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北京京西国际学校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北京京西国际学校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在1979年,邹衡先生就语重心长地指出: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

邹先生其实是在告诫我们,探索夏文化,“方法”远比“发现”重要。

过去数十年的考古实践表明,学术界对于夏文化的认识不但没有形成共识,反而有渐行渐远的趋势,甚至有学者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夏代。

毫无疑问,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探索夏文化的方法出现了偏差。

回望夏文化探索历程,不难发现居于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是“都邑推定法”。

此种方法又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将某处遗址推定为夏代某都,典型者如以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王城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为早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为夏代晚期文化;另一类则是先论定成汤亳都所在,由此来定早商文化,进而向前追溯夏文化,在夏商文化研究中先后居于统治地位的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循此思路而展开研究的。

学者们偏爱“都邑推定法”,固然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更在于潜意识中希望能够找到一处“殷墟”般的“夏墟”,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夏文化问题。

这就说明“都邑推定法”是有严苛的前提条件的,它必须寄托于王陵、文字这一类“铁证”的基础之上。

试想,如果在殷墟没有发现西北冈王陵,又未发现甲骨文,现在恐怕依然会有很多人怀疑殷墟的性质,那么晚商的信史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表面上看,以都邑遗址中王陵、文字等特殊类遗迹遗物为标准来探寻夏文化是在追求更为坚实可信的科学依据,但殊不知,对于此类证据的刻意追求早已偏离了考古学的轨道——因为考古学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把这类遗迹遗物作为自己的研究主体。

换言之,尽管以王陵、文字等“铁证”为主要依据的“都邑推定法”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解决夏文化问题,但它却不能算作考古学研究——道理很简单,作为一门学科,考古学不可能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那些可遇而不可求的遗迹遗物之上。

换句话说,离开了这些“铁证”,考古学真的就对夏文化束手无策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邹衡先生早就说过,有人之所以“怀疑遗址中常见的陶片能据以断定文化遗迹的年代和文化性质”,是因为“他们对现代科学的考古工作还不十分了解”。

所以,在探索夏文化的过程中,刻意追求文字一类的证据,实际上是对考古学研究方法的不了解和不信任。

“都邑推定法”盛行的后果就是研究者往往容易深陷于某一处遗址或某一种考古学文化,期盼能够从一个点上形成突破口,从而“毕其功于一役”。

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研究者围绕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大做文章,企图从遗址性质或文化分期上来解决夏文化问题,由此产生了诸多的异说和无谓的纷争。

这种现象,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只不过是研究者们“用简单的方式各抒己见”而造成的虚假繁荣。


们争说夏文化,实际上是对学术研究工作的不了解和不尊重,是非常不严肃的。

(摘编自孙庆伟《鼏宅禹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考古界和学术界有很多发现证实了夏文化存在。

考古实践表明,探索夏文化,“方法”重于“发现”。

B.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就是直接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

C.考古学这门学科,应有更多的研究主体和方法,所以不必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对遗迹遗物的研究上。

D.夏文化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异说和纷争,其根源是研究者用简单的思维方式使用“都邑推定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采用“都邑推定法”探索夏文化存在偏差,这导致当前学术界对于夏文化认识不一。

B.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都邑推定法”,再指出其大体分类,并且对此进行了解说。

C.文章第三段关于殷墟的假设论证强调,按“都邑推定法”探寻夏文化必须找到“夏墟”和文字。

D.文章第四段作者引用邹衡先生的话,是为了证明探索夏文化不必刻意追求文字一类的证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邑推定法”在夏文化的探索历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虽然存在不足和局限,但其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B.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以先论定桀都所在,再定早商文化,进而追溯夏文化为研究思路。

C.学者们意欲找到如“殷墟”的“夏墟”,一劳永逸地解决夏文化问题,这是他们偏爱“都邑推定法”的原因。

D.即使找不到“夏墟”,找不到王陵、文字等“铁证”,我们也依旧可以运用其他的方法来探寻研究夏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

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

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

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

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

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

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

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
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

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

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

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

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

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

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

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

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

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

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

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

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

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

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
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

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

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

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

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

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B.意象专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因为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C.高远清澹的意境,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而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D.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C.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

D.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

6.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
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依据材料内容,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意境?请简要概括。

8.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麻子膏药
阿成
聊一个小人物。

这个小人物在哈尔滨道外区。

道外区是这座洋气十足的城市中最中国化、最传统化的一个区(其他几个区,譬如道里区、南岗区,都有较明显的殖民地化倾向)。

一句话,这座城市颇有一点儿杂家的风度,亦称流亡者的城市。

所谓流亡者的城市就是背井离乡之人的城市之意。

离乡便思乡,思乡之极,难免会做出些不讲道理的事。

对方一个不足道的动作,一个平平常常的眼神儿,都可能导致头破血流、筋骨折断。

即为流亡者之乡也得有点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才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这里站住脚跟。

