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配置扭曲与TFP关系的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错配:困境、影响及应对策略

人力资本错配:困境、影响及应对策略作者:詹韵秋来源:《中国西部》2020年第05期[摘要]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人力资本错配程度较高,不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文章通过分析劳动力在受教育程度、性别、行业部门以及区域等维度存在的人力资本错配困境,指出人力资本错配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并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探究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观念转变、制度革新、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扭转人力资本在教育、地区、行业和性别层面的错配现状,实现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释放人口质量红利。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人事制度;人力资本;人口经济[中图分类号]F240;C9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94(2020)05-0108-09一、引言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老龄化趋势加重、生育水平持续低迷等多重困境下,“人口红利机会视窗越关越小”“劳动力供给短缺”等论断近年来不断增多,中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也几乎成为了一种共识。
有学者指出,人口变动作为一个包含了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等在内的多维度变动过程,传统定义上的人口红利消失仅从人口数量视角来考察并不全面,人口红利这一概念需要被重新定义。
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比较了人口数量红利与人口质量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发现自2010年开始,我国人口质量红利开始代替人口数量红利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即人口质量红利对人口数量红利具有替代效应。
相较于以人力资源规模为基础的人口数量红利,人口质量红利的形成是以不断积累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为依托的。
学界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人力资本存量,少有研究关注到人力资本结构。
当前,制约我国人口质量红利释放的并非人力资本的存量,而是人力资本错配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人力资本错配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通过教育、培训、迁移等要素投资在人身上之后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因未能在产业、行业、区域、性别等层面进行合理配置,导致投资收益率与人力资本利用率低下,未能实现产出最大化的一种非最佳配置状态。
要素配置扭曲与TFP关系的文献综述

要素配置扭曲与TFP关系的文献综述作者:杨刚来源:《商情》2015年第08期【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实质是资本、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能源的大规模投入,而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并不高。
其中主要的问题是要素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存在扭曲。
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背景下,本文试图对要素错配理论以及要素配置扭曲与TFP关系的研究进行简要梳理。
同时,重点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发现学者对国内第三产业要素配置问题的研究较少,是未来可研究和突破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要素配置扭曲;TFP;经济增长一、背景介绍早在十七大就从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出发,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
也就是产业要依靠技术进步向集约化、可持续性发展方式转变。
然而,我国近年来在科技研发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对于技术水平的提升并没有产生显著效果。
因此,研究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如何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当务之急。
特别是在我国当前迫切要求经济改革的形势下,研究和解决要素资源错配问题、纠正市场扭曲,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奠定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要素错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研究的不足,认为消除或缓解经济中的要素错配情况,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显著地提高一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Aoki(2008)则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多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使用EUKLEMS 的数据考察一些发达国家要素错配对TFP的影响。
Dollar and Wei(2007)利用12400家中国企业的数据,发现如果要素扭曲被消除,可以在不增长资源投入的前提下使中国的GDP增加5%。
Hsieh and Klenow(2009)通过构建一个存在企业异质性的垄断竞争模型,证明了造成要素边际产出不同的市场扭曲会降低总体的TFP水平,并发现如果消除扭曲中国和印度的TFP 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
全要素生产率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国外研究文献综述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一个国家、区域或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代表了单位输入产生的产出量,同时反映了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劳动生产率等多个因素对生产效率的综合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对于该指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国外相关文献为依据,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综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一、理论方面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方法衡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包括索洛和森德伦等测度方法。
索洛测度法是一种从生产要素角度出发,通过实物和货币统计数据计算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森德伦测度法是一种从生产函数的角度来挖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依靠数据分析技巧来推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量。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方法是森德伦测度法。
2. 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及途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技术进步、企业组织结构、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等。
途径主要包括:扩大规模、技术进步、劳动分工和学习等。
3. 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全要素生产率增加的源泉包括:科技进步、制度改革和市场竞争等。
科技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市场竞争和制度改革。
二、实证方面1. 全要素生产率的特点全要素生产率的特点包括: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和季节性;既受到内生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生因素的影响;存在区域间和产业间的差异。
