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赠爵制度考_张鹤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这种情况表明, 北魏国家并不是要限制亡故者获得全 ” 城县开国伯,邑四百户。长子玙, …… 袭。 部爵位为后世继承。特别是,孝文帝爵位改革后,亡故者获得的赠爵已经与追封爵和追复爵一样 ,都
是可以为后世继承的爵位。 北魏国家向亡故者授予赠爵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 ,实际正是要表明赠爵与赠官、谥号一样,都是 对他们生前活动的认定,并且,通过赠爵等级来表现亡故者具有的身份地位 。这就是说,亡故者生前 获得的爵位只是体现他当世的身份地位 ,而赠爵则使他们当世的身份地位能够在死后得以延续 ,进而 使他们的家族由此继续保持应有的荣誉 。 因为北魏国家授予亡故者赠爵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表明他们死后的身份地位 ,所以为他们授予赠 爵,也就不是无条件的。实际上,当时获得赠爵者与他们生前的爵位有很密切的联系 。从北魏国家为 在世者授爵的情况来看,获得爵位者有皇室、宗室、代人集团、外戚、宦官、汉族官员和臣服北魏的 降臣。他们都是社会的上层群体。北魏国家不仅使这些社会上层群体生前可以拥有爵位 ,其中一些人
北魏时期,在国家实行的爵位制度中包括为亡故者授予赠爵 。北魏国家为亡故者授予赠爵,实际 与为亡故者授予赠官和追加谥号一样 ,都是对亡故者生前功绩的认定。不过,因为赠爵是北魏国家为 亡故者所授的爵位,因而,赠爵就与为在世者授予的爵位具有一些不同之处 ,所以,要认识北魏爵位 ① 可是, 对这一问题还 制度的特点,就需要考察赠爵实行的状况。 虽然一些研究者提及了北魏赠爵, 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因此,本文拟就与北魏赠爵相关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以就教于方家。
26
自北魏国家将赠爵纳入国家爵位制度的规定之中后 ,从北魏初年至北魏末年,向亡故者授予赠爵 的做法一直没有中断过。 在太和十六年 ( 492 ) , 孝文帝爵位改革前, 道武帝、 明元帝、 太武帝、 文 成帝、献文帝、孝文帝都向亡故者授予过赠爵。在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 庄帝、孝武帝也都向亡故者实行了赠爵的做法 。实际上,北魏国家的赠爵,是与当时实行的爵位制度 相始终的。 然而,尽管北魏国家授予的赠爵是爵位制度的组成部分 , 并且, 与国家的爵位制度的实行相始 终,可是,授予赠爵的对象毕竟是亡故者,所以,赠爵与为在世者授予的爵位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 。 北魏国家的赠爵与为在世者所受爵位的不同 ,首先表现在赠爵的授予上。当时国家授予在世者爵 。《魏书》 卷二七 《穆崇传》 : “( 穆) 崇甚见宠待。太 位后,可以继续为获得爵位者的子孙授予爵位 祖为魏王,拜崇征虏将军。从平中原,赐爵历阳公,散骑常侍。……崇长子遂留,历显官。讨蠕蠕有 ” 这是北魏前期国 功,赐爵零陵侯。后以罪废。子乙九,内行长者。以功赐爵富城公,加建忠将军。 家授予爵位的事例。很显然,尽管北魏国家授予的是虚封爵,但是,授予穆崇及其子孙的爵位的封地 和等级都是有差别的。这表明,北魏国家是尽量避免将同一爵位授予有爵家族的不同世代的成员的 。 孝文帝爵位改革后,除了继续保留虚封爵之外,还封授实封的开国爵。 由于开国爵是实封爵, 因而, 也就更不能在有爵者家族内部重复封授同一爵位了 。然而,北魏国家授予赠爵就与授予在世者爵位的 。《魏书》 卷三〇 《豆代田传》 : “( 豆代田) 出为统万镇大将。