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泰安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泰安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
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
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②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
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
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
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③菩萨(神)小了,供养人(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
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
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
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
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④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
在中原,吴道子让位于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在陆续出现。
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⑤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了对真正的现实世俗生活的同一意兴。
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⑥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
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
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
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
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
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
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
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
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
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⑦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走向世俗”,有删改)【注】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
B.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如就敦煌壁画而言,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是中唐开始的社会转折变化之一。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表明宗教艺术已最终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使壁画中所谓的“生活小景”愈发增多,它们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敦煌壁画中神像逐渐变小变少、经变种类增多等变化阐述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并得出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的结论。
B.作者以晚唐五代敦煌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为例,是为了说明世俗场景大规模的侵入了敦煌的佛国圣地。
C.作者以壁画的变化、禅宗的出现,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最后阐述对中国佛教艺术应当作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D.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极端神秘恐慌的观念和信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中带着遒劲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
B.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
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
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美人泪
肖建国
惠州城有两大养花高手,一个叫黄金,一个叫季献民。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
先说黄金。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
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
他家以种花卖花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靠花。
所以黄金从小就跟着家人干养花的活。
八岁,黄金去上小学。
刚好学校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
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
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这玉簪就是白鹤仙。
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
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
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
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
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
黄金读到初二,辍学了。
他成绩不好,整天就想着如何侍弄花草。
校长说,你回去也好,花草有本心,说不定能让你黄金万两。
校长也真说对了。
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
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
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
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你方唱罢我登场。
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
一茎一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
嘿,奇了。
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
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
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
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
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
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
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
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不得不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
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
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
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
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