北京城的满族青年王树森,经过对以上情况与精神状态的认真论证、综合分析后,才决定闯关东到东北来的。

王树森的父亲原是清宫护卫营的卫士。

文史资料介绍说:“卫士们在操练武艺中,难免有跌打损伤之苦,于是就互相推揉搓,或者互赠些自己配用的药膏。

”并说,“当时最受欢迎的是“狗皮膏”“小灵丹’和王树森家的“王大膏药’。

”王树森就是从小从当护卫的父亲那里学会了熬膏药的本领的。

19世纪末,王树森家道败落,于是他怀着一腔悲怆来到东北。

在庙头一带熬膏药,专治跌打损伤。

哪个被思乡之苦或酒火持有者打折了腿,贏家便义气地冲着倒地上哎哟不止者扔下几文钱说:“去王麻子那儿买几帖膏药贴上吧。


如此下来,王树森就了不得了,他熬的膏药名声大震。

王树森的专治腰腿疼以及各种寒症的膏药,深受苦寒之地老百姓的欢迎和信赖。

王树森人长得不错,有点儿华佗遗风,也有点儿扁鹊的做派,不幸的是,自己有一脸天然的白麻子。

王树森将计就计,不计鄙陋,将自己熬的膏药称“王麻子膏药”。

这在文学上叫“反讽”,在欧洲叫“黑色幽默”,在这里,却显得通俗易懂、幽默亲切,还明显地透着某种自信。

20世纪的20年代,王树森在哈尔滨开了一家“王麻子膏药店”,落脚在太古南六道街的“兄弟堂”,并在院内行医。

膏药店在道外人称的“王麻子街”上,那一带是酒家饭铺林立的地方,俗称“十八拐”。

后街是有名的“小天桥”“北市场”。

可谓人声鼎沸,非常热闹。

这样的地方免不了有欺行霸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类的勾当与表演。

因此,跌打损伤的事自然要多,哎哟之声每日不绝于耳,大家都习惯了。

寻常的日子就是这样子的,捏着小酒壶,学几声特别“哎哟”,再平平仄仄、怪模怪样地相对龇牙一乐。

你说,王麻子膏药,在这里能不火吗?
王树森面对如此乱糟糟的人间风景,常说,咱治不了这些社会丑风,再治不了受害者和平民百姓的病,不是更惭愧吗?
王树森每天一大早起来,先在无人的江边练一套拳。

他已经修炼出来了,心中有了尊重生命这个大主题,人的神态风度也不一样了。

这一点儿,不是当代某些伪商人照猫画虎学得了的。

重要的是,王树森的膏药还极为便宜,普通老百姓买得起。

王树森从不制作蒙人的“高档”药欺世盗名,从不干缺德的事。

倘若这
样便宜的药膏也买不起怎么办?用不用先交押金,记下身份证或者工作证号?不用。

为什么不用呢?是王麻子太古旧、太原始、太蒙昧吗?不是。

王麻子的原则跟当今医院正厅悬挂的牌子有点儿不同,当代医院挂的牌子是“救死扶伤,施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也有医院把这个悄悄取下来了,免得跟患者打嘴仗时麻烦)。

王树森不挂牌,本着一条宗旨“有钱的花不多钱就治病,没钱的免费也治病,膏药以旧换新收半费。

贴敷中间可免费再贴一贴……外地函购的,不管寄不寄钱,总有专人优先寄去”。

王树森公开在门前支大锅熬药,当众下料,严格质量标准,恪守信义。

……
让人不解的是,在王麻子街称“王麻子膏药”的店铺竟有多家。

像李明臣开的“真正王麻子膏药店”,万溢开的“这才是王麻子膏药店”,宁子路开的“真正假王麻子膏药店”,以及王树森自己开设的“真正老王麻子膏药店”。

史料上说这些店“为了招徕生意,各家不仅在店名上用心良苦,而且不惜工本,都在各自门头上挂有三五层装潢别致、风格各异的高大牌匾”。

这种事,倘若出在今天,非得打个一塌糊涂不可。

想不到的是,那些膏药店都是王麻子特许他们开的,所谓“有钱大家挣”。

王麻子——王树森临死前告诉他的传人,也是他的儿子,只有一句话:“别把钱看重,要把病看重。


鄙人虽不是医生,听到这句话时也觉得汗颜。

(有刪改)
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从道外区说起,介绍道外区是流亡者的城市,人们有好打斗的习性,引出王树森闯关东到东北的内容,为下文写“王麻子膏药”做铺垫。

B. 第四段(19世纪末……到第六段20世纪的20年……)介绍王树森的事业从开创、发展到生意兴隆的过程,突出王树森的吃苦耐劳与自信。

C. 叙写后街的热闹、打斗的风气,寻常日子后街人找乐的方式,既描绘了风土人情,表现此处的“社会丑风”,又揭示了王麻子膏药红火的原因。

D. 小说语言生动活泼,朴实又风趣,如“聊一个小人物”等,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又如“可谓人声鼎沸,非常热闹”,文白夹杂,妙趣横生。

10. 小说写王树森“心中有了尊重生命这个大主题,人的神态风度也不一样了”,王树森有怎样的“神态风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 小说的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劝学》(节选)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宫中管清洁的官。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踮起脚后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泳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活
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圣心备焉
B.吾尝终日而思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
D.蚓无爪牙之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B.善于运用比喻、借代,以喻代议,是本文突出的特点。

C.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D.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 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
B.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派遣
C.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款
D.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规定日期
16.下列翻译句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翻译:有人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很多年都没有买到
B.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
翻译:马已经死了,买它首先要付五百金
C.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翻译:天下人一定认为大王是能够购买马的人
D.千里之马至者三
翻译:得到了很多千里马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始闻秋风①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③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时。

②拳毛:蜷曲的马毛。

③雕:猛禽。

④眄(miǎn):斜视。

18.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的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
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晒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9.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不禁感叹:“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中的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


(4)吾所以为此者,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1.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 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 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 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 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2.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就复工复产期间渔业安全生产做出部署。

《通知》要求严格落实渔船进出港报告制度,对从重点地区返抵和出现发热等症状的渔民,按医学要求进行隔离和检查,并及时向船籍港渔业主管部门报告。

且需紧盯渔船恶劣天气防范以及商渔船碰撞等关键环节,重点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安全隐患突出的地区和作业渔船进行重点整治,严厉打击“超员、超载、超风级、超航区”航行和冒险出海作业行为。

(1)请对上面的新闻报道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请概括《通知》内容中的两条要求,每条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世界充满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