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江西小三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和江西小三线
作者:暂无
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6年第5期
钱家铭
江西的小三线,实际是华东的小三线,上海小三线是在安徽的后方基地。

1964年中央华东
局决定要在江西搞小三线,要生产常规武器。

要建一个特殊钢厂,作为供应军工钢材配套厂。

规模为钢5万吨、轧材3.5万吨,有型材、锻材,钢锭、冷轧带钢、冷拔钢管等。

1964年由华
东局组织选址,以华东局科委主任许言为首,会同上海、江西的有关领导,在江西跑了好多地方,后来选在新余市良山镇。

为什么选这个地方呢?因为这里离新余市大概20公里,那里原来有个良山铁矿,是和新余钢铁厂配套的,有一些老的设施。

还有一个好处,有一条铁路专用线
通往新余,这对新建的钢厂有利。

而且选在新余良山也起到分散作用,就这么定了厂址。

选将
我是1951年从上海交大毕业的,毕业后分配到亚细亚钢铁厂,亚细亚原是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所属的企业。

所以解放后派军代表接管。

我在学校时深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决心为新中
国的建设尽最大的努力。

进厂后我夜以继日地工作,为工厂建立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先后被评
为上海市1954年劳动模范和上海市1956年先进工作者。

1955年我当上了生产科副科长,1958
年升为科长。

亚细亚钢铁厂能生产铸钢件,后新建了金工车间、电机车间,改成上海冶金机修
总厂,为上海的冶金工业服务。

1963年我调到市冶金局计划处担任计划组长,负责搞规划。

1965年初组织上要我负责搞江西特钢的小三线配套设备。

那时候设计院已有一个框架,钢厂准
备设哪些车间,需要什么设备,我就找上海各个钢厂。

有时把人请过来聊,有时我也下去。


如说,钢丝是上钢二厂配人、配设备,我就把二厂的钢丝车间主任陈瑞康找来,他为人忠心耿耿,一听说要在江西搞厂,就主动提出要去,后来他确实为军工生产作了大贡献。

当时毛主席
讲搞不好大、小三线,我睡不好觉。

大家都听毛主席话,很多人主动请缨。

当时上海冶金局技
术监督处处长丁振芳,上海钢铁系统的四大金刚之一,解放时接收上钢一厂担任厂长,后调到
市冶金局。

也不知道怎么了解我的,有一次在电梯上碰到问我:小钱,你在搞什么?我说在搞
规划。

他也没吭气,就到局长那里要调我跟他去江西。

他告诉我,是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亲自
找他谈的,要他去江西当钢厂厂长。

因为华东局当时决定钢厂命名为江西钢厂,由上海市负责
包建,具体由冶金局总包。

项目代号为810,当时写信只能写南昌市810信箱,还很保密的。

最初丁振芳带了什么人呢?一位叫路一,是上钢五厂副厂长、总工程师,我是搞计划的,
再有搞设计的耿心景,还有一个搞运输的,一行五人作为先头部队。

1965年5月就到良山察看
厂址。

后来陆续从上海各钢厂调干部,从上钢三厂调的最多,调了党委副书记兼副厂长孙华民,还有管基建的副厂长陈学明是把好手。

人事副厂长李象海也是三厂调来的。

从华丰厂调来党委
书记赵云章,先当机修厂的厂长。

到1965年6月已调来108位干部,那时就笑称“良山108将”。

随后各车间的生产工人、干部也都由对口钢厂调来,而且连职工医院的医生、食堂炊事员、理发师也都从上海调来。

大家讲的是上海话,吃的菜是上海口味。

厂领导的结构是:省里
派了萍乡钢铁厂党委书记韩海清来担任党委书记,厂长是丁振芳,党委副书记孙华民兼副厂长,基建副厂长是陈学明,人事副厂长是李象海。

营销副厂长张志恒是从省里调来的,赵云章后来
当了生产副厂长。

迅速建成投产
当时决定建5万吨钢的规模,定员4400人,投资4400万元。

但要靠4000多万元投资把这个厂建起来是不可能的,好在当时有一个政策,各地闲置设备可以无偿调拨,不仅可在上海调,
而且还能通过冶金部从全国各钢厂调。

因此,丁振芳组织100多人到全国各地,很多设备就是
苦苦软磨来的,调来后就组织检修配套,保证了设备一次试车成功。

设计单位是上海黑色冶金设计院,施工单位是上海市建一公司,上海的单位积极性很高,
到江西后都很快投入工作,先搞三通一平。

