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8-2019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
卷面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
(共6分)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
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
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
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
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
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
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
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
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
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
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
”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
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
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3.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二)、实用类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4--6小题。
(10分)
郭永怀小传
1909年,郭永怀出生在胶东半岛荣成县的一个海边小村——西滩郭家村。
在中学里,郭永怀废寝忘食地钻研学问,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自然科学方面开始显露才能。
抗日战争开始之后,郭永怀随校迁往昆明西南联大。
这时他的兴趣从光学转向力学。
1940年9月出国开始了留学生涯。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国外航空工业蓬勃发展,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标志之一就是飞行速度不断提高,达到每小时700公里。
可是,当人们尝试进行跨声速飞行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1945年,郭永怀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钱学森的评价是:“郭做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郭永怀在跨声速领域里的学术成就博得了世界公认。
值得指出的是:他和钱学森一起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这是一项重大发现,为解决跨声速飞行的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人类终于在1948年突破了“声障”,跨声速飞行获得了成功。
郭永怀的研究成果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
1956年11月,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美国已经获得的荣誉、地位和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类进入了空间技术时代,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开
展巨型导弹与火箭、人造卫星的研制。
这时飞行器的速度已经接近或达到摆脱地球重力所必须的第一宇宙速度,于是,高超速空气动力学自然地成了力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看准了这一方向之后,郭永怀毫不迟疑地从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组织队伍开展工作。
由于郭永怀的出色组织和指导工作,在高超声速气体流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在高超声速领域里,由于飞行器周围空气的强烈压缩和摩擦,造成了摄氏几千度的高温环境,普通材料制成的飞行器必定会烧融成一堆废物,因此,“热障”就像当年的“声障”一样,成为力学工作者和工程师们必须逾越的障碍。
郭永怀很早就认识到,必须在飞行器表面涂上防热材料(烧蚀材料),并且坚定地认为,与理论研究同时,必须大力开展烧蚀材料的实验研究。
我国洲际导弹的试制成功和人造卫星的返回,标志着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克服“热障”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而这里面就凝聚有郭永怀同志的一份心血。
1980年1月,钱学森同志在《郭永怀文集》后记中写道:“郭永怀同志归国后奋力工作,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他做的比我要多得多(因为钱已把主要精力用于国防科研事业——笔者注)。
但这还不是他的全部工作,1957年初,有关方面问我谁是承担核武器爆炸力学最合适的人,我毫不迟疑地推荐郭永怀同志。
郭永怀同志对发展我国核武器是有很大贡献的。
”事实确实如此。
作为国防科研事业的忠诚战士,郭永怀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由于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我国核武器的水平在短时期内迅速接近于世界水平。
在学术问题上,郭永怀以严谨著称,从不容许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更不容许草率从事,滥竽充数。
他生前兼任《力学学报》主编,有一次对力学界一位权威的来稿发生了分歧,审稿者提出了肯定的意见,有一位青年人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为此郭永怀特意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结果发现基本方程有误,郭永怀就坚决支持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小人物”的意见。
1965年,郭永怀曾经讲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来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
”他为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摘自《中国当代科学家传(第一辑)》,有删节)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在中学里,郭永怀因钻研学问废寝忘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因而在自然科学方面开始显露才能。
B.郭永怀随校迁往昆明西南联大之后,抗日战争爆发,这时他的兴趣从光学转向力学,并于1940年9月出国留学。
C.当人们尝试进行跨声速飞行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时郭永怀的研究成果突破了“声障”,使跨声速飞行获得了成功。
D.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飞行速度不断提高,达到每小时700公里,标志着国外航空工业蓬勃发展,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A.钱学森认为郭永怀的博士学位论文出人意料,是他所选的题目与众不同,并且孜孜不倦地研究。