兴安中卒。赠侍中、安东大 情况不同 将军、长广王,谥曰恭。子求周,为内三郎。从驾到江,赐爵五等子。又进爵为侯。后袭父爵。为吏 ” 显然北魏国家可以将同一爵位作为赠爵授 部尚书。皇兴二年卒。赠征北大将军、长广王,谥曰简。 。《魏书》 卷三四 《卢鲁元传》 : “( 卢鲁元) 丧礼依安成王故事,而赠送有加。赠 予豆代田父子二人 襄城王,谥曰孝。……子统,袭爵。……兴安二年卒。赠襄城王,谥曰景。无子。弟弥娥,袭爵。拜 ” 这就是说,北魏国家还能够使卢鲁元与他的两个儿子都获得同 北镇都将。卒,赠襄城王,谥曰恭。 一爵位。北魏国家采取这种授予赠爵的措施 ,是为在世者及其后世授爵时,是不可能实行的做法。这 样,北魏国家就在赠爵的授予上,表现出与亡故者生前所受爵位的不同 ,因而使其具有了明显的特殊 性。 北魏国家的赠爵与为在世者所授爵位的不同 ,还表现在爵位的继承上。从北魏国家为在世者所授 。《魏书》 卷二四 《燕凤传》 : “( 燕凤) 世 爵位来看,在世者所授爵位,一般都是可以为后世继承的 祖初,以旧勋赐爵平舒侯,加镇远将军。神麚元年卒。子才,袭。……卒。子元孙,袭。……卒。子 ” 可见燕凤受赐的平舒侯爵传承了三世 。在 《魏书》 的记载中, 还有一些家族所得爵位可 世宗,袭。 以传承四世、五世,甚至更多世代。这说明,在世者所受爵位,如果没有被消夺爵位,或者无子嗣而 使爵位无人继承,家族的爵位传承是不会中断的。可是,北魏国家授予的赠爵的继承则与在世者所受 。《魏书 》 卷四三 《唐和传 》 : “ ( 唐和 ) 正平元年, 和诣阙。 世祖优宠之, 待以上 爵位的情况不同 客。高宗以和归诚先朝,拜镇南将军、酒泉公。…… 皇兴中卒, 年六十七。 赠征西大将军、 太常卿、 酒泉王,谥曰宣。子钦。……中书学生,袭爵。太和中,拜镇南将军、长安镇副将。转陕州刺史,将 ” 这里提到, 唐钦继承其父唐和的爵位后又被降为侯爵。 唐钦降爵在太和年 军如故。后降爵为侯。 。 《魏书 》 卷七下 《孝文帝纪下 》 : “ ( 太和十六 间,因此,当为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实行的降爵措施 ”说 年) 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 ,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 子男仍旧, 皆除将军之号。 明孝文帝使有伯爵以上者只降爵一等级 。可见,唐钦继承的爵位,只是唐和生前受赐的酒泉公,而不 。《魏书》 卷四五 《辛绍先传》 : “( 辛绍先) 太和十三年卒。赠冠军将军,并 是亡故后受赠的酒泉王 ” 很明显, 辛 州刺史,普阳公,谥曰惠。子凤达,耽道乐古,有长者之名。卒于京兆王子推国常侍。 绍先生前没有受赐爵位,只是在死后受赠爵普阳公。 由于辛绍先生前是无爵者, 尽管他死后获得赠 爵,可是,他的儿子辛凤达仍然无爵位可以继承 。这些事例说明,北魏国家是严格限制赠爵为后世继 承的。当然,这只是孝文帝爵位改革以前的情况 。在孝文帝爵位改革后,由于北魏国家实行了亡故者 生前爵位与赠爵一致的做法,因而,也就很难限制赠爵的继承了。 。 《北 不过,还要指出的是,北魏国家使亡故者获得爵位,并不限于赠爵,还有追复爵和追封爵 27
: “ ( 杨播) 为御史王基所劾,除官爵,卒于家。子侃等停柩不葬,披诉积年。 史》 卷四一 《杨播传》 ” 这里提到杨播亡故后爵,谥曰壮。 。《魏书》 卷七一 《江悦之传》 : “ ( 江悦之) 正始二年夏,与道迁俱至洛阳。寻卒, 赠爵而是追复爵 ” 显然江悦之死后, 年六十一。赠辅国将军、梁州刺史,追封安平县开国子, 食邑三百户, 谥曰庄。 获得的爵位也不是赠爵, 而是追封爵。 追复爵、 追封爵都是可以传承的爵位。 如郭祚 “追复伯爵。 ① 李韶 “ ……祚长子思恭,弱冠,州辟为主簿。 早卒。 思恭弟庆礼以第二子延伯继。 ” 永安中追封安
一、赠爵的特征与授予条件
