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保障公民权利》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宪法保障公民权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理解宪法何以成为根本大法。
理解宪法与公民,宪法与国家机构的关系,了解宪法在保障公民的权利中的作用及这种作用发挥的途径。
理解公民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的必要性,懂得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维护宪法权威。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宪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感受宪法对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性,增强法律观念,提高宪法意识,激发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养成崇尚法律的思维习惯,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根据法制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塑造个人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权观念,在宪法最高准则的指引下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关心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积极地,准确地行使对国家的监督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宪法保障公民权利,公民要树立宪法意识
教学难点:公民的权利如何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导入新课】
【师】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也在于实施。
在不少人的头脑中有一种观念,认为刑法、民法是比较严厉的法律,违反这些法律要受到制裁。
但宪法好像是很“宽容”的,违反宪法可以不追究法律责任,“违法可怕,违宪不可怕”。
这种观点对吗?
【生】
【师】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
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和谐、美好、幸福的国家,法律就是我们身边的守护神,用它的威严、公正捍卫着每一个守法公民的权利,而宪法则是这些守护神的统帅。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宪法、学习宪法、捍卫宪法。
【新课教学】
播放视频《中国宪法的百年之路》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宪法的产生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师】建国以来,我国先后颁布过四部宪法。
1954、1975、1978、1982,分别颁布了宪法,现行宪法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宪法的构成
序言与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3、宪法的地位
播放视频《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最根本的活动准则。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师】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生】
(1)从规定的内容看
【师】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国家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标志等。
这些问题都属于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师】刑法、民法、行政法等都是普通的法律,它们分别规定什么内容呢?
【生】
【师】可以看出这些普通法律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师】这些普通法律是根据什么建立起来的呢?
【生】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条……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依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条为了处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师】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生】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师】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
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
【师】有人说: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生】不对,宪法不等于普通法律之和
【师】马克思说:“宪法是法律的法律”。
这句话表明什么意思?【生】
(2)从法律效力上看
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材料:所谓“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宪法中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材料:北大法学院5名学者认为,国务院2001年6月6日颁布、2001年11月1日开始施行并沿用至2009年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拆迁条例》”),与《宪法》、《物权法》、《房地产管理法》保护公民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的原则和具体规定存在抵触,导致城市发展与私有财产权保护两者间关系的扭曲。
建议立法机关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进行审查,撤销这一条例或由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对《条例》进行修改。
【师】“新拆迁条例”2011年1月21日起施行,行政强拆退出历史,保障了人们群众的利益。
总结宪法的法律效力见课件
【师】宪法能被修改吗?
【生】
【师】宪法修改机关认为宪法的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实际而根据宪法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活动。
宪法修改的必要性:1)使宪法的规定适应社会实际的发展和变化(基本原因);2)为弥补宪法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漏洞
【师】宪法师如何修改的?
【生】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普通法律的制定、修改,只需按一般程序由半数以上代表通过即可。
(3)从制定、修改程序上看
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
【师】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为什么要如此严格?
【生】目的是保障宪法的权威和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师】我国的现行宪法经过了四次修改。
见课件
比较宪法与普通法律见课件
【师】在本课的开始,有同学提出的问题:“违法可怕,违宪不可怕”。
大家能否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回答?
【生】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其实,违宪,是最严重的违法。
“这首先是由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决定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凌驾于所有法律之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从内容上来讲,宪法是人民权利宪章,最大程度集中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追求和信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
播放视频《宪法动漫宣传片》
【师】从这段视频可以看出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二、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
宪法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两大部分:
(1)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2)规范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
【师】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受宪法的严格规范和限制。
讲解图见课件
材料:某天,高二学生殷某和同学肖某骑自行车结伴回家。
被一辆违章小客车撞倒,鲜血直流。
事发后,肇事司机迅速逃离现场。
在场群众见此情景,纷纷向110报警,但该区交警在接警后,迟迟无人出警。
而在现场焦急守候的群众因为怕移动现场而不敢进行施救,眼睁睁看着孩子倒在血泊中。
半个小时后,警车才到。
愤怒的群众将警车团团围住,并支持孩子的父母将110告上法庭。
【师】你支持将该区110告上法庭吗?有什么法律依据呢?
