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研究方法的理论脉络与研究范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性研究方法的理论脉络与研究范式
作者:马明
来源:《西江月·中旬》2014年第03期
【摘要】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学术界一直存在“定性”和“定量”之争,它涉及许多理论和不同的研究范式。
发端于19世纪的定性研究方法已经有了诠释社会科学、批判社会科学及反实证主义等多种研究取向,并形成了其特殊的研究范式,再也不是被社会科学研究者排除在主体研究之外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定性研究;实证主义;扎根理论
一、概念界定
定性研究也称质性研究,它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由于它们都不属于量化研究,便被归成同一类。
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
定量与定性研究在名称上似有明显的对称性,有学者将二者概括为“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1]。
其实,定量研究可视为一般经验研究中的一种特例,一般经验研究没有理由排斥定量研究,但是也没有理由独尊定量研究。
关于人类社会现象的研究,不能忽视行动者的主体性,这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地方[2]。
因此,行动者会对自身的行动和事物进行解释,并赋予其“主观意义”,这种主观意义是真相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理论与研究取向的发展
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法国社会学家A·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哲学;而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则包括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解释学、现象学等理论流派,虽然这些理论流派之间的观点有着不同之处,但与实证主义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量化帝国的兴起
实证主义认为对现实之认识只有靠特定科学及对寻常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
孔德生长于一个宣扬理性主义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方法来观察研究事物,以探求事物的本原和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绝大多数社会研究采取定量研究方法,直至五六十年代达到巅峰。
(二)定性研究的反动(60年代到90年代)
定性研究发端于19世纪,在20世纪20、30年代因社会调查运动而开始发展。
早期的定性研究是从调查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开始的,在社会调查运动中,定性研究仍是一种附带性工
作,没有人意识到它的价值。
在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主体常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定性研究方法,它常被视为整个研究的前导部份,相对于后期的定量研究而言,它常被认为是不严谨、未标准化且不重要的,定性研究的专业地位常是在这样的讨论脉络里被定型。
定性研究方法一直未能发展出有系统、明确且标准化的程序,可能是其被忽视的主要理由。
定量研究确实有其客观化与标准化、知识的可累积性和可以消除任意性与玄想等方面的优点,但是它任意地将无法量化的资料排除、扭曲研究对象以使之可以操作化和量化的弊端一直遭到学术界诟病。
因此,20世纪60-70年代之后,各种反实证主义或非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纷纷出现,主要的有现象学与解释学、批判理论、建构主义等。
这样,定性研究方法才真正意义上得到了发展,也就形成了定性研究方法的三种研究取向。
1、实证主义
诚然,实证主义就其思考逻辑而言更倾向于定量研究,因为定量较能避免主观、感性的特质掺杂其中,能够符合实证的客观性要求[3]。
但是,当研究所处的阶段或研究条件尚不便采行定量的方法时,定性研究方法便常常被抬上前台。
同样,整个研究最后的目的仍然在于找到法则,或对事物提出因果性说明,这也要用到定性研究方法。
换言之,选择定性研究方法并不必然是非实证主义取径。
2、诠释社会科学
定性研究与诠释取径更具有选择的亲近性。
诠释取径的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在于加深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以发现在自然状况下人们如何建构意义。
他们想知道对被研究者而言什么是有意义的、是他们所关切的,或者个人如何经历日常生活的。
诠释研究者研究有意义的社会行动,而不只是外在的、可客观观察的人类行为。
社会是人们附上主观意义的行动,是带有目的或意图的活动,研究者必须将行动者的理由以及行动的社会脉络纳入考虑。
而人类行为是在人群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哪些人共享一个意义系统,使他们能把人类行动诠释成某个具有社会关联的暗语或行动。
关于意义的陈述,显然不是数字所能充分传达的。
它必然要依赖叙述,才能将意义展现。
所以,诠释取径的研究对定性研究较能亲近。
3、批判社会科学与反实证主义
批判取径的经验研究也较常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不过,其理由可能不同于诠释取径。
诠释取径是为了便于掌握意义,而批判取径则常是为了发掘社会的深层结构,以便进行批判而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以上三种研究取向都可以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不过,从诠释与批判取径出发,定性研究方法的独立性与优越性才获得充份的肯定。
因为定性研究的关注焦点是“人”的世界,人的“主体性”成为最关心的部分。
研究者的研究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因此,解释学与现象学成为
定性研究在哲学方法论与知识论上的基础。
然而,这三种研究取向,目前尚处于彼此争议不休的阶段,还没有一种超越的综合理论,能将三者统一。
三、定性研究的实地研究范式
1、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定性研究的古老传统,其假设存在客观的社会现实,而且这些现实能够被正确地描述和解释。
以民族志为例,在研究过程中以不操弄被研究者为原则。
被研究者基本上是以其原有生活方式参与研究。
至于研究者是否应该以中立、不介入、不涉入感情的方式进行研究,学术界有不同的主张。
W·怀特在就相信想要更丰富地了解街边的社会生活,就要从内部进行观察。
2、常人方法学
常人方法学是源于现象学的哲学传统,着力于发现社会生活中隐含的假设和共识,它常常使用打破共识这种方式来解释共识的存在。
常人方法学者认为自然主义分析会“失去分析常识世界及其文化的能力,因为他们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和视角本身就是他们所要研究的世界或者文化的一部分”[4],而研究对象是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对世界有着其独特的理解,常人方法学的目的正是去理解他们的“理解”。
3、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研究社会生活的归纳方法。
它试图通过比较观察总结出理论。
扎根理论不是理论,而是一种如何发展出“扎根在资料上的理论”的方法。
它是透过逐字逐句的“译码”,将参与观察资料或深度访谈等资料分解并概念化。
[5]资料搜集、资料分析和文献阅读交互进行,通过不断比较与问问题,不断记笔记,以及理论触觉的增进,发现资料中的新意义和理论线索。
【参考文献】
[1](美)诺曼·K·邓津,(美)伊冯娜·S·林肯.定性研究[M].风笑天,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35.
[2]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5.
[3]陈波,等.社会科學方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63.
[4](澳)利亚姆帕特唐,(澳)艾子.万卷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健康及相关专业研究指南[M].郑显兰,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75.
[5](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9: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