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管理与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品管理与保护
藏品管理与保护
一、绪论
1.藏品的定义:
博物馆依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性质有目的地征集起来,并应用特定程序进行
管理、保存,供研究和社会教育之用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标本和科
技成果及有关的一切资料。
2.藏品的特点:具有收藏价值。
(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唯一性。
(不同于一般物品,具有不能再生产的特性。
)
广博性。
(范围广泛:可发掘、收集、科学成果等。
)
3.藏品的作用:是建立博物馆的必要条件。
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是科学研究的可靠实物资料。
是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4.藏品管理学的重要性:
是博物馆的职责要求;是博物馆的管理基础;是博物馆的业务工作。
5.藏品管理学:
在现代博物馆管理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
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是博物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6.藏品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博物馆学:联系:它是博物馆学第一个分支学科,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内容,即博物馆藏品及藏品的管理;
区别:博物馆学侧重于藏品管理与博物馆各项工作间的关系。
藏
品管理学重藏品本身的管理。
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7.藏品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主要是四阶段:形成期(1949年以前);初步发展期(1949-1956);恢复和发展期("文革"至80年代末;全面繁荣期(90年代至今)。
形成期:张謇提出"国家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示国人"鼓励"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
恢复和发展期: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国务院颁布的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文物保护的法规。
1986年国家文化部颁布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提出了叫系统的藏品管理理论,标志着我国对文物藏品管理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办法》对藏品保管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
这一时期实践工作成就颇丰(藏品数量迅速增加;藏品的保管设备和保护技术有很大改善;加强文物鉴定工作,组成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开展古书画全国巡回鉴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面的藏品整顿工作)。
二、藏品征集工作:(应用性题目)
1.藏品征集来源:民间征购、收藏家捐赠、考古发掘、文物商店征购、博物馆之间调拨)
2.对文物拍卖市场的看法:
优势:市场网络优势,为博物馆收藏带来了新的信息和机会;拍卖会上文
物集中,选择余地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从藏品征集工作的效率(拍卖品多几过鉴定);过大了博物馆的研究范围,为博物馆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公平、
公开、公正"的拍卖原则,是体现文物真是价值的保证,可在博物馆文物征集过程中杜绝暗箱操作的弊端,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文物。
存在的问题:拍卖公司过多,素质良莠不齐;合格鉴定人员严重缺乏;存
在假拍现象;上下家联手,哄抬文物价格。
3.征集工作中的不足:
未建立文物征集的职能部门;征集经费来源不足;文物征集与收藏的矛盾;
计划性不强;(忽视反面的文物资料);藏品征集的文字著录工作不够充分。
(器物名称、流传经过、时间地点、用途、完残情况)
4.对策和解决方法:(针对问题提出)
应建立合理文物征集的职能部门。
(博物馆的各级主管部门和各馆馆长要重视文物征集工作,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机构改革健全博物馆的组织
体制,增设文物征集职能、配备专职人员;专职人员要具备一定条件,熟悉博
物馆业务,具文物鉴别能力、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忠诚老实廉洁奉公、严格执
行文物政策法令)。
增加征集经费,专款专用。
避免文物征集与收藏的矛盾。
(征集人员需明确和掌握文物标准;博保管部门不得以刻板的工作方法对待文物;征集文物既要坚持标准,又要注重"广"、"博",文物收集要放宽,入藏可适当严一点)。
要有计划性,根据本馆性质、任务、方针、确定征集范围,明确征集标准
和重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加强征集中的文字著录工作。
(器物名称、流传经过、时间地点、用途、完残情况)
加强合作,广开门路。
(建立博物馆之间、博与其他文物收藏机构的交流协作关系;开展为私人收藏文物标本服务活动;打开国际间藏品征集的渠道;设立博藏品咨询服务中心)
5.藏品征集的原则:
(明确的目的性;完善的藏品体系;科学的计划性)
博物馆应通过并公布一份其藏品征集方针的书面说明;
针对公共及私人藏品的非法交易,对破坏历史遗址文化的盗窃和破坏等要杜绝
重视博物馆人员从事野外勘察、采集及发掘工作带来的道德问题;
博物馆应与其利益相似、收藏方针相同的博物馆合作;
赠送、馈赠及借用需符合方针;
博物馆工作有人员要克己奉公,将博物馆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
6.怎样做好藏品征集工作(举例说明)
要有超强的意识;加强相关单位的沟通(工程、收购、科研、兄弟单位);尊重所有权;建立长远的征集关系;及时移交手头标本和文物资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和要求。
实例:历史文物、革命、民族、民俗、军垦、自然标本。
三、藏品的鉴定和定级
1.藏品鉴定: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辨识文物的年代、质地、用途、价值及真伪等。
其目的是揭示文物内涵与价值,并为文物藏品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分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鉴定内容:
辨伪(是保管、研究、陈列、宣传文物的科学基础);断代;评定价值(历史、艺术、科学);评定文物等级。
3.鉴定方法(举例说明)
传统方法:在对文物分类的基础上对同类文物进行比较辨别(用已知真伪、年代的同类文物的标准器与之对比)和综合考察(对不可移动的历史遗迹最适用)。
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测定年代、成分分析等。
四、藏品分类
1.藏品分类学:
"分是手段,类是目的"。
对藏品分类探讨的最终目的是使藏品体系化和网
络化,使每件藏品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是与一个科学的便于检索(管理者和馆外使用者)的位置。
2.藏品分类学的发展:
器物分类学的滥觞,起于吕大临《考古图》,按时代分三代器和秦汉器两
大类,再细分六大属。
我国第一部藏品分类法。
1914张謇制定,其目的是"昭苑掌"(为博管理者
妥善保管和检索方便)和"示来者"(方便来博物馆参观、欣赏、教学、研究、临摹、复制的人需求)。
将南通博物苑藏品分为四大部三十一类。
天产部;(动、植、矿物)历史部;(金、玉石、陶瓷、拓本、土木、服用、音乐、造像、写经、画像、卜筮、军器、刑具、狱具)美术部;(书画、陶瓷、雕刻、漆塑、织绣、
泽丝、编物、铁制、烙绘、铅笔画、纸墨)教育部。
(科学、私塾、学校)。
1959年故宫博物院制定文物分类大纲。
按"类、项、目"分类。
分类标准:以藏品的自身规律为基础,揭示藏品的内在联系,概念严密明确。
任一藏品~任一时间条件~同一分类表~唯一确定的分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