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的食用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七的食用历史
三七作为药食同源植物虽未得到国家明文认可,但在三七产地和全国民间,一直把三七作为药食同源的植物看待,古今中医和民间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的食疗药膳,丰富了文山三七的食文化。

药膳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防病治病、滋补强身、抗老延年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三七药膳是药膳的组成部分,是根据防病治病、滋补强身、抗老延年等的需要,依据传统的方剂、“食疗”、“食治”、“食补”和中医理论,将三七与中药材、食物相配伍,应用传统的饮食烹调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制成的色、香、味、形俱佳的食品。

它不是一种药物,也不同于一般的膳食,而是能防病治病、健体强身、延年益寿,具有食疗功效的药膳。

中药及其药膳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从采集食用到有意识的试验观察,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记载,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三七药膳具有悠久的历史。

由于三七分布地区狭小(云南省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古代这里是森林茂盛、人烟稀少、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三七药膳在民间虽早有应用,但文字记载较少。

最早的记载可从《本草纲目》以前的《跌损妙方》中略见一斑。

书中全身门、头面门、身中门、背脊门、跟足门、金疮门等都用参三七。

六门中共用方133条,含有参三七的方40条,多以参三七为主,配伍活血化淤、止血、理气、止痛之品,如血竭、桃仁、木香、乳香等,有的用量多达一两。

如太阴穴伤,“猴骨、朱砂、参三七……养血各一钱,共为末,好酒送服”;又如净瓶穴伤,“参三七、血竭……藕节引,酒炖服”等三七与食物同服的记载。

1596年(明万历二十四年),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进行大量医疗、采药等实践活动似的基础上,参阅了进800余种经史、方书、药书,并向农民、猎户、渔民、军勇、樵夫、药农和铃医请教,历时30年,前后三易其稿写成《本草纲目》巨著。

全书约190万字,分52卷,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包括大量食物,仅谷、菜、果三部分就有300余种。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明朝以前本草的一次大总结,三七在
这次大总结中脱颖而出。

《本草纲目》中有“吐血衄、血山漆(即三七,下同)一钱,自爵米汤送下。

后血多山漆研末,米汤一钱”等有关三七与食物混服的记载,可谓三七药膳的雏形。

李时珍将三七的功效概括为“止血、散血、定痛”,后世皆从其说。

1860年,清.黄元御的《玉楸药解》记载三七能“和营止血、通脉行淤,行淤而敛新血”。

至于甘味能“补”,三七的补益作用,《本草纲目》未提及。

但是,在云南,广西民间广泛流传三七“生打熟补”,一直将熟三七炖鸡、三七蒸血鸽、三七蒸鸡蛋等作为三七的补益应用。

其炮制方法是:将三七置入鸡油中煎炸,以微黄为度,取出晾凉,即为熟三七,熟三七舂为粉末称熟三七粉。

最早记载三七补益作用的是清.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成书):“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

味同而功亦等,古人并称人参三七,为药品中之最珍贵者。

《本草纲目拾遗》对三七药膳比较详细:“治吐血《种福堂方》用鸡蛋一个,打开,和人参三七末一钱,藕汁一小杯,陈酒半小杯,隔汤炖熟食之。

不过二三枚,自愈”。

“取大母鸡,用苏三七(即三七)煎汤,将鸡煮少时,又将三七渣捣烂入鸡腹,用线缝好,隔汤蒸至鸡烂,去三七食鸡,可以医劳弱诸虚百损之病”等。

1848年,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也曾提及“余闻田州(田七)至多,采以煨肉”。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众文化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七药膳越来越受到世人的亲睐。

1947年,在昆明福照街出现了三七汽锅鸡药膳店,店名为“培养正气”。

从此,“三七汽锅鸡”便成为具有云南独特风味的滋补名菜。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对三七化学成分、药理和临床应用的深入研究,发现三七除传统的“止血、散血、定痛”等功效外,在治疗心血管、脑血管疾病和肝炎胃病、癌症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许多三七保健食品、三七药膳良方应用于生活。

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三七药膳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健身强体、防病治病的时尚。

《中国药膳学》、《常用老年保健中药》、《药膳食谱集锦》等文献均刊载了含三七成
分的药膳方剂。

1988年,范昌编著的《实用三七栽培技术》一书中,首次提出“三七药膳”,并收录传统三七药膳方15首,对推动人民利用三七生物资源进行自我保健发挥了积极作用。

20世纪末,由于化学药物的副反应及现代病、富裕病、医源性疾病及药源性疾病的大量出现,人们要求“回归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国际上已提出分医学为两大类:一类是疾病的医学,另一类是增进健康的医学。

其中增进健康的医学,医疗对象是半健康、健康人,目的是增进健康,执行者是医师、营养师,场所不是在医疗机关而是健康增进中心,方法主要是食疗、药膳。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药膳、中药保健食品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

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必将促进药膳方兴未艾。

2002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对食药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作出具体规定,其中三七被列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为三七药膳、三七食疗和三七保健品的开发应用提供了依据。

纵观三七药膳的兴衰发展史,它与历代经济、文化和兴衰及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以及三七产业的发展,三七药膳的应用普及将与时具进,它将成为人民防病治病和日常生活中保障健康、养生防老及宴请亲友的时尚,将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三七药膳是药物与食物的有机结合,既有药物的治疗作用,又有食品的补养、充饥作用。

其主要特点: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强调药食同源,在辩证论治的指导下,充分应用药物与食物的性味与功能的统一,最大限度的促进药物与食物的吸收、利用,以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七药膳具有丰富饮食、保健养身、防病治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应用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不可滥用。

正确对待三七药膳与药物的关系。

药物是去病疗疾的,见效快,重在治病;三七药膳多用以养身防病,见效慢,重在养与防。

食疗不
能代替药物疗法,但是三七药膳在保健、养生、康复中却很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慢性病、老年病,部分妇、儿疾病患者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收到保养、调和、治病的效果。

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的治法,不可滥用。

三七药膳要有针对性。

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药膳,对症立方用膳。

但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保健补养却有一些不同的生理特点和不同的病理变化,应注意有针对性地辨证施膳。

范昌先生主编的《三七药膳精粹》一书,从古今中医药、食疗、药膳等文献中收集、精选整理了192个三七药膳方剂,其中:粥类28个,蒸制类28个,炖煮类32个,羹类9个,汤类22个,火锅8个,炒、爆、熘类5个,茶饮类27个,其它三七药膳17个,三七药酒17个。

这只是三七食疗、药膳运用史上的一小部分,但是足以说明三七作为主要配伍原料在食疗、药膳方面的运用,源远流长,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功勋卓著。

如“三七汽锅鸡”,不仅是药膳,还是中外闻名的一道名菜佳肴。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