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西省赣州市内潮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江西省赣州市内潮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现代文阅读(16分)
母亲
莫言
①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

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
饼就赏赐给谁。

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

大家都学得很像。

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

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

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

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
改)
13、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4分)
14、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4分)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15、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16、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13、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14、1)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2)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15、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16、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

2)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

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国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可以算作四合式院落的最早实例,发现于陕西岐山凤雏村,是一座距今约3 000年的西周时期建筑遗址。

但它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称作四合院,四合院应具备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和居住功能两个要素,而这组建筑平面布局虽已具备了四舍院的基本特征,但使用功能推断为祠堂,不属于住宅。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中的证实,这种四面方正围合、轴线对称的院落布局方式的四合院,在汉代已经形成。

之后,作为我国住宅建筑布局的一种重要方式历经唐、宋等朝代延续发展。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将全国性质的首都定于今北京,称为大都。

大都城经过严格的规划布局,城内用横平竖直的大街分割成数十个里坊,坊内以八亩为一份住宅的宅基地供居民建造院落,也就是著名的“八亩方宅”。

根据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元代后英房和玉桃园等地的居住遗址判断,元代住宅格局已与现代的四合院非常接近。

所不同的是,元代住宅为轴线前端开门,且其前后两进房屋中间有廊子相通,使得前后两座房屋形成“工”字形,称“工字廊”。

可以说元代大都城内的院落是目前已知北京四合院的肇始了。

明清时期,工字廊逐渐消失,大门开始从轴线前端偏居院落一角,直至清代中后期四合院基本定型。

自清代末期开始,随着西方文化大量传入,西方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也随之进入了北京四合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出现了西洋式大门,这些西洋味基本上没有破坏四合院的格局,也没有打破四合院的尺度和色调,反而为四合院增加了一些新气象。

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四合院式住宅的代表,它是在北京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人文
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发展成熟的,因此其院落布局和建筑单体都表现出了宜居性,也处处体现出北京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平面格局上看,北京四合院具有“坎宅巽门”特征,也就是坐北朝南的院落,按照后天八卦方位,正房位于正北方坎位,而大门开在东南角巽位。

坎宅保证了住房朝南采光,巽门能防止从大门望见院内情况,保证了宅院私密性,而其庭院的空间接近正方形,则更利于北京天气条件下的采光和家庭成员的活动。

作为礼仪之邦,为了更加强调礼制上的内外有别和主客有别,较为讲究的四合院往往在里外院之间建造一道二门作为分割,二门一般做成饰满木雕的垂花门形式,十分美观,增强了四合院的艺术气息。

四合院的单体建筑尺度是一种较为亲切的建筑风格,其厚重的屋面和墙体营造出冬暖夏凉的效果,也表现出其对北京气候的良好适应性。

北京四合院色调上表现出外观上砖瓦的灰色调和内向空间油漆彩画、装饰装修的多彩纷呈。

一方面,这种灰色调的外观和相对较为低矮的建筑尺度从一个侧面烘托出了整个城内重要建筑如宫殿、坛庙、皇家园林和寺观等的恢宏气势和特殊地位。

另一方面,内部空间的多彩带给居住院内的人们比较欢快的氛围。

同时,四合院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倾注到了它的一草一木,四合院的绿化植物选择不仅注意到了对本地自然气候的适应性,尤其注意到了植物对建筑的影响。

那就是,院外的行道树会种植高大落叶乔木,不妨碍交通,而庭院内则都是落叶小灌木或者乔木以及花卉,它们的根系都很小,不伤害建筑物。

更为重要的是,如同所有中国传统建筑一样,即使是花木,也会被赋予无尽的情感。

这些四合院的花木都是中国数千年发展史中被赋予了深刻文化内涵的品种,如常见品种槐树象征了崇高的威望、良好的品德,海棠、石榴象征了家族兴旺、日子红火,丁香和牡丹象征了夫妻好合、富贵荣华,如此等等。

