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卷】徐州市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经典习题(专题培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原子簇是若干原子的聚集体,有望开发成新材料,某铝原子簇由13个铝原子构成其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40时相对稳定,下图为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该稳定铝原子簇的微粒符号是
A.Al3+B.13Al3+C.13Al-D.Al13-D
解析:D
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其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40时相对稳定,说明该稳定铝原子簇
Al。

带1个单位负电荷,微粒符号可以表示为-
13
故选:D。

2.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N-5等微粒。

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N-
是一种单质
5
B.1个N-
中有5个氮原子核
5
C.1个N-
中共含有35个中子
5
D.1个N-
中共含有34个电子B
5
解析:B
A、N-
是一种阴离子,不符合题意;
5
B、1个N-
中有5个氮原子,故有5个氮原子核,符合题意;
5
C、没有信息能提供氮原子的中子数,故不能确定N-
中含有的中子数,不符合题意;
5
D、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N-
是N5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微粒,所以1个N-5中共含有
5
7×5+1=36个电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以下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说明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
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
D.和两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
解析:D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A、教室进行消杀后室内充满消毒液气味,是因为消毒液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消毒液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B、等质量的氧气和液氧,氧气体积比液氧大,说明说明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镁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4.已知硫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氧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两倍,又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相等,由此得出结论:在二氧化硫分子中,①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②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③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④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D
解析:D
①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氧原子的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硫原子的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故在二氧化硫分子中,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说法正确;
②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相等,氧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而硫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氧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两倍,即一个硫原子的质量是一个氧原子质量的2倍,而一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故二氧化硫分子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说法正确;
③由于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相等;硫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氧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两倍,则硫原子中电子数也等于核内中子数,故在二氧化硫分子中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 说法正确;
④由于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相等,故氧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硫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氧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两倍,则硫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故二氧化硫分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NH)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粒子是()
5.与铵根离子(+
4
A .+Na
B .-OH
C .2H O
D .LiF A
解析:A +
4NH 中N 原子的质子数为7,H 原子的质子数为1,所以+4NH 的质子数为11,电子数=11-1=10;
A .+Na 中质子数为11,电子数=11-1=10,符合题意;
B .-OH 中O 质子数为8,H 原子的质子数为1,所以-OH 质子数是9,电子数=9+1=10,不符合题意;
C .2H O 中O 质子数为8,H 的质子数为1,所以2H O 质子数=12+8=10 ,分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故其电子数也为10,不符合题意;
D .LiF 中Li 质子数为3,F 的质子数为9 ,所以LiF 质子数=3+9=12,分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故其电子数也为12,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6.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

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香水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
C .液氧与气态氧气都能支持燃烧﹣﹣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D .10mL 水与 1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 ﹣﹣分子间有间隔B
解析:B
A 、香水挥发,是因为香水中物质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故选项解释正确。

B 、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水分子没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 、液氧与气态氧气都能支持燃烧,液氧与气态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 、10mL 水与 1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

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
B .碳、硫、磷的燃烧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所以氧化反应就是化合反应
C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D .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A 解析:A
A 、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A 正确。

B 、碳、硫、磷的燃烧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但是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属于化合反应,B 错误。

C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C 错误。

D 、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但是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属于物理变化,D 错误。

故选:A 。

8.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 5·3H 2O,该化合物中含有N 5-等微粒。

已知氮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N 5-是一种单质
B .1个N 5-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C .1个N 5-中共含有35个质子
D .1个N 5-中共含有35个电子C
解析:C
【分析】
氮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都为7,5N 的质子数为和电子数均为35,5N -中是5N 得到一个
电子的微粒,所以每个5N -中含有35个质子和36个电子。

A 、5N -是一种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故A 项错误;
B 、1个5N -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故B 项错误;
C 、1个5N -中含有35个质子,故C 项正确;
D 、1个5N -中含有36个电子,故D 项错误;
答案:C 。

9.如图所示的是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氧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B .硫属于金属元素
C .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g
D .一个硫原子有16个质子D
解析:D
A 、由图可知,氧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不符合题意;
B 、由“石”字旁可知,硫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C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不符合题意;
D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16,符合题意。

