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欧美其他国家的传播与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5月
第36卷第3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AOZHUANG UNIVERSITY
May.2019
VoL36 NO.3
《庄子》在欧美其他国家的传播与影响
张爱民
(枣庄学院文学院,山东枣庄2T7160)
[摘要]本文从《庄子》在西班牙、瑞士、芬兰、波兰的国家的译介谈起,列举了《庄子》在这些国家翻译的各 种形态,进而探讨了《庄子》进入这些国家后,在翻译家、汉学家、作家以及传播学等学者中产生的直接影响,并 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从精神联系角度探讨了《庄子》研究的跨文化研究。

目的在于以《庄
子》为例探讨中国文化典籍走出去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庄子;传播;影响①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研究发现,对于《庄子》在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欧洲、美洲国家的传播 影响,目前有一定的研究,而在瑞士、意大利、荷兰、阿根廷、墨西哥、加拿大等其他国家的 传播与影响研究较少,这是需要加强的,我们 尝试从译介、影响、神会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国典籍的外译研究有所裨益。

一、译介
1593年西班牙多明我会士高母羡在马尼拉 将范立本编的《明心宝鉴》翻译成西班牙文并 出版,这是第一本被翻译成西班牙文的中文书 籍,该书收录了格言警句673句,其中包含孔 子、孟子、庄子等先贤的言论。

1996年汉学家 胡安•伊洛纳西奥翻译出版了《庄子》,他还在 1978年翻译了《老子:道之书》,4次再版,获 1979年西班牙国际翻译奖。

耶稣会士教授词典 学家汉学家杜善牧1967年在马尼拉出版译作《庄子》,1968年又出版研究著作《老庄思想与 西方哲学》,宋稚青把它翻译成中文,在台湾 二民书局出版。

1608年耶稣会士利玛窦在北京出版《畸人以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文章编号]1004 -7077 (2019 ) 03 -0103 -05
十篇》,出源于《庄子•大宗师》:“畸于人而 侔天下。

”®
1924年瑞典传教士爱立克•福克翻译过《庄子》,1922年还出版过《古代中国的思想家》;1976年汉学家高本汉出版《庄子部分章 节中词性不稳定的词》以注释的形式,研究译 介了庄子。

1958年芬兰学者派蒂•涅米宁主编了《中庸——中国哲学思想选集》,选译了《庄子》的 《逍遥游》和《秋水》;1958年主编《中国小说 家:中国叙事文学选集》,第一次系统介绍了中 国的叙事文学,其中也选译了庄子的散文。

1962年汉学家艾拉•彭娜宁转译了林语堂的《古文小品译英》,其中选译了《齐物论》《蝶 梦》《马蹄》《大宗师》等内容并论及“道”的 篇章。

1977年赫尔辛基大学学者克拉乌斯•卡 尔图宁、莱夫•费定、凯•捏米宁(派蒂•淫 米宁之子)编译《东方的智慧》,书中第四章 《中国》介绍了中国的哲学和宗教,编译了派蒂 •涅米宁翻译的庄子相关内容;20世纪50年代 翻译过《道德经》的传教士王为义也翻译过《庄子》,可惜没有出版。

派蒂•涅米宁还以诗
①[收稿日期]2019 - 03 - 06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 ~2017年度“高等教育教学专项一外语”一般资助课题的阶 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YGM2017007)。

[作者简介]张爱民(1971-),男,山东德州人,枣庄学院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 与世界文学研究。

