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对比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实践JIAOXUE SHIJIAN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培养。
学习古诗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使学生语用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
在传统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死记硬背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大量死记硬背式的诗词记忆使学生倍感压力。
学生在古诗词的积累中,不知道古诗词形成的背景,体会不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只能停留在浅薄的层面上。
现代古诗词教学应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新的元素,拓展古诗词知识体系,使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形成过程,记忆古诗词相似或异化的内容。
一、情境对比,发展学生语用能力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古诗词不仅是字面意义的传递,更有作者所表达的隐含意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优美境界。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理解课文本身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把古诗词中的意象单独列出,基于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理解具体事物的能力应该比抽象的事物更深刻。
通过对同一意象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古诗词意蕴,从而加强对古诗词的理解
和掌握。
以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
下册程颢的《春日偶成》一诗为
例。
这首诗的写景意味很浓,
对春天的景象和游览春天的心
情进行了描写。
开头两句在柳
树成荫中昭示了大自然的勃勃
生机;后两句哲理味很浓,“时
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
年。
”主要抒发的是诗人自己的
内心世界。
而朱熹的《劝学诗》
中的名句“少年易学老难成,一
寸光阴不可轻”,则属对青年人
经验的告诫之谈,足以说明人
生易老天难老,要珍惜时间,努
力学习,不要让大好时光在自
己身边悄悄逝去。
诗中也出现
了少年的意象。
但从表达看,
诗人们表达的感受略有不同。
当小学语文教师向学生解释
时,需要附加这一首古诗词,并
用同一个意象来解释、分析和
比较,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
理解。
二、情感对比,发展学生的
语用能力
在古诗词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不同的情感主题。
比
如,田园诗的主题可以从热爱
自然、不喜欢官场、回归山水、
悠闲宁静等方面来概括,边塞
诗的主题可以从保卫国家、怀
念祖国、服务国家等方面来概
括,但表达同样情感的表现形
式却不尽相同。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和
王冕的《墨梅》是苏教版小学语
文六年级下册的诗。
这两首古
诗词都是借物表现志向的诗歌
典范。
于谦为官清廉正直,平冤
狱,救济灾民,深得老百姓的拥
护和真心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
入侵,明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明
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
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
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
“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
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
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墨
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
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
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
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
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
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
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
格”“画格”与人格巧妙地融合在
一起。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
学生完整阅读这两首诗,使学
生能够大致了解两首古诗词的
意义,了解石灰和墨梅的特
点。
接着,教师补充了于谦和
王冕的生平材料,引导学生从
比较的角度去理解两位诗人所
在古诗词对比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蔡兴花
15
SHANXI JIAOYU
教学实践JIAOXUE SHIJIAN
描述的事物与他们的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并深刻地理解咏物诗的特点。
泥石碎骨和浅色墨渍没有艳丽的色彩,再对比两者的品格:“留”和“流”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相比之下,学生不难看出于谦借助不屈和奉献的石灰来表达自己的刚直不阿的思想感情,而王冕借高洁的梅花表达自己对安宁的追求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
这一案例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应组织学生从诗歌语言的细节入手,通过对比思维,感受到石灰与墨梅在外观、色彩、品质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学生不仅深刻地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而且了解了诗人的内在精神气质。
三、背景对比,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古语有云,诗表达志向,词表达情感。
要真正学习古诗词,必须从时代背景学会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扩大和补充与诗歌创作有关的时代背景,在组织学生进入诗歌核心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比较。
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和《如梦令》两首诗词,虽是同一作者,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作者的心情也有很大的不同,导致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异。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朝的军队侵略中原地区,将宋朝的皇帝掳掠北上,宋朝的朝廷官员被迫南下逃命。
赵明诚是李清照的丈夫,出任建康知府。
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
李清照为
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
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
《夏日绝句》诗。
而《如梦令》用
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段,把
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
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
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
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
归。
因此,在教学中,为加深对
这两首诗的理解,教师应该对
李清照的三个重要人生阶段进
行补充:早年的李清照生活富
裕悠闲,这一时期的《如梦令》
是根据她和朋友们畅饮,误入
藕花深处而作,表现了李清照
的闲适和宁静生活;中年时李
清照受战乱影响,向南迁移,
《夏日绝句》是其忧国忧民斥责
腐败当权者之作;晚年李清照
经历了她和家人的生离死别,
情绪十分悲伤,才有了这一时
期著名的经典词作《声声慢》。
以上案例,教师紧紧抓住
课本中选取的两首诗词,拓展
和补充李清照生平,完善学生
的生活体验,将两首诗词与作
者的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
学生在对比中获得联想,在此
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课本
之外的比较资源,使学生的思
维更深入。
四、题材对比,发展学生的
语用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通常
利用求异的比较来培养学生的
独立思考能力和细微阅读能
力。
教师可利用同一作者在不
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作品,比
较分析作者风格和主题的变
化,或者将同一主题与不同背
景下的不同作者进行比较。
例如,在教《枫桥夜泊》这
首诗时,可与《天净沙·秋思》进
行比较。
两首诗中有许多风景
的意象,都用风景来表达自己
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与风
景融为一体,它们突出了诗人
的孤独和悲伤。
这两首诗有什
么不同?可以通过两首诗创作
的题材来寻找答案。
因此,学
生可以积极探索诗歌的题材,
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课堂内外
连接诗歌,感受不同时期的作
品。
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
“你能回忆起以前学过的关于
悲伤主题的诗歌吗?”用一个问
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
们回忆起他们以前学过的东
西。
再如,学习《渔歌子》和《江
雪》时,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地读
这两首诗,让他们理解诗中是
否存在差异。
接下来,教师可
以问:“为什么钓鱼者不在斜风
细雨时回家,你认为在这里,诗
人是快乐还是沮丧?”教师的问
题引起了学生深入的思考和讨
论,如果《渔歌子》中渔夫高兴
了,那么《江雪》的渔夫呢?通
过对问题的层层推进,让学生
认识到,虽然两者都是钓鱼,但
他们的心情完全不同,教师选
择渔夫作为两首诗的比较点,
把学生从现场调到情感上来,
使教学过程不再枯燥。
总的来说,在古诗词教学
中运用对比,不仅有助于学生
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而且有
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
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
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语用
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
寅阳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