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治 课时8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考点分析 人教新课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8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课程标准】
1.知道法律的特征,理解我国法律的本质。
2.懂得法律的作用。
3.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4.了解一般某某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5.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同某某犯罪行为作斗争。
【考点解读】
1.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某某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含义: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某某行为。
分类: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某某行为(承担行政责任,受到行政制裁)、民事某某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受到民事制裁)和刑事某某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受到刑事制裁)。
根据轻重可分为一般某某行为和严重某某行为(犯罪、刑事某某行为)
3.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某某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某某性的必然后果。
4.一般某某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区别:①对社会危害程度不同
②所违反的法律不同
③应受的处罚方式不同
联系:①都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法律、法规;
②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有一般某某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
有可能导致犯罪。
5.刑罚的种类有?
①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②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6.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法律有?
①《中华人民某某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②《中华人民某某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7.《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做了哪些方面的规定?(要求学生会分类)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2012中考预测】
2012年中招,可能会以“黄、赌、毒”等不良诱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以及施行的相关法律、条文为命题材料,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要提高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教学建议】
1.让学生知道课程标准,清楚本课要达到目标。
(1分钟)
“怎么办”角度的问题,熟读其它问题(19分钟)
3.完成当堂检测。
(20分钟左右)选择题学生“写做”,标出不懂的问题,其它题可熟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教师讲评:(5分钟)选择题着重讲解学生反映的问题,辨析题着重讲解从哪几个角度回答。
其它题可让学生熟读。
也可结合时政热点点评。
【训练题】
(一)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
1.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3.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法律有?
4.《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做了哪些方面的规定?(要求学生会分类)
(二)基础应用:
单项选择:
1.下面哪一项是值得我们去追寻的美好诱惑()
A.沉迷打扑克游戏B.在竞赛中获奖
C.索要财物D.收受贿赂
2.七年级学生X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经常逃课、打电子游戏、结交不良社会青年,逐渐变得品行恶劣。
其家长说,X某之所以变得品行不良,责任完全在学校。
其家长的说法,你认为()
A.是正确的,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学校保护的相关内容
B.是完全错误的,因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靠家庭保护
C.是正确的,因为X某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
D.是片面的,因为未成年人除应受学校保护外,还应受到社会保护、家庭保护等,同时,青少年也应学会自我保护
3.对下图中孩子的父母的行为有下列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是一种某某行为②是关爱孩子的行
为③是在履行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义务
的行为④是应受法律制裁的行为⑤是可
以理解的行为⑥是没有正确履行家庭保护
义务的行为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④⑥D.②③⑤
4.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通过正确的途径,采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
下列方法和途径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拨打“110”求救 B.向家长、老师寻求帮助
C.忍气吞声,任其侵害 D.到公安、司法部门控告、起诉
多项选择:
5.生活中有许多新鲜的、美好的事情,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情趣,并且反映在人们的美好的心理、思想、感情之中,如()
A.读书、看报能够获取新的知识
B.看电视、听广播能够知晓天下事情
C.玩游戏机、赌博能够使人赚钱、乐而忘返
D.唱歌、跳舞有益于身心健康
6. 某某市原副市长许迈永因受贿1.45亿余元,贪污5300万余元,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违规退还有关公司土地出让金7100万余元。
原某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姜人杰先后非法收受他人贿赂,共计人民币10857万元、港币5万元、美元4000元。
这两名罪犯已于2011年7月19日上午被执行死刑。
这启示我们()
A.公民要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义务
B.要学法懂法,了解法律的基本要求,理解法律的基本精神
C.要自觉遵守法律,按法律要求办事,在法律的X围内活动
D.培养守法精神,做守法的公民
7.某企业为了减少开支,以较低的工资招收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做临时工。
这种做法()
A.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未成年人的成长
B.有助于贫困儿童家庭脱贫致富
C.违反了我某某务教育法
D.违反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8.某中学生高某穿着讲究,花钱大方,被同学看作“小大款”。
不久,在学校门口附近,常有小青年抢劫她的钱,还威胁她不许告诉老师和家长。
吓得高某经常逃学,耽误了功课并且留下不遵守学校纪律的坏名声。
从中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是()
A.中学生应学会躲避坏人侵害的本领
B.中学生应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C.中学生应敢于控告、检举坏人的不法行为,并积极寻求社会各方面的保护
D.中学生要自强不息,抵制不良思想和不良诱惑。
辨析:
9、观点一:未成年人受法律的特殊保护,就能健康成长。
观点二:未成年人学会自我保护,就不会受到伤害。
观察与思考:
10、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
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
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
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2012年1月20日他和另外两个“朋友”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就作案3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1)陈某的哪些行为是一般某某行为?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
(2)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3)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三)培优:
活动与探索:
2012年2月,某市教育局组织了一次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活动,该活动以问卷的形式进行。
现请你参与活动的一个片断。
该问卷的某题为:假如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危害,你会
A.为了面子,忍气吞声 B.向路人求救 C.报警
D.害怕,不知所措 E.奋力抵抗F.事后找人报复
我市共有4 852名初中生参与了调查,对该题的回答结果统计如下:
(1)该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
(2)假如你遇到暴力侵害,你认为正确的应对方法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
1、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某某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某某性的必然后果。
3、①《中华人民某某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②《中华人民某某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4、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二)基础应用:
多项选择:5. ABD 6. ABCD 7. CD 8. BCD
9. ①未成年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国家特殊关爱。
未成年人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因此需要受到法律的特
殊保护。
②为此我国专门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各方面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③但是未成年人还需要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来保护自己。
④因为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所以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能力,来保护自己健康成长。
10. (1)一般某某行为:①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
②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
犯罪行为:①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
②他和另外两个“朋友”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就作案3起。
(2)陈某认识能力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由不良行为发展到某某,但又不思悔改,最终走向犯罪。
(3)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使自己健康成长。
(三)培优:
(1)调查结果显示:当遇到侵害时,绝大部分同学能选择“向路人求助”“报案”等正确的应对方法,说明当前初中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强;同时,也有少数同学在遇到侵害时会选择“忍气吞声”“找人报复”等不正确的方法,需要进一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此问不设置具体答案,围绕依法保护自己、同某某犯罪作斗争这两方面展开,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理由:这样做既可保护自己又可以有效地惩罚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