赛庄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集的形式出版了《逍遥游:庄子选译》。

1991 年派蒂•涅米宁和凯•捏米宁翻译了《逍遥游: 庄子章节》的33篇章节,译本参考了理雅各、林语堂等的译本。


20世纪50年代,波兰汉学家维托尔德•雅 布翁斯基组织了翻译庄子著作的班子,他译介 了《南华真经》的一些章节,并在序言中全面 介绍了庄子。

汉学家雅•赫米耶莱夫斯基是翻 译组的成员,译本中的注释和考证他贡献不小。

波兰国立国际文化传播机构波兰密茨凯维奇学 院亚洲事务委员会总监汉学家、翻译家马丁2009年译过《南华真经》。

他在一次访谈中谈 到他翻译过程中的艰难,他自述翻译的目的是 把《庄子》的内在矛盾、未尽之意和多元化呈 现出来。

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汉学家、翻译家杜克义出版了《中国哲学-----部原始资料集》,其中选译了《庄子》,该书首次出版于1962 ~ 1967年间,再版于1980年,三版1986 年,2005年再次修订。

他还编译出版过《中国 古代美学论文集》,其中选录了《逍遥游》《齐 物论》《养生主》《达生》等篇。

加拿大学者包如廉英译过《庄子的 < 逍遥 游 > 和 < 大宗师 >》,发表在1981年的荷兰季 刊《中国哲学杂志》第8期。

挪威学者霍政翻译过《庄子》;1991年至 1992年《奥斯陆大学中文系特刊》连续刊载了 《 < 庄子 > 注释选集,汉一_清,第一卷逍遥游》、《〈庄子> 注释选集,汉——清,第二卷 齐物论》;汉学家何莫邪著有《历代庄子评注选 粹》,肇始于《逍遥游》和《齐物论》的翻译; 2001年近代中国历史、古典中国文学和哲学研 究者鲁纳出版了《道家著作选集—
—<庄子> 选篇翻译》。

瑞士日内瓦大学中文系教授毕来德在庄子 研究上做了不少工作,2000年10至11月份之 间,他应法兰西学士院中国现代史教授魏丕信 之邀,在法兰西学士院做了4场讲座,最后结 集成《庄子四讲》,里面有他通过法文翻译呈现 出对《庄子》文本的理解,该书内容浅显但作 者对庄子理解深刻,适用对象应该是西方读者,法文第一版2002年出版,目前已知重印了 7 • 104 •次,200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巴黎第七大学宋刚 教授的汉译本。

2004年毕来德又出版了论文集 《庄子研究》,集中了毕来德对《庄子》的研究 成果。

捷克查理大学奥德瑞凯•克劳2006年在布 拉格出版过《庄子》译本。

2007年荷兰汉学家施舟人出版荷兰文版《庄子》,两个月内印刷4次;汉学家戴闻达1942年出版《中国思想家:孔、孟、荀、墨、庄、列、商、韩非》,同年出版《老子道德经》。

可见,译介之风持久弥新。

二、影响
《庄子》传播到国外后,在汉学家、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等群体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瑞士日内瓦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的毕来德 的哲学专著《庄子四讲》就是其中的一部,毕 来德一改以往的阐释传统,引入了“机制”等 概念阐释了自己对庄子的独到见解,他在中文 版序中指出他的书是给西方读者看的,所以他 尽量的参照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刻意跳出以 前的汉学系统,有创新,但在某种程度上消解 了庄子思想的哲学思辨性。

他还发表过《关于 西方庄学的几点思考》等文章,探讨西方庄学 的历史、现状以及《庄子》在西方经典化等问 题,对于中国古典典籍走出去有一定的参考意 义。

毕来德还出版过《庄子研究》。

伯尔尼大学 的学者大卫•马切尔的论文《不为情动:庄子 与斯多葛派的自发情感》,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 探讨了二者对自觉情感和不自觉情感的差异性, 代表了西方近年来对庄子情感论研究的倾向,对国内庄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宗教系的学者罗素•莱 格在《庄子和自由的人》中对庄子的神秘主义 哲学性质进行分析,他不认为庄子哲学的神秘 性,认为庄子哲学是非神秘主义的社会政治思 想。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教 授森舸澜2003年出版专著《无须努力的行动: “无为”作为中国先秦的概念隐喻与精神理想》,他认为“无为”是贯穿中国早期思想发展史的 一条主线,他对比分析了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庄子和韩非子等先秦思想家的“无为”
张爱民《庄子》在欧美其他国家的传播与影响
思想,对于我们研究先秦思想史有方法论的借 鉴意义。