2.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经济学家通过实证研究确认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外部经济因素、政策改革、资本补充、人力资本和机会成本等。
3. 全要素生产率的案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案例研究在实证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通过案例研究来探讨全要素生产率与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例如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绩效、全要素生产率与城市规模等。
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其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及其来源等方面的研究,在实证研究中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研究成果可为国家和企业制定政策和提高竞争力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全要素生产率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国外研究文献综述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被认为是衡量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配置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成为了经济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综述国外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
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与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是针对全部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利用效率的综合度量。
它的计算方法是将生产各要素的物质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得出一个效率值,再进行加权平均。
将所有时间段内的同行业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处理,得到全部规模生产企业的总平均投入和总平均产出,即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1.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和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和计算一直是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学者们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力求达到更加准确的计算结果。
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之间面临的技术、结构、环境等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此,学者们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时采取了各种调整方法。
如何精准衡量全要素生产率仍然是学者们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的方向。
2.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一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在全要素生产率中的作用相对较大。
人力资本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济学家们使用大量实证研究数据证明了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正相关性。
这使得人力发展成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科技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科技进步是指新的和改进的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依据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前提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技术的广泛普及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越发显著。
国外许多学者探讨了科技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持续作用的程度是很高的。
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要素配置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其提升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要素配置的扭曲现象普遍存在,如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合理,制约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因此,本文将从要素配置扭曲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本文将对要素配置扭曲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要素配置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包括其对农业生产效率、技术进步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利用实证分析方法,选取适当的指标和数据,对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要素配置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揭示其作用程度和路径。
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包括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措施,以缓解要素配置扭曲现象,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本文还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进一步深化对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二、文献综述在经济学领域中,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要素配置扭曲指的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失灵,导致资源不能按照边际产出相等的原则进行配置,从而影响了生产效率。
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则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有投入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
关于要素配置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已有大量文献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要素配置扭曲会降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例如,当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时,会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行业垄断、资本错配与过度教育

ne(
1985)将过 度 教 育 的 具 体 表 现 概 括 为 三 个 方 面:一 是 对
于教育水平相同的劳动者,后进入劳 动 力 市 场 的 个 体 存 在 着 明 显 的 收 入 折 价;二 是 受 教 育 者 没 有 实
现自己的职业期望,职业满意度较差;三 是 受 教 育 者 的 实 际 学 历 和 技 能 水 平 高 于 工 作 所 需,导 致“人
2019;彭树宏,
2019)。
所谓过度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扩张的背景下,高学历劳动力供给过剩,但劳动力市场却无法为
高学历劳动者提供与其学历相匹配 的 工 作 岗 位,从 而 造 成 技 能 劳 动 力 对 非 技 能 劳 动 力 的 职 位 挤 占。
Duc
an & Ho
f
fman(
1981)、
Ts
ang & Lev
定,银行对于国有企业的信贷偏好 主 要 是 由 于 国 有 企 业 在 融 资 过 程 中 具 有 信 息 优 势。然 而,国 有 企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自 2015 年 以 来,硕 士 研 究 生 报 名 人 数 屡 创 新 高,
① 以考研为例,
2019 年 达 到 290 万
人,
2021 年则达到 377 万人。获取研究生学历、提升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考生读研的主要动机。
李勇等:行业垄断、资本错配与过度教育
行业垄断 、资本错配与过度教育
李 勇
焦 晶
*
马芬芬
