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理论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第一章中外园林基本知识
1、按园林隶属关系,我国古典园林主要分为三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2、皇家园林
因功能不同分为三类: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大内御苑-北海、中南海、故宫内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西路花园(乾隆花园)
·离宫御苑-颐和园
·行宫御苑-承德避暑山庄
按距离由近到远大内御苑<离宫御苑<行宫御苑
皇家园林的特点尽管是模拟山水风景的,但也要体现皇家气派和皇权至尊。

造园特点:①规模宏大②选址自由③建筑富丽④皇权的象征寓意⑤江南园林意境的汲取
3、私家园林(中国古代园林,凡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地主等私人所有的园林)
造园特点:①规模较小。

②内向式布局。

③诗画情趣、意境深远。

④中国私家园林相对多集中在南方。

4、寺观园林(或称之为寺庙园林,指的是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
造园特点:①特殊的受众群。

②发展的稳定性。

③选址多名山胜地。

④由于寺庙园林主要依赖自然景貌构景,在造园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设计手法。

5、我国的古典园林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①古典园林发展的生成期――夏商周秦汉时期
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园林形式是殷周时期的“囿”,园林主要构筑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台”
秦朝宫-阿房宫,汉朝苑-上林苑
上林苑其中最大的宫苑“建章宫”,出现了在“太液池”中建立“瀛洲、蓬莱、方丈”的“一池三山”的宫苑式布局的最早的形式。

②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特点:(1)造园风格的发展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西晋石祟的“金谷园”
(2)造园形式的多样
③古典园林发展的盛年期――隋唐(园林题名开始)
(1)隋唐宫苑――西苑
(2)城市私园与文人造园的兴起
出现了“文人园林”。

文人园林的兴起更侧重于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渗透出另一种造园风格——园林与诗画的沟通,折射出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3)郊野别墅园:辋川别业――王维,庐山草堂――白居易
(4)园林的基本形式有以西苑等为代表的皇家宫苑,以洛阳等地为代表的城市私家园林
④古典园林发展的成熟期――宋元明清
(1)皇家园林――寿山艮岳――宋徽宗
艮岳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2)私家文人园林的兴盛
宋时――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文人园林风格特点大体可归纳为:简约、疏朗、雅致、天然。

以宋朝杭州成为最为集中之地-西湖
(4)小结
宋代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文人园林兴盛,这是我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②皇家园林较多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佛寺园林也由俗世化进一步文人化
③公共园林虽不是造园活动的主流,但比之以前更加活跃
④对于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处理技法更加精湛丰富
⑤“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在宋代才得以最终完成
·完成了西苑三海、故宫御花园、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及承德避暑山庄等
·明清时期形成北方、江南、岭南三大体系。

·苏州最大的古园林――拙政园
·计成――《园冶》
6、中国近代园林――公园的出现是一个显著的标志
主要概括为三类:
①租界公园;
②自建公园--四川的万县西山公园(建于1924年)和重庆中央公园(建于1926年,
现人民公园);③转型公园
7、建国初期的园林:①紫竹院公园②长风公园
8、改革开放之后园林:①上海东安公园②昆明世博园③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9、重庆公园简介
①万州西山公园②北碚公园③鸿恩寺森林公园④彩云湖城市湿地公园
⑤龙头寺公园⑥南山植物园⑦重庆园博园
10、古埃及园林
从图中可见园林呈方形,四周围着高墙,入口的塔门及远处的三
层住宅楼构成全园的中轴线。

园林中的水池、凉亭均采用严格的中轴
对称式布局。

园内成排地种植着埃及榕、椰枣、棕榈等园林树木,矩
形水池中栽培着莲类水生花卉。

(埃及宅园石刻图)
11、古巴比伦园林位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古巴比伦空
中花园
12、古希腊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供公共活动游览的园林;第二类是庭院宅园;第三类以神庙为主体的园林风景区,主要又以圣林为主
13、古罗马园林除了柱廊园和公共园林外,还着重发展了别墅园,哈德良山庄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14、中世纪时期西方园林
·中世纪也叫中古,是指从5世纪罗马帝国的瓦解,到14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之前的这段时期
·前期是以实用性为主的寺院庭园,以意大利为中心;后期是城堡庭园,以法国和英国为中心。

