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铜川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上·云浮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
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天子之孝更重要的是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
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循规守法。
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所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贵且富,皇帝很难约束到,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
对普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
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___________。
()。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国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
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层次分明事必躬亲谨言慎行以身作则
B . 条分缕析身体力行履薄临深挺身而出
C . 层次分明身体力行谨言慎行以身作则
D . 条分缕析事必躬亲履薄临深挺身而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二者统一了起来
B .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而且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C .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而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D .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但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也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統一为一个整体,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B .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
C .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
D .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8高一上·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
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
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
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
1981
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
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
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忄刘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
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
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
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
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
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
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
《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 . 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 . 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 . 《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 . 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 . 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 . 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 . 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 . 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 . 《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 .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 . 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3. (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练习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
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相关链接:
①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时的情景,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②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1)请举例说明文中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2)文章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什么深刻含义,请从手法和情感角度加以分析。
(3)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方?请从标题、选材、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4. (12分)(2020·长宁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物质、技术、观念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的手,从对岩石的认识转变到了泥土。
新石器时代,石器制作的特点是除了旧石器的碰、砸、锤、击之外,懂得了磨光的技术。
②经过磨制的石器,产生了更准确的造型。
而几乎就在那更细致的辨认过程、更缓慢的制造过程中,在人类的手与视觉共同亲近石器造型的漫长时间中,除了实用的、生存竞争的努力之外,忽然产生了“情感”。
一件粗糙的石器,经过好几万年,在一代一代的抚摸下,变得细致如玉,发出了莹润的光泽。
仿佛那冰冷而无感的石块,经过几百万年人类的亲近,也被赋予了美丽的生命。
③“美”产生了。
“美”是几万年,几十万年,在辛苦而沉重的生存竞争中完成的一个典型。
当人类向新的物质过渡时,那种对陪伴了自己几十万年的旧的物质的依恋,便完成了人类最初的“美”的情感。
不再发生实际作用的石斧,被供奉起来,作为对人类过去文明的纪念。
石斧的作用和造型在第一代供奉人的心中,都能引起共鸣,是实际操作的经验。
逐渐地,石斧的作用淡薄了,剩下的便只是单纯的造型,这造型在人们心中产生唤起远古经验的象征意义。
于是,石斧变成了玉斧,人们用更美好的质地、用更精细的手工来纪念它。
“艺术”与“实用”分开了,玉斧又变成了玉圭,代表了社会上或政治上的地位,“艺术”与“伦理”结合,原始的作用与美的欣赏一并对人发生影响。
然后,伦理的因素也淡薄了,玉圭成为单纯的“美”的欣赏。
从岩石到泥土,我们的祖先经历了第一次物质的大更换。
就像以后的从泥土改换成金属,改换成木材,改换成化学材料一样。
每一次的物质改换都使人类一方面感觉着对新的材质的兴奋,而另一方面又感觉着对旧的难以割舍的情感。
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特征是农业的产生与陶器的制作,这两样文明都说明着人类对“泥土”这种物质特性的发现。
泥土特性的认识经过要比岩石复杂。
岩石的认识是直接在它的质地与形状上去辨别,用击打、摩擦的方法,改变它的造型。