摘要:通过构建内生学历门槛的资金分配模型,本 文 发 现:全 要 素 生 产 率(
TFP)是 影 响 学 历 门
槛和过度教育的关键因素;如果垄断行业 TFP 较低,其不仅会增加自身的学历门槛和过度教育,还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概述本文是关于中国农业增长进程中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实证研究。
农业TFP的提高既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又是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所在。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农业TFP 水平较低,但对农业TFP增长缓慢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国农业TFP的增长?研究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农业TFP增长的变动规律和演进趋势二是弄清农业TFP的增长源泉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农业TFP增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回顾经济增长理论和TFP理论的基础上,以农业TFP为研究对象,以其在中国农业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为研究起点。
在确定农业TFP增长是中国农业增长的重要源泉的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相结合的实证方法,系统测度19782008年全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和29个省区市的农业TFP增长,并深入分析农业TFP增长的变化规律和波动趋势。
采用改进的DEA经济增长分析框架考察农业TFP增长在全国、三大区域和29个省区市的农业增长中的贡献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并提出提高农业TFP的政策建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显著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的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技术进步、管理改进等因素导致的产出增加。
它反映了经济增长中除去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的贡献之外的部分,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
中国农业TFP的增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受到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市场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TFP的增长呈现出波动性和区域性差异。
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一、本文概述阐述研究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1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现实中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却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要素配置扭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要素配置扭曲不仅影响了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制约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要素配置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及其优化路径。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明确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要素配置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机制。
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要素配置、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通过对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理论体系,还能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2在农业生产中,要素配置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是多方面的。
要素市场的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资源配置偏离最优状态。
例如,当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变化及时调整配置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这种扭曲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短期效益,还可能对农业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要素价格扭曲也是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当要素价格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时,农业生产者可能无法做出最优的决策。
例如,如果土地价格被低估,可能会导致过度使用土地资源,从而降低土地的生产效率。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述评【摘要】全要素生产率(TFP)既是经济增长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当前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
文章系统地梳理了研究中国制造业企业TFP变动影响因素的国内外文献。
从市场因素、结构因素、政府因素、R&D、FDI和国际贸易六个方面,基于地区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三个层次对中国制造业企业TFP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式和经济后果进行综述。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制造业TFP的未来研究展望,以便对TFP主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TFP;影响因素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仅三十余年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面对经济发展中的辉煌成果,很多学者开始寻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驱动因素,以解开“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研究发现,1987—2007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制造业增长非常显著,工业部门的发展导致中国经济增长5.06倍,占到该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71.2%,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2.6%;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是金属冶炼和电子通信等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加值高达4.7%和3.96%(谢千里等,2008;刘瑞翔和安同良,2011;鲁晓东和连玉君,2012)。
以上研究表明,工业部门的发展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且制造业的可持续增长主要依赖于TFP的提高。
因此,研究中国制造业TFP变动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增长动力来源的演变路径,以便制定恰当的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可持续性增长。
迄今为止,虽然已有学者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TFP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综述了TFP的计算方法、理论基础、实证研究进展以及出口等单一因素对TFP的影响,但目前还没有文献对中国制造业TFP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进行系统综述的(金剑,2006;段文斌和尹向飞,2009;史清,2012)。
