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成长与衰退中小企业的对比分析3优秀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速成长与衰退中小企业的对比分析3优秀文档
(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文档,欢迎下载)
快速成长与衰退中小企业的对比分析*
张玉利**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企业管理系,300071)
摘要本文在综合并依据国外关于中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在大
样本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
主要因素,归纳出快速成长中小企业的共性特征,为制定中小企业政策和强
化中小企业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快速成长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成长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1引言
在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中,表现出快速成长业绩的企业只占5%左右[1],但它们在扩大就业、创造财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什么因素决定中小企业的成长?成为企业家、政府政策制定者、银行家(特别是风险投资家)以及学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近二、三十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工作及成果有助于理解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同时也表明中小企业成长存在着一定的共性。

但是,目前尚无法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构建可用于预测中小企业成长潜力的模型[2]。

另外,同样的假设和研究方法运用于不同国家的中小企业往往会得到不同的实证分析结果。

基于我国该领域研究非常薄弱的现状,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与衰退企业对比的分析方法探讨我国快速成长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

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高速成长企业与成长缓慢的企业之间的确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不是随机性的[3]。

2中小企业成长关键因素
国外对中小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起源于六、七十年代,到目前的研究成果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成长影响因素研究,另一类是成长阶段研究。

在成长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观点有:①Edith T. Penrose 的基于资源的企业成长理论,强调中小企业成长的速度是由内部管理能力决定的[4]。

②Gibrat发现新兴的小规模企业成长速度更快[5]。

③David C. McCleand 主要分析企业家特点、企业战略与中小企业成长的关系,强调企业家型的中小企业表现出更强烈的成长欲望和成长业绩[6]。

④以William R. Sandberg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研究企业家、企业战略、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等因素与中小企业成长绩效之间的关系,结论是企业战略和产业结构特点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成长[7]。

长期从事中小企业研究的英国学者 D.J.Storey在文献综述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解释企业成长的三元“类目簇”(Categorisation)模型(表1)。

作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这三个方面共同发生作用,只有当它们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时,企业才能实现快速成长。

当其中某类因素不起作用或配合不佳时,企业成长就会较慢,甚至不成长或衰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9970044)
**张玉利,1965年出生,博士,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小企业与企业成长,管理思想与组织创新。

从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基础[8]来看,Storey的分类模型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概括得更全面合理,因此本文以此为主要依据开展实证分析。

3数据的收集和样本的挑选
3.1数据的收集
受政府委托,我们于2000年1月开始在天津市开展了万户中小企业问卷调查工作。

本次调查使用的问卷是在参考了国外众多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内以往抽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设计的,涉及到九个方面(企业简况、资产与效益、主营业务情况、管理人员情况、员工情况、经营方针、经营情况、管理体制、问题与建议)近百项的调查内容,问卷的少部分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做了区分。

数据的收集工作由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借助企业年检的机会完成。

由于调查样本量大、涉及行业多,所以在确定调查对象时只是依据企业的注册资本这一项目指标,注册资本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随机被抽取出来填写了问卷。

到2000年5月份,共收集到11000多份问卷,筛除信息量不足80%和雷同问卷后,得到8723份基本有效问卷。

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排除在财务指标填写方面明显无效的和企业成立初期员工人数超过500人的问卷,进而使问卷量缩减到3465家企业。

3.2快速成长与衰退中小企业的界定
企业成长是使得企业资源得以增值的过程。

就单个企业而言,成长几乎总是与规模的扩大以及相应的复杂性的提高相伴。

因此,大部分学者都用销售收入和雇佣的人员数量衡量中小企业成长,使用销售收入这一指标的更多。

等人检索了企业成长的众多衡量方法之后发现,83%的研究都使用了销售收入来描述企业成长,2/3的研究单纯以销售收入为变量,绝大多数(32/35)都使用了定量统计方法,其中22项研究运用了公式,包括对期初与期末绝对增长的考量和增长率的考量[9]。

本文借鉴Storey(1996)、Wiklund(1998)等人的定义,将员工增长率大于25%、1997~1999年销售收入增长率大于30%的企业界定为快速成长企业,将员工和销售收入均为负增长的企业界定为衰退企业。

依据这样的界定标准,从总样本中挑选出快速成长企业样本382家企业,其中内资企业296家(含私营企业69家)、外资企业
86家;衰退企业648家,其中内资企业570家(含私营企业51家)、外资企业78家。

两类企业样本1997~1999年销售收入增长率的均值分别为296.4%和-46.48%,创建至今员工增长率的均值分别是290.1%和-41.02%,1999年的平均利润分别为112.26万元和-1.67万元。