但对设计方案还有很大分歧,设计院提出要分散、
隐蔽,各个车间相距很远,而且有的还要进山洞。

丁振芳提出太分散不利工业生产流程,已经
到了良山应该相对集中。

双方争持不下,正好1965年5月,李富春副总理到南昌,要听小三线工作汇报。

丁振芳和路一就赶到南昌,通过秘书在会前见到李副总理,李听了丁振芳的意见感
到有道理,当场拍板同意厂里提出的方案。

1965年7月就全面开工了,为了求快,边设计、边施工,各个车间也陆续开始建设。

铸造
车间1.5吨小电炉在1966年3月就炼出了第一炉钢,钢丝车间在草棚里生产出了弹芯钢丝,打响了军工生产第一炮。

接着,钢管、型钢、电炉、开坯等车间陆续投产。

电炉炼钢的原料是废钢,供应不足,于是又上化铁炉,在炼钢时加上部分铁水。

后来孙华民提出建3个侧吹转炉,
钢产量上去了,但消耗高、质量差,决定再把侧吹改成氧气顶吹转炉,钢多了又来不及浇钢锭,接着搞连续铸锭。

江钢通过多年自力更生、技术改造,展现了生气勃勃的新面貌,走出了普钢、特钢相结合,军品、民品共举的新路子。

三位功勋
回顾江钢的发展历程,有3个人是起决定作用的。

第一是丁振芳,他在建厂初期奠定了建
设江钢的指导思想,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要吃生产饭、不吃基建饭;
要把良山建成小上海。

当时上海大城市来的人没洗澡,就在河里洗,住的是干打垒房,生活很
艰苦,都心甘情愿跟丁厂长走。

可惜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死在山沟里,1966年11月16日失踪,22日发现尸体,是在被“造反派”批斗后失踪的。

全厂职工都深深痛惜我们的好厂长就这
样走了。

第二位是孙华民,很有魄力,下决心要把江钢搞好。

党委书记韩海清调到宜春地区当专员后,他当一把手。

是氧气顶吹、连续铸锭等一系列技术改造的决策者。

孙也很不幸,他是省人
大代表,1982年3月到南昌参加省人代会路过上高时,司机喝酒出了车祸,司机当场死亡。


华民受重伤,省里调了飞机送他去上海抢救,结果在仁济医院不治身亡。

第三位就是赵云章。

他当副厂长时就是实干家,每天—早就到技改现场、生产车间巡视,
接着开调度会,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

孙逝世后,赵接任书记兼厂长。

他亲自抓的两套连续铸
锭上马,一次成功。

那时在全国冶金系统真是奇迹啊!冶金部专门在江钢召开现场会,部领导
对江钢评价很高,称江钢是地方钢铁企业的一颗明珠。

江西是农业大省,要大兴水利却没有线材。

江钢急全省之所急,仅仅花费七八十万元,用
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在型材车间生产出了线材,有力支援了水利建设,从此名声大震。

江钢对
军工生产也有杰出贡献。

一个是空速管,就是歼击机前面控制速度的。

钢管车间的主任到沈阳
飞机厂去访问,看到很多飞机由于苏联停供空速管而飞不上蓝天。

回来立即组织攻关,顺利地
生产出高质量的空速管,解了飞机厂的危。

还有飞机油泵上的柱塞弹簧钢丝也生产出来了。


簧钢丝、高级弹簧带钢都做了火箭、卫星上的配件,为航天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江钢产
品的品牌,叫山凤牌,意思是山中飞出了金凤凰,获得了国家的好几个质量奖。

江钢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处于最辉煌时期,连续被评为全国经济效益先进单位。

人才辈出
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当了25年科长的我于1980年4月当上了副厂长。

孙华民故后,1982年8月赵云章专任党委书记,由我接任厂长。

当时正好各省领导干部都在调整,省里考察
干部。

10月份赵增益省长召开大中型企业厂长座谈会,我去南昌参加。

那时首钢提出搞经济责
任制,周冠五提出年上缴利润递增7%。

赵省长问我能递增多少?我说能够增10%,可以当场签
合同。

后来省委组织部来新余考察问我,你不当厂长谁来当?我也搞不清什么意思。

1982年12月30日省委秘书处来电话,要我于1983年1月2日到江西宾馆参加省委扩大会。

我去后当晚,省委书记白栋材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发来的电报,任命江西省委常委11人,我是其中之一,我已52岁,当时还算年轻的。