B.郭永怀在跨声速领域里的学术成就博得了世界公认,是因为他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为解决跨声速飞行的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C.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类进入了空间技术时代,郭永怀紧跟时代潮流,开始从事高超速空气动力学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D.我国洲际导弹的试制成功和人造卫星的返回,标志着我国已克服“热障”,这与郭永怀提出的“理论研究同时,必须大力开展烧蚀材料的实验研究”息息相关。
E. 当年钱学森毫不迟疑地推荐郭永怀承担核武器爆炸力学的重担,是因为他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对发展我国核武器有很大贡献。
6.结合全文谈谈本篇传记体现了郭永怀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共14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之曰
“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
其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慈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慈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符合原文的一项是()(2分)
A.命盖尽且 B.命乃尽
C.名盖穷且 D.名乃穷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浮图,又作“浮屠”“佛图”,是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
文中的“浮图”专指和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佛塔。
B.古人注重孝道,父母去世后,儿子需在家守孝,期间不得婚嫁、应考、上任,守孝期间于父母坟墓旁搭建的守护屋舍,叫做““冢”。
亦作“庐墓”。
C.“阴阳”古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在地理上就得出“水北
为阳,山南为阳”,“华山之阳”,就是指华山的南面。
D.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
如文中“萧君圭君玉”,姓“萧”,名“君玉”,字“君圭”。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游记,以记游为辅,以议论为主。
记游详略得当,议论独到深刻,记游为议论提供了条件,而议论则是记游的必然发展。
B.第一段中的“其文漫灭”对应第四段中的“古书之不存”,第一段中的“华"字读音的错误对应第四段中的“后世之谬其传”,使文章前呼后应,结为一体。
C.作者退出后洞之后,从“志、力、物、恒”四个角度论述达到成功的条件,结合自己盲目跟随别人的做法,作者特别强调了恒心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
D.文章善用对比手法,用前洞的平旷对比后洞的“窈然”,以前洞的“记游者甚众”对比后洞的“来而记之者”少,以“欲出者”的懈怠对比“我”的“有志与力”,使文章的主旨在对比中凸显出来。
10.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二)、古代诗歌鉴赏(共8分)
书愤(其二)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注:①本诗写于1197年,作者时年七十三,已退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老家多年。
②的博:地名,在今四川省。
皋兰:县名,在今甘肃省。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诗的三四句写当下自己虽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悲愤存胸,宝剑在握,还是愿为国拼尽全力。
B.诗的五六句为实写,诗人回忆当年之事: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鏖战皋兰。
C.本诗题为《书愤》,诗中虽无“愤”字,愤却贯穿始终:从当年的壮志凌云到现在只能袖手旁观,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苍凉。
D.全诗共分为两层,前六句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两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死的感情。
E. 全诗笔力雄健,气壮山河,充分地显示了陆游对国家、民族的每饭不忘、终生难释的深厚情意。
12.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对比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
13.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诗文的空缺部分。
(8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赤壁赋》中把人生与长江相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综合运用(14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A.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
....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B.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
本上釜底抽薪
....,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C.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舍己为人、公而
忘私的行为是不堪设想
....的。
D.电视评论的犀利和深刻是主持人思想创造性的外化,主持人只有具备思想的
创造性,才能将观点转化为鞭辟入里
....、发人深省的评说。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B.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会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C.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D.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1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盘缠荟翠鱼舟唱晚熟能生巧
B.消遥孤癖粗枝大叶人杰地灵
C.盘桓游离形影相吊良辰美景
D.毗邻辖治聪明伶俐昆鹏展翅
17、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A.瞥.见(piē) 孪.生(luán)狡黠.(xiá) 广袤.无垠(mào)
B.挪.动(nā) 笃.信(dǔ) 崩殂.(zú) 惟妙惟肖.(xiào)
C.干涸.(há) 讪.笑(shàn) 阴霾.(mái) 稳操胜券.(quàn)
D.迁徙.(xǐ) 浸.泡(jìn) 始龀.(chǎn) 辙乱旗靡.(mí)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2分)
A.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情就由老朽做主了。
B.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你必能忝列其中。
C.老奶奶,请问你芳龄?