【生】支持。
机关工作人员应该
【师】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应该做到“三不”:不得做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不得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播放视频《网友讲述办证难:工作人员称等打完这局游戏》
【师】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努力为人民服务,履行自己的职责。
但这些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对百姓的态度恶劣,是不允许的。
材料: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
2014年7月3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有关情况。
《意见》称,改进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先行落户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逐步可在当地高考。
【师】2016年越来越多的省市逐步放开了异地高考,比如广东2016年全面放开异地高考。
这些行为能更好的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体现公平正义。
【师】国家和政府负有保证公民权利实现的责任见课件
【师】冤假错案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极大伤害,要坚决防止和依法纠正冤假错案。
2016年2月29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在京举行《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书发布会。
白皮书显示,2013年至今,最高法共监督指导各级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重大刑事冤假错案23起。
2013年至2015年,各级法院共依法宣告2369名被告人无罪,
切实保障无罪者不受追究。
2014年以来,各级人民法院受理国家赔偿案件10881件,赔偿金额为11338.9万元。
针对社会普遍诟病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权责不清等突出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9月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指导试点法院改革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司法责任制,推动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奠定司法公正的制度基石。
【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写进宪法就完事大吉了吗?
【生】不是,要有可行的保障措施相配套
【师】我国已建立了一套以宪法为核心的保障体制。
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
立法保障: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确保公民多方面的权利和自由得以实现。
司法保障:建立了律师制度、法官制度、法律援助制度,以确保在司法过程中,公民的权利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材料:法律援助为五保老人撑起一片天见课件
材料: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人大闭幕会上发表讲话:各位代表,这次大会选举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对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
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结论: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准则;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师】我国建立了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70字誓词:见课件
出示图片:福建新省长向宪法宣誓就职,系首位宣誓就职省长
播放视频《人大常委会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张德江主持并监誓》【师】国家把12月4日设立为宪法日有何意义?
【生】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
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
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三、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1、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
①认真学习宪法才能对国家的根本问题有全面的了解
②认真学习宪法、遵守宪法,才能更好地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播放视频《沪上中小学开展学习宪法活动卖火柴小女孩成宪法普及案例》
2、依法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
【师】什么是监督权?
【生】
指公民有监督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
【师】监督的对象是谁?
【生】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师】公民依法行使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权,是国家权力为民服务的保障,也是维护宪法权威的表现。
材料:向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或建议,可采用当面反映、打电话、写信、发电子邮件或向人大代表反映、通过媒体反映等途径;
检举国家机关或国家工作人员,常用的方式是向其上级单位或监察部门投诉或举报。
材料:2015年由网络举报而揭露的腐败案件51件。
互联网早已不是电脑的“专属”,无论是在地铁上还是公交车上,人们手中握着的不再是报纸,而是只有几寸的移动终端——手机和平板电脑。
这些移动终端不仅方便公众随时进行监督,也使贪腐行为无处可藏。
地方官员的许多违规违纪行为,比如公车私用、醉酒闹事等都是公众通过微信、
微博等平台进行曝光的。
【师】有人说:我们初中生年纪尚小,行使监督权是以后的事,现在谈还为时过早。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生】
【师】俗话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们青少年也要积极关心国家管理事务,有序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是宪法意识的表现,也是我们的公民责任所在。
【新课小结】我国宪法像棵郁郁葱葱大树,只有根植于人民利益的沃土和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青春永驻,也只有这样以宪法为核心法律体系才能更好为我们遮风避雨,为我们撑起法律的保护伞。
在生活中应树立宪法观念,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