北魏建国后,道武帝开始实行爵位制度。 天兴元年 ( 389 ) , 道武帝 “诏尚书吏部郎中邓渊典官
② ” 制,立爵品。 进一步将爵位制度完善化。北魏国家实行爵位制度的目的在于 , 以此对立有军功、 事
功者进行褒奖,进而体现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其实,在天兴元年确立的爵位制度中,授爵的对象不只 。《魏书》 卷一五 《昭成子孙·秦明王翰传》 : “( 拓跋翰) 建国十年卒。太祖即位,追赠秦 有在世者 ” 道武帝即皇帝位的时间在天兴元年。 这与道武帝完善国家爵位制度的时间是一致的 。 王,谥曰明。 这就是说,在道武帝即皇帝位后所实行的爵位制度中 , 授爵的对象是将一些亡故者包括在内的。 当 。 《魏书 》 卷三四 《卢鲁元传 》 : “ ( 卢鲁 然,北魏国家向亡故者授爵与向在世者授爵还有不同之处 。 ” 《魏书 》 卷一四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 元) 丧礼依安成王故事,而赠送有加。赠襄城王,谥曰孝 》 : “显祖录郁忠正,追赠顺阳王。 ” 这些记载说明,北魏国家将向亡故者授爵, 特别称之 顺阳公郁传 ,或者 “追赠” 。太武帝在诏书中,将授予这种爵位明确称为 “追赠爵号。 ”③ 因此, 也就可 为 “赠” 。这种爵称,正是表明赠爵是北魏国家向亡故者授予的爵位 。 以将这种爵位简称为 “赠爵”
③ ” 亡故后,还可以获得赠爵。诸如: 皇室汝南王元悦 “赠假黄钺、太师、司州牧, 大司马、 王如故。 ④ 代人周几 “以功赐爵交址侯。…… 卒于军, 军人无 ” 宗室拓跋悉 “降爵为襄城公。卒,赠襄城王。 ⑤ 外戚姚黄眉 “ ” 不叹惜之。归葬京师。追赠交址公。 赐爵陇西公。…… 世祖即位, 迁内都大官, 后 ⑥ ” 宦 官 王 遇 “进 爵 宕 昌 公。…… 例 降 为 侯。…… 卒 于 官。 拜太常卿。卒, 赠 雍 州 刺 史、 陇 西 王。 ⑦ 汉族官员屈遵 “ ……赠使持节、镇西将军、雍州刺史, 侯如故。 ” 除长乐太守, 加镇远将军, 进爵 ⑧ ” 臣服北魏降臣毕众爱 “随兄归国。 以勋为第一客, 赐爵钜平 信都侯。卒,赠宁北将军、昌黎公。
2013 年 1 月
Jan. , 2013
第1 期
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No. 1
·北魏史研究·
北魏赠爵制度考
张鹤泉
( 吉林大学 古籍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12 )
摘
要: 北魏国家实行的赠爵,是国家爵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赠爵与为在世者授予的受爵位还
收稿日期: 2012 - 10 - 12 作者简介: 张鹤泉,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史 。
① ② ③ : 《北魏赠爵制度的演进 》 ,《历史教学》 ( 高校版) ,2008 年第 14 期。 张小稳 《魏书》 卷二 《道武帝纪》 ,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33 页。 《魏书》 卷四上 《太武帝纪上》 ,第 76 页。
侯。……子闻慰……袭爵,例降为伯。……卒,年五十七。赠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兖州刺史,伯如 ⑨ 这些事例说明 ,尽管这些社会上层群体的身份地位存在一些差异 , 可是, 只要他们生前拥有 ” 故。 》 、 《北史 》 与墓志铭中的记载, 北魏一朝获得赠爵 爵位,在他们死后,都获得了赠爵。统计 《魏书 127 , 94 , 33 者有 人 其中生前有爵者 人 无爵者 人。很明显,北魏国家使有爵者亡故后再授赠爵的事 例,是占有很高比例的,也就是说,当时获得赠爵者大多数是来自生前有爵者 。