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_会动的线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老师特别紧张,心情就像锯齿线,当看到大家可爱的面孔时,老师一下放松了,心情就像波浪线,不同的线条能表现不同的心情。
请同学们把你的心情用线画出来。
这些线条表现了不同的动感,它们是当之无愧的“会动的线条”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线条
其实会动的线条就在我们身边,期待我们去发现,同学们找一找会动的线条藏在哪?比如随风摆动的柳条,水波…等等。
2、欣赏分析
(1)欣赏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是什么原因会使我们感觉飞天在飞翔呢?
通过两幅飞天的画面让学生直观对比感受飞天身上的衣带表现出了飞天轻盈的动感身姿。
对比感受直线和曲线的画面,哪个更有动感?
学生从画面中感受直线和曲线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2)给树叶添画风的线条,哪种线条强度更大?
对比感受线条粗细变化影响画面动感强度。
(3)欣赏赛龙舟的作品,线条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感受画面中线条的疏密变化。
(4)欣赏作品,画面中的海浪从哪边流向哪边?海浪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有动感的画面,感受曲线方向的动感美。
三、艺术实践
1、看了这么多作品,发现直线的身影了吗?直线能不能表现出画面的动感来?
绽放的烟花,韩羽的《听雨图》等。
2、心动不如行动,赶快拿起你们的画笔,借助线条的魅力,让你的画面也动起来。
学生实践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你认为那幅画中的线条最有动感?他用了什么线?通过展示评价激励学生大胆讲评。
教师点评,分析画面的线条变化和构图,展示其审美能力。
五、课后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样的线条能给我们更强的动感呢?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来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
1、本课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美术造型基础和小组合作能力,具有较好的感受力、理解力、思考力和表现力。
2、孩子们思维活跃、对各种新、奇、特的美术媒材以及电脑多媒体课件极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所以,本课选用了较典型的多媒体资料,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激发其自主探究。
1、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
发现有85%的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学生之间有较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心情愉快。
2、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的能力。
”老师安排的四个小组,配合良好。
学生学习中灵活地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观察和解剖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的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3、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独立创作一副由直线、斜线、曲线,运用添画、线条的粗细、疏密等方法创作出具有强烈动感的作品,获得了“创造”成功的喜悦,激起了学习的兴趣。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三课《会动的线条》,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是以会动的线条为拓展点,让学生掌握除绘画线描方法之外,另一种雕塑装饰造型的方法来表现会动的线条,感受艺术表现多样性,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学活动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本节课是通过电脑多媒体课件的引导让学生感受、观察、思考、尝试、判断,想象、表现,引导学生对动感线条的表现力。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教师根据儿童造型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运用电脑多媒体的直观性趣味性把复杂和深奥的绘画动感线条化简单为常见常用,显浅易懂的符号,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创造中体会到线条变幻无穷的魅力,并通过不同的线条组合体会动感线条的丰富表现力,理解造型美、培养创造力。
1、欣赏敦煌石窟壁画,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感觉她们是在飞翔呢?
2、对比两幅图片飞天,她们有什么不同,分别给你什么什么感觉?
3、学生互评,你认为哪副作品线条优美,画面更富于动感?
《会动的线条》一课教学,首先从题目上看,力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
教材中既有古代敦蝗壁画,又有现代雕塑,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使这一课教材内容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编人的敦煌壁画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画中的人物形象为什么给人会飞的感觉,体验曲线的作用,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很早时期就会用动态的线条表现一种动态的美。
在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导入学习的过程,如:你能用线条画出此刻的心情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表现的能力,从而通过古代的,现代的,学生创作的,动画的作品欣赏,展开扩宽学生的思路。
会动的线条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通过我们的观察、联想与想象都能表现造型。
(1)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哪类线条能表现出动感,感悟线的表现力。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3)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学生对线条造型活动的兴趣和热爱美术的情感。
(4)利用多媒体展示我们身边表现“会动的线条”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并且启发学生的想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