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一-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8至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新学道临川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
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
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
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
”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
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
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
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索,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例如构成阿Q 性格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践,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
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
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
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
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
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
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团执”。
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
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昨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
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
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 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减)
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B. 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复杂,不断变化。
C. 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D. 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要意思。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有人将人物的“优点”“缺点”机械叠加,以写出“人情味”,但这样还体现不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
B. 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C. 一个人追求真理时的坚定和自以为时的固执,显示了倔强这一性格元素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现。
D. 要解读人物性格元素的本质,不能仅仅看他外在的言谈举止,更要努力深入他的内心和灵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郁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
”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 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
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 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D. 鲁迅在《祝福》中通过“我”的的叙述,来展现祥林嫂性格元素的模糊性,而“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理解文意的客观题,对于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
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
开头段的中心句是“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结尾段的总结句是“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再看其他段落,可分析出本文重点是讨论“性格元素模糊性”,把这些信息综合考虑,就可以得出本文的主旨是在谈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从选项设置来看,AB两个选项本身有错误,A项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属于偷换概念,而B项“多向”应为“双向”,也属于偷换概念,比较好排除;D项不全面,D项题干中“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性的两层主要意思”即为这种错误类型。
显然不可以看作是主旨。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找出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
明确要求之后,应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然后进行比对辨析。
找到这些内容的所在区域之后,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地方进行分析,B项,“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A项信息在第2段,C项信息在第5段,D项信息在最后一段。
此类题目选择项中设错类型可分为①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②偶然、必然有意混淆;③已然、未然有意混淆;④以偏概全;⑤张冠李戴;⑥因果颠倒;⑦误划类别;⑧无中生有;⑨偷换概念。
因此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不当。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性格元素的模糊性”并不缺失。
本题重点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吃透原文,明确文本中所谈到的“性格模糊性”的内涵,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逐一衡量选项所列现象,得出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赵梓森:兴趣成就的“中国光纤之父”
现在,当我们能随时随地上网、舒适享受宽带接入带来的信息便利之时,不得不提到“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
他自幼对理工科和制作感兴趣,1973年初接触到感兴趣的光纤通信专业后,就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之中。
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推动我国把光纤通信列入国家通信发展战略,研制出我国第一根实用性光纤,创立了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方案,架设起连通全国的光纤通信线路和推动光纤到户工程。
纵观赵梓森的一生,是对实用科技兴趣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的科学报国理想。
他自幼兴趣广泛,尤偏于理科和制作,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因陋就简制造过氢气球、矿石收音机、滑翔飞机模型和小提琴等。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强占了他们家新盖的房子,全家人被迫颠沛流离,遍尝生活艰辛,因而促使其从小就树立了科学救国的理想。
1949年高中毕业时,因追求感兴趣的动手性强的实用性学科,他先后从浙江大学农艺系、复旦大学生物系退学,两次重新参加高考,最后于1950年入读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为他日后接触和研制光纤打下了基础。
他1954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邮电学校当老师,在教授基础学科之余不忘刻苦钻研实用通信知识,一直醉心于多项自己感兴趣的小制作和技术发明。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不懈努力不断得到回报。
1959年,他率领团队研制的可解三阶微分方程的模拟计算机,在“武汉市高校五年成就展览会”上演示获得成功,被授予“武汉市高校科技成果特等奖”。
1964年,他独立演算提出的“0-∞法解网络”解“梅森公式”因简洁实用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
1973年,他采用太阳光做平行光源,主导解决了立项研究多年而长期鲜有突破的国家级大气激光通信项目。
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既是他多年专注于科研兴趣不断积累的
结果,也是他科研天赋和能力的反映。
1973年主导解决了大气激光通信难题后,当许多同事为此欢欣鼓舞之时,赵梓森却非常冷静地看到这种技术会受到天气和障碍物的局限,难有好的发展前景,于是开始思考新的通信方式。
在听说玻璃丝(光纤)能够通信后,他急切去湖北省图书馆找到华裔英籍科学家高锟于1966年首次发表的关于光纤通信的论文《光频介质波导》抄写阅读,初步认可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可行性和巨大发展潜力。
他后来又通过多方了解,知道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在研制光纤通信技术并取得初步的成功后,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感觉找到了光纤通信这座“青山”。
就他的性格而言,咬定青山就难以放松。
他抓住一切可能的时机,不遗余力地呼吁和说服各层级领导支持和发展中国的光纤通信研究,并最终把握住了三次重大的机会。
第一次是1973年5月,他作为技术代表,在出席全国邮电科研规划会议时,从刚访美归国的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那里打听到美国已经秘密研制成功实用光纤的消息后,非常着急,感觉时不我待,硬是多方说服会议领导把“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光导纤维研制工作”这句话列入到未来科研规划中来,促使光导纤维研制第一次成为一般性研究课题。
第二次是1974年10月,他创新性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光纤通信研究技术方案,在国务院科技办组织的“背靠背辩论”中,“击败”已经有前期研究基础且研究实力明显强于自己的竞争单位,使光纤研制项目首次被纳入到国家课题的层面,为我国的光纤研制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第三次是1977年5月,在“邮电部工业学大庆展览会”上,他演示了用自行研制的光纤传输黑白电视信号,得到了时任邮电部部长钟夫翔的称赞和赏识,光纤通信因此被破格列为国家级重点攻关项目,从而促成其所在单位放弃了原来确定的重点攻关目标,而改为全院通力攻关光纤通信,并将其任命为技术负责人,主导全院的光纤通信技术研究。