但是,对泥土的认识,是经过了它渗水溶化的特性、被捏塑的特性,到晒干或烘焙以后形制固定的特性,其中认识的过程需要有更复杂的记忆累积。
我们知道,最初的猿人,还是像今天看到的狗和牛马一样,口渴的时候,伏下身去,就近河面来饮水。
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代手的进步,这个在制作器物中逐渐被开发出来的“手”才具备了新的能力。
当他在砍砸石器、磨制石器中,逐渐使得手更灵活、更敏捷了。
终于,他可以不伏下身就喝,而是用手捧起水来喝。
这时,这合拢的双
手形成的一个半圆凹曲的形状,便在他的脑中形成了一个造型的概念。
④这也许是人类文明中的第一个“碗”吧。
映现在波光粼粼、永不停息的大河上,这凝视着自己双手的人,似乎想起了什么。
他要努力把这双手形成的形状,和什么相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也许,是那雨天时被他踩过一脚的泥坑,当天气晴了以后水分逐渐蒸发,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脚印形状的凹洞,等到再下雨时,那凹洞便聚满了水。
他也许联想到更为复杂的经验,我们不知道。
我们感兴趣的,是在于这个在河边凝视着自己双手的人,如何把双手合拢可以捧水的这个“观念”和某种“物质”联系在一起。
《易·系辞》中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便是“观念”与“物质”的并重。
⑤当一个造型的观念和某一种物质一旦联系在一起,几乎就是生物界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一个受精卵已经完成,剩下的只是等待它成长而已。
如同一个“观念”和“物质”结合了,剩下的只是等待手努力在“技术”上去完成它。
这个把双手合拢盛水的“观念”与泥土这种“物质”联系在一起的人,已经完成了一个“碗”,也许当他第一次用湿润的泥土捏出了这个形状,便兴奋地跑到河边,用它去盛水,不想这“碗”便溃散溶化了。
于是,他又必须把这湿润的泥土形成的“碗”与晒干、与烘焙等等泥土变硬固定的认识联系在一起。
人类是在这样的一步一步认识的过程中完成了文明的创造。
是生存的意志使手进步了,手的进步又促成了许多认识能力的开发和物质特性的了解。
手再回过头来,要求物质屈服于“技术”为这个“观念”服务。
是“手”与“物质力”“观念”与“技术”互动的结果产生了我们的造型美术。
⑥中国,和其他各个民族一样,从岩石和泥土开始了他们美的故事。
(节选自蒋勋《美的沉思》)
(1)第③段中加点词“伦理的因素”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
(2)下面对文章第③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类产生最初的“美”的情感离不开辛苦沉重的生存竞争。
B . 从石斧变成玉斧意味着斧的审美功能取代了斧的实用功能。
C . 农业的产生和陶器的制作是人类第一次物质大更换的结果。
D . 记忆累积是人类认识泥土特性比认识岩石特性复杂的原因。
(3)下列选项不符合第⑤段所说的“观念”与“物质”结合情况的一项是()
A . 鲁班发明细齿状的锯子
B . 王维创作《雪中芭蕉图》
C . 昆曲演员苦练水袖功夫
D . 小孩子在沙滩上堆“城堡”
(4)作为一篇美学散文,本文在说明“美”如何产生的过程中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
请以第④段画线句为例,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5)文章结尾写到“中国,和其他各个民族一样,从岩石和泥土开始了他们美的故事”。
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梳理创造这一“美的故事”的过程。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2020·新课标Ⅲ)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
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
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
至于超迁,是所不愿。
”遂为郎。
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
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
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
穆帝发诏令受之。
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
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
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
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
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
”朝廷从之。
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
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
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
”于是朝议乃定。
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
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
谨具封还内,请停。
”事遂不行。
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
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B .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
于侥幸矣/遂从之/
C .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D . 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 . 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 .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获取天下。
D . 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
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B . 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
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C . 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
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D . 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
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②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二下·宣城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徐儒子①祠堂
(宋)黄庭坚②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③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注】①《后汉书·徐孺传》载:“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
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
屡辟公府,不起。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②黄庭坚(1045—105),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史“多污”遭贬。
③徐稚吊唁郭林宗之母,只放束生刍(青草)。
语出《诗经》:“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首联起句从祠堂环境起笔,下句写来祠祭奠,“生刍一束”的典故既点明“幽人”为徐稚又赞美徐稚“其人如玉”。
B . 颔联“藤萝”承“乔木”而来,藤萝依附乔木,干云蔽日,显岀“得意”之态,以喻小人谄媚依附,造成浮云蔽日之势。
C . 颈联中“白屋”“黄堂”分别指贫士和太守的居处,意为不是少了陈蕃这样的太守,而是世间难有徐稚一样的名节之士。
D . 诗作吊古咏怀,题咏的是徐孺子祠堂,前两联从眼前景事写起,寓意深微,后两联自吐胸臆,感喟深沉,耐人寻味。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7高二上·辽源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类似庄子在《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