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四新”技术推广应用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汇苑项目
四
新
技
术
推
应用
方案
天津市兴业龙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18年4月20日
目录
—、工程概况 (1)
二、推广"四新”技术的意义.............................................. 1.
三、“四新”技术推广运用............................................. 2・
四................................................ 采用四新技术介绍
2
4.1 ...........................................................................................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3
4.2、.......................................... 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
6・
4.3、....................................................... 预拌砂浆技术
8.
4.4 ......................................................................................... 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
&
4.5 ....................................................................................... 其他“四新”技术运用
10
五、建立科技推广组织机构 (10)
六、........................................ 新技术应用实施措施
10
四新”技术推广应用计划
、工程概况
隹广“四新”技术的意义
所谓“四新”技术,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为适应当前建筑业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加快推广应用促进建筑业结构升级和叮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修订、印刷了《建筑业10项新技术》。
要求各地加大以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示范作用,促进建筑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技术创新工作。
四新技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代表了先进技术与先进生产力,是建筑业从劳动
力密集型向技术性转变的桥梁。
通过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四新技术可以提升施工工效、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从而扩大项目盈利空间,最终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三、“四新”技术推广运用
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拟定积极运用各类四新技术,以此顺应建筑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态势,从项目出发,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争取项目效益最大化。
本工程主要运用的四新技术见下表
四、采用四新技术介绍
4.1、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本工程基础工程为超长、超大面积混凝土结构,为了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纹产生,施工过程中将采用多项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421、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混凝土裂缝控制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多个环节相关,其中选择抗裂性较好的混凝土是控制裂缝的重要途径。
本技术主要是从混凝土材料角度出发,通过原材料选择、配比设计、试验比选等选择抗裂性较好的混凝土,并提及施工中需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等。
4. 1. 2、主要技术内容
(1)原材料要求
1 )水泥必须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水泥比表面积宜小于
350m2/kg;水泥碱含量应小于0.6%。
水泥中不得掺加窑灰水泥的进场温度不宜高于60C ;不应使用温度大于60E的水泥拌制混凝土。
2)应采用二级或多级级配粗骨料,
粗骨料的堆积密度宜大于1500kg/m3,
紧密密度的空隙率宜小于40%骨料不宜直接露天堆放、暴晒,宜分级堆放,堆场上方宜设罩棚。
3)应采用聚竣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并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施工工艺分别选用标准型、缓凝型或防冻型产品。
高性能减水剂引入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以Na20+0・ 658K20计)应小于
0. 3kg/m3 ;引入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应小于0・02kg/m3 ;引入混凝土中的硫酸盐含量(以Na2so4 计)应小于0. 2kg/m3o
4)采用的粉煤灰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的规定。
粉煤灰的级别不应低于U级,且粉煤灰的需水量比应不大于100%烧失量应小于5%严禁采用C 类粉煤灰和U级以下级别的粉煤灰。
5)采用的矿渣粉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 的规定。
矿渣粉的比表面积应小于450m2/kg,流动性比应大于95% 28d活性指数不宜小于95%(2)配合比要求
1)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品质、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耐久性以及施工工艺对工作性的要求,通过计算、试配、调整等步骤选定。
2)混凝土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不应低于300kg/m3,其中最低水泥用量不应低于220kg/m3配制防水混凝土时最低水泥用量不宜低于260kg/m3o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不应大于0・45。
