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成东论文《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的评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成东论文《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的评述
李颖杰
【摘要】主要对《现代外语》2009年第3期上刊载的项成东教授的论文《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进行评述。

通过分析,肯定了项成东从文化视角、体验哲学和认知机制分析动物隐喻产生差异的原因的研究方式及研究结论。

同时,也指出了项成东论文存在的若干缺陷,并提出改进方法。

%This article is a review on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metaphors: A cross-culture study, which was written by Professor Xiang Cheng Dong et al., published in Modern Language, No 3, Vol. 32, 2009. We agree with their research methods: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actors giving ris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nimal metaphors in two langu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e, experiential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mechanism. Meanwhile, we point out the demerits in their study and give them solutions.
【期刊名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3页(P63-65)
【关键词】动物隐喻;英汉;跨文化比较;认知;宇宙巨链
【作者】李颖杰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3
引言
《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1]作者为四川外语学院的项成东,原载于《现代外语》2009年第3期239-247页。

该论文是一次以英汉动物隐喻为研究内容的实验的描述,以及对该实验结果的阐述。

该研究以“宇宙巨链”[2]隐喻和隐喻突显原则[2]作为理论框架,对英汉动物隐喻现象进行跨文化文化比较,试图揭示动物隐喻的本质。

实验对象英汉教师各10名,根据所提供的测试材料中的36个动物名称完成测试。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英汉动物隐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但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文化特殊性。

一、论文主要内容
该文开篇先介绍了实验的研究背景:1)国内外对动物隐喻的研究总体数量不多,现有的研究多限于人类学或文学调查领域;2)国内对动物隐喻的研究主要是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对比进行,并且集中于文学调查和文化对比两个领域。

如今尚无学者从认知角度来系统探讨动物隐喻的内在生成机制。

基于此学术空白,该文作者决定开展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

该文的研究目的在于:1)通过下述的三种理论来探讨英汉动物隐喻的机制和本质;2)并根据调查结果对英汉动物隐喻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文化和认知的视角进行阐释。

作者进而阐述该文采用的理论框架:首先,其详细介绍了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理论是“宇宙巨链”隐喻[2]。

其次,简要地解释了人种生物范畴。

第三,其略述了“万物本质常识”和“数量”交际原则。

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理论框架之后,作者从假设、测试材料、受试和步骤四个方面叙述了该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

该研究的假设是:虽然在一些情况下,不同文化中的
动物有相似的形象,但大多数隐喻表达中,动物隐喻表示独特的文化概念。

此假设是基于Deignan的论点提出的。

测试材料是:英汉语种36个有代表性的动物隐
喻的测试材料。

受试对象是:母语为英语或汉语,能正确运用隐喻语言和隐喻基本概念的英、汉教师各10名。

步骤为先制作样表、向受试者下达指令、收集材料以及分析结果。

紧随其后的部分是详细地呈现结果与讨论。

在所讨论的36个典型英汉动物隐喻中,13个案例的识别方式差异甚大,没有相似用法,约占总数的36%;10个案例的
隐喻用法不止一个,但两者的相似用法却只有一个,属于识别方式差异较大的情形,约占28%。

作者从文化视角、体验哲学和认知机制分析动物隐喻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且简要地列举了包含了渡渡鸟、鸭、龙在内的13个差别甚大的案例。

通过对英汉动物隐喻的调查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动物隐喻以动物特征和行为的拟人化为基础;2)动物隐喻反应了人类的文化模式;3)动物隐喻的理
解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和图式;4)人们对动物的联想性质或评价态度与动物隐喻意义并不一定对应。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今后相关动物隐喻的研究的注意事项并附上了英汉动物隐喻数量表一张。

二、论文简评
该论文是目前为止国内关于英汉动物隐喻研究仅有的几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论文之一。

这篇文章行文框架清晰,主要是以记叙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方式来进行。

这种写作方式条理清晰、简明,让读者很快就抓住其论文要点。

阅读时,要点明了;读后再查询原文内容,非常方便。

这是我们在今后的论文写作中值得学习的。

其次,该研究采用的理论新颖。

该文是国内第一篇在动物隐喻研究中采用“宇宙
巨链”理论的文章。

国内其他同类研究大都限于对英汉动物隐喻意义不同的描述,极少涉及隐喻不同产生的认知源头。

Lakoff和Johnson的“宇宙巨链”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根据动物和其他非生命体来理解人类的工具。

所有的动物隐喻都来自
“人是动物”这一概念隐喻。

所有的动物隐喻都可以概念化为从动物域到人类域的隐射。

在隐射过程中,动物的外貌和生理特征、生活习惯、性格特征以及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会系统地隐射到人身上来,借以达到对抽象人的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等的认识[4]。

再次,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今后研究应注意的要点,并且也坦诚了自己在研究中的不足和缺陷。