在江钢我主要是抓管理,建立计划工作的正常秩序,后来给全厂上课,发动大家搞全面质量管理。

全厂成立了200多个全面质量管理小组,极大调动了技
术人员和生产班组长的积极性,对创名牌、提高产品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赵云章随后到省冶金厅当厅长,后又到省经委当主任。

吴广团接任第六任厂长、张玉明任
党委书记,他们搞得不错。

江钢从1983年到1988年连续六年保持了生产、经济效益每年递增15%的速度,上缴利税为全省工交企业第一位,贡献很大。

江钢不仅出钢材、出效益,还出人才,仅先后调到省里担任厅局长以上干部就有8人。

我到了省里后管工交、邮电、城建、重点工程等,管的蛮广的,由于财政紧张,对江钢还
是要的多,设备没有更新改造。

两厂合并
后来怎么会同新钢合并呢?江钢是有钢无铁,靠生铁两次熔化,成本高;而新钢是有铁无钢,合并对全局确实有利。

倪献策当省长时主张两厂合并,我感觉一合并江钢就完了,没同意。

1991年年底,冶金部来了一位副部长和省长吴官正会谈,说冶金部主张合并,吴省长就拍板定案,成立了江西新余钢铁总厂,后改为新余钢铁集团公司。

江钢从建厂开始到合并共上缴税利
11个亿,超过投资10来倍,江钢作了大贡献。

合并初期新钢没有建大钢炉,还靠江钢供坯料,所以对新钢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再有,江钢薄板车间每年生产矽钢片十几万吨,年利润达一
个亿,都上交给总厂,连同设备折旧都由总厂统管,而给山上的投资屈指可数,山上车间一个
接一个萎缩,现在就剩电炉还在炼钢。

新钢多年来经过三次大技改,投资几百亿,钢产量连达千万吨级。

如果在山上能花几个亿
进行技改,发展一些原江钢的优势品种,仍可以搞活。

现在回想江钢很可惜,挥之不去。

当时创业真不容易,可以说江钢不仅是江西小三线的
“大哥大”,而且也是全国冶金军工小三线的排头兵。

江钢虽然已不存在,但它的成长,对国家,尤其是对江西的贡献,是不应忘记的。

回想到一件事,陈云同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下放到江西化工石油机械厂劳动(现在厂
里还有陈云同志的塑像),在临回北京时曾来江钢,坐在铸造车间小板凳看电炉炼钢。

陈云同
志无意地问,你们这里还吃大饼油条吗?大家以为他要吃,要食堂专门做,其实他这是关心问
一下而已。

因为大多数职工来自上海,上海人的早餐有吃大饼油条的习惯。

再说1985年我当副省长时,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丕显到南昌,提出要会见援建江西的上海人,省委书记万绍芬首先介绍了我。

我保存了当时合影照片和《解放日报》记者采写的文章《陈丕显会见部分援赣上海人》。

解决“三长”搬迁问题
我当副省长时还为宜春地区的三个军工厂:长林、长红、长青机械厂解决了搬迁问题。


林是生产57高炮的,长红、长青为它配套。

应该属于大三线吧,却享受不到大三线的搬迁政策。

大概1989年我到北京参加全国军工会议,看到有一位大三线办的同志参会,我问他“三长”为什么得不到资助。

他说国家把大三线以湖南为界,“三长”在江西,所以排在门外。

要解决这
个问题,得写报告给国务委员邹家华。

我回来报告毛致用书记、吴官正省长,以他们的名义写
报告给邹家华。

邹看了就批给国家计委副主任甘子玉,甘是专门管三大线的。

后来大三线办的
主任鲁大东(当过四川省委书记),亲自来江西考察,我全程陪同。

国家前后给了四五千万元,解决了“三长”的搬迁问题。

1991年我已转岗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为宝钢兼并人民机械厂牵线搭桥,为当时的
人民机械厂注入了新的活力。

可以说,我为江西的小三线建设尽了力。

(作者系江西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梁发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