4统计分析结果
4.1企业家因素
关于企业家,本次调查涉及到的因素有受教育程度、管理经验、专业技能、培训、年龄和性别。

围绕这些因素比较两组企业,总经理的受教育程度、以前的工作单位、以前的职业、性别、年龄等因素对企业成长有影响,但所学专业、培训等因素基本上没有影响。

(表2和表3)
4.2企业因素
关于企业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涵盖了Storey列举的全部因素。

对比结果表明,这方面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

(表4和表5)
4.3战略因素
本次调查重点从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员工素质、经营策略、新产品开发、外部合作、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考察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战略。

尽管与Storey列举的因素不完全一致,但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企业常见的战略因素,特别是考虑到时代的变化而对企业外部合作予以格外的关注。

对比结果显示出较强的影响程度。

(表6和表7)
表6 企业外部合作情况对比
注:问卷中要求对各项环境因素做出5级判断。

1表示很不满意,5表示很满意。

任务,3表示部门的核心任务,4表示企业整体阶段性的战略重点,5表示企业整体
长期的战略任务。

4.4对环境的满意程度及对政府的要求
受环境影响程度大是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一个显著特点。

为此,除上述三方面因素外,本次调查专门考察了中小企业对当地经营环境的满意程度,以及希望政府部门提供的支持。

(表8和表6)
5 结论和局限性
中小企业成长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种混沌的特征[10]。

但只要扎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仍然可以发现快速成长中小企业的一些共性特点和规律。

中小企业经营者(许多也是创业者)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状况,素质高的经营者能够带动企业成长。

经营者以往的工作经历(经验)、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更大。

受过高等教育、年龄在40岁左右、曾经有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经验的群体更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如果利用增长率衡量企业成长,规模小的企业更容易成长,因为它们的基数小。

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群体中的那些“中型”企业成长性更好,它们人员规模小但资金相对雄厚,一般通过创建分支机构和拓展市场而不是靠促进原有企业的扩张实现成长。

中小企业不是规模小的大企业。

要促使中小企业快速成长,需要相应的组织机制。

比较而言,有限责任公司、股份、私营企业、独资企业等性质的中小企业成长速度更快,全民所有制中小企业成长性最差。

处于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存在着成长性的差异,但不明显。

从经营策略来看,重视创新、合作、质量、速度、品牌、服务和管理规范化等是促使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主要动力。

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更重视战略,那些符合时代特点、对一般企业来讲有用的发展战略同样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

比较而言,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更加关心成长的空间和良好的经营环境,它们更渴望改善经营环境和条件,更希望政府在融资、税收、培训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本文依据的问卷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普查的性质,样本量大但填写的质量不高,尽管本文对样本进行了认真筛选,但这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

另外,由于缺乏深入的调查,对统计结果显示的部分结论的深层次原因尚无法科学地予以解释。

因此,可以本文的结论为基础,设计访谈提纲,对政府、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访谈,以便得出更为科学的解释,探讨中小企业成长的深层次根源。

参考文献
1 Storey D.J.. Understanding the Small Business Sector. Routledge, 1994
2 Chaston I., Mangles T.. Core Capabilities as Predictors of Growth Potential in Small Manufacturing Firm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97,35(1): 45-57
3 Johan Wiklund. Small Firm Growth and Perform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Beyond. Jonkop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1998: 138-139
4 Penrose E.T..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Basil Blackwell, 1959
5
6 McCleand D.C.. The Achieving Society. Princeton, N.J.: D.Van Nostrand, 1961
7 Sandberg W.R..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Strategy and Industry Structure. Lexington, 1986
8 张玉利,段海宁.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南开管理评论,2001,(2):4-8
9 Laurence G. Weinzimmer, Paul C. Nystrom, Sarah J. Freeman.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Growth: Issues,
Consequences and Guidelin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8, 24(2): 235-262
10 Robert A. Mamis. Growth Happens. Inc., March 1, 1997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Fast Growing and Declin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Zhang Yul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Nankai University, 300071)
Abstract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 the field of growth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SMEs) an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for SMEs in Tianjin, this paper uses comparative study method to explore the main affecting factors of SMEs’ growth and summar ize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fast growing SM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policy marking and management improvement for SMEs in China.
Keywords F ast growing SMEs Questionnaire survey Affecting factor of growth Comparative study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内容提要] 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对于活跃市场,推进改革,满足消费者多种多样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无论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世界各国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稳健发展,近年又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了对他们的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同样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作用已日益突出,它们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既是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但是,我国各类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及障碍。