因此,可以说亡故者 生前拥有爵位,应该是他们可以获得赠爵的重要条件之一 。 当然,当时亡故者生前拥有爵位,不仅有正式爵,还有假爵。所谓假爵就是北魏国家临时授予的 瑠 而这种临时授予的爵位 ,实际与北魏国家授予赠爵也是有关系的 瑏 。 《魏书 》 卷六〇 《韩麒麟 爵位。 : “ ( 韩麒麟) 寻除冠军将军、齐州刺史,假魏昌侯。……十二年春,卒于官,年五十六。……赠 传》 。 ”《北史》 卷三三 《李灵传》 : “ ( 李恢 ) 以师傅子, 拜长安 散骑常侍、安东将军、燕郡公,谥曰康 ” 这说 镇副将,进爵为侯,假钜鹿公。 后东平王道符谋反, 遇害, 赠定州刺史、 钜鹿公, 谥曰贞。 明,尽管北魏的假爵与正式爵具有区别 ,可是,也可以作为国家授予赠爵的重要依据 。
有不同之处。赠爵可以同时授予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并且,也是不能够为后世继承的爵位 。 在北魏国家 爵位改革前,赠爵的等级受到生前爵位等级的影响 。但在爵位改革后,赠爵的等级与生前爵位等级是相同 的。在北魏国家爵位改革前,赠爵的封地为虚封地,表现出复杂的情况。但在爵位改革后,赠爵的封地与 他们生前所受爵位的封地基本是一致的 。 关键词: 北魏; 赠爵; 制度
,第 1427 页。 ① 《魏书》 卷六四 《郭祚传 》 ,第 887 页。 ② 《魏书》 卷三九 《李宝传附李韶传 》 ,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718 页。 ③ 《北史》 卷一九 《孝文六王 ·汝南王悦传 》 ,第 345 页。 ④ 《魏书》 卷一四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上谷公纥罗传 》 ,第 726 页。 ⑤ 《魏书》 卷三〇 《周几传 》 ,第 1814 页。 ⑥ 《魏书》 卷八三上 《外戚上·姚黄眉传 》 ,第 2024 页。 ⑦ 《魏书》 卷九四 《阉官·王遇传》 ,第 777 页。 ⑧ 《魏书》 卷三三 《屈遵传 》 ,第 1365 页。 ⑨ 《魏书》 卷六一 《毕众敬传 》
是可以为后世继承的爵位。 北魏国家向亡故者授予赠爵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 ,实际正是要表明赠爵与赠官、谥号一样,都是 对他们生前活动的认定,并且,通过赠爵等级来表现亡故者具有的身份地位 。这就是说,亡故者生前 获得的爵位只是体现他当世的身份地位 ,而赠爵则使他们当世的身份地位能够在死后得以延续 ,进而 使他们的家族由此继续保持应有的荣誉 。 因为北魏国家授予亡故者赠爵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表明他们死后的身份地位 ,所以为他们授予赠 爵,也就不是无条件的。实际上,当时获得赠爵者与他们生前的爵位有很密切的联系 。从北魏国家为 在世者授爵的情况来看,获得爵位者有皇室、宗室、代人集团、外戚、宦官、汉族官员和臣服北魏的 降臣。他们都是社会的上层群体。北魏国家不仅使这些社会上层群体生前可以拥有爵位 ,其中一些人
北魏时期,在国家实行的爵位制度中包括为亡故者授予赠爵 。北魏国家为亡故者授予赠爵,实际 与为亡故者授予赠官和追加谥号一样 ,都是对亡故者生前功绩的认定。不过,因为赠爵是北魏国家为 亡故者所授的爵位,因而,赠爵就与为在世者授予的爵位具有一些不同之处 ,所以,要认识北魏爵位 ① 可是, 对这一问题还 制度的特点,就需要考察赠爵实行的状况。 虽然一些研究者提及了北魏赠爵, 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因此,本文拟就与北魏赠爵相关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以就教于方家。
26
