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三水实验中学高一级第一学月考试
地理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
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中国1953年、1982年和2015年人口数据统计表。
完成下列各题
1. 1953年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是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 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A. 原始型
B. 传统型
C. 现代型
D. 特殊型
3. 2016年起中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有助于我国
A. 人口长期均衡地发展
B. 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
C. 增加人口合理容量
D. 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1题详解】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则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形成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阶段。
B正确。
【2题详解】
201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1%,为现代型,C正确。
【3题详解】
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会使少年儿童数量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不会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和缓解现有劳动力不足,BD错;对人口合理容量没有影响,C错误。
“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了生育率,可以降低中国的老龄化程度,降低未来中国人口的萎缩速度,降低未来中国劳动力的负增长水平,以及降低性别比例失衡程度,让中国人口变化更均衡,A 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下图是某四国人口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 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最可能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4. A 5.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问题,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只要掌握地理图表阅读分析方法即可正确作答。
难度一般。
【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③国工作人口占比最小,少年儿童与老年人比例最大,说明社会负担最重,人口经济压力最大,故选C。
【5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国少年儿童占比最大,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应为发展中国家,故选A。
6.据广州市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 270.19万人,预计到2020
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以内,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
广州提出的“1 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 500万”是指:
A. 环境人口容量
B. 人口合理容量
C. 环境承载力
D. 土地承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提前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详解】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故为人口合理容量.B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人口合理容量,理解即可.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 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A. 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 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 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8.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 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 人均耕地减少
9. 该现象会
A. 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B. 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C. 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 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答案】7. A 8. C 9. 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
【7题详解】
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错误,我国人口分布东西差异较大;D项,材料中反映为迁移增长,并没有涉及自然增长率。
【8题详解】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
【9题详解】
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从中、西部落后的农村地区迁往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因此B项正确。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 若此图表示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 从北美迁往拉美
B. 从亚洲迁往拉美
C. 从非洲迁往西亚
D. 从欧洲迁往亚洲
11. 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 从湖南流往广东
B. 从河北流往山东
C. 从广东流往北京
D. 从上海流往四川
12. 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A. 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B.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 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 甲地优美的环境
【答案】10. C 11. A 12.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10题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成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因石油开采而收入高,吸引大批外籍工人,成为人口迁入区。
C正确。
【11题详解】
民工流动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由内地到沿海,由乡村到城市,湖南距离广东较近,且经济发展水平比广东落后,所以由湖南向广东流动,A正确。
【12题详解】
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往乙地,主要是甲地的推力因素和乙地的拉力因素。
根据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可知,甲是迁出地,是推力因素,乙是迁入地,是拉力因素。
乙地工资待遇较低,对于乙为推力,故A错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不利于人口流动,B错误;家庭成员甲、乙两地
分居,会促使甲乙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C正确;优美环境利于人口迁入,对于甲为引力,对于乙为拉力,D错误。
C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很长一段时期内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
B. 城市的人口死亡率低于农村
C. 农村环境好,人口寿命长
D. 城市老年人口大量迁入农村
14. 为缓解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现象,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 在农村地区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
B. 鼓励城市人口大量移至农村
C. 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D.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以促进劳动力就
地转移
