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企业家缺少忧国忧民的气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企业家,缺少忧国忧民的气质
从历史以及全国范围来看,苏州制造业尤其外向制造业发展不错,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70、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制造的地位,可喜可贺。
但是换一种角度,我们发现江苏的企业家身上缺少某种更高层次的东西。
在中国历史上,出自江苏的文人士大夫历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并以此形成了忧国忧民的传统文化和气质传承。
明朝的东林书院,发端于江苏无锡,一帮读书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意见领袖、媒体达人,这些人不是聚集在当时的首都北京或影子首都南京,而是在农业发达、学风甚浓的江南无锡,用发表时政评论的方式,表达知识分子对社会进步的关心,书院门口那副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随同东林书院一道,流传千古,成为汇聚忧国忧民气质的标志性群体雕像;
而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也是江苏昆山人。
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代表中国历史上先进生产力的文人士大夫承担社会责任的一南一北的千古名句;
清末状元张骞,弃官从商,实业报国,开创了中国近代工商业史上的多个第一。
他生平一共创办了18家企业,并参与了9个企业的投资,在南通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纺织厂,第一家缫丝厂等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骞还创办了一家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工厂,成为近代著名的民族实业家,中国近代工业的楷模。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种情怀和气质在其经商布局中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
至今,南通人民还在享受张骞带给他们的恩荫;
而萌芽于清末,兴盛于民国的无锡商界四大家荣、唐、杨、薛,更是彰显了江苏商人的国家情怀。
他们在创办实业、兴办工业的同时,抵御外洋入侵,用自己的面粉、火柴抵御洋油、洋火,成为1911年以后中国民族资本和民族企业家的突出代表群体,也成为抗衡外资(洋行),官资(官僚统治者资本如蒋介石政
府的"四大家族")的第三种力量。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妇孺皆知的中信的创办人荣毅仁,就出自无锡荣家。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锡四大家族的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直接影响了1901年—2000年整个中国100年的企业史和商业史。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无锡界业四大家,中国的现代商业史将会怎样?
回望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以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为突出代表的招商引资是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二推动力是早期被称为乡镇企业的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涌现了一批显形和隐形冠军,也产生了很多由江苏籍人士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江苏以外的城市创办的著名企业,尤其是2008-2009全球金融风暴中,总体经受了外贸出口订单急剧下降的海啸般打击,并且快速复苏。
但是事实求是讲,从整体上看,江苏的制造业发展充分,但是跟创意有关的产业包括互联网产业发展严重缺失。
做一个不太恰当但非常形象的比喻,江苏的经济布局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缺乏一大批依赖智力的高层次高智商的高端服务业。
唯一的亮点是软件外包行业,将南京、无锡、苏州加总,作为一个整体看可以和上海、北京抗衡,但服务外包属于服务业价值链中的低端部分。
江苏这种情况是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通病,但联系到东林书院、顾炎武、张骞和无锡四大家族,就不能不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江苏的企业家从整体上看大多小富即安,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的行业,落后于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高科技时代的发展趋势。
因此很难想象江苏会出现像历史上的张骞、四大家族之类能引领、代表一个时代的商业领袖。
江苏企业家要向老祖宗学习,敢为天下先,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达则兼济天下,继承富饶江南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气质传承,争取重新跃上时代的高台和山峰。
江苏大地、江苏的工商业、江苏的企业家群体,需要一场思想的大洗礼,需要新一代企业家的新追求。
我们寄望于江苏的富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