我国的光纤通信研究从此迈入了“快车道”。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 赵梓森院士是“中国光纤之父”, 1973年初接触到感兴趣的光纤通信专业后,就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之中。
B. 赵梓森研制出我国第一根实用性光纤,创立了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方案,架设起连通全国的光纤通信线路和推动光纤到户工程。
C. 赵梓森自幼兴趣广泛,尤偏于理科和制作,还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制造过矿石收音机、滑翔飞机模型和模拟计算机等。
D. 赵梓森于1973年采用太阳光做平行光源,主导解决了立项研究多年而长期鲜有突破的国家级大气激光通信项目。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赵梓森先后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退学,两次重新参加高考,最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是因为他感兴趣的是动手性强的实用性学科。
B. 国家级大气激光通信项目的突破,既是赵梓森多年专注于科研兴趣不断积累的结果,也是他科研天赋和能力的反映。
C. 1973年主导解决了大气激光通信难题后,赵梓森却并不乐观,于是开始思考新的通信方式,可见其具有独到的科学眼光。
D. 华裔英籍科学家高锟的论文《光频介质波导》,让赵梓森认可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说明他有崇洋媚外的一面。
E. 赵梓森提出的光纤通信研究技术方案之所以能“击败”自己的竞争单位,是因为他能抓住一切可能的时机,不遗余力地呼吁和说服。
6. 赵梓森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光纤之父”?请结合文本作简要的概括与分析。
【答案】4. C 5. AC
6. (1)有科学报国的理想。
赵梓森从小就树立了科学救国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
(2)对实用科技的兴趣。
自幼兴趣广泛,尤偏于理科和制作。
为了自己的兴趣,两次参加高考,终于如愿。
(3)执著持恒的付出。
他咬定青山就难以放松。
他抓住一切可能的时机,不遗余力地呼吁和说服各层级领导支持和发展中国的光纤通信研究。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C项张冠李戴,“模拟计算机”是在武汉邮电学校当老师时的成果。
点睛:做关于信息筛选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题干中的有哪些段落,哪些内容,关于题干中答题指向的内容又有哪些,先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概括。
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
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解答该题
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B项不只有“国家级大气激光通信项目的突破”,原文是“这些”。
D项“崇洋媚外”错。
E项主要原因是“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创新”的特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题干要求概括“赵梓森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光纤之父””,先阅读文段,寻找答题区间,如“他自幼对理工科和制作感兴趣,”“纵观赵梓森的一生,是对实用科技兴趣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的科学报国理想。
……他自幼兴趣广泛,尤偏于理科和制作,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因陋就简制造过氢气球、矿石收音机、滑翔飞机模型和小提琴等”“因追求感兴趣的动手性强的实用性学科,他先后从浙江大学农艺系、复旦大学生物系退学,两次重新参加高考,最后于1950年入读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为他日后接触和研制光纤打下了基础。
”可概括出他从小就有科学报国的理想,自幼喜欢理科和实用性学科,两次参加高考如愿;“就他的性格而言,咬定青山就难以放松。
他抓住一切可能的时机,不遗余力地呼吁和说服各层级领导支持和发展中国的光纤通信研究,并最终把握住了三次重大的机会……”可概括出他有执著持恒的精神。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
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
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
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
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
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
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
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
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
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
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
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
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
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
船是夜里到的。
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
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
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
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
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
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
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
”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
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
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
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
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7. 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只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作铺垫。
B. 爸爸的号子声显得“凄凉”,一语双关,既表现了环境的凄凉,更表现了爸爸因繁重的劳作而内心感到无比凄凉。
C. 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倒埋下伏笔。
D. 奶奶在她妹妹家的情况是通过爸爸表兄的口说出来的,这是正面实写,表现了奶奶为了家人的幸福而不惜身体的可贵精神。
8.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9. 奶奶这个人物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答: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奶奶重病后的形象,既表现了奶奶舍己为家人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青铜和葵花内心的痛楚,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9. 答:①奶奶关爱家人。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去了相对富裕的妹妹家;为了给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她拼命采摘棉花,累倒在棉花地。
②家人牵挂奶奶。
奶奶去妹妹家后,家人捎话让她早日回家,奶奶病重,家人守候着她。
③奶奶对家人的关爱之情和家人对奶奶的牵挂之情,表现了纯朴亲情的可贵这一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品中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A项,“这样写只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作铺垫”错误,“只是”说法片面,作用还有: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表现了大麦地人收获时节的繁忙和疲惫。
B项,“一语双关,既表现了环境的凄凉,更表现了爸爸因繁重的劳作而内心感到无比凄凉”错,由原文“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可知,文中的“凄凉”是写爸爸的号子声,以表现夜深人静的状态,不是写爸爸的心情凄凉;深夜的空气“清凉、潮湿”,所以表现环境的凄凉也错误。
D项,“奶奶在她妹妹家的情况是通过爸爸表兄说出来的,这是正面实写”错误,写“奶奶”的情况则通过别人之口来写应为“侧面虚写”,而不是“正面实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然后联系上下文语境,结合修辞手法加以赏析即可。
“缩小了一圈儿”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容奶奶的脸变得消瘦,生病后身体非常痩弱;用“寒冷的雪”比喻奶奶的白发,既表明奶奶苍老又表明她病情严重身体虚弱。
通过对重病中奶奶的刻画,表现了奶奶不怕自己受累生病关爱家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联系上文“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可知,也表现了青铜和葵花面对生病的奶奶时内心的痛苦与关爱,以此来揭示小说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旨的能力。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对小说主题的作用,解答时首先要弄清人物形象的特点,把握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最后明确人物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系即可。
由原文“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
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
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
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
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可知,奶奶虽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但仍然时时处处为家人、为这个家着想,想着家人不要挨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