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花。
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
黄金心里咯噔一声。
季献民是教书匠,退休后回到家里,开始养花。
他只养四种花,梅花、兰花、昙花、菊花。
可能因为竹子不方便“院养”,就换成了昙花。
他养的花不卖,只送人。
送人也看对象。
王胡子同季献民认识多年,也只得到过一盆。
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
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
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
有同行来访,季献民忙迎出屋外。
黄金开口便说,听说你的花种得很好,特来向你请教。
按照黄金的想法,若季献民不愿意,稍稍皱下眉头,他寒喧两句便走。
毕竟有技艺的都怕外露。
没想到季献民非常高兴,连说岂敢岂敢,今日你来得正好,晚上我有昙花盛开,正好一起品赏。
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
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
花香扑鼻。
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
香得纯粹,甘甜。
真是奇怪了。
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
有很多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
季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
昙花期短,可它命长。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
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
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
黄金莫明地感到一阵心虚。
就这样赏花?
对。
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
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
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
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田。
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身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
醉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
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
然而,笛声戛然而止。
昙花开了。
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
随着笛声的缠绵,昙花如同少女一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
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
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
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
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
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
黄金彻底呆了。
好久,他才醒悟过来。
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
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
相看何须尽解语
爱花最是惜花人
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
(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5期)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黄金、季献民两人是养花高手,但是两人有明显区别:黄金花匠家庭出身,养花卖花;季献民教师出身,退休后养花,养花送人。
B. 次要人物王胡子,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王胡子将黄金跟季献民养花做了比较,才使得黄金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引出季献民。
C. 小说详细描写了季献民后院,又通过黄金嗅觉、看昙花的视觉以及主人说话的听觉描写,写出黄金经历了奇怪、惊讶、心虚的复杂心理过程。
D. 小说结尾那副显眼的对联意义深刻,养花不求回报和索取,只问耕耘,追求内心的安宁,季献民是践行者,尾段黄金自语说明对季献民的不理解。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形象特点,取名“黄金”暗示他追求物质;取名“献民”表明他追求精神境界,可以看出作者用心。
B. 校长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季献民是退休老师;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
C. 在笛声中昙花开放,把昙花置于夜的常态背景之下,展开对昙花描写,语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叠词又融入了视觉和嗅觉。
D. 标题“月下美人泪”中的“泪”意义深刻,其一是对黄金对昙花的践踏的一种无声的批判;其二是对季献民对昙花的尊重的感激。
6.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7. 王胡子认为黄金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
你从中悟出了哪些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鸽
【美】欧·亨利
陶柏蒙锁上公文包的时候,感到口干舌燥;他颤巍巍地伸手入袋,掏取香烟,觉得手在发抖。
他站到窗口,俯视窗外中央公园的一片新绿;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内心的紧张,稍微缓和了一些。
他那疲惫的蓝眼睛,惶惑不决地注视着那个公文包,公文包里正装着他的命运。
虽然他心里仍然矛盾,但是他到底还是那样决定了。
片刻之后,他就将提着那个公文包,悄然离开这间办公室,一去不再复回。
但是,他真不能相信,个人五十四年来的信誉,即将就此毁于一旦。
因此他取出飞机票来,困惑地审视着。
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办公室里静寂无声;陶柏蒙的视线,迟缓地从大写字台移向红皮沙发,然后经过甬道、外室,停驻在魏尔德小姐桌面插瓶里的一束玫瑰花上。
魏尔德小姐将和许多其他的人们一样遭受破产;这束玫瑰花,亦将被弃置于垃圾堆中。
这似乎太霸道,太残酷……但是,有什么比自保更重要呢?即使是玫瑰,也长出刺来保护自己!他知道魏尔德小姐在爱恋着他,而且竭尽一个四十岁未婚女性的可能,在深深地爱恋着他,她供职于陶柏蒙信托公司已经十二年了;虽然他和她之间不会热络交谈、缱绻蜜语,但从她的眼波中,从她羞涩的神情里,从她的行动举止上,她的心思已经很自然地流露出来。
她的相貌并非不动人,所以在他们单独相处的时候,对陶柏蒙是一个诱惑。
但是,他却不想放弃自己宁静的独身生活……
他陷于沉思之中,不经意地把桌上的日历翻到了下礼拜;忽然间他从沉思中觉醒过来,发觉到刚才这些无意识的举动。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提起公文包,整整衣冠,悄悄走过玫瑰花旁,出门去了。
飞机要六点钟才起飞。
正是醉人的春天,公园里的景致,灿丽锦簇;陶柏蒙决定在回家准备行李之前,先散散步,浏览一下悦人的美景。
春阳透过丛林,疏落的影子交相辉映。
明天抵达里约热内卢之后,开始新的生活,往后的享乐多着呢!虽然到南美去颐养天年,是他的毕生大愿,但却不曾想到这个愿望竟会实现得这么快!这完全是医生为他决定的,他回想起医生对他说:“一切取决于你自己如何调养,享乐优裕,也许还能多活几年。
”
他顺着公园漫步,手指被沉重的公文包勒得有些疼痛,但是心情却并不紧张。
他和蔼地对一个巡逻警察古怪地笑笑,甚至想要拦住他,而且告诉他:“警察先生,我实在不如我的外表一般值得别人尊敬。
我是个拐骗六百家客户的经纪人,我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对于我自己的行径感到惊奇,因为我一向诚实,但是,我在世之日已经无多,公文包里的钱财,足够我作最后的享用。
”
路过一处玫瑰花丛,他又想起了魏尔德小姐。
记得是在两个月以前,她怯怯地交给他一张三千元的支票,“陶柏蒙先生,请你把这笔款子替我投资好吗?”她忸怩地说,“我觉得我早就应该托付给你了。
储蓄存款比较起来是最可靠的,而且自一九二九年以来,我一向对股票证券不大信任。
”
“魏尔德小姐,我很愿为你效劳,”他内心暗暗得意,“但是,你既然不信任证券,为什么又变了主意呢?”她低下头,羞答答地不作声,停了半晌才说:“是的,我在这里服务已经很多年了,亲见你为别人赚了许多钱……。
”
“你总该知道,这种事情多少有些冒险性,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真准备承受吗?”