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对中小企业存有的理论认识与思想观念上的偏见和误区;
中小企业市场准入方面办理时间长、审批手续多、所费成本大、进入门槛高;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宏观管理滞后;融资渠道困难重重;技术创新意识淡薄;领导者素质差,管理意识落后等等。

并通过比较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就如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合理制定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以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健康、持续、有效的成长,对政府在制订政策、措施方面提出了若干如: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改善中小企业发生与发展的外部环境;设立统一的全国性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并辅以基层与其相类似的管理机构,以形成中小企业管理网络;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立可行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方式;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系统等建议,并就我国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提出了一定的意见。

[关键词]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对策建议
前言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以其对生存环境的应变能力,向人们展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在任何一种体制类型的经济中,中小企业都是一股重要而活跃的力量。

中小企业是就企业规模而言的。

我国在1999年以前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先后经过6次调整,最终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均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

参与划型的企业范围,原则上包括所有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工业企业。

当然也就涵盖了国有中小型企业,及几乎所有的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城市区街企业以及相当一部分三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没有象东欧各国和俄罗斯那样碰到那么大的经济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受益于非常多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应变能力强,资金占用少、投资省、见效快,而且具有经济类型复杂、产品品种繁多、企业数量庞大和分布领域广泛的特点,它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但是,在工业化发展思路上,我们至今仍存在着对中小企业认识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小
企业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双重困境,同我们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上的“大企业情结”不无关系。

工业化就其自然过程而言,在起点上一定是以小企业为基础的。

在工业化的演进过程中,一部分企业走向大型化同样也是企业成长机制的必然结果。

但在企业成长机制中,中小企业并非仅是大企业成长的环境因素,而是有着大企业无法替代的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斯坦福大学钱颖一教授曾指出,过分强调大公司、大企业是一个偏差。

从世界各国来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数量均占95%以上,有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而且,不少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成长壮大起来的,最为典型的如美国的微软和英特尔公司等。

我国台湾何以能逃脱上次亚洲经济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特别兴旺发达。

东南亚各国危机从表面上看是金融方面出了问题,但实际上经济泡沫的存在、那些擅长钱权交易与政府官员狼狈为奸的大财团、大企业才是罪魁祸首。

我国台湾经济的一个特点是大企业的地位相对不突出,中小企业特别兴旺发达。

这与台湾坚持均富政策,不给大企业种种优惠有很大关系。

第一部分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动之中产生并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工业领域的中小企业有732万个,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9.7%;从业人员10844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数的
73.6%;工业总产值5139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2.5%。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还体现在其领域分布上,由于中小企业分布最广的地区是中小市、县、区、城镇等,这也就决定了中小企业也是县及县以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其次,中小企业具有大型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大型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通常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而且还需要很多配套机制,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的监督成本往往就显得要比大企业低。

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表明,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培养一大批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优势,使其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类似前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分散和化解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因为我们知道,在资源日益减少和稀缺的全球经济中,分散化的小企业不仅效率高,而且对细微而迅速的变化反应更敏锐,而这种迅速的变化正是今日市场和社会的特征。

反应敏捷、应对灵活也正是生存的必需。

因此,在新的全球经济中,分散化和经济繁荣密不可分。

再次,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稳定经济社会秩序。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现已超过13亿,就业压力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1999年我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为2384万人,2000 年为2550万人。

有学者估计,即使全年GDP增长8%,也只能安排就业650万人左右,将近有1900万人无法就业。

从未来10年的城镇就业压力看,每年平均将会有2000万人左右需要在城镇就业。

目前看来,已经形成了4000余万的城镇贫困人口,如果不注意城镇就业机会的创造和扩张,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我国将积累大规模的失业人群,形成巨额的城镇贫困人口,由此将产生和形成相当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那么我国的就业出路何在呢?
笔者以为,我国要想较为满意地解决未来10年的就业问题,减少城镇贫困,减轻社会保障压力,保持社会稳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不失为一条可以选择途径。

据全国工商联的统计数据
表明,在1000多万下岗职工中,找到工作的有600万人,其中有353万人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中就业。

这个成绩基本上是在我们没有自觉采取政策措施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下取得的。

因此,不难想象,如果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的话,还将能吸收更多的人就业,最终起到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效果。

第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改革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最直接的体现是大量中小型外商投资企业的建立与发展。

到1997年底,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数为235681户,已经开业的有14.5万户,从业人员达到1750万人。

利用外资不仅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经济增长,引进了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培养了人才,形成了开放型的经济体系,而且也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思想观念的更新。

