),爸爸的心愿是( )。
6.白杨与爸爸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二、联系白杨生长的环境(大戈壁)体会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
白扬高大挺秀(与高大挺拔比拟)
(恶劣的环境衬托白杨的秀丽)
三、联系白杨恶劣的生长环境,联系生活体会白杨内在品质
……从来……(高大直立)
哪儿……哪儿……(生命力强)
不管……还是……总是……(坚强不屈)
四、前后联系,体会爸爸的心思、心愿
心愿:几棵小树……成长起来→期望孩子健壮成长,成为第二代边疆建设者
五、研讨写作特点
白杨边疆建设者
哪儿…哪儿…服从需要、扎建边疆、建设边疆
练习提纲
1.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练习造句。
2.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种物体,如(扫帚赞)(粉笔赞)(蜡烛赞),写作思路是:外形特点→内在品质→喻人喻理。
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
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
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X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X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穿的经过。
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这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作者主要采纳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慨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
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庞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三是言语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在脑海中留下鲜亮深刻的印象;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难点是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教路点睛
自学生字,理解新词,指导学生抓住题目用四要素归纳主要内容——从建设者在修建铁路中遇到困难、克服困难体会建设者的精神。
——为青藏铁路命名——阅读迁移,训练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掌握主要内容,体会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从建设者在修建铁路中遇到困难、克服困难体会建设者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层、高原缺氧、混凝土等术语的含义。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银装素裹、严阵以待、始料不及、杯水车薪、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冰碴子、冻土层、高原缺氧。
3.自读课文,思考:
(1)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2)理解课文内容,填表
困难
怎样克服
建设者品质
4.请你给文章重新命题
教学资料
一、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1.联系生活实际:冰碴子、冻土层、高原缺氧、混凝土
2.联系上下文理解剩余词要交语方法,揭示规律。
二、默读课文,指导抓住题目用四要素归纳主要内容。
三、以思考题为线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建设者的伟大精神。
(一)什么样的路
1.这是一条全世界海拔X,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路;(经历4767米的昆仑山,4000米的青藏高原,全长112公里,550公里的冻土区)。
2.这是一条造福广阔人民的青藏铁路。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填表,体会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科学创新的精神
四、启发学生为青藏铁路命名。
世经路、奉献路、科学路、黄金路。
练习提纲
1.听写字词,选一个喜欢的词造句。
2.阅读迁移练习同步阅读(陕北农民)。
(1)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赞扬了陕北农民 ( )的品质。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