正如《论语》云:“和而不同。

”四合院在“和”的基础上也表现出了院落布局的不同组合形式、单体建筑形制的差异以及砖雕、木雕、石雕等众多建筑装饰细节上的变化。

通过这些“不同”,我们甚至可以读懂宅院主人的社会地位、思想情怀、文化修养和喜怒哀乐。

可以说,当我们真正走进北京四合院的时候,我们就不仅仅是在品读一种建筑,更是在了解中华历史,释读传统哲学和文化。

(摘编自李卫伟《留住乡愁——释读<北京四合院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式院落,一般认为是在陕西凤雏村发现的大概三千年前的一处建筑遗址,它的外形已具备了四合院的基本特征,但还不算真正的四合院。

B. 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方正围合、轴线对称布局的院落住宅建筑,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证实,在汉代已经形成,到元代时,住宅格局已与现代的四合院非常接近。

C. 作为我国四合院式住宅的代表,北京四合院依赖当地独特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而发展,例如其“坎宅巽门”特性,既保证了住宅采光,又便于家庭成员的活动。

D. 四合院的单体建筑风格较为亲切,屋面和墙体厚重使其冬暖夏凉,表现出对北京气候的良好适应性,内部空间色调多彩,给居住院内的人们营造了欢快的氛围。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元代大都城将居民住宅建设纳入整个城市规划布局中,城内大街横平竖直,将大都城分割成数十个里坊,坊内提供给居民建造院落,每份宅基地占地八亩。

B. 清朝末年以来,由于西方文化传入,西方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使得清代中后期基本定型的四合院格局有了新的突破,例如西洋式大门给四合院增加了新气象。

C. 与现代的四合院相比,“工字廊”是元代四合院住宅建设的一个特征,即为轴线前端开门,前后两进房屋中间有廊子相通,前后两座房屋形成“工”字形。

D. 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开在东南角的大门,可以避免从外面望进去看见院内情况,而讲究的四合院还会在里外院之间建造一道二门作为分割,以显示内外有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合院是我国住宅建筑布局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形成于汉代,历经唐、宋等朝代延续发展,到元代,其住宅建筑格局成为现代北京四合院的发端。

B. 北京四合院受皇城文化内涵的影响,四面方正围合表示规矩守礼而自我封闭,灰色调的外观和相对低矮的建筑尺度表示一种谦逊卑微的臣服的态度。

C. 四合院的绿化植物选择体现出我国“天人合一”的理念,院内花木都凝结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如石榴象征着家族日子红红火火,牡丹象征着富贵荣华等。

D. 四合院体现着“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其大结构相同的前提下,院落布局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单体建筑形制也有差异,在建筑装饰细节上也变化多多。

参考答案:
1. C
2. B
3. B
试题分析:
1. C“作为我国四合院式住宅的代表”范围扩大,原文是“我国北方四合院式住宅的代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B“使得清代中后期基本定型的四合院格局有了新的突破”与文意相悖,原文是“这些西洋味基本上没有破坏四合院的格局”。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B“四面方正围合表示规矩守礼而自我封闭”于文无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好奇心:民族文化差异之旅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韩剧重视民族风情的再现,以及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掘,使观众能真切地领略到原汁原味的韩国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

同时,韩剧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情世态、风俗时尚和文化蕴含,与我们是有差别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韩剧能吸引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的关键所在。

韩剧把人间的种种情感都交织在一起,特别注重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血缘关系,如“长幼之序、孝悌之义、夫妇之伦、儿女之道”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义和平”等传统儒学基本理念,也是韩剧中所隐含的精神基石。

这些传统文化的遗风,对当代中国观众来说,既熟悉又遥远,既亲切又匮乏,因而韩剧能很快地进入中国市场,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此外,中韩两国电视剧自身内容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差别,也是吸引中国观众眼球的一个法宝。

如今在中国电视荧屏中唱主角的,或是宫廷争斗、或是官场搏弈、或是商战风云、或是警匪拼杀,而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家庭剧很少,即便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电视剧,也往往是借家庭的冲突来反映社会问题,让人看了之后心情沉重。

韩剧则通过折射韩国的城市面貌、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呈现出一种现代而又简单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泡菜文化”。

这些都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同一本现实生活的“教科书”。

这种差别一方面迎合了中国观众、特别是都市观众对韩国文化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这些观众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宣泄的平台,以填补由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心理空虚和迷茫。

