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分析-优秀word范文 (13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分析
篇一: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论析
龙源期刊网 .cn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论析
作者:隗金成
来源:《学理论·下》201X年第02期
摘要: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

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澄清对什么是
共产主义、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等问题的曲解和误读,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旨在重新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
演进和理论脉络,准确把握无产阶级解放这个共产主义的目标追求,科学理解
暴力革命这个共产主义的实现途径,深刻领会现实运动这个共产主义的精神实质,进而合理顺应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X)06-0024-03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纲领
和行动指南。

然而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对于什么是共产主义、如何实
现共产主义等等根本性问题却始终存在诸多争议和误读。

“共产主义思想有自
己的思想史,它的思想只能阶段性地发展。

”[1]重新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的历史起点,追溯它的思想源头和成长轨迹,考察它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运用,厘清它的逻辑脉络和体系架构,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无疑具有重要
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共产主义的目标追求——无产阶级解放
(一)无产阶级是共产主义的解放对象
“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2]230。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
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无产阶级的悲惨命运和致力于改变这种命运的现实斗争出
发,开始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成为纯粹的无产者,他们沦为商品,只有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维持生活。

然而工人虽然付出了劳动,却并不能相应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的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为支配他们自身的异己的力量,劳动仅仅成为维持生命的手段,人的世界全面让位于物的世界。

反观资本家则由于掌握着资本,同时也就掌握了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利,掌握了对工人实行无情奴役和绝对统治的权利,而“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3]7,又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工人只有依附于资本家才能生存,工人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屈从于资本家的统治。

工人的日益贫困与资本家的急剧富裕之间产生了强烈反差,工人的劳而不获与资本家的不劳而获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两个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对立,而矛盾的解决和对立的消除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来实现工人解放。

由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83,因而工人解放就具有了普遍的人的解放的意义,人类解放也必须以工人解放作为现实途径方能得以实
篇二: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X ---- 201X学年第二学期)
学院(中心、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论文题目:浅析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授课教师(职称):赵宇霞(教授)
研究生姓名:赵晓丽
年级:
学号: 201X20801011
成绩: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浅析异化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学生姓名:赵晓丽指导教师:赵宇霞
内容提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在批判改造前人异化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影响的产物。

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作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探索社会历史的规律、论证共产主义的理论武器。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论来源及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进行分析,着重探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所蕴含的共产主义思想。

关键词异化劳动共产主义
1.异化劳动理论的渊源及建立
1.1异化劳动理论的渊源
“异化”一词,来自拉丁语,意思有脱离、分离、权利和财产的转让,受异己力量支配,还有人与人关系疏远化,等等。

在近代思想上,异化概念由十七、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契约论”者在研究国家、财产这类社会政治问题时最先使用的。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在分析关于国家产生的理论时,已经在“转让”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

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卢梭,继承和发展了霍布斯的这一思想,他认为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为了保障自己的自由权利,订立契约组成国家,互相转让一些自由权利,在“权利转让”意义上理解“异化”,同时他解释“转让”就是赠送或出售的意思。

“社会契约论”者用异化概念阐发的自由概念,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作出了哲学的、思辨的表述。

黑格尔第一个把异化概念提到重要地位,并赋予它以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而精神实现自己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矛盾运动过程达到的。

绝对概念即主体由于自身矛盾,必然包含要外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自然和社会,即发生异化或对象化,从而陷入不自由状况。

绝对观念一旦认识到客观世界就是它自身,于是就冲破异化力量的限制,扬弃异化,回到自身,从而达到绝对自由。

黑格尔这个异化思想虽然裹着神秘的外衣,但他用异化概念揭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精神运动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反映了人类通过劳动自我创造的过程。

费尔巴哈通过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

他将作为感性的自然存在物的人,作为他的异化观的出发点。

在费尔巴哈看来,是人自己把自身的本质对象化为一个独立的存在物——上帝。

这个独立存在物完全与人相对立,成为统治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人们反过来对它顶礼膜拜。

费尔巴哈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不是把人看作是社会的人,而是抽象地从生物学上理解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类”,就是一切人共有的理性、意志、和爱,因而
领域里的异化。

同时,他还抛弃了黑格尔异化观中的丰富内容和辩证法思想,所以还跳不出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

1.2异化劳动理论的建立
马克思在批判地汲取前人关于异化理论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古典经济学
家的成果的基础上,于1844年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理论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他认为,异化劳动同私有
制有内在的联系。

从起源上看,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从既成形态
上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
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
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
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
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
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
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占有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1
2.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基本规定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结合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研究,对资
本主义的私有制进行批判,认为工人的劳动和他自身的贫困成反比例关系。


动不仅生产商品而且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者本身即工人,资本主义私有制必
须以劳动者和他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分离为基础。

2.1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及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
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
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2马克思从工人失去产品这一事实出发,揭露了资本
主义社会产品的增长与工人贫困化的矛盾。

指出,劳动者生产财富越多,他自
身就越变成廉价商品,这说明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不依赖生产者的一种独立的
力量同劳动者对立。