·伊斯兰园林分布的主要地区为波斯、西班牙与印度。

西班牙――阿尔汗布拉宫苑古印度――泰姬陵
1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
·造园特点:主要建筑物通常位于山坡地段的最高处,在它的前面沿山坡而引出的一条中轴线上开辟一层层的台地,分别配置平台、花坛、水池、喷泉、雕像。

·代表性作品――埃斯特庄园
16、十七世纪――法国――古典式园林
勒诺特尔――凡尔赛
17、十八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
·真正从事自然式造园的是从布里奇曼开始的。

布里基曼是英国由规则式花园艺术转向风景式造园的开创者。

·肯特是18世纪后半期、风景式庭园进人全盛期的先导者。

·L.布朗对斯陀园又进行了彻底改造,去除一切规则式痕迹,全园呈现一派牧歌式的自然景色。

·雷普顿是继布朗之后18世纪后期英国最著名的风景园林师。

·在自然风景园的形成过程中,还出现了所谓的英中式园林,这里边的一位代表人物便是威廉·钱伯斯。

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和《东方造园泛论》。

18、西方近现代园林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美国――奥姆斯特德(现代风景园林之父),在纽约市规划设计了中央公园,它的建成也极大地传播了城市公园的思想。

·19世纪,尽管园林在内容上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形式上并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
·法国重要的建筑师古埃芮克安设计了“光与水的园林”,是现代园林发展的里程碑。

·美国风景园林师托马斯·丘奇形成了独有的“加州花园”的形式,丘奇最著名的作品是1948年的唐纳花园。

·巴西风景园林设计师布雷·马科斯――芒太罗花园,可以说是他设计的最充满活力的私家园林之一。

19、六十年代之后的反思与创新
如屈米、彼得·沃克、玛莎·施瓦茨、拉茨、哈格里夫斯
拉·维莱特公园(法国)――伯纳德·屈米
泰纳喷泉――美国――彼得·沃克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德国――彼得·拉茨
第二章园林设计基础知识
1、园林美学是应用美学理论研究园林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的学科。

2、园林美学研究内容和对象:
①园林历史②园林艺术③园林审美④园林实体⑤园林考古
3、园林美的物质建构序列
①建筑之美②山水之美③花木之美④天时之美
4、社会精神意识的人文之美,主要表现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大层面:
其一,是人文意识之流的积淀。

其二,则是历史人物、事件在时间流程中所留下的对象性存在,四、园林美的生成及鉴赏。

5、园林创作的艺术原则
①实用与艺术的统一②“图—底”的和谐统一③艺术风格的和谐统一
6、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原则
规则式:中轴为主,横轴辅助;依轴对称,几何构形(广场、道路、水体、植物、雕塑布置);地形开阔、平坦,或成台地。

7、园林形式美的构成要点:形(点线面)、声、色
8、园林意境的创造:
①虚实对比②自然事物的暗示③自然环境的启示④建筑语言⑤文学语言
9、学科定义
·美学:景观是人们对各种地表景象的综合直观的视觉感受
·地理学:地球表面由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人文因子组成的地理综合体
·生态学:空间上相邻功能上相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生态系统的聚合
景观的综合定义:景观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10、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基质
斑块:指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块状地域单元;
廊道:指在外貌上与两侧环境明显不同的线性地域单元;
基质:指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均质背景地域;
1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管理的科学。

12、景观生态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
①景观结构指指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要素的类型、面积、形状、数量、空间分布形式、能量物质分配等;
②景观功能指景观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体现在景观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转化和物种扩散等
③景观动态指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管理是把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
13、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①景观整体性原理②景观异质性原理③景观等级性原理
④景观尺度性原理⑤景观动态性原理⑥景观稳定性原理
⑦景观生态流原理⑧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关系原理⑨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⑩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14、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①景观多重价值②生态价值③经济价值④美学价值⑤随时代而变
⑥因民族而异⑦人们对景观的偏爱⑧景观设计的宜人性⑨重视要素的空间关系
15、景观空间格局类型――刘茂松将其分为:均匀、聚集和随机三种格局类型。