自北魏国家将赠爵纳入国家爵位制度的规定之中后 ,从北魏初年至北魏末年,向亡故者授予赠爵 的做法一直没有中断过。 在太和十六年 ( 492 ) , 孝文帝爵位改革前, 道武帝、 明元帝、 太武帝、 文 成帝、献文帝、孝文帝都向亡故者授予过赠爵。在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 庄帝、孝武帝也都向亡故者实行了赠爵的做法 。实际上,北魏国家的赠爵,是与当时实行的爵位制度 相始终的。 然而,尽管北魏国家授予的赠爵是爵位制度的组成部分 , 并且, 与国家的爵位制度的实行相始 终,可是,授予赠爵的对象毕竟是亡故者,所以,赠爵与为在世者授予的爵位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 。 北魏国家的赠爵与为在世者所受爵位的不同 ,首先表现在赠爵的授予上。当时国家授予在世者爵 。《魏书》 卷二七 《穆崇传》 : “( 穆) 崇甚见宠待。太 位后,可以继续为获得爵位者的子孙授予爵位 祖为魏王,拜崇征虏将军。从平中原,赐爵历阳公,散骑常侍。……崇长子遂留,历显官。讨蠕蠕有 ” 这是北魏前期国 功,赐爵零陵侯。后以罪废。子乙九,内行长者。以功赐爵富城公,加建忠将军。 家授予爵位的事例。很显然,尽管北魏国家授予的是虚封爵,但是,授予穆崇及其子孙的爵位的封地 和等级都是有差别的。这表明,北魏国家是尽量避免将同一爵位授予有爵家族的不同世代的成员的 。 孝文帝爵位改革后,除了继续保留虚封爵之外,还封授实封的开国爵。 由于开国爵是实封爵, 因而, 也就更不能在有爵者家族内部重复封授同一爵位了 。然而,北魏国家授予赠爵就与授予在世者爵位的 。《魏书》 卷三〇 《豆代田传》 : “( 豆代田) 出为统万镇大将。兴安中卒。赠侍中、安东大 情况不同 将军、长广王,谥曰恭。子求周,为内三郎。从驾到江,赐爵五等子。又进爵为侯。后袭父爵。为吏 ” 显然北魏国家可以将同一爵位作为赠爵授 部尚书。皇兴二年卒。赠征北大将军、长广王,谥曰简。 。《魏书》 卷三四 《卢鲁元传》 : “( 卢鲁元) 丧礼依安成王故事,而赠送有加。赠 予豆代田父子二人 襄城王,谥曰孝。……子统,袭爵。……兴安二年卒。赠襄城王,谥曰景。无子。弟弥娥,袭爵。拜 ” 这就是说,北魏国家还能够使卢鲁元与他的两个儿子都获得同 北镇都将。卒,赠襄城王,谥曰恭。 一爵位。北魏国家采取这种授予赠爵的措施 ,是为在世者及其后世授爵时,是不可能实行的做法。这 样,北魏国家就在赠爵的授予上,表现出与亡故者生前所受爵位的不同 ,因而使其具有了明显的特殊 性。 北魏国家的赠爵与为在世者所授爵位的不同 ,还表现在爵位的继承上。从北魏国家为在世者所授 。《魏书》 卷二四 《燕凤传》 : “( 燕凤) 世 爵位来看,在世者所授爵位,一般都是可以为后世继承的 祖初,以旧勋赐爵平舒侯,加镇远将军。神麚元年卒。子才,袭。……卒。子元孙,袭。……卒。子 ” 可见燕凤受赐的平舒侯爵传承了三世 。在 《魏书》 的记载中, 还有一些家族所得爵位可 世宗,袭。 以传承四世、五世,甚至更多世代。这说明,在世者所受爵位,如果没有被消夺爵位,或者无子嗣而 使爵位无人继承,家族的爵位传承是不会中断的。可是,北魏国家授予的赠爵的继承则与在世者所受 。《魏书 》 卷四三 《唐和传 》 : “ ( 唐和 ) 正平元年, 和诣阙。 世祖优宠之, 待以上 爵位的情况不同 客。高宗以和归诚先朝,拜镇南将军、酒泉公。…… 皇兴中卒, 年六十七。 赠征西大将军、 太常卿、 酒泉王,谥曰宣。子钦。……中书学生,袭爵。太和中,拜镇南将军、长安镇副将。转陕州刺史,将 ” 这里提到, 唐钦继承其父唐和的爵位后又被降为侯爵。 唐钦降爵在太和年 军如故。后降爵为侯。 。 《魏书 》 卷七下 《孝文帝纪下 》 : “ ( 太和十六 间,因此,当为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实行的降爵措施 ”说 年) 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 ,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 子男仍旧, 皆除将军之号。 