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第三章-走近溶液世界-知识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章走进溶液世界第一部分电解水知识点整理
质量比约为H2:O2=1:8
(5) 实验结论:1、水是一种化合物(宏观)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宏观)
3、水分子由氢氧原子构成(微观)
3、氢气燃烧:
化学方程式为: 2H2 +O2H2O
现象 :冷而干燥集气瓶内壁上蒙一层水汽
说明: 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水 点燃
亲”)便于记忆
(3) 产物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证明是H2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O2 H2:O2=2:1
(4) 化学方程式为:2H2O电解 2H2↑1水的电解
1. 天然水
凝聚净水(明矾or吸附(活
杀菌消毒(液氯Cl2------化学变化)
2. 水的电解
(1) 现象:
两端电极上均有有气泡产生
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正极产生的气体多
OR负极中液面下降比正极中液面下降多,
(2) 正极出现O2,负极为H2,记住(负氢“父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溶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相关内容。
一、溶液的概念与组成溶液是一种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其中,溶剂是数量占优势的组分,能够溶解其他物质;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二、溶解度与饱和溶液1. 溶解度:指单位量的溶剂在一定温度下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一般用质量比来表示。
2.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此时,溶质以微小团簇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三、溶解过程及影响因素1. 溶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剂中被分散,并与溶剂分子或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解物质。
2.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包括温度、溶剂与溶质的相互作用、溶质的粒子大小以及搅拌等。
四、稀溶液与浓溶液1. 稀溶液:指溶质的质量分数较低的溶液。
2. 浓溶液:指溶质的质量分数较高的溶液。
五、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 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产生离子的物质。
电解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分别指在溶液中完全离解和部分离解为离子。
2. 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能产生离子的物质。
六、各种溶液的特性与应用1. 酸性溶液:呈酸性的溶液,其pH值小于7。
酸性溶液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等领域。
2. 碱性溶液:呈碱性的溶液,其pH值大于7。
碱性溶液广泛应用于清洁剂、制药等领域。
3. 中性溶液:呈中性的溶液,其pH值约等于7。
4. 阻滞肌肉酸化溶液:通过调整运动后肌肉内酸性物质的平衡,以减轻肌肉疲劳感。
5. 漂白剂:能够去除或降低物体表面的颜色,常见的漂白剂有含氯漂白剂、氧漂白剂等。
6. 常见溶剂: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另外,酒精、石油醚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七、溶液的分离与提纯1. 简单蒸馏:常用于纯净水的制取,利用液体沸点差异进行分离。
2. 结晶分离法:利用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差异,通过结晶过程将溶质分离出来。
初三化学上册第三章-走近溶液世界-知识总结
第三章走进溶液的世界第一节水1、水净化的一般方法纯水无色、无味、清澈透明。
天然水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可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方法净化。
吸附: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杂质吸附而沉降(物理变化)。
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蒸馏:出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得到的蒸馏水可看做纯净物。
杀菌:可用漂白粉、氯气及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ClO2)进行消毒杀菌。
2、水的组成(1) H2在O2中燃烧生成H2O氢气的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情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氢气具有可燃性。
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并放出热量。
化学方程式:2H2 + O2 →点燃2H2O检验氢气燃烧产物: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壁凝结有水雾。
氢气验纯的方法:将装有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听到爆鸣声则氢气不纯,听到“噗”的声音则氢气纯净。
3、水的电解项目内容备注化学方程式2H2O →通电2H2↑+ O2↑为加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H2SO4或NaOH,通的是直流电。
现象(1)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2)跟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约是跟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体积的两倍。
V(氢气):V(氧气)= 1:2检验(1)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连接正极试管内的气体,其中体积大的气体能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2)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正氧负氢”结论(1)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3)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4)本实验同时验证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电解水装置:化学反应2O=== 2H2↑+ O2↑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化学式的含义H2O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4、水的性质(1)在101kPa时,水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溶液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状态之一。
下面将对九年级化学知识点中关于溶液的内容进行总结。
一、溶质与溶剂溶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溶解的物质,而溶剂是指用于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中,溶质以离子或分子的形式被溶解在溶剂中。
一般情况下,溶质的量较少,而溶剂的量较多。
二、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量。
它是衡量溶液中溶质溶解能力的重要指标。
溶解度的大小受到温度、压力及物质本身性质的影响。
三、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当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时,所得到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如果在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溶质,会导致溶液过饱和,此时溶质不能再溶解。
过饱和溶液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稍加扰动就会产生结晶现象。