韩剧的成功,还带动了韩国其它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韩国服饰、韩国音乐组合、韩国影片、演艺明星随之而来,甚至有迹象表明,在图书市场上对韩语文学的翻译也开始有趋热的迹象。

由此可见,随着“韩剧热”的不断升温,“韩流”还将频频来袭。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面对“韩流”,我们应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更应有创新和超越的追求,这样才能让真正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风”向世界
播撒芬芳。

1. 下列对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族的”是指属于某个民族独特的,具有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价值、反映了该民族生活状态、风俗习惯、价值信仰、道德原则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B. “世界的”是指某种艺术品蕴涵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精神是属于全人类所共有的,得到全世界的热爱与欣赏。

C.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它的内涵应该是越是民族优秀的东西就越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艺术珍品。

D. 这句话说明了一个辩证的道理,那就是越是属于某一个民族产生的文化,就越会在全世界流行开来。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韩剧能吸引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的关键是使观众能真切地领略到原汁原味的韩国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与观众自己所拥有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B. 韩剧特别注重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血缘关系,把我们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中国观众感到既熟悉又遥远,既亲切又匮乏。

C. 韩剧独特的“泡菜文化”,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跟我们中国的电视剧所承载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D. “韩剧热”的不断升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还将带动韩国其它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存在差异,就能够激发起不同民族观众的好奇心,韩剧对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来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可见韩剧的民族风情颇有特色。

B. 中国和韩国具有共同的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两国文化交流必将畅通无阻,两国的伦理道德等观念也保持一致。

C. 中国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家庭剧很少,那些电视荧屏中唱主角的,或是宫廷争斗、或是官场搏弈、或是商战风云、或是警匪拼杀,都只能昙花一现。

D. “韩流”频频来袭,那是因为真正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风”没有向世界劲吹。

当“汉风”劲吹之日,便是“韩流”衰退之时。

参考答案:
1. D
2. B
3. A
1. 笼统地认识具有片面性,从1、2自然段看,应试越是优秀的民族文化,越有可能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因为还存在一个客观事实,即越是民族落后的文化就越不可能赢得世界的认可。

2. 从2段1、3行可看出,我们中国的儒学文化只是韩剧中所隐含的精神基石,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遗风,并非由韩剧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3. A的起源句信息点1段1—4行;B的起源段原句信息点在2段1行,有血缘关系,不等于交流没有任何障碍,也不可能决定两国的伦理道德等观念也保持一致。

C的起源句信息点在3段2—4行;表现宫廷争斗、官场博弈、商战风云、警匪拼杀等内容的电视剧虽然不是家庭剧,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活,也有生存的理由。

D的起源句信息在末段末3行,中韩文化不是对立的文化,而是完全可以互相借鉴、学习的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

举进士,知芜湖县,再迁通判常州。

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籍其赀犹不足以偿,妻子连逮者至数百人。

亮纵去,缓与之期,不逾月,尽输所负。

亮以治行闻,擢知濮州。

久之,出知饶州。

州豪白氏多执吏短长,尝杀人,以赦免,愈骜横,为闾里患,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

州有铸钱监,匠多而铜锡不给,亮请分其工之半,别置监于池州,岁增铸缗钱十万。

王均反,以为西川转运副使。

贼平,主将邀功,诛杀不已,亮全活千余人。

城中米斗千钱,亮出廪米裁其价,人赖以济。

召问蜀事,会械送贼诖误①者八十九人至阙下,执政欲尽诛之。

亮曰:“愚民胁从,此特百之一二,余窜伏山林者众。

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

”帝悟,悉宥之。

加直史馆,复遣还部。

知潭州,属县有亡命卒剽攻,为乡闾患,人共谋杀之。

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曰:“为民去害,而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

”徙升州。

行次江州,属岁旱民饥,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移文守将,发以振贫民。

因奏:“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②。

”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

时宜州陈进初平,而澄海兵从进反者家属二百余人,法当配隶,亮悉置不问。

盐户逋课,质其妻子于富室,悉取以还其家。

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珍货大集,朝廷遣中使赐宴以劳之。

入为御史中丞。

仁宗初,拜尚书右丞,知庐州,召判尚书都省兼知审刑院,迁工部尚书、知亳州,迁江宁府,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赠尚书右仆射。