因此,本文对以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国内外文献从市场因素、结构因素、政府因素、R&D、FDI和国际贸易六个方面进行梳理(见图1),分别总结每类因素对TFP增长的影响方式和经济后果,最后通过分析当前研究中的不足,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助于对TFP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一个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其在农业发展与农业政策制定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探讨其定义、测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提高措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和测算方法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农业部门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获得的产出与投入的比值。
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常用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指数法、成本函数法等。
其中,数据包络分析法是近年来比较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衡量不同农业单位的生产效率,并通过计算边际率分析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劳动力素质、技术进步、农业政策等。
研究表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技术进步则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素。
此外,农业政策的调整也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措施为了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其次,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资源的集约利用。
此外,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改善农业政策环境,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市场保护,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不足之处国内外关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研究方法尚不完善,目前常用的测算方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仅仅是定性化的分析,缺乏深入的定量测算。
其次,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有限,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对于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中国地区间要素错配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基于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

财贸研究 2020.5中国地区间要素错配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基于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检验董嘉昌 冯 涛 李佳霖(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 要:基于1997—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要素错配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机理,并构建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考察要素错配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中介渠道。
研究发现:要素错配会显著降低经济发展质量;要素错配可以通过抑制创新能力和延缓产业结构升级的独立中介渠道以及“抑制创新能力→延缓产业结构升级”的链式中介渠道降低经济发展质量,其中产业结构升级渠道的独立中介效应最为突出。
进一步,基于分区域样本的检验发现,要素错配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降低作用显著,但对中西部地区并不明显。
关键词:要素错配;经济发展质量;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中图分类号:F061.3;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20)05-0001-12DOI:10.19337/j.cnki.34-1093/f.2020.05.001一、引言近年来要素错配问题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要素错配所导致的生产率损失被认为是影响一国或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乃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Brandtetal.,2013;Hsiehetal.,2009)。
中国自改革开放起逐步实施了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实现了产品价格的市场化,但要素市场的改革进程却相对缓慢,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进入新常态以来,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极为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要素错配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关联,对当前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后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选择决定了经济发展主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基础”型发展模式,政府在资源配置领域始终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
要素配置扭曲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国情研究·第23卷第3期 2013年5月 Vol.23 No.3 May2013DOI:10.3969/j.issn.1674 8131.2013.03.007要素配置扭曲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李 静a,彭 飞a,毛德凤b(合肥工业大学a.经济学院;b.管理学院,合肥230601)摘 要:运用1998—2007年我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测算资本、劳动配置扭曲指数及企业个体、总体扭曲指数,分析企业要素配置扭曲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并检验要素配置扭曲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资本配置扭曲指数基本呈上升态势,劳动配置扭曲指数基本保持不变,总体企业扭曲指数略有上升;制造业的要素配置扭曲指数高于其他工业行业,国有、集体企业的要素配置扭曲比其他企业严重,东部地区要素配置扭曲指数高于中西部;如企业能够有效消除要素配置扭曲,则工业企业总体TFP可提高25.56%,东、中、西部地区可分别提高27.34%、20.65%和27.21%,国有与集体企业的潜在TFP增长空间明显高于非公有制属性的企业;资本劳动比提高和规模扩大是企业要素配置扭曲的主要来源,而出口密度、补贴密度、企业年龄、外资因素能够显著缓解企业要素配置扭曲程度。
关键词:要素配置扭曲;全要素生产率;要素配置效率;要素市场;要素流动;资本配置扭曲指数;劳动配置扭曲指数;企业要素配置扭曲指数;TFP中图分类号:F061.2;F4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8131(2013)03 0042 12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生产率的逐步提高。
但是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也造成地区和行业间的要素配置扭曲,减缓了改革过程中生产效率提高的速度(Brandtetal,2010),同时也出现行业间的生产率差异持续存在并扩大的趋势(简泽,2011)。
根据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要素自由流动和配置的作用下,部门间生产率的差距应是不断缩小的,但我国工业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却在不断扩大(林碧扬等,2012)。
TFP方法与中国TFP研究文献综述