四、浓溶液与稀溶液根据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可以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浓溶液指溶质的含量较多,而稀溶液指溶质的含量较少。
浓度可以利用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或摩尔浓度等来表示。
五、溶液的净化和分离溶液既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净化,也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净化。
常见的溶液净化方法有过滤、蒸发和结晶等。
过滤可以用来分离固体颗粒,蒸发可以用来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结晶则是通过使溶质重新结晶出来分离纯净溶质。
六、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有三个主要方面:温度、溶质的粒径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温度的升高可以增加溶质的溶解度,溶质的粒径越小,则溶解过程越容易进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七、酸碱中的溶液在酸碱反应中,酸和碱的溶液起着重要的作用。
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而中性溶液则是指酸碱的浓度相等,即酸性和碱性相互平衡。
八、溶液的应用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饮料、药品、化妆品等都是溶液的形式存在。
此外,工业生产中的催化剂、合成反应中的溶剂等也需要通过溶液来实现。
初三溶液知识点总结
初三溶液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将溶质溶解的物质。
溶液是一种均匀的混合物,其中溶质的数量比例可以改变,但溶剂的性质和数量比例不会改变。
二、溶解过程当物质溶解时,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通常来说,溶解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1)分子间力克服:溶质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被克服,使它们分散在溶剂分子中。
2)新的相互作用: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产生新的相互作用力。
3)离子化:电离的溶质分子在溶剂中释放出离子。
三、溶解度溶解度是溶质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中最多可溶解的量。
溶解度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力、温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四、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达到一定量后,再加入相同溶质不溶解在溶剂中,这个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当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过多,不溶在溶剂中,则称为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其中的超额溶质会析出。
五、溶液的分类按照溶质和溶剂的状态,溶液可以分为固体溶液、液体溶液和气体溶液。
其中,固液溶液又可细分为晶体溶液和非晶体溶液。
六、饱和度和浓度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和溶剂量的比值称为溶液的饱和度。
溶液的浓度通常用“摩尔浓度”(mol/L)来表示,即单位容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
七、溶解性规律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可以将物质分为易溶性物质、难溶性物质和不溶性物质。
易溶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很好地溶解在溶剂中,而难溶性物质则在一定条件下只能溶解一小部分,不溶性物质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无法溶解在溶剂中。
八、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溶解过程中受到温度、溶剂、溶质之间相互作用力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通常来说,温度越高,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就越大。
九、溶解过程的应用溶解过程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矿物的选矿和提取、药品的制备、食品的加工等都涉及到溶解过程。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一、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在溶液中,一种物质称为溶剂,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称为溶质。
二、溶液的组成1. 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通常是溶液中量较多的物质。
2.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三、溶液的分类1. 按溶质的状态分:- 气体溶液:溶质为气体的溶液。
- 液体溶液:溶质和溶剂均为液体的溶液。
- 固体溶液:溶质为固体的溶液。
2. 按溶液的浓度分:- 稀溶液:溶质含量较低的溶液。
- 浓溶液:溶质含量较高的溶液。
四、溶液的性质1. 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
2. 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溶液不易发生分解或沉淀。
3. 透明性:大多数溶液是透明的。
五、溶液的浓度表示1.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2. 体积分数:溶质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3. 摩尔浓度: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体积之比。
六、溶液的制备1. 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或体积。
2. 将溶质逐渐加入溶剂中,同时搅拌以加速溶解。
3. 将溶液储存于适当的容器中。
七、溶液的应用1. 化学实验中作为反应介质。
2. 医疗领域中的各种注射液。
3. 食品工业中的调味剂和防腐剂。
4. 农业中的肥料溶液。
八、溶液的分离与提纯1. 过滤法:利用过滤纸或滤网将不溶性固体与溶液分离。
2. 结晶法:通过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质结晶分离。
3. 蒸馏法:利用不同物质的沸点差异,通过加热使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分离。
九、溶液的酸碱性1. 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log[H+]。
2. 酸性溶液:pH值小于7的溶液。
3. 碱性溶液:pH值大于7的溶液。
4. 中性溶液:pH值等于7的溶液。
十、溶液的电离平衡1.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物质。
2.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物质。
3. 电离平衡常数:描述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常数。
十一、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粒子对溶剂通过半透膜的吸引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溶液知识总结 鲁教版
