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史的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道教史的简介
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国道教史的简介。

中国道教史
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

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

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中国道教史概况
道的内容极其复杂,上自老庄的高尚思想,下至房中术,都可以用这个名词来包括它们,可分为思想方面和道与宗教方面的道。

现在名思想方面的道为道家,宗教方面的道为道教。

宗教方面的道教包括方术符谶在里面,思想方面的道家,就饮食易阴阳五行的玄理。

道家的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这思想自与佛教打交涉以后,结果做成方术及宗教方面的道教。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

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

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
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

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

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

道教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

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道教界配合上地改革,开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运动。

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中国道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道教史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

它认为,经过一定的修炼,人可以得道成仙。

以此信念为核心。

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它是在中国敬天祭祖的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以道家为主要思想渊源,吸收阴阳家,墨家,儒家(包括谶纬学),法家等诸家思想,沿著方仙道,黄老道的基本思想理路和修持途径,而逐渐形成的。

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
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
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
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

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中国道教史孕育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
的过程。

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

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

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

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

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

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

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

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

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

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

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道教为了取得上层统治阶层的信赖的支持,也尽力满足他们的需要。

自南北朝以来,形成世袭的特权阶层,他们总希望长期活下去,即使不能永生,也想长寿。

道教为了迎合他们的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的需求,向他们推销养生,服食,炼丹,房中等宗教内容。

道教外丹教法在南北朝随唐盛行不衰,即得力於上层贵族特权阶层的信奉和支持。

炼丹要耗资财,费人力,穷人不敢问津,中产人家也办不到,只有特权皆大贵族对此有兴趣。

晋室东渡以后,文化思想与政治局面,相互自为因果。

社会不安与思想散漫,连百余年之久。

外有佛教文化源源输入,所以无统一信仰某一宗教的习惯,内有道士神仙思想的普遍发展,促使中国文化中儒,两家学术的再度混合,使新兴的宗教道教逐步定型。

扩展到北朝社会,在政治上开始道,佛两教的互争雄长,彼此争取宫廷及士大夫们的信仰以推行其教化,而促使此种情况成为表面化,一变两晋以来各派道士的各自为政,号召团结群力而成为教争的力量,应推北魏时代最为热烈。

此时领导道教运动的人物,当然以北魏朝的天师寇谦之为其中坚分子,今综合《魏书释老志》,道教《神仙传》,及中国佛教史传等的记述,简介寇谦之建立道教,与道,佛两教的纷争事实。

中国道教史诞生
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

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

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

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

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

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

<<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

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

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

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

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而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

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

道是可以说的,但说出来了,就不是那恒常的“道”。

名是可以表白的,但表白出来了,就不是那恒常的“名”。

在还没有表白前,那个无分别的状态是天地的本源;既有了表白,这个分别了的状态,是万物生长的母亲。

回到恒常而无分别的状态,便可以观看到道体的奥妙。

经由恒常而现出分别的迹向,便可以观看到道体的表现。

无分别的状态,有分别的迹向,两者都出於恒常的道体;但在表白上,名称却是不同的。

就这样的不同而在意义上相同,我们说它叫做“玄同”。

“玄同”是说在生命的玄远之源是相通的,这便是“道”;“道”是万有一切所依归及开启的奥秘之门。

中国道教史魏晋之际的传播与分化
魏晋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与曹操对民间道教的镇压与五斗米道北迁有极大关系。

曹操对于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采用武力镇压与招降并举。

后又因太平道领导张鲁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层人物迁入北方居住,
汉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众也随之迁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传播。

随着魏晋统治者对民间宗教活动有极大的戒心以及对宗教活动的禁止,五斗米道在道教律令上以及规章制度上极不完善,组织涣散,号令不一,其发展处于停滞。

但是在其巴蜀地区及江南地区部分民间道教组织却在形成发展传播中。

如陈瑞领导的巴蜀天师道团,江东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

另外魏晋之际一些神仙方士的活动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传播与分化过程。

中国道教史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

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

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内篇及外篇两部文章。

内篇论述神仙药方,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仙道学说,外篇论述人间得失,世事经国治世儒术等。

其师承关系为:左慈-葛玄-郑隐-葛洪。

其主要观点就是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死。

强调人人后天学仙修道的主观动努力即立志,明师,勤求。

葛洪在抱朴子。

内篇中指出行气在在生气之时,即从半夜以至日中的六个时。

一天中的另六个时辰是死气之时,在死气之时行气无益。

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还要吸吐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鸿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动,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

初学的人心中暗数到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或更长。

最后达到能不以鼻口嘘收,如在胞胎之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

另记述守玄一之法可以分形,即分身术。

一人可以分身出现数十个本身形象。

这种分形之道又叫镜道。

分形术可以通神,自见其身中三魂七魄,还可接见天灵地祗,驱役山河之神。

另外葛江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是最重要的符咒之书。

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

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

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

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
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总结。

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后世的道教影响很大。

成熟了丹鼎派,也标志了早期道教的终结。

中国道教史东晋南朝的变革与发展
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

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经典传播其教义。

佛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的经文了。

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重要。

即三洞真经。

三皇经在唐代受到官方禁止,现已失传。

在道藏伤字号洞神八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字。

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

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岳真形图是一类似印章的图版道士佩之,百神群灵奉亲迎。

灵宝经也是由葛氏家族传播的一组道经。

其中灵宝五符序三卷收录于道藏水字号。

内容为养生求仙之书。

上卷为存思服气之术,中卷为服食草木药方,下羊为佩带或吞服之符录以及成仙之法。

总而言之,以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来构造道教修炼方术,是上述东晋灵宝诸经共同的特点。

