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王鹏
一、教材分析
本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是在《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学习之后的一节,主要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外界环境的氧气是怎样吸入人体内,并于每个细胞进行气体交换的;细胞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呼出体外的。
本节在课标内的地位是第五主题“生物圈中的人”,第二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中的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活动建议是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所涉及的重要概念是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具体分析这个重要概念它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肺与外界气体交换以及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因此将本节分成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肺与外界气体交换,通过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之后,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在深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之后通过历史资料“马德堡半球实验”、“会吃鸡蛋的奶瓶”、“注射器实验”、“胸廓膈肌模拟实验”以及呼吸模型的使用,促进学生对于肺鱼外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理解。
第二课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之后要说明肺泡适于与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氧气进入血液之后如何运输到全身不多介绍,为下一章做铺垫。
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再次发生气体交换进行引导说明,再结合课后习题进行巩固反馈。
最后升华到“科学技术社会”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好地健康生活。
二、教学目标:
1. 描述呼吸系统主要器官的结构及其功能
2. 举例说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肋间肌和膈肌的变化有关
3. 描述胸廓的变化与呼吸之间的关系
4. 描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5. 描述氧在组织细胞中的利用过程
6. 运用表格数据说明呼吸的气体成分
7. 结合生活实例养成安全生活行为和对呼吸系统整体认识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举例说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肋间肌和膈肌的变化有关
2. 描述胸廓的变化与呼吸之间的关系
3. 描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难点:
1. 运用表格数据说明呼吸的气体成分
2. 通过动画和视频描述肺与外界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 通过实验参与能够描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之后,对呼吸系统的组成有所了解,因此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关注到人是如何进行呼吸的。
因此本节是为了解决学生们这一个问题而开展的。
此外,同学们已经在七年级上册中学习过了线粒体是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的相关知识概念,但是距离本节的学习时间较长,学生们也没有很好的能力进行有效地迁移,此外本节涉及到一些物理知识,初一的学生没有学习,因此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物理知识普及,不过多的讲解,只是通过史料和生活常识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重要概念:气压和气体是如何运动的等等。
为此在课前对学生们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们的前概念。
有部分学生能够知道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人体主要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知道气压这个词但具体概念不清晰,有一两名学生能够清楚风的形成是由于气压引起的。
但绝大部分同学对于这些基本的生活常识没有概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多从学生身边出发,通过显而易见的生活用品来引申概念,从而逐渐形成科学的生物学重要概念。
因此本节课设计了大量的实验、模拟实验和演示实验。
大量有趣的动画、视频和数字资源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呼吸运动的发生原理进行语言表述,锻炼学生对于表格数据和图形文字的转换能力。
同时为了能够注重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落实与掌握,配备导学案以督促引导学生形成重要概念,并将所学的概念有效地进行迁移和联系形成体系。
五、教学方法
教法
演绎法、实验法、信息技术法
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导学案法
六、教学准备
煮熟的鸡蛋、奶瓶、注射器、大(小)气球、Y形管、大塑料瓶若干、试管、氢氧化钙溶液、胶塞、呼吸模型、多媒体课件和学案卷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肺与外界的气
体交换,空气进入到肺之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在讲台前喷洒香水。
提问为什么香味会从讲台向教室后部飘散?
(我们先来看一下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气体分子只能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
扩散,直至平衡为止。
扩散的进行必须
存在浓度梯度。
)
通过生活实例,营
造学习情境,引出
本节内容。
“想一想议一议”为资料,展示图片和表格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处理表格数据,同时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课前学生问卷中对于呼吸气体的成分情况。
(那么是这种情况吗?我们一起做个验证实验。
)1.打开书P45,阅读“想一想议一
议”完成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
(人在呼吸时吸入和呼出的气体含量是
有明显不同的。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
增加,氧气减少。
)
通过实验和数据分
析与学生的前概念
产生矛盾冲突,促
使学生明确了呼吸
时气体是都吸入都
呼出的,只是成分
不同而已。
这样对
于概念的掌握印象
更深刻。
(吸气和呼气的含量有明显不同是否与肺泡的结构有关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肺泡具有哪些适宜扩散的结构)
1.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1.阅读P47第二自然段和图片以
及教师提供的图片视频资料完成
导学案中的内容,交流反馈知识概
念。
(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
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
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
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
换。
)
导学案的使用,引
导学生对于结构和
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4.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
交换1.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
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那么由肺泡
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
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我们留作下节
课学习。
)
2.播放多媒体,演示血液流到
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网
时,血液中的氧和各组织细胞
进行呼吸作用时产生的二氧化
碳相互扩散的过程。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动画图,经过讨论补充得出结论,
完成导学案内容
(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
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
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
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
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
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
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
出体外。
)
2.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完成导学案内容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
术引导学生理解肺
泡与血液间的气体
交换,血液与组织
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的重要概念。
生动
形象地将所学的知
识概念联系起来
(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氧最后是在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被利用。
)
通过使用多媒体展示P48课后习题1、2,利用图形、表格、
数据和问题资料来说明运动与需氧量间的关系小组讨论完成课后习题
利用多媒体将课上
学习的知识联系到
课后习题,将习题
变成教学资源。
1.通过图片动画资料帮助学生展示气胸、煤气中毒和溺水对人体的危害。
(肺泡对于人体的呼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肺泡破损,或煤气
中毒,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科学技术社会”实用信息技术展示森林浴、有氧运动和高压氧治疗,传递健康教育,良好的生活。
2.阅读欣赏课后延伸资料,形成良
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正反两个方面
来将所学知识概念
与生活实际相联
系,突出重要概念
的传递和良好的生
活习惯的形成
搜集有关血液方面的知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