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学重阳节国旗下演讲稿范本(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小学重阳节国旗下演讲稿范本
尊敬的教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今天要讲述的主题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同学们,你们可曾记得,即将到来的节日,那是属于我们所有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全球老年人的节日,即重阳节。
重阳节,这一深植于中国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因其与“久久”谐音,九又为数字中最大,象征着长久的生命与繁荣。
在丰收的秋季,重阳佳节更显得寓意深远。
自____年起,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成为了我们表达对老年人尊重、关爱的特殊日子。
“花开花落无再时,人生易老如朝露。
”我们每个人都将有老去的一天。
作为新时期的学子,我们有责任传承尊老、爱老的美德。
在重阳节之际,向我们的祖辈送上节日的祝福,对他们为我们的付出表示感激。
然而,尊老敬老不应仅限于这一天,而应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刻,从点滴小事做起,做他们的孝顺孙儿、孙女。
这包括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同时也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怀。
因此,我提议,每一位同学都能以实际行动向老年人表达我们的敬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邻居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他们做家务,多关心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少为我们操心,把美味的食物和快乐的时光与他们分享。
对待邻居长辈,我们也要表现出应有的礼貌,外出时礼让老人。
“年年重阳,今又重阳。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现在开始,践行尊老、爱老的美德。
在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的季节,让我们共同祈愿天
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
愿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与我们一样的美好生活!
谢谢大家!
2024年小学重阳节国旗下演讲稿范本(二)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今日,我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关于“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的演讲。
众所周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即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重阳节。
为何称之为“重阳”?根据古老的《易经》记载,将“六”定为阴数,而“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皆阳,两九相重,故得名“重阳”,亦称“重九”。
又因“九九”与“久久”谐音,九在数字中又为极数,寓意长久长寿,且秋季为收获之季,古人因此视重阳节为值得庆祝的吉祥之日。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汉朝初期。
宫中每逢此日,皆有佩戴茱萸、食用蓬饵、饮用菊花酒的风俗,以求长寿。
这一习俗后传入民间,并在东汉时期增添了登高的传统,故重阳节亦称“登高节”。
唐代文人墨客多以此为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此外,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这些习俗在清代尤为盛行。
改革开放以来,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自____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旨在传承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我们身为炎黄子孙,更应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
正如古人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尊敬、爱
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如同对待自家人一般,去尊敬、爱护其他的老人和小孩。
当前,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更成为我们塑造文明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真正做到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希望大家能够思考如何为家中的老人或社会上的老人做出一些贡献。
此外,学校政教处已作出安排,要求各班班主任在节后统计同学们在老人节期间为社会、老年人所做的贡献。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2024年小学重阳节国旗下演讲稿范本(三)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我今日在此发言的主题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尚”。
众所周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为何称之为“重阳”?据古老的《易经》记载,“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日月皆阳,两九相重,故得名“重阳”,亦称“重九”。
又因“九九”与“久久”谐音,九在数字中最大,寓有长久长寿之意,且秋季乃一年收获之季,重阳佳节因此蕴含深远,古人视其为值得庆贺的吉日。
关于重阳节,流传着诸多故事。
据载,重阳节自汉朝初期已有之。
宫中每逢此日,皆佩戴茱萸,食用蓬饵,饮菊花酒,祈求长寿。
汉朝的宫女贾某将此习俗传入民间。
至东汉,民间又添登高之俗,重阳节亦被称为“登高节”。
唐朝时期,文人墨客创作了众多描写重阳
登高的诗篇,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杜甫的《登高》等。
古人登高并无固定模式,或登高山,或登高塔,并伴随食用“重阳糕”和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
清代以后,赏菊之风尤为盛行,虽时间不限于九月初九,但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佩戴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普遍流行。
古人认为,重阳节插茱萸可避邪消灾,故常佩戴于臂上,或制成香袋佩带,甚至插于发间。
这一习俗在晋代葛洪的《西经杂记》中已有记载。
清代,北京的重阳节习俗则是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以祛除凶秽,祈求吉祥。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我国于某年决定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使之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继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正如古语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应尊重并爱护自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以同样的态度去尊重和爱护其他老人和小孩。
近期,从新闻媒体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是否应给老人让座?”、“如何成为可爱的市民?”等话题,其核心均在于构建高度文明、与国际接轨的都市形象,其中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活在这座大都市的我们,更应承担起树立良好城市形象的责任。
经过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不良行为受到谴责。
在此,我呼吁大家反思,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是否应为社会和老人做些什么?
学校政教处已作出安排,要求各班班主任在节后统计同学们在老人节期间为社会和老人所做的贡献。
我今日的发言至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