3)单独采用粉煤灰作为掺合料时,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应超
过胶凝材料总量的35%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30%预应力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得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25%
4)才能够矿渣粉作为掺合料时,应采用矿渣粉和粉煤灰复合技术。
混凝土中掺合料总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50%矿渣粉掺量不得大于掺合料总量的50%
5)配制的混凝土除满足抗压强度、抗渗等级等常规设计指标歪,还应考虑满足抗裂性指标要求。
有条件时,使用温度一一应力试验机进行抗裂混凝土配合
比的优选
(3)施工要求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宜对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计算,确足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升峰值,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的技术措
施。
一般情况下,温控指标宜不大于下列数值:
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为40C ;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的当量温度)为25C;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为2.0 C /d ;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为20Co 2)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按设计要求留置变形缝,当设计无规定时,宜采用下列方法:后浇带施工:后浇带的设置和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跳仓法施工:底板分段
长度不宜大于40m侧墙和顶板分段长度不宜大于16m跳仓间隔施工的时间不宜小于7d,跳仓接缝处按施工缝的要求设置和处理。
3)在高温季节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入模温度应小于30C,应避免模板和新浇筑的混凝土直接受阳光照射。
混凝土入模前模板和钢筋的温度以及附近的局部气温均不应超过40C。
混凝土成型后应及时覆盖,并应尽可能避开炎热的白
天浇筑混凝土。
4)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的环境下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挡风措施,防止混凝上失水过快,此时应避免浇筑有较大暴露面积的构建。
雨期施工时,必须有防雨措施。
5)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注意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受环境因素影响(如暴晒、气温骤降等)而发生剧烈变化。
养护期间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度不宜超过25 C、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超过20C o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制定严格的养护方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满足设计要求。
6)混凝土的拆模时间需考虑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外,还应考虑到拆模时的
混凝土温度不能过高,以免混凝土接触空气时降温过快而开裂,更不能在此时浇凉水养护。
混凝上内部开始降温以前以及混凝土内部温度最高时不得拆模。
般情况下,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的里表温差大于25C、混凝土表面与大气
温差大于20C时不宜拆模。
大风或气温急剧变化时不宜拆模。
在炎热和大风干燥季节,应采取逐段拆模、边拆边盖的拆模工艺。
4. 1. 3、现场施工情况
(1)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施工前将与搅拌站合同中明确规定现场施工水泥品牌种类,明确骨料级配要求,不定期组织项目人员至搅拌站进行抽查材料是够符合要求。
(2)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增加各类外加剂如:缓凝剂、减水剂、防冻剂及膨胀剂,以满足不同气
候条件下使用要求。
(3)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做好测温工作,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做好混凝
土养护工作,做好过程控制。
(4)通过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的应用,工程混凝土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将大大提高结构的整
体性、结构防水性及外观质量。
降低了结构修补的成本,减少结构质量的后顾之忧。
4. 2、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
本工程钢筋工程中存在大量大直径钢筋施工,如①25、①22等大跨度梁板,基础筏板等,施工过程中积极采用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
4. 2. 1主要技术内容
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是指在热轧带肋钢筋的端部制做出直螺纹,利用带内螺纹的连接套筒对接钢筋,达到传递钢筋拉力和压力的一种钢筋机械连接技术。
目前主要采用滚轧直螺纹连接和徹粗直螺纹连接方式。
技术的主要内容是钢筋端部的螺纹制作技术、钢筋连接套筒生产控制技术、钢筋接头现场安装技术。
422技术指标
钢筋连接工程中,机械连接接头的性能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注:一一接头试件实际抗拉强度
——接头试件中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
-- 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
接头试件的变形性能应符合该标准中表3. 0. 7的规定
4.2.3适用范围
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HRB335HRB400和500MPa级钢筋的连接,用于抗震和非抗震设防的各类土木工程结构物、构筑物。
不同等级的钢筋接头的应用于结构的不同部位,接头的应用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的规定。
4. 2. 4可获得经济效益
(1)通过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的应用,将有效保证了大直径钢筋连接的质量,确保了钢筋工程的质量稳定性。
最终保证了结构施工质量。