但是森耐澜对庄子的研究也仅限于此。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 的开山祖师马歇尔•麦克卢汉受德国物理学家 海森伯的文章《当代物理学家的自然观》中引 用的庄子“抱瓮出灌”故事启发,在自己的著 作《古登堡星汉》和《理解媒介》中反复引 用。

2006年5月25 ~28日,第三届“道教与当 代世界”国际研讨会在慕尼黑女人岛修道院举 行,加拿大布鲁根大学哲学系默勒教授在大会 上宣读了《消极伦理学:再访庄子》;加拿大哥 伦比亚大学斯林格兰教师宣读了《严待上天: 〈庄子〉中的约束与规范》。

在本次大会上,西 班牙巴塞罗那法布拉大学东亚研究系加尔文尼 教授发表《〈庄子〉内篇中的肢体残损之角色》。

捷克斯洛伐克文学家尤利乌斯•泽耶尔在 《桃花盛开的花园中的幸福》中营造了庄周梦蝶 的意境。

《中国寡妇》的故事强化了他对梦的理 解。

博胡米尔•马瑟休斯在著作《诗人和叛逆 者》中提到领略了庄子辩证的思维、散文体的 诗歌。

汉学家马立安•高力克运用庄子哲学来 研究中国作家茅盾和顾城的创作,比较有新见。

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曾 潜心研读英译本《庄子》,并有意识地把庄子哲 学中的一些意象引人其创作构思中,他把“庄 周梦蝶”引人《漆手杖》,把《齐物论》中对 梦的解析作为《圆形废墟》的主题,他的小说 《阿莱夫》《小径分叉的花园》也明显地让读者 感受到庄子思想的浸润,博尔赫斯发挥了庄子 散文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他发表在阿根廷《南 方》杂志第5期的文章《叙事的艺术与魔幻》中说:“魔幻文学祖师爷的头衔轮不到我,两千 年前梦蝶的庄周也许当之无愧。

”®
20世纪墨西哥最伟大的诗人、1990年诺贝 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在其诗歌和 散文中经常提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庄子的“不可言说性”的论断推崇备至,在诗歌《两个 花园的故事》《例子》中把自己和法国姑娘玛丽 •何塞的婚礼和两位新人都嵌入诗作中。

诗作 《太阳石》中有对庄子“齐生死”观念的体认。

他曾经说过:“我最崇拜的散文家之一,是位中国人——庄子。

我的确认为他对我们有用。

我 推荐所有人都读读庄子的书,他与蒙田的著作 一样重要。

”®
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通过 阐释“庄周梦蝶”和电影文本《M •蝴蝶君》展开了他对作为西方他者存在的古代中国形象。

三、神会
叶燮在《原诗•外篇下》提到“默契神 会”,就是从意识深处默默领会和揣摩事物所蕴 含的精神气韵。

这一部分我们要用平行研究的 思路展开文明的对话。

对一些富有普遍哲理性的问题,庄子做出 了自己的思考,西方的学者对这些问题也有自 己的看法,把这些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 我们更深人的进行哲理思辨。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 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 提普斯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 子论结合起来,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 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并要学会快乐。

重视 在世生命的伊壁鸠鲁在生死观上提出了对身体 健康、灵魂安宁的道德诉求;庄子提出了“齐 生死”的观念,以极其诗意化的意境表达了追 求崇高死亡境界的理想。

庄子和古希腊罗马怀疑派都对“不可知论”进行了细致的思考,通过对认识的主客体关系 和真理标准的探索,提出回归本体精神世界的 关照,这无疑是富有社会批判精神的但也容易 陷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怪圈。

