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战争给保罗他们烙上了一个印记,使他们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当保罗回到家乡时,人们不再把他视为保罗,而是一个凯旋而归的士兵。

然而,保罗渴望暂时忘却战争,但这是不被允许的。

他已不属于非前线的世界,曾经在那个世界生活的保尔,被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其他人埋葬了。

一方面,保罗家乡的人们,即战后世界的人们,高谈阔论,对前线的折磨一无所知。

另一方面,保罗又无法将他在前线所遭遇的一切说出来,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也不愿回想。

这种矛盾对他们没有伤害,但却剥夺了保罗渴望的宁静。

因此,他对家乡的归属感更加淡薄。

战争将保罗摧残得非人性化,也断绝了他成为正常人的后路。

保罗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到前线,换句话说,保罗在前线已经死去。

在这本书中,战争展现出了其摧残的一面。

而在中国,我们却将战争中的士兵与爱国主义、红色精神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观点。

你知道,在书中的一战中,德国也可以将其渲染成正义的战争。

你应该相信,政体对国家和人民的价值观导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所有的战争都可能被描绘成正义的。

这引发了我一个疑问:这两种意识形态一种是热情地投身于战争,另一种是为了生存而变得非人性化与战争的本质有怎样的关联呢?
我的理解是:
外界的灌输和洗脑,即集体意识,对人们对战争的看法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战斗中,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服从长官的命令,同时确保自己的生存。

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如果左思右想,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而当人们真正思考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时,通常是在休整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他们没有直面战争的残酷,就会在无形中美化战争。

尤其是当胜利来临时,他们可能会兴高采烈地期待着下一场战斗。

此时,军官或他人会传播一种激昂的、符合本国政治形态的情感。

在这种高度集体化的兵营环境中,人们很容易陷入集体思维的狂热之中。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战时人们的心态是相似的。

而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形成,实际上是在休整或战后,集体意识的结果。

我之前说过,不能简单地将士兵的意识形态与正义性质联系起来。

我认为,战争的正义性质与士兵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间接联系。

正义的战争会使爱国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的想法更容易产生。

再加上集体对思想的催化作用,士兵更有可能产生高昂的战斗意识。

甚至原本反战的士兵也可能被动地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

这就是两者的关联点。

回到中国士兵的问题上,我想中国士兵被贴上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标签的原因,是政治有意宣扬舍生忘死的人,而对保罗这种心态的人保持沉默。

这种断章取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政治与媚俗相关联,政治必须宣扬符合其意识形态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