D.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19、仿照示例,感受和理解下面两个面面形象的内在涵义,请为它们分别设汁面外音一要求中心明确,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下法。
(4分)
示例:
画面:一个女孩在“有需要可自取”的零钱箱前驻足,把自己手中的硬币放了进去。
画外音:你相信良善,提供便利;我心怀感恩,传递爱心。
画面一:一个行动缓慢的老人脱下帽子,向停车礼让他的司机深深鞠躬致谢。
画外音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二:四川九寨沟地震中,前方落石滚滚,一个身着迷彩服的士兵与人们逆向奔跑,跑向救灾前线。
画外音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4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一名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毕业成绩优异,但在德国求职时却屡屡被很多大公司所拒绝,选了一家小公司,没想到仍然遭到了拒绝。
这位留学生很纳闷。
一个德国公司的老板给他看了一份记录,原来这位中国留学生在乘坐公共汽车时曾经被抓住过3次逃票。
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
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D (A“情”还包括“美感”;B“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C“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
2.A (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
3.B (偷换概念,强加因果)
二、实用类类文本阅读
4、D A项,结合文本内容“在中学里,郭永怀废寝忘食地钻研学问,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自然科学方面开始显露才能”分析,强拉因果;B项,应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郭永怀随校迁往昆明西南联大”;C项,结合文本内容“这是一项重大发现,为解决跨声速飞行的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析,应为郭永怀的研究成果提供理论基础,起了重大作用。
故选D。
5.AC B项,结合文本内容“值得指出的是:他和钱学森一起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分析,“临界马赫数”是他和钱学森一起提出的。
D项,“标志着我国已克服热障”错误,只是迈出可喜的一步。
E项,“对发展我国核武器有很大贡献”强拉因果。
故选AC。
6.①从事科学研究孜孜不倦、废寝忘食;②勇于挑战,在跨声速飞行这一谁也不想沾边的领域做研究;③热爱祖国,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美国已经获得的荣誉,回到祖国;④有预见性,紧紧抓住高超速空气动力学这一前沿阵地;⑤态度严谨,在学术问题上,不容许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更不容许草率从事、滥竽充数。
文言文阅读
7、C 8.D D项,“萧君圭君玉”名“君圭”,字“君玉”。
9.D D项,“以‘欲出者’的懈怠对比‘我’的‘有志与力’”错。
10.略
古代诗歌鉴赏
11、BD B项,“诗的五六句为实写”错误,应为虚写,选项已经说了“诗人回忆当年之事……”。
D项,“前六句回顾往事”错误,“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这四句应是写现实;“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这应是回顾往事。
12.①前两联通过身心对比来表现诗人的奋争之情。
诗人两鬓苍苍,衰老发胖,但内心依旧赤热,迟暮之态与未老雄心形成对比,悲愤中流露出奋争的情怀。
②后两联通过今昔对比来表现诗人的悲愤之情,诗人回想壮年豪迈的战斗经历,慨叹如今关河未安却只能袖手旁观,在今昔对比中表达出内心的悲愤。
13、名句名篇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语言文字运用
14、D. (A惊世骇俗,常指人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不用于事情。
B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前面的“从根本上”语义重复,应删去“从根本上”。
C不堪设想:指未来情况不能想象。
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
也比喻事情坏到极点。
D. 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
形容作学问切实。
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
要害。
)
15. C (A动宾搭配不当,将“调控”改为“严惩”。
B句式杂糅。
D中途易辙,在“成为”前加“使之”。
)
16、C
A项,“荟翠”应为“荟萃”,意思是“[杰出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
B项,“消遥”应为“逍遥”,意思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孤癖”应为“孤僻”,意思是“性情孤独怪异,难与常人相处”。
D项,“辖治”应为“辖制”,意思是“管束”。
“昆鹏展翅”中的“昆鹏”应为“鹍鹏”,意思是“传说中的大鸟名”。
故选C。
17、A
B项,挪动(nā)——(nuó),崩殂(zú)——cú;C项,干涸(há)——(hé);D项,始龀(chǎn)——(chèn),辙乱旗靡(mí)——mǐ。
故选A。
18、A
A项,“老朽”,谦辞,老年人的自称。
使用正确。
B项,“忝列”,谦词,有愧于排列在其中。
只能说自己,句中用在别人身上,错误。
C项,“芳龄”,女子的年龄。
一般用于年轻女子。
犹妙龄。
称女子青春之期。
与前面的“老奶奶”不合。
D项,“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
句中说自己,错误。
19、画外音一:人心在互相体谅中温暖,世界在相互礼让中美丽。
或者:长辈是晚辈最好的教科书,今天,我向您鞠躬。
(2). 画外音二: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却义无反顾;他们也有家人朋友,却无惧无畏。
或者:你的一举一动,都流淌着与人民群众心心相通、血浓于水的深情。
四、写作
20、材料中写了一个毕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应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票而被多家公司拒绝的故事,材料的中心人物是这个毕业成绩优异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不可谓不优秀,但乘坐汽车逃票的事情则反映了品质的问题。
“逃票”可能是一件小事,但这件小事却可以折射一个人的品行、习惯,这就可以从“行为与习惯”“细节反映人品”“诚信”等角度立意;而从该学生因为“逃票”这一小事而处处碰壁来看,可以从“细节决定人生”“做大事还要兼顾小节”“错误就怕没改正的机会”等方面立意。
分析完材料后,还要关注写作的要求,即“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就要求考生选择的话题或得出的立意必须与本材料有关联,并且在行文中最后能把材料做某种形式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