【答案】13. A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目前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大,“城乡倒置”现象明显,主要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人口来到城市就业,A正确;城市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高,会导致人口老龄化比重偏高,B错误;农村环境质量好,人口寿命长,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不是目前我国“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原因,C错误;城市老年人口没有大量迁入农村,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城乡倒置”现象,主要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人口来到城市就业。
因此,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既可以安排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也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减少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数量,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本题以我国目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为材料考查我国人口老龄化“城
乡倒置”的主要原因,以及应对措施进行考查,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农村老龄化人口比重大,是人口迁移造成,与环境质量无关。
主要与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到城市打工有关。
城市的社会福利保障比农村完善,人口死亡率较低。
15.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
【详解】资源越丰富,则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故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①正确;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则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错误;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所需资源越多,则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错误;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④正确。
D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不同的影响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关系,注意从各个因素对资源的影响分析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
16.城市功能区是指()
A. 提供城市职能的地区
B. 城市人口生活和工作的区域
C. 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建筑区
D. 由交通线路分隔出的各类区域
【答案】C
【解析】
城市功能区是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是指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建筑区,选C。
下图示意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的关系,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甲、乙、丙依次对应的城市功能区为
A. 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B. 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C.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D.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18. 城市中甲功能区形成的原因是
A. 环境污染严重
B. 地租最便宜
C. 交通运输便捷
D. 人口流量低
【答案】17. D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结合地租水平判断,甲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地租最高,是商业区。
乙区域地租水平居中,位于商业区外面,是住宅区。
丙位于城市外缘,地租最低,是工业区。
依次对应的城市功能区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D对。
A、B、C错。
【18题详解】
城市中甲功能区是商业区,形成的原因是交通运输便捷,人流物流量大,C对。
环境污染严重不是商业区形成原因,A错。
地租最高,B错。
人口流量最大,D错。
读某城市规划略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N地为该城市规划预留地,最适宜建
A. 客货物流区
B. 高新技术区
C. 旅游度假区
D. 金融商业区
20. 某大型跨国零售企业欲在该市投资建设一大型超市,最合理的选择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19. B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N地靠近科研所,科技水平较高,适宜发展高新技术区。
故B正确。
【20题详解】
市中心人流量大,交通便利,适宜布局零售型大型超市,图中①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故A 正确。
图中甲、乙、丙是三个不同等级的服务中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服务中心甲、乙、丙的服务职能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A. 汽车销售、珠宝商行、星级宾馆
B. 高档电器、早点铺、星级宾馆
C. 星级宾馆、家用电器、早点铺
D. 早点铺、星级宾馆、家用电器
22. 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对顾客的吸引力超过乙,人们寻求服务总是优先考虑甲
B. 到乙地寻求服务的人不会再到甲地寻求服务
C. 位于丙地的人寻求较低等级的服务时会优先选择乙
D. 实际情况下,甲、乙两地的服务范围都不是固定的
【答案】21. C 22. D
【解析】
【分析】
城市级别越高,人口数量越多,服务种类越多,城市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级别越低,人口数量越少,服务种类越少,城市数量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21题详解】
由题,根据甲乙丙三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大小判断三城市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甲、乙、丙;故甲、乙、丙城市提供的服务职能也应由高到低,C正确。
【22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的服务范围大于乙,因此甲的级别高于乙,同理可判断,乙的级别高于丙.城市服务范围越大,其服务机构的等级越高,消费的频率越低.甲对顾客的吸引力超过乙,但是人们寻求服务总是优先考虑比较近的城市,故A错;到乙地寻求服务的人会到甲地寻求更高级别的服务,故B错;位于丙地的人寻求较低等级的服务时会优先选择丙,因为低级服务每个城市都具备,故C错;每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都不是固定的,没有明确的界线,故D对.【点睛】本题以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
2012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下图示意城市化进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3. 中国城市化进程处于
A. I阶段
B. Ⅱ阶段
C. Ⅲ阶段
D. I、Ⅱ之间
24.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A. 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B. 城市化进程过慢
C. 城市规模不断变小
D. 逆城市化严重
【答案】23. B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根据图示城市人口比重,我国城市化进程处于Ⅱ阶段,B对。
I阶段
城镇化率小于40%,A错。
Ⅲ阶段城镇化率大于70%,C错。
D错。
【24题详解】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城市环境污染加剧,A对。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快,B错。
城市规模不断变大,C错。
我国目前没有逆城市化现象,D错。
点睛: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根据图示城市人口比重,我国城市化进程处于Ⅱ阶段。
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快。
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5. 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A.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 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 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D. 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26. 北京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A. 城市绿化面积缩小
B.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C. 文物古迹普遍受到破坏
D. 城市交通拥堵严重
【答案】25. B 26. D
【解析】
【分析】
城市化的标志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等.