“我相信托付给你是不会有什么不妥的,”她看看他,爽直地说:“万一不幸,我也不会有二话的。
”
他提提精神,继续向前走去,远处,哥伦布广场已经隐隐在望了。
忽然,他看见路边蹲着一个人,那人的年纪,和他自己不相上下,也许比他还稍稍大一点;头上蓬着苍苍白发,衣衫褴褛,补绽斑斑。
陶柏蒙放缓脚步,许多野鸽子正围绕着那个人飞舞,争着啄食他手上的花生;在他怀里,还露出花生袋子。
从侧面看去,那个人很和蔼,很慈祥:但是满面皱纹斑驳,想是历经风霜使然。
他看见陶柏蒙正在看他,就含笑说道:“可怜的鸽子哟!它们经过了漫长的严冬,自从飘雪以来,它们早就被人们遗忘了;我只要能买得起花生,不论气候多么恶劣,我都必定会来的,因为我不愿意让它们失望。
”
陶柏蒙茫然地点点头,他盯着那个孤零零的人出神:“那个人这么穷苦,还肯把仅有的钱用来喂鸽子,那些鸽子信赖它们的穷施主……。
”
这个念头激起他五十四年来清白无疵的自尊心,使他瞿然以惊。
他忽然看见那些鸽子变成六百家嗷嗷待哺的客户,其中有几家是孤苦无依的老寡妇,靠亡夫留下的一点薄产,节衣缩食地活着,其中有一只鸽子是魏尔德小姐。
而他,就是那蹲在路边喂鸽子的人;至少在今天以前的那些日子里,他就正是这样一个人物。
但是,他不但从来不曾衣衫褴褛,而且一向丰衣足食!羞恶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也许他不该毁灭自己一生的名誉?是的,他为身边那个喂鸽子的人祝福,因为那个人把他从噩梦中拯救出来,使他及时省悟,悬崖勒马。
到南美去,并不就是唯一可行的休养办法,如果能得爱人的悉心服侍,也可以延年益寿的……他或许应该从头拾起那位爱玫瑰的人给予他的爱,他或许能得到一个新生的机会……
这时,那个喂鸽子的人凝视着在他掌中吃得高兴的一只肥美的鸽子,然后熟练地把它的脖子一扭,揣进怀里,站了起来,冲着陶柏蒙笑了笑。
“朋友们,很抱歉!”他对四散飞舞的鸽子们温和地说:“你们知道,我也需要果腹呀!”
(节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有删改)
8.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设计了魏尔德小姐因为信任陶柏蒙而决定投资这一情节,从侧面表现出陶柏蒙在过去一直因工作态度认真、讲诚信而受人尊重。
B. 小说用大量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来刻画陶柏蒙的挣扎和反思,暗示了陶柏蒙本性并不坏。
C. 人生是由很多迷途组成的,面对迷途和疑惑,任何人都需要自省,继而重启羞恶之心。
陶柏蒙最终放弃恶念,悬崖勒马,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羞耻心和责任心。
D. 这篇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令读者在期待遇挫后得到了特殊的审美体验,并产生一种关乎人道主义的深层思考。
9. 简要概括主人公陶柏蒙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10. 你觉得陶柏蒙最终会卷走那六百家客户的钱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公冶长》)
11.请结合“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说说损友的表现有哪些?
12.这两则阐明了孔子择友的标准,请就其中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春雪
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3. 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B. 第二句中的“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的情绪。
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C. 对第三、四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的时节已到,但是春花不开,白雪还在庭树间飞扬。
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对春雪飞花充满了惆怅、遗憾。
D. 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14. 请赏析“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困于心,_________,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
(3)_______________,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岳阳楼记》)
(4)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5)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6)_____________,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7)嘉会寄诗以亲,_______________(《诗品序》
(8)曾子曰:“_____________,民德归厚矣。
”(《论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为了让同学们对保护野生动物这一理念有更直观的认识,展板中拟展出一幅漫画,并配上相关的文字。
请结合所选取的这幅漫画的内容,完成相关的文字撰写。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妈妈,我长牙了!》简要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并针对漫画所反映的问题写一条宣传语。
要求语意明确,句子通顺。
(1)画面的主要内容(不超过80字)
(2)宣传语(不超过3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高中生活虽然紧张,但也不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请以“课间花絮”为题目,写一段文字,生动形象地描写课间10分钟的生活情景,不少于100字,有场面描写,使用比喻或排比修辞手法。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亚东是大一学生,三年前喜欢上火车等机电模型。
疫情期间。
他开始在家钻研铁路、桥梁、隧道等建设,并在自家菜地里“施工”。
为此,他搜集图纸,购买模型,遇到问题就向老师请教,还通过看铁路建设纪录片寻找方法。
摸索了3个月,微型铁路终于修通!目前,张亚东已铺设了70余米铁轨、建了6座大桥模型。
他把自己的“高铁”视频发到网上,居然有2000多万的播放量,赢得很多网友点赞。
据报道,张亚东从小喜欢电动玩具,初中时就开始自己动手做汽车轮船模型,几年前他还造了一艘微型航空母舰,被网友看中,花了一万多元买走。
他说,他的追求一直没断,今后希望将热爱变成事业。
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为新时代的年青人当然是强大的中坚力量,那么,年青人如何才能强大?值得思考。
某电视台举办了“少年何以强——从张亚东现象谈起”的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
应邀嘉宾有:陈女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先生〔青年报专栏记者),蒋女士(学生家长),刘老师(高中班主任),谭同学(高三学生)。
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