(1)均匀格局景观
①点阵格局②渐变格局③带状格局④交替格局
⑤棋盘格局⑥网状格局⑦环状格局⑧碶状格局
(2)聚集格局景观
①点集群格局②线状格局③交错格局
④放射格局⑤水系格局⑥指状格局(掌状)
(3)随机格局景观
①散点布局②散斑布局③镶嵌布局
(4)组合格局景观
(5)Forman的理想景观格局模式
(6)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不是一种格局类型,是一种格局状态)
16、景观异质性包括4种类型:
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基质异质性
17、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生命进化的产物。

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它包括四个层次: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18、景观生态学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②在农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③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④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应用
19、景观生态学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应用
①景观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理论②干扰理论的应用③尺度
④确定恢复目标,并为恢复地点的选择提供参考⑤评价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成功性
20、环境行为学是研究、探讨外界环境与人类自身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为影响关系的学科,环境行为学又称环境心理学。

相关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构造论,皮亚杰学派。

21、人的基本需要――马斯罗的层级论
人的需要分为六个层级:
①生理的需要,如:饥、渴、寒、暖等。

②安全的需要,如:安全感、领域感、私密性等;
③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如:情感、归属某小团体、家庭、亲属、好朋友等;
④尊重的需要,如:威信、自尊、受到人们的尊重等;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⑥学习与美学的需要
22、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23、领域行为的空间层次:①微观环境②中观环境③宏观环境
24、人与人之间保持的空间距离概括地分为四类:
a. 亲密距离
b.个人间的距离
c. 社交距离
d. 公共空间
25、影响个人空间大小的因素
a.文化与种族
b.年龄与性别
c.亲近关系
d.社会地位
e.个性
f.环境
g.个人状况
26、个人空间:每个人被一个看不见的个人空间气泡所包围
27、人际距离分类:
亲密距离(0-0.45米)个人距离(0.45-1.2米)
社交距离(1.2-3.6米)公共距离(3.6-8米)
28、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的不动领地。

29、私密性:人对私密空间的选择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独处,或几个人亲密相处不愿受他人干扰。

30、安全感:仅次于生理需要的基本自然性需要,人在潜意识里往往倾向于隐蔽自己而面向公众。

31、景观环境对使用者行为有一定的诱发性。

32、景观环境认知:当园林不同空间类型作为某种环境类型被人们感知之后,就会以环境意象的形式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并形成回忆。

33、环境易识别性设计:以意象的形式留在人的脑海中,并形成回忆。

34、景观环境利用研究:针对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和心理进行研究,找到共性的需求和行为模式
35、构成形式美的可视要素有:点、线、面(形)、色彩及质感。

36、质感是指通过触觉与视觉所感知的物体的质地特征。

37、色彩是造型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38、色彩的表现有有冷暖、距离感、运动感、面积感、重量感。

39、形式美法则:多样统一、对比与调和、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韵律
40、图纸: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
第三章园林规划设计的阶段
1、园林规划设计其中包括项目前期调查研究、园林规划(估算)、园林方案设计(概算)、施工图设计(预算)等一系列的环节。

2、园林规划和园林设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园林设计的开展建立在园林规划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先规划后设计。

3、园林规划的任务包括:综合确定安排园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基础设施、空间综合布局、建设分期和投资估算的活动,强调园林要素的合理布局和组合。

4、园林设计的任务包括:对园林空间进行组合,包括地形设计、建筑设计、园路设计、种植设计及园林小品等方面的设计,确定造型手段、方式、构筑材料、植物造景方式等。

5、规划图纸内容:
①区位图②综合现状图③现状分析图④结构分区图⑤景观分区图
⑥总体规划方案平面图⑦竖向控制图⑧道路总体设计图⑨种植总体规划图
⑩园林建筑方案图⑾管线总体设计图⑿鸟瞰图以及局部效果图、设计图纸内容
6、设计图纸内容:
①平面图②地形设计图③分区种植设计图④园林建筑设计图
⑤管线设计图⑥结构分析图⑦园林景观意向图⑧园林景观效果图
⑨主要植物材料说明⑩主要功能设施小品说明
7、施工图图纸内容:
①施工总平面图②施工放线总图和定位总图③竖向设计图(高程图)
④道路广场设计图⑤种植设计图⑥水景工程设计图
⑦园林建筑设计图⑧管线设计图
第四章园林绿地设计理论
1、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