明孝文帝使有伯爵以上者只降爵一等级 。可见,唐钦继承的爵位,只是唐和生前受赐的酒泉公,而不 。《魏书》 卷四五 《辛绍先传》 : “( 辛绍先) 太和十三年卒。赠冠军将军,并 是亡故后受赠的酒泉王 ” 很明显, 辛 州刺史,普阳公,谥曰惠。子凤达,耽道乐古,有长者之名。卒于京兆王子推国常侍。 绍先生前没有受赐爵位,只是在死后受赠爵普阳公。 由于辛绍先生前是无爵者, 尽管他死后获得赠 爵,可是,他的儿子辛凤达仍然无爵位可以继承 。这些事例说明,北魏国家是严格限制赠爵为后世继 承的。当然,这只是孝文帝爵位改革以前的情况 。在孝文帝爵位改革后,由于北魏国家实行了亡故者 生前爵位与赠爵一致的做法,因而,也就很难限制赠爵的继承了。 。 《北 不过,还要指出的是,北魏国家使亡故者获得爵位,并不限于赠爵,还有追复爵和追封爵 27
: “ ( 杨播) 为御史王基所劾,除官爵,卒于家。子侃等停柩不葬,披诉积年。 史》 卷四一 《杨播传》 ” 这里提到杨播亡故后爵,谥曰壮。 。《魏书》 卷七一 《江悦之传》 : “ ( 江悦之) 正始二年夏,与道迁俱至洛阳。寻卒, 赠爵而是追复爵 ” 显然江悦之死后, 年六十一。赠辅国将军、梁州刺史,追封安平县开国子, 食邑三百户, 谥曰庄。 获得的爵位也不是赠爵, 而是追封爵。 追复爵、 追封爵都是可以传承的爵位。 如郭祚 “追复伯爵。 ① 李韶 “ ……祚长子思恭,弱冠,州辟为主簿。 早卒。 思恭弟庆礼以第二子延伯继。 ” 永安中追封安
一、赠爵的特征与授予条件
北魏建国后,道武帝开始实行爵位制度。 天兴元年 ( 389 ) , 道武帝 “诏尚书吏部郎中邓渊典官
② ” 制,立爵品。 进一步将爵位制度完善化。北魏国家实行爵位制度的目的在于 , 以此对立有军功、 事
功者进行褒奖,进而体现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其实,在天兴元年确立的爵位制度中,授爵的对象不只 。《魏书》 卷一五 《昭成子孙·秦明王翰传》 : “( 拓跋翰) 建国十年卒。太祖即位,追赠秦 有在世者 ” 道武帝即皇帝位的时间在天兴元年。 这与道武帝完善国家爵位制度的时间是一致的 。 王,谥曰明。 这就是说,在道武帝即皇帝位后所实行的爵位制度中 , 授爵的对象是将一些亡故者包括在内的。 当 。 《魏书 》 卷三四 《卢鲁元传 》 : “ ( 卢鲁 然,北魏国家向亡故者授爵与向在世者授爵还有不同之处 。 ” 《魏书 》 卷一四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 元) 丧礼依安成王故事,而赠送有加。赠襄城王,谥曰孝 》 : “显祖录郁忠正,追赠顺阳王。 ” 这些记载说明,北魏国家将向亡故者授爵, 特别称之 顺阳公郁传 ,或者 “追赠” 。太武帝在诏书中,将授予这种爵位明确称为 “追赠爵号。 ”③ 因此, 也就可 为 “赠” 。这种爵称,正是表明赠爵是北魏国家向亡故者授予的爵位 。 以将这种爵位简称为 “赠爵”
③ ” 亡故后,还可以获得赠爵。诸如: 皇室汝南王元悦 “赠假黄钺、太师、司州牧, 大司马、 王如故。 ④ 代人周几 “以功赐爵交址侯。…… 卒于军, 军人无 ” 宗室拓跋悉 “降爵为襄城公。卒,赠襄城王。 ⑤ 外戚姚黄眉 “ ” 不叹惜之。归葬京师。追赠交址公。 赐爵陇西公。…… 世祖即位, 迁内都大官, 后 ⑥ ” 宦 官 王 遇 “进 爵 宕 昌 公。…… 例 降 为 侯。…… 卒 于 官。 拜太常卿。卒, 赠 雍 州 刺 史、 陇 西 王。 ⑦ 汉族官员屈遵 “ ……赠使持节、镇西将军、雍州刺史, 侯如故。 ” 除长乐太守, 加镇远将军, 进爵 ⑧ ” 臣服北魏降臣毕众爱 “随兄归国。 以勋为第一客, 赐爵钜平 信都侯。卒,赠宁北将军、昌黎公。
2013 年 1 月
Jan. , 2013
第1 期