因而形成了灵宝派,注重斋戒科教,劝善度人,是灵宝派的两个显著特点。

这一派的形成与南朝了陆静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关系。

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

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

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诵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

大洞真
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三奇。

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之术。

当今搞符咒术的必须学会存想之术。

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现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大洞玉经为南宋茅山传本。

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安帝二年。

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

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

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师。

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

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

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

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级次序的意思。

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宝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

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

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

在当时称其为山中宰相,道门学者。

南朝时期的达官显贵纷纷拜于其门下,足见当时之显赫地位。

陶弘景在实际研究操作中严谨地将养生术,炼丹术,医药学用之于实践,为道教上清派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

他将茅山(今江苏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与中心。

所以上清派在后来也被称作茅山宗。

奉魏夫人或杨曦为第一代宗师,以上清大洞真经为本门正传,供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同时也研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经及法录。

茅山派的形成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

陶弘景还完善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为神仙排定座次。

形成三位一估的三清尊神神说。

即玉清元始天尊说上清经;上清灵宝天尊说灵宝经;太清道德尊说三皇经。

在这一时期内道教又引进了地狱的概念。

北方癸地有罗酆山,有六座鬼神宫府。

陶弘景将错综复杂的神仙系统统一归纳,集成一本真灵位业图。

将道教出现的近七百名神灵的名讳称以图谱的形式一一列出。

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现实的仙真鬼神世界里也有明确的等级秩序。

在这一时期,道教与佛教与儒教三教鼎立,为了扩大各自的社会影响,争夺作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来激化,三方展开的唇枪舌战与辨论。

尽管这样,但三方又总是能够彼此调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够被士大夫们兼容并举。

综上所述,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变革,从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

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

在西晋以后,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北朝境内,也出现了道教改造旧天师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谦之新天师道和楼观道派。

中国道教史隋唐道教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

因隋文帝幼时由尼姑养大,自称我兴由佛法。

对佛教非常重视,规定三教的次序是佛为先,道为次,儒教为末。

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

唐末的吕洞宾,钟离权成为后来内丹派的祖师爷。

中国道教史隋唐道教重玄哲学与政治
魏晋以来不大受道教重视的老庄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经,成为唐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道经。

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

重玄之道即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谓道性是指众生禀赋于道或道同一的不变之性。

众生即是道,道中有众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在唐代崇奉道教,即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个人的信仰,但仍旧以政治利用为主.
其一是利用道教神灵来制造皇权神授论,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帝王的目的。

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术来佐国济民,其实质是利用宗教来达
到安定社会的目的。

其三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

其四是利用道教来抑制或反对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传和发展。

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略和养生之道。

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术以求长生成仙。

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道,唐初是崇道抑佛。

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

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

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自始至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中国道教史唐代道教心性论的形成
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论建树的总体与精深方面,有不足之处,常处于佛教下风。

此时,道教中的博学之士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家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义理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理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解释与新观念,形成新的道教义理之学。

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

探讨成玄英的重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承于江东重玄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与又玄说,二是独得于魏晋郭象之玄学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独化说,三是深化道教哲学理论的道性与真性说。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关于玄与又玄的学说。

其内容为:道本无名无形,不可言说,然而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无之与有,虽然名称不同,但同为大道所出。

故道的这种深奥玄远的状态称作玄。

如果能够悟解道的这种深奥玄义,也就打开了认识天下万物的心智的关键。

成玄英的真性说实际表明了这样一条逻辑思信维路向:即道之本性是自然清静的,修道众生也同万物一样,禀赋道性而自然化生,因此众生之本性也应是清静无为的,然而众生赋性成形以后,由于外物的诱惑和干扰,则渐渐耽于物欲。

心识迷乱,丧失本性。

解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静心修道,摒弃物象之干扰,体悟万法虽动不动,而归根复命,静于真性,以达长生久视之道。

李荣是继成玄英之后又一个在重玄思想领域内有独到学术研究和贡献的道士。

他著有《老子注》现已失传。

他认为至真之道是虚极之理,无声无色,无形无名,即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和心灵来认识。

然而它却能包容一切事物,弥罗整个宇宙。

既然世俗的正面认识方式不足以表达真道的存在。

那末只能从反面的否定方式来以体认。

真道作为实体,不生不灭,从时间上讲是不常不怕断,从空间上讲是无象无形,从运动变化来说不盛不衰,无所相待,绝对长存。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体、时空与运动变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而道排除了所有这些条件,没有任何东西可与它相对,因此,这样的真道其性质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实体。

李荣将道解为虚极之理是他在道教义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

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号白云子,他的道教哲学思想可归纳为:1、道本元气论:就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2、注重生命科学与养身健体修炼。

他又将道教的心法修炼分成敬信、继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步骤来完成.。

中国道教史唐代道教的经戒传授
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

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

一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子,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一级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

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级法师的职位。

中国道教史唐代道教的法箓传授
箓通常是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

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为法箓,法箓文牒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

道教法师们认为箓文是由道气演衍的文字,是太上老君的灵文,九天众圣的法言。

因此,符图的绘制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篆体,文中排列众多天仙地祗名号,要求受箓道士熟读背诵,成为做法事的凭仗。

箓文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