园林的雏形为“伊甸园”
2、公园绿地的分类
由于国情不同,世界各国对城市公园绿地没有形成统一,主要有:美国、德国、前苏联、日本、中国
3、我国的城市公园绿地按主要功能和内容,将其分为:
①综合公园(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
②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
③专类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其他专类公园)
④带状公园
⑤街旁绿地等
4、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原则集体表现内容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形体环境的一切结合都应该支持的想象,合乎人的行为(1)易于识别,具有一定的特殊的“场所特征”
(2)具有适度的感觉刺激,太多(过于突兀的对比)、太少(完全的融合)的刺激都不能成立
(3)具有美感,符合时代和民族的审美特性及其发展趋势(4)提供某种社会化行为和个人行为模式发生的场地空间(5)具有明确的功能指示性,符合人们的想象
(6)时空的连续性
(7)表达象征,引起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美好联想
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不但包括自然地域性的因素,还包括地方的人文特征
(1)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特别是注重地方性植物的运用
(2)顺应并尊重地方的地理景观特征、如地形地貌特征、气候特征等
(3)尊重地方特有的民俗、民情,并在公园规划中加以体现(4)景观建筑、小品和构筑物的设计考虑到地方的审美习惯和使用习惯
(5)注重园区内古迹和纪念性景观的保护和再利用以及具有场所感的景观的开发
(6)在尊重地方性的同时,不能忽视群众对时尚游乐方式的需求
生态可持续原则
(1)反映生物的区域性
(2)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
(3)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
(4)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
(5)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
5、公园游人容量计算的目的:
①作为计算各种设施的数量、用地面积以及进行公园管理的依据;
②防止在节假日和举行游园活动时游人过多造成园内过分拥挤,有必要时应对游人人员的数量加以控制。

6、游人容量的计算公式:C=A/A
M
(A――公园总面积,A
M
――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
7、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平方米为宜;
居住区公园、带状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以30平方米为宜;
最低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不得低于20平方米;
风景名胜区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宜大于100平方米。

8、所有公园绿地绿地率不得小于70%
9、综合性公园分类按照服务对象和管理体系的不同,综合公园分为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两类。

①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用地面积一般为10-100公顷或更大,其服务半径约3-5km,居民步行约30-50分钟可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约10-20分钟可达。

②区域性公园服务对象是市区一定区域的城市居民。

用地面积按该区域居民的人数而定,一般为10公顷左右,服务半径约1-2km,步行15-25分钟可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约5-10分钟可达。

10、综合公园的功能:①游乐休憩方面②文化节庆方面③科普教育方面
11、综合公园选址时应考虑的六个因素:
①综合公园的服务半径应使生活居住用地内的居民能方便地使用,并与城市主要道路有
密切的联系。

②利用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复杂破碎的地形及起伏变化较大的坡地。

③可选择在具有水面及河湖沿岸景色优美的地段。

④可选择在现有树木较多和有古树的地段。

⑤可选择在原有绿地的地方。

⑥公园用地应考虑将来发展的余地。

12、综合公园设置的内容
1)观赏游览 2)安静活动 3)儿童活动 4)文娱活动
5)科普文化 6)服务设施 7)园务管理
13、综合公园规划的原则:
①满足功能,合理分区。

②园以景胜,巧于组景。

③因地制宜,注重选址。

因公园处在人工环境的城市里,但其造景是以自然为特征的,故选址时宜选有山有水、低地畦地、植被良好、交通方便、利于管理之处。

④组织导游,路成系统。

⑤突出主题,创造特色。

14、公园出入口一般分为主要出人口、次要出入口和专门出入口三种。

15、在平面布局上起游览高潮作用的主景常为平面构图中心;在立体轮廊上起观赏视线焦点作用的制高点常为立面构图中心.
16、公园规划布局的形式有3种: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17、根据公园的活动和景色内容,应进行功能区分,一般可分为:安静游赏区、文化娱乐区、体育运动区、儿童游戏区、经营管理区等。

儿童活动区儿童约占全园游人总数的15%-30%。

·安静游赏区在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大,植物种类和配置类型丰富,风景最优美。

·儿童活动区在布置手法上应适应儿童的心理和活动特点(判断)建筑与小品的形式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儿童的比例尺度;道路的布置要简洁、明确,容易辨认;植物选择要丰富多彩,颜色鲜艳,引起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不容易对儿童产生伤害的植物种类;不宜用铁丝网作隔离;地面不宜用凹凸不平或尖锐的材料,应多铺草地或海绵软性铺装。