庄子学派和古希腊犬儒学派都生活在社会 转型的时代,富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看不 起绳营狗苟的势利者,反对“机心”,提倡回归 自然,但是在对“自然”的理解和生活方式上,又大相径庭。

庄子的“自然”是合乎万物自身 规律的本真状态;犬儒派的“自然”是回归动 物本性的苦行生活。

庄子提出“大美”的美学概念,目的在于 通过“心斋”“坐忘”,摈弃外物的束缚,使人 的心灵得到适意的解放,最终达到对道的体认; 古罗马的美学家朗吉努斯把修辞学的“崇高”,提升到文学审美的层次,体现了理性与感性、
.105 •
赛庄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理智与情感的对立冲突而最终走向和谐。

两个 概念尽管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提升了人 的自由精神,具有超越自适的特性。

格奥尔格•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 和文学批评家,他提出了“物化”的范畴,体 现了客体对主体的奴役,提出了异化理论,并 找到主客体统一的“总体性”;庄子也反对身为 误役,提倡进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 审美境界。

庄子认为语言是表达人们思维的工具,存 在“言不尽意”的局限,要“得意忘言”。

这 与瑞士现代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能指”“所指”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索伦•克尔凯郭尔是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 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 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他不满足黑格尔的理性哲学体系,认为哲学研 究的关键是探讨个体内在性存在。

庄子认为真 正的生活是不被物役的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 “无待”状态。

两位哲学家都对整个人生和生命 个体的存在进行思考,并寻求拯救和突破。

只不过庄子提出的拯救方式是“逍遥游”;克尔凯 郭尔则通过生存的审美、伦理和宗教层面三个 层面的分析,提出了信仰拯救之途。

另外庄子语言学的“名实观”“言无言”的言道关系,“齐是非”相对主义观,“道”“技”“艺”的技术批判思想,也都在其他欧美 学者中得到共鸣。

中外哲学家的思辨相互映衬、相互阐发,有利于我们深入的认识我们生活的 世界。

作为不同的文化存在,我们可以跨越时 空进行文明的对话,以期实现文化的交融发展,缓解文明的冲突。

通过对《庄子》在欧美其他国家的译介和 传播的研究,我们看到中国文化走出去势在必 然,但怎么走出去?谁应担负起传播的责任? 应该采用什么策略?都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

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学者必须以高度的文 化自信承担起传播的责任,要密切与外国学者 合作,针对不同层次的接受者制定相应的出版 政策,把文化传播当做一个系统的工程去做,一定会取得成功。