劳动者的异化,只是私有制条件下才具有的现象。

马克思
以极大的义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背离的种种状况,“工
人生产越多,他能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善,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
奴隶。

”3马克思的这一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的对象化是
以劳动的异化为基础和代价的。

社会对自然的支配过程同时是劳动者受他的创
造物的奴役的过程,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同时是人沦为物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
会对自然的驾驭和对人的摧残都是达到空前的程度,资本主义的文明是建立在
野蛮的基础上的。

2.2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本来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获得自由的手段,劳动的本质应该
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但在私有制度下,劳动背离了自己的本质。

对劳动者
来说,劳动成了外在的东西。

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治理和体力,而是使自
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

”4
因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90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9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2-93页
此,这种劳动不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是摧残人的强制性活动。

这种劳动
不是使人成为人,而是使人降低为物,是劳动者自身的丧失。

这种异化其结果,作为劳动这的人,只有在实现自身动物的机能时,才感到是自由的,而当运用
人的技能去劳动时,却感到自己不过是动物。

这个颠倒说明,劳动已丧失了作
为人的本质的特性,对劳动者来说,已成为一种外部的异己的力量。

2.3人的本质与人相异化
“类本质”是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术语,但已赋予它以全新的内容。

马克思
认为所谓“人的类本质”或“类生活”,是指人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正是在改造
5时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力的类
生活。

”所以,通
过类生活、通过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实现。

自然界既是人类
肉体存在的基础(从中获得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又是人类认识的对象(自
然科学和艺术的对象)和实践的对象,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普遍性关系,
自然界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

可是根据异化劳动的第一种表现,由于产品
与劳动者相异化,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对象,他的无机身体即自然界,也就夺去了他的“类生活”,这就使“类生活”与个人的生活相异化。

根据异
化劳动的第二中表现,既然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活动同人相异化,那么作为类本质的劳动、生产活动本身,对于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
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类生活”也就成为维持人的肉体生存手段。

于是人
的类本质就变成了人的异己的本质,人成了不具有“人的本质”的人。

2.4人与人相异化
这是前三个规定的现实表现。

因为,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就在于有一个
与劳动者敌对的,强有力的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就在于有一个与劳动者
敌对的,强有力的劳动产品占有者,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就在于有一个
对劳动者的劳动的强有力的占有者即资本家;人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本身就
包含有认同他人相异化的含义。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同自己的类相分离,他也
必然同他人的类,同他人相脱离和对立。

通过异化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
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人”就是资本家。

所以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的异化关系,归根结底是工人和资本家
的异化关系,异化劳动必然造成私有财产和阶级对立。

3.异化劳动理论中蕴含的共产主义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虽然留有人本主义和思辨哲学的痕迹,因此没有完全突破历史
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

但是异化劳动理论作为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的
过渡性理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共产主义思想。

3.1生产劳动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从劳动出发说明历史,是马克思批判改造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劳动观的结果。

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证明:商品、资本和私有财产的本质是一般人类
劳动,但他们不管劳动的质,也未能看到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意义。


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但他揭示的是抽象的精神劳动。

通过批判改造,马
克思把劳动理解为物质的创造性活动,并充分肯定劳动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
的决定作用,以此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
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7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劳动自身
的性质,即抛弃异化劳动,才能进入真正的“人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这样,人类历史就成了通过劳动生产,劳动发展,又通过劳动异化而实现的人的
解放的过程。

3.2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秘密 5
6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页
异化劳动根源于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分工和交换,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产生私有制,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劳动越来越表现为异化的形式。

“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
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
结果一样。

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
8关系。

”这也就是说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们同时
存在和发展;就其产生来看,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据和原因,私有财产是
异化劳动的结果、产物和现实表现;二者一经产生以后,就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私有财产具有巩固强化劳动的作用,是异化劳动的手段。

反之,异化劳动也促
进了私有财产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3.3揭示资本主义的暂时性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私有制的对立物,理解为私有
制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分析了当私有制内部的对立达到极限,必然导致
资本主义走向灭亡,当私有制自身矛盾发展为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即成为无产
阶级斗争的经济基础时,共产主义必然要发生。

马克思运用黑格尔的辩证否定
观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从现存的东西确证自己的对立面,从异化中看出
扬弃异化的必然性,认为共产主义是历史运动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罗燕明.《马克思恩格斯细想研究(1833-1844)》.中央编译出版社.201X
[2]田其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试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3]卢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现时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盛先贵,武伟.《关于“共产主义”的三种理解》.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1X [5]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X
篇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进
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进
摘要: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演进经历了理性共产主义——哲学(人本)共
产主义——世俗共产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四个阶段。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共产
主义由空想转变为科学的关键,科学共产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必然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演进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科学的,它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在共
产主义由空想演进到科学的过程中,唯物史观的创立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理性的共产主义
早在马克思之前,就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提出过共产主义思想。

如柏拉图提出
共产、共妻制度,消灭私有制。

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也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财产公有的社会。