NAND 杨鹏(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387)摘要:在详细比较了全要素生产率主要研究方法的内容及优缺点基础上,重点梳理了众多学者对中国经济TFP 的研究成果,试图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与质量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SFA 、DEA ;中国经济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3)09-0014-02TFP method and China's TFP research literaturereview Yang Peng(Economy Colleg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300387)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TFP main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content and the advan -tages and disadvantages,the paper summarizes many schol -ars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economy TFP,and attempts to have a macroscopic grasp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quali -ty and efficiency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Key words:TFP 、SFA 、DEA 、Chinese economy收稿日期:2013-08-21作者简介:杨鹏(1988-),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政治经济学与微观实证计量。
一、引言自从以索洛(S olo w,1957)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学派提出全要素生产率(TFP )并用来衡量知识、组织管理等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效率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其大意指的是除了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物质要素之外,其他所有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率。
能源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张江洋(1983-),男,陕西周至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袁晓玲(1964-),女,陕西周至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攻关项目“电网智能化对我国能源供用方式和能源产业格局的影响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2AID103),主持人:袁晓玲。
《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11期能源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张江洋,袁晓玲(西安交通大学,西安710061)摘要:本文在Hsieh and Klenow (2009)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其生产函数忽视能源要素的不足,对其拓展补充,首次探讨了能源扭曲与企业全要素生率(TFP )的关系,分析了能源扭曲的影响因素,并以2004-2007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显示:(1)保持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能源扭曲越高,企业TFP 越低;(2)企业规模、出口对能源扭曲有负向降低作用,能源强度政策对能源扭曲有增加作用,国有化程度的提高对能源扭曲有降低作用。
本文的政策内涵是:通过降低能源扭曲能显著提高TFP ;降低能源扭曲的有效途径为: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增加出口、扩大规模、深化所有制改革并严格执行环境规制制度。
关键词:全要素TFP ;能源扭曲;影响因素一、引言当前中国经济已迈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民生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面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在2006年就提出了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想,要求在“十一五”末实现能耗强度比2005年降低20%的目标,“十二五”末比2010年降低16%的目标,2015年中国政府经济报告中更是强调了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提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同时,采取了诸如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限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发展等一系列基于企业能源消费的节能减排政策。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TFP变动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2003~2013)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TFP变动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2003~2013)安强身;姜占英【摘要】利用2003 ~ 2013年市场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配置失衡条件下政府主导的总资金利用效率与国有银行资金运用效率是引致金融配置失衡并进而抑制TFP增进的主要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减损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实现,需要金融资源由动员式配置向市场化配置转变,消除所有制歧视,提高金融机构运营效率.【期刊名称】《金融经济学研究》【年(卷),期】2015(030)003【总页数】10页(P14-23)【关键词】金融资源配置;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作者】安强身;姜占英【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02;四川省农信联合社,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3中国经济改革步入“而立”之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内财政金融风险持续累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不断增加。
中国能否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回顾、反思中国经济增长,厘清增长背后的真实驱动因素。
已有的多数研究成果认为,中国改革初期是一种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Extensive Growth)”模式,经济增长依赖资本、劳动力等不同要素的高投入;而在经过改革初期的投入驱动阶段之后,开始逐步走向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 TFP)拉动的增长模式,当然也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更多的不是来自于资本等要素投入,制度与政策的改革减少了扭曲,改善了激励机制,是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Zhu,2012)。
这些研究虽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解释不同,但对未来的增长路径却有着高度的统一认识:“中国的必然出路是把经济增长转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从粗放的要素投入模式转向“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模式”。
资源错配问题和测算方法

资源错配问题和测算方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理论渊源和早期经验结果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资源配置,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是国内外经济学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融通加快了这一进程,经济增长成为经济研究的持久主题。
在解释“穷国为什么穷?富国为什么富?”这一问题时,经济学家们达成共识,认为正是国内企业生产率的差异造成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而生产率的差异则源于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票赋的多寡。
自Solow在19:17年提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概念,TFP就成了技术水平的代名词,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开始将TFP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标准,用来解释一个经济体是否高效运转,以及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途径。
随后,Syrquin(1986)推广了Solow的核算框架,将TFP的增长分解为行业自身TFP的增长和要素在行业间的配置效应。
Syrquin的研究发现,如果固定各行业的TFP水平,只要改善要素在各个行业之间的配置,也能极大地改进整个经济体的生产率状况。
因此,对资源配置问题进行研究是探寻经济发展动力的必然要求。
