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经济学大纲A-201210---张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宏观经济学大纲A-201210---张鑫
《宏观经济学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731005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A
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8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经济学、金融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2年10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各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它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课程,经济管理学院一直把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和金融学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能力对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专业其它相关课程作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准备。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 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2. 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图形分析方法。

3. 对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有初步了解。

4. 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有较粗略的认识。

5. 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现实中发生的某些宏观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

(三)实施说明
由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内容非常深广,在有限的学时安排中不能全部讲授。

因此作为入门的专业基础课,在保证课程理论框架完整的前提下,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

授课中尽可能结合最新发生的宏观经济现象,采用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展开教学。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还要求学生学习过高等数学(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等先修课。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 .针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各部分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习题
操练与讲解。

2. 根据教材每个章节后的习题内容,在该章节教授完毕后,集中进行习题讲解,具体学时根据习题量确定,平均为每章1学时。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平时成绩达不到60分者,取消考试资格,总成绩直接以不及格计。

(七)参考书目: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六版).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二、中文摘要
宏观经济学包括五个部分;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和失业以及经济增长理论。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主要介绍GDP的概念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部分包括三个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配合使用;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主要介绍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分类、成因以及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介绍经济增长的概念、核算、成因以及经济周期。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章:国民收入核算(4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2 GDP的内涵
具体内容:
1)G DP的定义;
2)G DP的基本理解;
3)G DP的局限性
1.3 GDP核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具体内容:
1)核算的基本原理;
2)收入法;
3)支出法;
4)其他国民收入指标
1.4 国民收入循环与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具体内容:
1)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2)恒等关系
重点:
GDP的内涵与应用
难点:
核算GDP的方法与统计
第2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2.1宏观均衡的概念
具体内容:
1)最简单的经济体系假设;
2)均衡概念
2.2消费理论
具体内容: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3)消费理论发展
2.3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具体内容:
1)45度模型;
2)乘数原理
2.4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具体内容:
1)政府的收入与支出;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3)三部门乘数
2.5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具体内容:
1)潜在国民收入;
2)膨胀缺口与紧缩缺口
重点: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的各种乘数
难点:
乘数的推导与应用
第3章: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4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3.1 货币和货币供给
具体内容:
1)货币及其职能;
2)货币的统计口径;
3)银行体系;
4)银行信用创造
3.2 货币的需求
具体内容:
1)影响货币需求因素;
2)货币需求函数
3.3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具体内容:
1)货币市场均衡;
2)利率与投资需求;
3)利率与国民收入
重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与货币函数构造
难点: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4章:IS-LM模型(6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4.1 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
具体内容:
1)I S曲线的由来;
2)I S曲线的斜率;
3)I S曲线的移动;
4)产品市场失衡
4.2 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
具体内容:
1)L M曲线的由来;
2)L M曲线的斜率;
3)L M曲线的移动;
4)货币市场失衡
4.3 IS—LM模型
具体内容:
1)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2)两个市场的同时失衡与调整;
3)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
重点:
IS-LM模型如何决定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
难点:
IS-LM模型的数学推导及其计算
第5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与实践(8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5.1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具体内容:
1)财政政策定义;
2)自动稳定器;
3)挤出效用及财政政策效果;
4)功能财政
5.2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具体内容:
1)货币政策定义;
2)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3)货币政策效果;
4)货币政策局限性
5.3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具体内容:
1)政策选择和需求结构;
2)四种混合使用的形式与应用
重点:
运用IS-LM模型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
难点:
理论与我国实践相结合,根据经济形势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
第6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6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6.1 总需要函数与AD曲线
具体内容:
1)总需求函数;
2)A D曲线的推导及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3)A D曲线的移动
6.2 总供给函数与AS曲线
具体内容:
1)总供给曲线与劳动力市场;
2)古典或长期总供给曲线;
3)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6.3 AD—AS模型
具体内容:
1)古典AD—AS模型;
2)凯恩斯主义AD—AS模型;
3)短期AD—AS模型;
4)长期AD—AS模型
重点:
AD—AS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难点:
工资理论与不同AS曲线
第7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6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7.1通货膨胀
具体内容:
1)通货膨胀的描述与度量;
2)通货膨胀的分类;
3)通货膨胀的原因;
4)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7.2失业
具体内容:
1)失业的描述及其分类;
2)失业的测量;
3)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7.3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具体内容:
1)菲利普斯曲线由来和政策含义;
2)附加预期的通货膨胀;
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重点: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经济效应;失业的分类应用;菲利普斯曲线
难点: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区别
第8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6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8.1经济增长
具体内容:
1)经济增长的概念;
2)增长的核算;
3)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4)可持续发展;
5)经济增长的理论轨迹
8.2经济周期
具体内容:
1)经济周期的阶段与特点;
2)经济周期的解释
重点: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难点:
经济增长的核算及其政策含义
编写人:张鑫黎明徐飞
审核人:李琦
批准人:杨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