吕夷简少时,从其父蒙亨为县福州,亮见而奇之,妻以女。

妻刘恚曰:“嫁女当与县令儿邪?”亮曰:“非尔所知也。

”田况、宋庠及其弟祁为童子时,亮皆厚遇之,曰:
“是后必大显。

”世以亮为知人。

亮卒,时夷简在相位,有司谥曰忠
肃。

(选自《宋史·马亮传》)
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②赒(zhōu):救济,救助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籍其赀犹不足以偿籍:抄没
B.尽输所负输:缴纳
C.亮发其奸发:发现
D.亮皆厚遇之遇:对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马亮“为政宽和”和“处事果断”的一组是()A.亮以治行闻,擢知濮州
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
B.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
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移文守将,发以振贫民
C.法当配隶,亮悉置不问
为民去害,而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
D.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
城中米斗千钱,亮出廪米裁其价,人赖以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亮曾对丢失官银,无力偿还的“吏民”采取放人、宽限的做法,不到一个月就收回了
全部欠款,使几百人脱离牵累。

后在饶州调运铜锡,使州中缗钱数量大增。

B.王均兵变平定后,主将为邀功诛杀不止,身为西川转运副使的马亮使一千多人得以保全
活命。

之后马亮又采取措施平抑米价,解决了百姓的基本生活问题。

C.马亮断案时能做到具体案件具体对待,不违背立法的本意。

对危害地方的豪强,马亮坚
决打击。

但对于普通百姓为民除害的行为,则视其动机不予追究。

D.马亮施行仁政惠泽于民,又有知人之明,田况、宋庠、宋祁、吕夷简还在年少时,马亮
就料到他们日后必为显贵,并不顾妻子的反对,将女儿嫁给吕夷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

(5分)(2)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

(5分)
参考答案:
4.C(发:揭发)
5.B(A“亮以治行闻,擢知濮州”是马亮官职的升迁;C上下都是“为政宽和”;D“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是为政举措。


6.A(马亮不是调运铜锡,而是分去一半工匠。


7.⑴现在不宽恕这些人,心中反复不定的人,听到消息疑惑恐惧,一呼再起,这是消减一个王均,又生一个王均。

(“贷”“反侧”“唱”“是”,每点1分;大意1分)
(2)临江各郡都严重歉收,而官吏不救济他们,希望官府停止买粮,让百姓运粮来相互救济。

(“歉”“不之救”“籴”“转”,每点1分;大意1分)
文言文译文: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

考中进士,任芜湖县知县,后担任常州通判。

吏民中有人因故丢失官钱,抄没他家产也不足以赔偿,妻子和孩子受牵连而被拘押的达到数百人。

马亮就把他们放走,放宽期限,不超过一个月,所欠的钱全部偿还了。

马亮因为治理的能力和品行很有名,被提拔为濮州知州。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出任饶州知州。

州中豪强白氏掌握着吏役的底细,曾杀人,因大赦而被免罪,更加强横,成为当地的祸患,马亮揭发他的罪状,将他杀掉,辖境内的人都畏服。

州中有铸钱监,工匠多而铜锡等原料供应不足,马亮申请分去一半工匠,另外在池州设监,每年增铸缗钱十万。

王均反叛,朝廷任命马亮为西川转运副使。

贼人平定,主将邀功,滥杀不止,马亮保全存活千余人。

城中米每斗一贯,马亮出仓米平抑米价,人们赖以救济。

皇上召见询问他蜀中情况,适逢有被诱胁加入贼党的八十九人被押至朝廷,宰相要把他们全部诛杀。

马亮说:“愚民被胁从,这些不过是其中的百分之一二,其余逃窜在山林中的还有很多。

现在不宽大这些人,心中反覆不定的人,听到消息为之疑惧,一呼再起,是消减一个王均,又生一个王均。

”皇帝醒悟,全部宽大他们。

马亮加官直史馆,又让他回任所。

还朝被任为潭州知州,属县中有亡命士卒公然抢掠,成为当地居民的患害,人们一起商量杀掉了他们。

事情被发觉,依法当死的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