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No. 1
·北魏史研究·
北魏赠爵制度考
张鹤泉
( 吉林大学 古籍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12 )
摘
要: 北魏国家实行的赠爵,是国家爵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赠爵与为在世者授予的受爵位还
收稿日期: 2012 - 10 - 12 作者简介: 张鹤泉,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史 。
① ② ③ : 《北魏赠爵制度的演进 》 ,《历史教学》 ( 高校版) ,2008 年第 14 期。 张小稳 《魏书》 卷二 《道武帝纪》 ,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33 页。 《魏书》 卷四上 《太武帝纪上》 ,第 76 页。
侯。……子闻慰……袭爵,例降为伯。……卒,年五十七。赠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兖州刺史,伯如 ⑨ 这些事例说明 ,尽管这些社会上层群体的身份地位存在一些差异 , 可是, 只要他们生前拥有 ” 故。 》 、 《北史 》 与墓志铭中的记载, 北魏一朝获得赠爵 爵位,在他们死后,都获得了赠爵。统计 《魏书 127 , 94 , 33 者有 人 其中生前有爵者 人 无爵者 人。很明显,北魏国家使有爵者亡故后再授赠爵的事 例,是占有很高比例的,也就是说,当时获得赠爵者大多数是来自生前有爵者 。因此,可以说亡故者 生前拥有爵位,应该是他们可以获得赠爵的重要条件之一 。 当然,当时亡故者生前拥有爵位,不仅有正式爵,还有假爵。所谓假爵就是北魏国家临时授予的 瑠 而这种临时授予的爵位 ,实际与北魏国家授予赠爵也是有关系的 瑏 。 《魏书 》 卷六〇 《韩麒麟 爵位。 : “ ( 韩麒麟) 寻除冠军将军、齐州刺史,假魏昌侯。……十二年春,卒于官,年五十六。……赠 传》 。 ”《北史》 卷三三 《李灵传》 : “ ( 李恢 ) 以师傅子, 拜长安 散骑常侍、安东将军、燕郡公,谥曰康 ” 这说 镇副将,进爵为侯,假钜鹿公。 后东平王道符谋反, 遇害, 赠定州刺史、 钜鹿公, 谥曰贞。 明,尽管北魏的假爵与正式爵具有区别 ,可是,也可以作为国家授予赠爵的重要依据 。
有不同之处。赠爵可以同时授予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并且,也是不能够为后世继承的爵位 。 在北魏国家 爵位改革前,赠爵的等级受到生前爵位等级的影响 。但在爵位改革后,赠爵的等级与生前爵位等级是相同 的。在北魏国家爵位改革前,赠爵的封地为虚封地,表现出复杂的情况。但在爵位改革后,赠爵的封地与 他们生前所受爵位的封地基本是一致的 。 关键词: 北魏; 赠爵; 制度
,第 1427 页。 ① 《魏书》 卷六四 《郭祚传 》 ,第 887 页。 ② 《魏书》 卷三九 《李宝传附李韶传 》 ,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718 页。 ③ 《北史》 卷一九 《孝文六王 ·汝南王悦传 》 ,第 345 页。 ④ 《魏书》 卷一四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上谷公纥罗传 》 ,第 726 页。 ⑤ 《魏书》 卷三〇 《周几传 》 ,第 1814 页。 ⑥ 《魏书》 卷八三上 《外戚上·姚黄眉传 》 ,第 2024 页。 ⑦ 《魏书》 卷九四 《阉官·王遇传》 ,第 777 页。 ⑧ 《魏书》 卷三三 《屈遵传 》 ,第 1365 页。 ⑨ 《魏书》 卷六一 《毕众敬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