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的古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九重阳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衍生注释:
1. “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

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

2. “忆”:思念、想念。

3. “山东”:这里的山东并非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

4. “茱萸”:一种植物,古时人们认为在重阳节插茱萸可以避灾邪。

二、赏析:
这首诗开篇就用“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客居他乡的孤独感写得十分深刻。

而“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道出了无数游子在节日时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种思念不是平日的思念,是在佳节这个特殊时刻被放大了好多倍的思念。

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从对面着笔,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遍插茱萸时会发现少了自己一人。

这样的写法更加深了那种思念亲人而不得团聚的惆怅之感。

三、作者介绍: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他的诗画都很有名,被苏轼称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歌题材丰富,有山水田园诗,也有表达边塞生活和政治抱负的诗作。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在唐代诗坛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四、运用片段:
有一次我到外地出差,正赶上中秋节。

看着窗外热闹的景象,我就特别想家。

那时候我就想起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想啊,王维在重阳节思念他的兄弟,我在中秋节思念我的家人,这种在节日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是一样的啊。

我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都差点哭出来,跟我妈说:“妈,我现在就像王维诗里写的那样,在外面太想你们了。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一、衍生注释:
1. “望乡台”:这里指游子登高远望故乡的地方。

2. “他席”:别人的酒席。

3. “南中”:泛指南方地区。

4. “鸿雁”:大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常常和书信、思乡等联系在一起。

二、赏析:
首句“九月九日望乡台”就点明了时间和地点,重阳节在望乡台上,本就是一个很容易引发思乡之情的场景。

“他席他乡送客杯”,在他乡参加别人的酒席还要送客,这种漂泊之感更加浓烈。

“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接表达出自己已经厌倦了南方的艰苦生活。

最后一句“鸿雁那从北地来”很是巧妙,大雁本应从北方飞来,可是自己在南方思乡,大雁却从北方来,这就好像是在故意刺激自己的思乡之情,用大雁来烘托出自己的孤独和思乡的愁苦。

三、作者介绍:
王勃,唐代文学家。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的诗风清新,在诗歌的格律形式上有创新之处,他的骈文更是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滕王阁序》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四、运用片段:
我的朋友小张去南方打工了。

有一次我们聊天,他跟我说,他在那边过重阳节的时候可难受了。

他说:“你知道吗?我在那边就像王勃诗里写的‘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在别人的酒席上,看着别人来来去去,我就特别想家。

我就想啊,这南方的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看到大雁飞过来,我就想我怎么离家乡那么远呢,大雁都能飞,我却回不去。

”我听了特别心疼他,就安慰他说等放假了就赶紧回家看看。

《秋登万山寄张五》
原文: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一、衍生注释:
1. “北山”:诗中的北山可能是泛指一座山。

2. “隐者”:隐居的人,这里可能是指作者的朋友张五。

3. “荠”:荠菜,这里形容树远看的样子像荠菜一样细小。

二、赏析:
诗的前两句“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描绘出隐者在北山白云间悠然自得的样子。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诗人想通过登高眺望朋友,可是大雁飞走了,自己的心仿佛也随着大雁飞走了。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写出了傍晚时分忧愁升起,而秋日的景色又引发了兴致。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看到归村的人在沙滩上行走后在渡头歇息,这种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两句写景非常形象,把天边的树比作荠菜,江畔的沙洲比作月亮,给人一种清新、悠远的感觉。

最后“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表达了诗人希望和朋友在重阳节一起饮酒欢聚的愿望。

三、作者介绍:
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

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风光和隐居生活的情趣,诗风清淡自然,意境清幽。

他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四、运用片段:
我爷爷有个老伙计,他们以前经常一起下棋。

后来老伙计搬到乡下去住了。

有一年重阳节前,爷爷站在院子里望着远处的山,跟我说:“我现在就像孟浩然想念他朋友那样,‘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我想你李爷爷啊,不知道他在乡下过得好不好。

这重阳节快到了,要是他能回来,咱们一起喝酒就好了,就像孟浩然说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我听了就跟爷爷说,那咱们可以去乡下找李爷爷啊,爷爷听了眼睛都亮了。

《重阳席上赋白菊》
原文: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一、衍生注释:
1. “郁金黄”:形容菊花金黄灿烂的样子。

2. “孤丛”:单独的一丛,这里指白色的菊花。

3. “白头翁”:这里指白发老人,诗人自喻。

4. “少年场”:年轻人聚会的场所,这里指充满活力的地方。

二、赏析:
诗的前两句“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描绘出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丛白色的菊花像霜一样洁白。

这样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两句“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把自己比作白头翁,在重阳节的酒席上,就像白头翁进入了少年们的聚会场所一样。

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出自己虽然年老,但在重阳节这个充满欢乐氛围的节日里,也能像年轻人一样享受节日的乐趣,有一种乐观豁达的情怀。

三、作者介绍:
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的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许多方面,如民生疾苦、政治腐败等,同时也有描写爱情、友情、自然景色等的佳作。

四、运用片段:
我参加社区的重阳节活动的时候,看到一群年轻人在那又唱又跳的,特别有活力。

这时候有个老大爷也上去凑热闹,他跟着年轻人一起玩。

我就想到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跟旁边的人说:“你看,这就像诗里写的‘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这老大爷心态真好,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在这重阳节的活动里,就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呢。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觉得这老大爷很可爱。

《九日齐山登高》
原文: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一、衍生注释:
1. “翠微”:这里指青山。

2. “酩酊”:形容大醉的样子。

3. “牛山”: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而泣的典故,这里表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因人生短暂而悲泣。

二、赏析:
首句“江涵秋影雁初飞”,描绘出江水倒映着秋天的景色,大雁开始南飞的画面,很有秋天的意境。

“与客携壶上翠微”,诗人和客人带着酒登上青山,一种闲适的感觉油然而生。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这两句很有韵味,说在尘世中很难得有开心大笑的时候,所以在重阳节这天要尽情欢乐,插满菊花才回家。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表达了要用醉酒来度过佳节,不要在登高的时候因为夕阳西下而感到遗憾。

最后“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诗人用齐景公的典故,表明人生短暂这种情况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不必独自哀伤。

三、作者介绍:
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他的诗歌内容多为咏史、写景、抒情等,在晚唐的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运用片段:
有一年重阳节,我和几个朋友去爬山。

爬到山顶的时候,看到夕阳西下,有个朋友就有点伤感,说时光过得真快啊。

我就跟他说:“你看杜牧说的‘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今天是重阳节,咱们应该高兴才对,就像古人一样,好好享受这个节日,不要因为这夕阳就难过了。

咱们也学学古人,插点菊花在头上,痛痛快快喝一场酒。

”朋友们听了都觉得有道理,然后我们就开开心心地继续在山上玩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