【25题详解】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城市用地面积在急剧扩大.B正确。
【26题详解】
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失业率上升、社会治安混乱等。
北京城市化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城市车辆日益增多,导致城市交通拥堵严重。
D正确。
【点睛】本题以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示意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城市化的标志.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
下图是某地区人口结构图,根据此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该图说明该地区
A. 人口密度大
B. 约10%的人口在郊外
C. 城市人口为2500万
D. 城市化水平高
28. 此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A. 印度
B. 英国
C. 巴西
D. 泰国
【答案】27. D 28.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
【27题详解】
图示该地区的总人口约2500万,而城市人口约2250万;故计算当地的城市化水平约90%,故选D项。
【28题详解】
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极高,故英国较符合。
B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下表是我国甲、乙两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表,回答下列各题。
省份在常住人口中
农业人口比重
(%)
0-14岁人口比重
(%)
15-65岁人口比重
(%)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
甲省56.89 17.98 71.84 10.18 乙省33.82 16.89 76.36 6.75
29. 由表中信息可以反映出甲省比乙省
A. 农村人口更多
B. 老龄人口更多
C. 劳动力更少
D. 城市化水平更低
30. 2011年夏季,乙省某城市多次出现严重的内涝现象。
它的形成与下列人类活动无关的是
A. 城市人工绿地面积增多,使地下水位上升
B. 城市空气中尘埃多,增加暴雨的形成机率
C. 城市“热岛效应”,使大气对流运动增强
D. 城市建设使地面硬化,地表水下渗能力弱
【答案】29. D 30.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及产生的问题。
【29题详解】
由表中信息没有人口总数,无法判断农村人口、老龄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可通过农业人口比重判断,甲省城市化水平更低,D正确。
【30题详解】
城市人工绿地面积增多,使地下水位上升,与内涝无关,A正确。
城市空气尘埃多,凝结核增多,水汽凝结,易形成降雨,B有关;城市“热岛效应”,使大气对流运动增强,引起“雨岛效应”,C有关;城市建设使地面硬化,地表下渗能力弱。
地表径流不易排泄,形成内涝,D 有关。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表,计算并回答问题。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人口增长模式为型。
(2)在A、B、C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国,这是由于,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与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是国家。
(3)请指出B国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并提出缓解措施。
(4)图2所示的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对该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答案】(1)30 传统型
(2)A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发展中
(3)人口老龄化;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延缓退休年龄。
(任答两点即可)(4)有利影响: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竞争力,活跃市场,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即可)
不利影响:加大教育压力、住房压力、交通压力,加重了环境负担,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迁移。
【详解】(1)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为传统型。
(2)根据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情况可知,该国人口增长快。
发展中国家多属于该类型。
(3)B 国人口增长慢,为现代型,老龄化严重,措施主要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延缓退休年龄。
(4)人口流动多的积极影响是经济、交流等方面影响;不利的影响是经济、交通、环境、教育等方面影响。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32.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
年份(年)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1960 100 40 12 48
2012 100 27 41 32
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
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答案】(14分)
(1)(共4分)A>B>C(2分); A地位于市中心(1分),交通通达度好,地租最高。
(1分)(2)(共6分)D地(2分);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临近森林公园,处在上风地带,环境优美;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⑤交通比较便利。
(4分;每个要点1分,答出其中4个要点即可)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建筑物覆盖;(1分)地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1分)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1分)(4)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4分;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2个要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A位于市中心,有高速公路相连接,交通便利,地租较高;B位于近郊区,火车站附近,地租次之;C位于远郊区,地租最低。
(2)高级住宅区最佳建造位置应位于D地,原因可以从图中分析:文化氛围好(靠近文化教育中心);空气清新(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地带和靠近森林公园);水质较好(位于河流上游)等。
(3)通过读表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城市飞速发展使地表大量被硬化,从而导致蒸发量减少(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相应减少。
(4)根据交通道路相关知识并结合实例分析,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主要有:管理措施(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规划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公交先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
考点:读图读表分析能力;地租高低的判断及依据;高级住宅区的选择及理由;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