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要知识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要知识点整
理
人物平生
蜡烛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反
法西斯卫国战争。
1934 年开始写作。
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 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
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
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他的诗歌《等着我吧 ,, 》和《蜡烛》拥
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作品《蜡烛》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书。
代表作品
战争早期的抒怀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
吧,, 》《打死他》《请你记着,阿廖沙,斯摩棱斯克的大
道,, 》,在士兵中广为流传。
剧本《俄罗斯人》颂扬经受
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篇小说《日昼夜夜》,
描绘苏联红军在捍卫斯大林格勒战斗中的勇敢事迹。
战争后
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
《从黑海到巴伦支海》。
战后到过美国。
剧本《俄罗斯问题》
揭穿美国统治公司发动新战争的妄图。
还发布诗集《友与敌》。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昼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
小练习
、依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合的动词。
老太婆跪在那坑里,用手掌_______出那些水。
德国人还在轰击, 但是没有一颗炮弹_______ 在老太婆的近旁。
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_______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2、阅读下边一段话,达成问题。
巴以矛盾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齐心声。
在一次结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布了一篇
有名的演讲,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
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
这一段话表示了阿拉法特对此后巴以关系的鲜亮态度,
每一句都语重心长。
从这几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
知识点
、读准字音
炙烤
zhuó
桥头堡 bǎo
地窖
ji ào
爬行 pú
fú
腋下 yè
破晓 f ú
瓦砾 l ì
颤巍巍 wēi
鞠躬 j ū
gōng
舀 yǎo
2、解说词语
精疲力竭
形容特别疲惫,一点力气也没有。
竭:尽。
货真价实
名称或名望与实质相切合
永世长存
永久流传,不磨灭。
全文可分为三大多数。
第一部分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址以及因由。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1944 年 9 月 19 日清晨,地址是南斯拉夫国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邻近的一块方场。
因由是五
个红军战士袭击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此中一个名叫契柯
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
连长准备次日再去攻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表达中,有环境描绘如第 2 段中“只有一
棵树还没倒下,仿佛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
下一人高的下半截” ,从这句描绘中能够看出战争的残忍,
侧面反应了法西斯匪徒对人类文明的踩踏。
第 5 段和第 7 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 “向来轰到太阳落山” ,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写老太婆埋葬红军战士。
这一部分表达的地址发生了转变,以老太婆的住所为中
心进行交代。
第一交代了老太婆居住的房子——“一堆瓦砾”“砖瓦
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进口”,老太婆就住在这地
窖里。
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能够想像得出老太婆对战争
是非常的仇恨。
接着以老太婆所看到的情形来交代19 日清晨发生的事情。
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
埋葬这位红军烈士。
从她“爬出地窖” 到后文的为烈士埋葬,
这是全文的要点内容,详细并且动人。
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
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眠在南斯拉夫领土上。
于是
她置存亡于度外,冒着炮火埋葬红军烈士,不管体衰,不管
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
捧土堆成坟堆。
最后老太婆为了哀悼烈士,取出收藏45 年
的成婚蜡烛,点在坟上。
动人至深,催人泪下。
老太婆对一
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
斯的军民用血肉凝固的友情。
第三部分次日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
现了那个坟堆,并且老太婆再次送来蜡烛。
这一部分的开头照顾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攻陷桥
再埋葬契柯拉耶夫。
但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以后
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士是
被葬在这里了,但是这些战士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太婆为
这位烈士埋葬的。
老太婆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
燃,临走时“十分威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 ,固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此时无声胜有声。
老太婆理解这些异国战士是为
认识放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
们的敬重与敬慕之情。
由此,我们更为仇恨法西斯侵略者的
拙恶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平”二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