18、山林地坡度应小于33%,草坪坡度不应大于25%。

19、为保证公园内游园安全,水体深度一般控制在1.5—1.8m之间。

硬底人工水体近岸2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超过者应设护栏。

无护栏的园桥、汀步附近2m范围以内,水深不得大于0.5m。

20、公园中的园路常分为三种:
①主要道路(大型公园宽度4-6米,小型公园宽度3-4米)、
②次要道路(宽度2-3米)③游步道(宽度1.2-2米)
21、城市广场类型分5类:
①市政广场②纪念广场③交通广场④商业广场⑤娱乐休闲广场
22、城市广场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②把握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的系统原则
③倡导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
④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⑤突出个性创造的特色原则
⑥重视公众参与的社会原则
23、文脉主义常用两种设计手法
地区—环境文脉手法,把建筑空间环境整个地作为市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模式的“符号”,它倾向于传统式或流行式,设置明喻;
时间—历史文脉手法,讲究从传统建筑提取符号,传达历史信息,赞同现代建筑体量、空间同传统建筑造型要素、细部片段的兼容,设置暗喻。

24、日本芦原义信提出了在外部空间设计中采用20~25米的模数,是一个令人感到舒适亲切的尺度。

而广场实体的高度H与距离D的比例也是分析的重点,历史上许多好的城市广场空间D与H的比值大体在1~3之间。

(2)广场空间与周围的建筑
25、主要表现为四种形态:四角敞开的广场、四角封闭的广场、三面封闭与一面开敞的广场、作为主要建筑物的舞台装置的广场。

26、城市广场中几种空间环境要素的设计
①色彩②水体③地面铺装④建筑小品⑤植物
27、城市道路类型:①城市主干道②市区支道③专用道路
28、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依据道路类型、性质功能与地理、建筑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②充分考虑行人人身安全和驾驶者行车安全。

③提供尽可能多的遮荫面积,创造舒适的行走环境。

④植物品种选择以及布置方式上能保证其良好的生长态势,养护管理成本低。

⑤道路绿化形式多样化,塑造美丽街景。

29、道路绿化断面布置形式就有(结合图):一板两带式、两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等。

30、道路绿化是指红线范围以内的行道树、分隔带绿化、交通岛绿化以及附设在红线范围以内的游息林荫路等。

31、行道树设计:有树池式、树带式两种,树池式边长或直径不得小于1.5米,树带式宽度不小于1.5米;人行道行道树定干高度最低不能低于2m,交通干道上的行道树定干高度不宜低于3.5m。

32、分车带宽度不宜小于1.5m,如分车带上种植乔木,其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宜小于0.75m的规定;分隔带应适当分段,一般采用75-100为宜。

33、安全视距确定视距三角形,在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布置植物要把高度控制在0.65-0.70m以下。

个别深入范围内的行道树如果株距在6m以上,树干高于2m,干径在0.4m 以内也是允许的。

34、居住区绿地类型:
①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
②用绿地③道路绿地④宅旁和庭园绿化
35、居住区公园最小规模1.0公顷,最大服务半径800-1000米;
小游园最小规模0.4公顷,最大服务半径400-500米
36、公共绿地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
组团级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
居住区(含小区或组团)不少于1.5m2/人。

37、绿地率:新区建设应≥30%;旧区改造宜≥25%;种植成活率≥98%。

38、绿化带最小宽度:一行乔木:2米;两行乔木:6米
39、工矿企业绿地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①厂前区绿地②生产区绿地③仓库、堆场区绿地④道路绿地⑤绿化美化地段
40、厂前区绿地设计的9个要点:
1)厂前区的绿化要美观、整齐、大方、开朗、明快,给人以深刻印象。

2)可因地制宜地设置林荫道、行道树、绿篱、花坛、草坪、喷泉、水池、假山、雕塑等,但要保证方便车辆通行和人流集散。

3)绿地设置应与广场、道路、周围建筑及有关设施(光荣榜、画廊、阅报栏、黑板报、宣传牌等)协调,一般多采用规则式或混合式。

4)植物配置要和建筑立面、形体、色彩协调,与城市道路联系,多用对植和行列式种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