第二部分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论认识与思想观念上的偏见和误区。

由于客观因素的局限,人们在较长时期内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理论认识与思想观念上的偏见和误区。

中小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企业,那种以所有制划线或所有制歧视的观念,常常使非公有制企业感到竞争的不公平。

尽管党的十五大和修改后的新《宪法》确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新方针,而且国家经贸委也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意见》,但要清除长期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旧意识影响,清理原有的政策、法规,修订过时的规定,把有关方针及条款、意见真正贯彻落实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第二,中小企业市场准入方面,办理时间长、审批手续多、所费成本大、进入门槛高。

在我国通常筹办一个中小企业,从开始到最后注册登记,少则1个月,多的达几个月,甚至个别的长达半年到一年。

这样的话,一个企业注册下来,市场需求极有可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商机也将早已不复存在;而且,繁杂的审批环节使得兴办的中小企业,注册成本加大,进而成为企业投资的重要部分,最终导致投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加大。

另外,延误的时间过长,将耗费投资者大量的精力,从而会影响投资者资金周转的效率;高大的进入门槛,也常常使许多投资者望门止步。

如注册企业注册资本金要求很高,许多行业的企业,还要交纳所谓的风险抵押金、服务质量保证金等等。

如此重重障碍,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涉及中小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使得中小企业的税收和苛捐杂税负担过重。

从中小企业全部负担看,各种苛捐杂费约占2/3,税收只占1/3。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不难看出,经济越是不发达而且中小企业越是少的地方,这些负担就越重;负担越是重,中小企业发展就越难;中小企业越发展不起来,数量就越少,政府各部门和其他各方面就越要向有限的中小企业伸手,于是一种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

繁重的税务负担,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宏观管理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虽然在修改《宪法》时承认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但是在法律保护上却没有体系性的明确的和可操作性的法律和法规;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对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也较为分散,口径不一致。

管理范围仅限于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管理方式也有较强的行政管理特征。

因此,常常导致政令不一,企业无所适从,从而进一步导致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缺乏全面掌握,更缺乏对中小企业进行宏观上的规划、引导、协调、监督和扶持。

第五,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融资渠道困难重重。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融资问题,而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是否有一个完善的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是其得以发展的关键。

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来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业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够。

尽管中小企业在我国企业构成中占有绝对比重,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近一半,工业总产值占70%以上,并且是解决我国就业压力的主要力量,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很大。

由于我国的经济政策有许多是根据企业的规模制定的,因此国家经常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好于大企业,使中小企业面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而且,我国金融系统从设置到服务项目,大都是以大企业为服务对象,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往往被忽视。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这种现状,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

中小企业贷款难,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不足,极大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据调查,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老化、产品老化、产品档次低、信用等级低、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

融资问题已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生产经营处于低水平状态,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的中小企业,虽存在暂时困难,但银行一旦支持就能起死回生;有些科技开发虽有风险,但成功了效益很大,但都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

二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滞后,间接融资在社会总融资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直接融资的比重约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25%左右,扣除国债直接融资部分,直接融资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仅占10%左右。

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的80%来自银行,从而导致企业长期高负债、高成本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

而且,由于绝大部分的融资来于银行,加之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缺乏严格约束,违约普遍、重贷轻还的现象比较严重,以致银行负担过重。

另外,由于有的中小企业,在既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又不具有自我融资或向社会公开融资能力的情况下,被迫在社会上寻求高利息的资金来源。

无形中,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还助长了民间非法融资,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第六,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当今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贡献,而作为世界各国技术创新体系中重要主体的中小企业,实际上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从欧美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来看,它们均无一例外地制定了专门计划,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

其目的主要是充分利用中小企业机动灵活的特点及其对技术创新的适应性,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冲破经济发展的僵局,赢得可贵的经济增长。

而在我国,人们一谈到技术创新,往往“重大轻小”,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大企业、大集团身上,将中小企业视作配角。

以为企业规模越大,创新能力越强;觉得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处于简单模仿的被动地位。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中小企业机动灵活、富有竞争力和扩张性。

面对当前国际上高新技术发展“时新日异”,新技术开发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潮流;以及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加深、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及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这种境况对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因此,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各种创新,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创新环境,乃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第七,部分中小企业领导班子素质差,管理意识落后,产品合格率低,竞争力下降。

在市场竞争中,尽管有一小部分中小企业表现不俗,但大部分素质较低,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职工素质不高,产品质量较差,经济效益也较差。

这种低素质中小企业,如果不加强企业管理者及其员工的素质培养,那么很明显,在如今的买方市场,且市场竞争成为品牌和质量竞争的现状下要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