故选D 。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燃烧、动植物的呼吸、金属锈蚀都是氧化反应
B .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水,并在通风橱内进行
C.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为道尔顿
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食品包装中充氮气可以防腐C
解析:C
A、燃烧、动植物的呼吸、金属锈蚀过程中,都有氧气参加反应,都是氧化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能够溶于水,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水,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并在通风橱内进行,是因为防止中毒,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为门捷列夫,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食品包装中充氮气可以防腐,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1.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B.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电子数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D.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D
解析:D
A、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变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因此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选项A错误;
B、元素的原子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因此体现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选项B错误;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因此原子才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选项C错误;
D、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带一定电荷后形成的,因此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选项D 正确。

故选:D。

12.相同质量的钠、镁、铝、铁中,含有原子数目最多的是( )
A.钠B.镁C.铝D.铁A
解析:A
【分析】
等质量的金属,所含原子个数最多,即原子质量最小;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实际质量成正比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即是原子个数最多的。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实际质量是成正比,由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关系是铁>铝>镁>钠,真实质量也是这一关系,故相同质量的钠、镁、铝、铁中,所含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钠>镁>铝>铁,所以含有原子数目最多的是钠原子。

故选A。

【点睛】
掌握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真实质量成正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宏观与微观联系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水结成冰―水分子停止运动
B.浓氨水和浓盐酸可以“空中生烟”―分子在不断运动,同时氨气分子和氯化氢分子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分子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空隙改变了
D.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A
解析:A
A、水结成冰,水分子仍在不停地运动,故解释错误;
B、浓氨水和浓盐酸可以“空中生烟”,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同时氨气分子和氯化氢分子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固体小颗粒氯化铵,故解释正确;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解释正确;
D、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故解释正确;
故选:A。

14.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B.
C.D. D
解析:D
A、分子、原子均不显电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5.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硒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B.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g
C.硒元素原子核内中子数是45 D.硒元素的化学性质与③的化学性质相似C
解析:C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掌握。

A、由图可知,硒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4,即质子数为34;不符合题意;
B、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不是“g”;不符合题意;
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9,质子数为34,则中子数=79-34=45;符合题意;
D、硒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③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化学性质不相似;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代入计算时,需要取整。

二、填空题
1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填字母)
A 质子数不同
B 电子数不同
C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2)元素周期表中氟元素的有关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氟属于金属元素
B 氟的原子序数是9
C 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g
D 氟原子核内中子数是9
(3)氟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
子。

AB得到
解析:A B得到
(1)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A。

(2)A 氟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B 氟的原子序数是9,此选项正确;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此选项错误;D 氟原子核内原子序数是9,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此选项错误。

故选B。

(3)氟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17.下图是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有关的4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1)由图可知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
(2)钠元素和氯元素都位于周期表中的第_____________周期;
(3)A粒子的化学符号_____________;A 和 B 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填“相似”或“不同”);
(4)表中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填字母)。

A各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B各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不同
C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不同45三Na+不同A【分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故B表示钠原子C表示氯原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A为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为钠离子D 为氯
解析:45三Na+不同A
【分析】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故B表示钠原子,C表示氯原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A为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为钠离子,D为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为氯离子;
(1)根据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
(2)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几,所处周期就是几;钠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都是3,钠元素和氯元素都位于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
(3)A粒子为钠离子,化学符号Na+;A、B两种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
(4)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所以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故选A。

18.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1)实验Ⅰ中瓶底的水的作用是_____。

(2)实验Ⅱ的实验现象是_____,微观解释是_____。

(3)实验Ⅲ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其装置优点为_____。

若白磷量足够,实验结束,冷却到室温,左侧水面上升到“1”刻度,得到的结论是_____。

防止高温熔化物落下炸裂瓶底B烧杯溶液变红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B烧杯与酚酞试液作用使之变红环保(或实验误差小等)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解析:防止高温熔化物落下炸裂瓶底 B烧杯溶液变红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B烧杯与酚酞试液作用,使之变红环保(或实验误差小等)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1)铁丝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能使固体熔化为液体落到集气瓶中而炸裂瓶底,实验Ⅰ中瓶底的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化物落下炸裂瓶底。

(2)实验Ⅱ的实验现象是B烧杯溶液变红,微观解释是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B烧杯中与水生成显碱性的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3)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空气污染物,实验Ⅲ装置是密闭容器,所以优点为环保。

足量白磷耗尽氧气,消耗氧气的体积等于水面上升的体积,若白磷量足够,实验结束,冷却到室温,左侧水面上升到“1”刻度,可得到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19.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学习了“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如图1)的实验后,查阅资料得知,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密度越大;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密度越小,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9.同学们用Y形管或Y形导管设计并完成了图2和图3所示实验。