二、资源错配的概念及其对TFP的影响的研究综述如果资源可以充分自由流动,实现帕累托最优,那么就是“有效配置”,而“错配” ( Misallocation)则是偏离了这种理想状态。
对“Misallocation”一词,国内有部分学者如杨振、陈甫军(2013)和聂辉华(2011)将其译为“误置”,本文遵循袁志刚和解栋栋(2011),陈永伟和胡伟民(2011)、史晋川(2012)等人文献的译法,将其译为“错配”。
不健全的市场化机制加剧了要素配置的扭曲程度,资源错配成为制约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作者:岳彩东程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9期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也不断增多。
首先介绍了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然后介绍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之后说明其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最后作总结及未来研究展望。
关键词: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009-02一、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一)生产率的概念生产率是指由原材料变成产品的过程中的效率表现,是每单位投入的产出,即产出与投入的比率。
生产率的公式为:生产的产品及服务的总量/所消耗的资源总数。
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资本或者劳动力效率的提升。
对于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作用的研究,始于P·Douglas 及其助手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总量生产函数的概念。
之后,Tinbergen(1942)对Douglas 提出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于资本和劳动投入函数中增加了时间趋势项,用它来表示生产效率的大小。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由索洛提出的,去除劳动力和资本两大要素投入外其他所有生产要素投入带来的产出增长率。
这一概念是索洛于1957年提出的,在其《技术变化与总合生产函数》中提出了带有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模型。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亦被称为“索洛余量”或“索洛残差”。
全要素生产率也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经济增长可以归结于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投入的结果。
从效率角度看,生产率等于一定时间范围内,国民经济中的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投入的比值。
而从本质上看,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
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生产效率的衡量有三个来源:其一,效率的改善;其二,技术进步;其三,规模效应。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作为一个余量计算出来的,是作为考虑了可以衡量的增长决定因素后剩下的产出增长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关键 词】 要素配置扭 曲; T F P ; 经济增长
一
、
背 景 介 绍
华、 贾 瑞雪 ( 2 0 1 1 ) 使用 1 9 9 9 ~ 2 0 0 7年 中国全部 国有及规模 以上制 造业企业数 据 , 利用 O l l e y — P a k e s ( 1 9 9 6 ) 的计量 方法研究 了中 国制 造业企业 T F P与要素错配的关 系 , 他们 的研究 结果表 明 T F P水平 越高 的地方要素误 置程度越低 , 而 国有企业 是资源误置 的主要原
要 素 配 置 扭 曲与 T F P关 系的 文 献 综 述
◆ 杨 刚
( 西南财经大学 国际商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1 1 3 0 )
【 摘要 】 当前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的实质是资本 、 劳动 力以及 自然资
源、 能 源的 大规 模 投 入 , 而全 社 会 的 生产 效 率 和 经 济 增 长 的 质 量 并
G D P增 加 5 % 。H s i e h a n d K l e n o w ( 2 0 0 9 ) 通 过 构 建 一 个 存 在 企 业 异
质性 的垄断竞争 模型 , 证 明 了造成要 素边际产 出不 同的市场扭 曲 会 降低 总体 的 T F P水平 , 并发现 如果消 除扭 曲中国和印度 的 T F P 可以得 到大幅度 提升。国内文献对 市场扭 曲 、 要 素错配 与 T F P关
二、 文 献综 述
因。毛其淋 ( 2 0 1 3 ) 使用高度细化 的企业层 面微观数 据 , 从 贸易 企业生产 率产 生 了显 著
的抑制作用 , 并降低跨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
三、 结 论
纵 观以上文献可 以发 现 , 要 素错配理论 可 以很 好 的刻画市 场 扭曲对 T F P增长 的影 响程度 , 这 对于提 高 资源配 置效 率 , 指导 中
影 响 。D o l l a r a n d We i ( 2 0 0 7 ) 利用 1 2 4 0 0家 中 国 企 业 的数 据 , 发 现
要” 中“ 大力 发展 生产 性服务 业” 并使 其成 为我 国的支柱 产业 , 加
大对服务业的研究力度无 疑具 有紧迫性 和必要性 。我 国要 素配置
扭 曲对服务业 T F P的影 响如何 ; 以及服务业 各子行 业 的要 素配置 情况又如何等 , 这些 问题都还 尚待解决 。因此 , 运用要素错 配理论
及相关 概念和方法 , 以我 国第 三产业为研究 对象进行分 析是未来
可 以突 破 和 发 展 的方 向之 一 。
如果 要素扭 曲被 消除 , 可以在不增长资源 投入的前提 下使 中国 的
国当前的市场经 济改革 和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但 已有 研
究大都忽略了第 三产 业 内要 素扭 曲对 T F P的影 响。打造 中国经 济转型 的升级绝不仅仅 是工业和农业 的转变 , 随着服务业 在 国民 经济中的地位 日益上 升以及 “ 国民经 济和社会 发展 十二五规 划纲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要素错 配理论在一定 程度 上弥补 了上述 研 究 的不足 , 认为消除或缓解经济 中的要素错配情况 , 促进 资源的合 理配置可 以显著地提高一 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 进而促进经济增 长。 A o k i ( 2 0 0 8 ) 则在这 种思 想 的基础 上构建 了多 部 门的一 般均衡 模 型, 使用 E U K L E MS的数据考 察一些 发达 国家要素 错配 对 T F P的
早 在 十 七 大 就 从 实 现 未 来 发 展 目标 出发 , 明 确 提 出 了加 快 转
变经济 发展方式 的战略任务 。也就是产业要依靠技术进步 向集约 化、 可持续性发展方式转变。然而 , 我国近年来在科 技研 发部 门投 入大量 的人 力和物质 资源对于技术水平 的提升并没有产生显著效 果 。因此 , 研究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 , 如何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 率,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质 量的提高是 当务 之急。特别是 在我 国当 前迫切要求经济改革的形势下 , 研究和解决要素资源错配 问题 、 纠 正市场扭曲 , 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 奠定市场配置资源 的基 础 性作用 、 提 高要 素的利用效率 , 具有 重要 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不 高。其 中主要 的问题 是要 素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 , 存 在扭 曲。
在 我 国加 快 转 变 经 济发 展 方 式 的 战略 背 景 下 , 本 文 试 图对 要 素 错
配 理 论 以及 要 素 配 置 扭 曲 与 T F P 关 系的 研 究 进 行 简要 梳 理 。 同
时, 重点对 国内的相 关研 究进行 了归纳和 总结 , 发现 学者对国 内第
三 产 业要 素 配 置 问题 的研 究较 少 , 是 未 来 可研 究 和 突破 的 方 向 之
一
( 2 0 1 1 ) 讨论 了市场扭 曲与产 业 内不 同企业 之 间生产 率差 异 的 内
在联系 , 他依据 H s i e h a n d K l e n o w ( 2 0 0 9 ) 的模 型 , 计 算了制造业 企 业层面的市场扭曲对部门 T F P的影 响 , 其实证 研究结 果显示 地 区 市场分割 和资本密度是影 响资本和 劳动错配的重要 因素 , 而企业 所有制和政府补贴对跨 企业 的 资源 配置 没有 显著 的影 响。聂辉
度并 给出了一些有益 的政策启示 。陈永伟 、 胡伟 民 ( 2 0 1 1 ) 把关 于
资源错 配和效率损失 的讨论纳入 到传统 的增 长核算框架 中 , 提 出
了测度要 素价格扭 曲引起 的资源错 配对于 T F P以及产 出变 动影 响的方法 , 通过对制造业 内部子行业 的分析 , 发现要素错配造 成了 T F P的下 降 和 实 际 产 出 与 潜 在 产 出 之 间 1 5 % 的 缺 口。简 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