(2)通过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的应用,将大大减少钢筋工程施工时间,有效确保的施工进度的执行。
(3)通过直螺纹机械连接,可减少钢筋因折断而弯锚,直接减少钢筋投入量。
经测算,在保证连接质量的前提下,搭接、焊接、机械连接中,大直径连接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为最便捷、经济的连接方式。
4. 3、预拌砂浆技术
4.3.1、主要技术内容
预拌砂浆是指由专业生产厂生产的,用于建设工程中的各类砂浆拌合物,预拌砂浆分为干拌
砂浆和湿拌砂浆两种。
湿拌砂浆是指由水泥、细骨料、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和水以及根据性能确定的其他组分,按
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运至使用地点,并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的拌合物。
干混砂浆是指由水泥、干燥骨料或粉料、添加剂以及根据性能确定的其他组分,按一定比
例,在专业生产厂经计量、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在使用地点按规定比例加水或配套组分拌和使
用。
4.3.2、技术指标
预拌砂浆应符合《预拌砂浆》JG/T2003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和应用技术规程的规定。
4・4・3、适用范围
适用于需要应用砂浆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4.4、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
在工期极度紧张的环境下,施工图预测算,各类工程量、钢筋量统计是否及时直接关系到工程各类材料及经营控制。
本工程由预算部门专业预算员,采用广联达软件进行统计测算,确保成本测算及时完成,指导现场施工,同时为工程合同签订提供依据。
4・4. 1主要技术内容
工程量和钢筋量的计算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工作贯穿项目招投
标、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结算的全过程。
其特点是工作量大、内容繁杂,需要技术人员作大
量细致、重复的计算工作。
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是建立在二维或三维模型数据共享基础上,应用
于建模、工程量统计、钢筋统计等过程,实现砌体、混凝土、装饰、基础等各部分的自动算量。
(1)基于三维模型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建模。
(2)可自动识别电子版设计文档,快速识别出轴网、柱、梁、墙、门窗、柱钢筋、梁钢筋、墙钢筋、板钢筋。
(3)可以在三维立体叮视化的环境中实现整个建模和计算过程,通过系统提供的可视化修改查询工具,对模型的所有细节信息进行控制。
(4)以构件作为操作对象,系统工程量和钢筋工程量可以通过构件几何尺寸直接读取,实
现构件交接处的自动扣减,如墙体计算中自动扣减门、窗、洞口的面积,算梁混凝土体积时自动
扣减柱所占的长度等。
(5)自动套取定额,提供完整的换算信息。
(6)开放的完整的报表系统,实现工程量的自动分类汇总及报表输出。
4. 4. 2技术指标
(1)应用一套以上工程量自动计算软件。
(2)该软件要满足《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
(3)该软件应适应全国各地的不同定额和计算规则。
4. 4. 3适用范围
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项目中招投标、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结算全过程的砌体、混凝土、装饰、基础等各部分的工程量自动计算,以及钢筋统计等。
4. 4.4已应用的典型工程
解决工程量和钢筋量的自动计算和统计的软件,已在全国普及应用。
应用三
维建模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工程量自动统计软件,也在大型工程中应用。
445其他软件运用
工程方案编制过程中,运用南口由安监站推行的安全计算软件,快速、精确的验算确保施工方案安全性;另外运用Auto CAD Office系列软件,提高各类资料、方案编辑速度及质量。
4.5、其他“四新”技术运用
除了以上“四新”技术外,本着减小外界因素影响,缩短施工周期,同时降低施工成本的原则,本工程还采用钢筋电渣压力焊等先进施工工艺,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螺杆重复利用、泵送商品混凝土等先进技术。
五、建立科技推广组织机构
为了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加大施工生产中的科技含量,重视科技推广工作,专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科技推广领导小组。
科技推广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吴作瑞
副组长:王境远
成员:李磊韩志超
各专业工长:杨雲童闫爱国付明国王长金陆川
质检员:刘炳利
材料:董世文
六、新技术应用实施措施
项目经理部将专门拨出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在财力、物力方面,对这项工作予以大力的支持。
各个职能小组要按“科技进步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及内容”来指导小组的工作,每项计划实施前要准备好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质量验收标准,制订专门的实施计划,对每个过程、步骤都要做岀明确的规定。
实施过程中的记录也是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求在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责任人都要按标准对相应内容予以记录,为下一步资料的申报、总结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科技为先导,强化全员科技意识。
通过宣传,使全员认识到科技运用在质量、进度、成本、劳动强度等所带来的效应,进一步提高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转变观念,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向质量、向科技要效益的思想,使他们自觉投入到科技学习和科技运用的行列当中来。
以组织和制度为保证,完善科技工作保证体系,进一步健全有效的科技工作组织体系,强化技术管理,并为落实责、权、利创造条件和环境。
加强科技的普及工作,提高职工科技素质,对推广的新技术组织专门的学习并进
行操作锻炼。
在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技术、技能比赛。
将取得的经济效益与个人经济收入挂钩。
对于群众合理化建议,将给予嘉奖。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形成计量、检测试验、科技作基础技术管理网络。
七、新技术应用管理
加强技术管理,必须明确技术管理的重点。
主要技术管理工作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