(1)图2中Y形管左侧管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右侧管中加入浓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该实验可以证明_____具有挥发性。

图2实验与图1实验对比,其优点
是_____(答一点即可)。

(2)图3中Y形导管固定在铁架台上,a管位于上方,b管位于下方,可观察到_____(填“a”或“b”)管中的滤纸条先变色,其原因是_____。

酚酞试液变红浓氨水节约药品或更环保a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解析:酚酞试液变红浓氨水节约药品或更环保 a 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1)浓氨水中氨气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左侧,溶于水,形成氨水,呈碱性,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试液变红色,该实验可以证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图2实验与图1实验对比,其优点是节约药品、更环保。

(2)可观察到a管中的滤纸条先变色,上方的滤纸条先变色,其原因是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20.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中共有_____种元素。

(2)从粒子⑤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判断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周期。

(3)③⑤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_____。

(4)①④两种粒子构成的化合物是_____(填化学式)。

四四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AlCl3
解析:四四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AlCl3
(1)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A、B、C、D、E五种粒子共有4种质子数,共表示四种元素;
(2)在原子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由粒子⑤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微粒是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可以判断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

(3)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主要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③⑤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①的质子数为13,是铝元素,化合价显+3价,④的质子数为17,是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①④两种粒子构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铝,化学式是:AlCl3。

21.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魔棒生烟”的魔术(如图一),当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根玻璃棒靠近时会产生白烟。

为了揭秘这个魔术,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
①浓盐酸会挥发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气体,浓氨水会挥发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两种气体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
②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③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5,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

然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一步设计了如图二所示的实验。

试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一中“魔棒生烟”的魔术中两根玻璃棒无需接触,只要靠近就能产生白烟,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

(2)图二中同时打开开关a和b,玻璃管c中出现白烟,白烟最浓厚的地方是_______(选填“d”“e”或“f”),理由是_______。

(3)如果将图二中的烧瓶A和B放入冰水中,能更_______(选填“快”或“慢”)地观察到白烟的产生,原因是_______。

(4)图二实验相较于图一实验,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回答一条即可)。

(5)生成白烟的变化属于_______变化。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氨气比氯化氢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运动速率更快所以最先在d处相遇产生白烟最浓慢温度低分子运动的变慢不污染空气(还能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化学
解析: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氨气比氯化氢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运动速率更快,所以最先在d处相遇,产生白烟最浓慢温度低分子运动的变慢不污染空气(还能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化学
(1)图一中“魔棒生烟”魔术中两根玻璃棒无须接触,只要靠近就能产生白烟,说明两根玻璃棒上所蘸物质的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故填: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图二中同时打开开关a和b,玻璃管c中出现白烟,白烟最浓厚的地方是d,理由是氨分子相对分子质量比氯化氢分子小,运动的快,所以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会最先在d处相遇,此处产生白烟最浓。

故填:氨气比氯化氢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运动速率更快,所以最先在d处相遇,产生白烟最浓;
(3)如果将图二中的烧瓶A和B放入冰水中,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都变慢,能更慢地观察到白烟的产生。

故填:慢;温度低分子运动的变慢;
(4)图二实验相对于图一实验具有的优点是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更加环保(不会污染环境)。

故填:不污染空气(还能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
(5)氯化氢气体与氨气相遇会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即白烟,所以生成白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故填:化学。

22.2019年元素周期表迎来了它150周岁的生日,联合国将今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一个完整体系。

(1)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_____编制的。

(2)如表所示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

请利用图示信息回答:
①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周期的序数相同,则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_____周期。

由氟和镁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氟化镁的化学式为_____。

同一族中元素的排列规律有:_____。

(任写一条)
②如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与镁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_____(填序号)。

(3)华为公司作为我国高新科技的代表,一直致力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其自主研制的“麒麟”芯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芯片的主要材料为高纯度的单质硅。

如图2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

硅元素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利用图中信息可计算出硅原子的中子数为_____。

门捷列夫三MgF2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最后一列除外)C非金属14
解析:门捷列夫三MgF2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最后一列除外)C非金属14
(1)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编制的。

故填:门捷列夫。

(2)①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表中周期的序数相同,则镁元素核外电子层数是3,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三周期;由氟和镁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氟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是+2,氟元素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氟化镁的化学式为MgF2;同一族中元素的排列规律有: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最后一列除外),由上而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等。

故填:三;MgF2;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最后一列除外)。

②如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与镁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C,是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故填: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