注释
①[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P273.
② 李颖.芬兰的中国文化翻译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 P75.
③ 王充闾.庄子在西方[J]•文化学刊,2013, (3) .P186.
参考文献
[1] [瑞士]毕来德•庄子四讲[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捷克和斯洛伐克汉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3] 张永奋,白桦.意大利汉学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
[4] 杨玉英.马立安•高利克的汉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
[5] 安蕴贞.西方庄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张静河,等.瑞典汉学史[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7] 刘洪生.20世纪庄学研究史稿[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7.
[8] 陈耀庭•道教在海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〇O L
[9] 姜丹丹•身体、想象与睡眠—
—毕来德与庄子的思想对话[J]•国际汉学,2016, (2).
[10] 刘毅青.共同体验中的新主体性如何可能[J].文艺研究,2014, (7).
[11] 杨澂.博尔赫斯的文学与庄子的哲学[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 (2).
[12] 薛诗涵.梦境的终点是虚无—
—解读博尔赫斯《环形废墟》中的宗教观及意识源流[J].名作欣赏,2019, (9).
[13] 陈坤,张婧•同与异:博尔赫斯的中国想象[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 (6).
[14] 王军.奥克塔维奥•帕斯作品的东方情结[J].外国文学,2004, (3).
[15] 张晓雯.诗人的激情与理性—
—奥克塔维奥•帕斯的诗歌创作[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 (1). [16] 熊丽萍.奥克塔维奥•帕斯诗意审美的建构[J].文学教育,2019, (1).
.106 .
张爱民《庄子》在欧美其他国家的传播与影响
[17] 张江彩.浅论奥克塔维奥•帕斯作品与庄子哲学[J].宜春学院学报,2005, (5).
[18]杨晓丽.庄子、克尔凯郭尔:异样生命拯救、通达之途[J].安徽文学,2009, (7).
[19]雷缙碚.“能指”“所指”与“天地一指” [J].三峡学院学报,2004, (3).
[20] 姜莉.近年来《庄子》研究英文期刊成果述评[J]•国际汉学,2018, (4).
[21] 翟志宏,陆泽杰.伊壁鸠鲁与庄子死亡观比较[J].许昌学院学报,2018,(5).
[22] 韩振江.蝴蝶:齐泽克的古代中国镜像[J].人文杂志,2018, (1) •
[23] [波兰]马丁,李怡楠.“漫步在古典中华与当代中国之间”一波兰汉学家、中波文化交流的使者马丁访谈 录[J].国际汉学,2018, (4).
[24]范晔.恒道与卮言:圣十字若望之不可言说的言说[J].中国比较文学,2019, (1).
[25] [瑞士]毕来德.关于西方庄学的几点反思[J].诸子学刊,2010, (1).
[26] 梁枢.庄子的世界与世界的庄子[J].诸子学刊,2010, (1).
[27] 徐强.西方汉学界关于庄子哲学之神秘主义性质的论辩[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 (1).
[28]李会玲.“无为”:先秦诸子共同的精神理想[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 (2) •
[29] 金惠敏.“媒介即信息”与庄子的技术观[J].江西社会科学,2012, (6).
[30] 龚茜.中国著述在西班牙的翻译与出版[J].出版广角,2019, (2).
[31] 谢琼.与挪威汉学家何莫邪谈汉学[J] •云梦学刊,2008, (3 ) •
[32] 雷沛华,杨春丽.《庄子》国内英译本海外评价调查及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8, (6).
[33] [匈牙利]郝清新,绍莱特.中国哲学宗教著作的匈牙利语翻译[J]•国际汉学,2010, (2) •
[34] 王充闾.庄子在西方[J].文化学刊,2013, (3).
[35]高深.国外《庄子》版本概述[J].出版发行研究,2016, (8) •
[36]王永豪.论庄子之“大”与朗吉努斯“崇高”的汇通[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37] 孙永.比较视野中的庄子“大美”与崇高[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6).
[38] 江颖颖.犬儒派与庄子学派相似性以及发展相异性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 (3) •
[39] 陈绍燕.庄子不可知论与古希腊罗马怀疑派哲学的比较[J].文史哲,1989, (2).
[40] [美]郝知德.物化:从霍耐特到庄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6, (4).
—庄子与卢卡契美学思想之比较[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1).
[41] 陈全黎.审美乌托邦的营建—
[42] 吴泽南.混沌与酒神:庄子与毕达哥拉斯美学比较研究—
—以“天籁”和“诸天音乐”为中心[J].邯郸职 业学院学报,2017, (4).
[43] 李颖.芬兰的中国文化翻译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
[责任编辑:郭勇]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Chuang Tzu in other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Z H A N G Ai- min
(Department of Chinese,Zaozhuang University,Zaozhuang277160, China)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Zhuangzi in Spain, Switzerland, Finland and Poland, this paper lists various forms of Zhuangzi^ translation in these countrie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Zhuangzi on translators, sinologists, writ­ers, communication scholars and other scholars after entering these countries. On this basis,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Parallel Stud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oss - cultural study of Zhuangz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iritual connection. The purpose is to take Zhuangzi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some issues that need to be considered when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go out, so as to achieve better dissemination effect.
Key words:Chuang Tzu; Spread; Influence
• 10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