但是,由于时代和这些思想家自身的局限性,他们的思想存
在非科学性。

马克思评价他们的思想时说:在无产阶级还很不发达、因而对本
身的地位的认识还基于幻想的时候,这些思想是同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
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相适应的。

因此,这些看法是“不成熟的生产关系和不成熟
的阶级关系的表现”。

马克思最早接触到共产主义问题是在《莱茵报》时期。

1842年9月间,《莱茵报》发表了《英国的状况》和《德意志哲学派别》两篇文章,都提到了无产阶
级要求占有中等阶级的一部分财产,最好的办法是要用消灭贫困和确立社会主
义原则的方法来解放全体人民。

与此相回应,马克思则发表《共产主义和奥格
斯堡“总汇报”》一文,第一次使用了“共产主义”一词,文中谈到“人民的
贫困直到最近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使时代的动向有了崭新的、特殊的方向。

人们感到,最爱自由的意向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足够的力量使大量的人摆脱实际上等于奴隶的处境”。

① 从这篇文章阐述的观点看,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持两种相反的态度:一是对当时欧洲的工人运动给予极大关注,指出:“现在一无所有的等级要求占有中等阶级的一部分财产,这是事实,即使没有斯特拉斯堡的演说,也不论奥格斯堡如何保持沉默。

它们仍旧是曼彻斯特、巴黎和里昂大街上引人注目的事实。

”②一是对“现有形式”共产主义的批判否定。

所谓“现有形式”共产主义,泛指空想社会主义,特指19世纪20、30年代,流行欧洲到美洲开发共产主义新区的实验活动。

马克思在批判的基础上,对此强调共产主义的理论论证。

至于为什么强调这一点,本文拟作三点分析:第一,在世界观上,马克思当时是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坚持“理性本位”是他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在他看来,理性、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在于是被理性证明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

现有形式的共产主义是没有诉诸理性的东西,“‘莱茵报’甚至在理论上都不承认现有形式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性。

因此,就更不会期望在实际上去实现它,甚至都不认为这种实现是可能的事情。

”③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还没有进入马①
② 科尔思:《马克思恩格斯传》(第 1 卷),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第42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33页
克思的理论视野。

他对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之后才能发表意见。

正如他在后来指出的那样:“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内容本身妄加评判。

”①第三,反对青年黑格尔派“自由人”对共产主义浅尝辄止的空谈,主张扎扎实实地研究共产主义理论。

不要“在偶然写写的剧评之类的东西偷运一些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原理”②。

以上说明,《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接触是不充分的,他所强调的理论论证,一方面反映出对共产主义的慎重态度,一方面又具有唯心主义的性质。

实际上,马克思由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开始对共产主义的探索,不是在书斋里的理论论证,而是他深入社会生活的实践。

这里,有两个重要事件,对他研究共产主义起了直接催发作用。

一件是所谓林木盗窃案。

一件是马克思深入摩塞尔地区,对农民贫苦悲惨的生活状况作了报道,对普鲁士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

这两个重要事件的实质反映出马克思的理性世界观在社会生活面前陷入困顿,激进的民主意识又推动其世界观同传统观念决裂走出困顿,从而为以自己的逻辑探索共产主义寻找出新的动力源.正如恩格斯晚年回忆时所说:“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了马克思说,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

”③
二、哲学(人本)共产主义
我国学者以及国外一些学者都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演进经历了哲学共产主义阶段。

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思想是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发展的必
然结果,赫斯是德国哲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而卢格、马克思、恩格斯、海尔
维格等人是其中的成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共产
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
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这种共
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
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④也就是说,扬弃劳动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就是共产主义。

这里的提法与后
来强调阶级斗争理论的共产主义运动有显著不同。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要
消灭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但并不取消私有财产运动和人的自我异化过程
中产生的积极成果;共产主义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并不是要倒退到人类的原
始状态,而是在保存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基础上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共产
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和拥有,而
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共产主义
的现实依据何在?马克思没有陷入空想,他诉诸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到经济
中找答案:“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中,为自己既
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共产主①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2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3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46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X年5月第3版,第
81页
义是改造现实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行动,由此才能实现向自身的人即社会的
人的复归。

很明显,此时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思想时主要借鉴了费尔巴哈人
性的异化和复归理论,带有浓厚的人本色彩。

尽管如此,马克思仍然在一定程
度上超越了费尔巴哈,这体现在他借用费尔巴哈的“异化”一词提出了“异化
劳动”这一重要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问题。

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现象,说明私有制存在的
历史暂时性和必然消亡性。

虽然马克思还用费尔巴哈的术语“异化”,但提出
的劳动确实是一个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是打开人类历史的一把钥匙。

总体来说,此时马克思论证共产主义思想存在着两条逻辑线索:经济学线索和
人本学线索。

一方面马克思以私有制为基础,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出发,论证资
本主义私有制由于自身存在对抗性的矛盾而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趋势;同时他
又借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把历史的发展纳入到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的思辨
图式中。

虽然马克思已经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费尔巴
哈的人本主义界限,认识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以及由于这种雇佣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