同时,我们赞同该文作者经研究调查发现的结果。

首先,动物隐喻以动物特征和行为的拟人化为基础。

Kövecses认为,“(动物)隐喻意义产生的唯一方式就是把人类特征用于动物,然后把这些特征用于人。

也就是说,动物首先被拟人化,然后把‘基于人的动物特征’又被用于理解人类行为。

”[3]就动物隐喻而言,我们有理由认为,动物特征和动物行为的拟人化为动物隐喻提供了条件。

虽然这并不是动物隐喻的充分或必要条件 [4],但“许多人类行为可以从动物行为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3]”。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先民们表达概念的所采用的最基本方法。

所以,在生产生活中,人类对动物的特征、习性产生了深刻的认知,并基于人类与动物的习性的相似性,通过“动物喻人”创造了许多形象丰富且意义深刻的隐喻,实现了两个不同概念域的投射关系[6]。

其二,动物隐喻反应了人类的文化模式。

雷震鸣[7]认为事物的外在表象千奇百态,但它受到内部相同结构的管束,从而使得即便两个相对的事物也能从找到其相似之处,这为隐喻的无处不在提供了可能。

束定芳指出,隐喻具有修辞功能,可以使我们的日常语言表达更具有形象性、意象性和趣味性。

同时又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引导人类经验的认知功能,它还可以通过对某些事物提供新的视角,使我们对事物有新的理解与发现[8]。

隐喻意义的构成除去其文化因素的原因,无非就是人类
历时认知的结果[7]。

英汉指称人的动物隐喻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贬义的程度,突显
度以及始源域的概念。

陈佳认为,汉语中的动物隐喻多是突显动物本身的特征或属
性,而英语中的相关隐喻则是以动物为参照点,突出以外的特征。

两种文化中的始源域的实体理解不同,导致了同一始源域隐射到目标域的识解不同[9]。

第三,动物隐喻的理解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和图式。

赵艳芳指出,隐喻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产物,是认知事物的需要[10]。

“人的大脑不是无限容量的数据库,而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其创造能力就在于它能借助于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语言形式认知和命名的事物,这种能力不是靠学习得来的,而是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6]。

但是,本文也存在若干缺陷。

首先,就该研究的设计而言,选取的材料不具有穷尽性。

该研究所选取的调查材料来自于20个人(10名母语为中文,10名母语为英文)对36个动物的隐喻使用情况,而该研究题为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

这个研究只是调查了一个小群体中语言的使用现状,而并不具备概括英语和汉语这两中语言整体现状的条件。

并且,受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文学素养、做调查时的表现等诸多变量也会影响调查的结果。

张孝飞[2]做过汉语动物范畴词汇的隐喻研究,就是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为依据,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汉语熟语词典》以及在线《新华字典》中的动物范畴词汇
进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我们认为,调查时应该查阅主要的英汉语词典和语料库中的材料。

所以,此研究调查的设计没有考虑到选取材料的穷尽性和诸多的变量,这对最后的结论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其次,其选取的36个对象中,有一些是不具有共通性的。

比如,渡渡鸟。

自古以来,在汉民族所生存居住的地区没有出现过渡渡鸟这种动物,所以在构建隐喻时自然不会有关于这种动物的意向。

另外,该文作者在分析结果时,没有考虑到语言中的一些特殊的现象,比如:谐音。

汉语的谐音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其他语言难以企及的。

汉语中常见的谐音动物就有研究所涉及的猴、羊和熊。

“猴”因其谐音“侯”,而被赋予了封侯拜相、加官进爵等含义,所以像“轩鹤冠猴”等词语都是人们借助猴的谐音来表达加官
升职的祝愿。

“羊”因谐音“祥”而具有了吉祥如意的含义。

“熊”谐音“雄”,远古时代,人们相信“梦熊”是生男孩的吉兆。

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
考虑到这一点。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该论文结合“宇宙巨链”理论、人种生物范畴理论以及隐
喻突显原则等前沿学术理论,用一种新的理论和视角来研究英汉隐喻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

其摆脱了此类研究单纯援引Lakoff隐喻是由原始域到目标域投射的理论
限制。

作者从文化视角、体验哲学和认知机制分析动物隐喻产生差异的原因。

但是,该研究应该注意选材的穷尽性,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加入变量因素和语言中特殊现象的思考,这样的学术分析与阐释更加全面,也更深刻。

参考文献:
[1]项成东,王茂.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2009,(3), 239-246.
[2]Lakoff.G.& M.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3]K·vecses,Z.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4]张孝飞.汉语动物范畴词语的隐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5]Martsa,S.Conceptualmappingsin the ethno-biological categorizations
of animals [C]//the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MetaphorCategorization and Abstraction Conference.Paris,2003.
[6]宋双维.认知视角下的动物隐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5):192-194.
[7]雷震鸣.认知视角下的英语动物隐喻初探[D].重庆:四川外国语学院,2010.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9]陈佳.汉语十二生肖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D].重庆:四川外国语学院,2010.
[1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