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特征:均一性: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相同稳定性:条件不改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出来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成分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用途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经常是比较快的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乳浊液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条件: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特征:不均一,不稳定,混合物乳化: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形成稳定的乳浊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溶液溶质溶质溶剂1100%100%==+mmmm m()溶液一.溶液的概念及特征(重点)二.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溶解放热,所得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浓硫酸溶解吸热,所得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有:硝酸铵固体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三.溶液的性质①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原因是它们溶于水要发生电离,产生能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氯化钠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硫酸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②少量溶质溶于水中,形成得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③有色的溶液蓝色溶液(含Cu2+):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2+):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黄色溶液(含Fe3+):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紫色溶液:石蕊溶液四.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重点、难点)(2)应用:①溶液稀释: 方法:加入溶剂;特点:加入溶剂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即:稀溶液的质量=浓溶液质量+加入的溶剂质量②溶液浓缩: 方法一:加入溶质特点:溶剂质量不变即:浓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加入溶质质量 方法二:蒸发溶剂特点:溶质质量不变即:浓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蒸发的溶剂质量○3溶液配制:a.、计算;b.、称量;c.、溶解。
化学九年级溶液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溶液知识点总结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状态,涉及到溶解和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等概念。
下面将对九年级化学中与溶液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溶液的定义及基本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质指的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则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中,溶质以分子、离子或者原子的形式存在。
二、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溶解度指的是在特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所含溶质的最大量。
饱和溶液是指在某一温度下,溶液中溶质已经达到溶解度的最大限度。
三、溶解过程与溶剂的溶解能力溶解过程中,溶质的晶体结构被破坏,分子离子散开并与溶剂分子进行相互作用。
溶剂的溶解能力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一般来说,极性溶剂更容易溶解极性溶质,而非极性溶剂更容易溶解非极性溶质。
四、浓度的计算及表示方式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物质量或物质的摩尔数与溶液的体积之比。
常用的表示方式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
计算浓度时需要根据所给数据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
五、质量守恒定律及溶液配制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不变。
在配制溶液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例来控制溶液的浓度。
六、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有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力。
对于大多数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过程来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对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来说,则是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七、溶解热与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热指的是单位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当溶解过程吸热时,称为溶解吸热过程;当溶解过程放热时,称为溶解放热过程。
溶解热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八、晶体的结构与溶解性晶体是由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几何规律排列组成的固体。
晶体的结构特征直接影响着其溶解性,晶体结构越紧密、晶格能越大的物质,其溶解度越小。
九、溶解与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溶液中分解成离子的过程。
强电解质能够完全电离,而弱电解质只能部分电离。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中关于溶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均
匀的体系。
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
物质。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在一定温度下最多能溶解多
少溶质的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3.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当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时,称为饱和溶液;当溶质的溶解度超过饱和溶液的最大溶解度时,称为过饱和溶液。
4.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多少可以用浓度来表示,常用的浓
度单位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
5. 溶解过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是一个热力学过程,根
据溶解过程的热效应,可以分为吸热溶解和放热溶解。
6. 溶解规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溶解度与溶剂种类的关系等。
7. 溶解的应用,溶解是化学中常见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例如溶解可以用于分离纯净物质、制备溶液、熔融盐类、溶解吸热等。
以上是初三化学中关于溶液的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概念及基本知识1.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而溶剂则通常是液体。
1.2 溶解度溶解度是溶质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量。
通常用摩尔溶解度或质量溶解度表示。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的化学性质、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等。
1.3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时,称之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具有一定的溶质浓度,当饱和溶液中再添加溶质,其余溶质将不再溶解,而沉淀出来。
1.4 稀溶液和浓溶液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质和溶剂的相对比例来划分,溶质比例小的溶液称为稀溶液,而溶质比例大的溶液称为浓溶液。
1.5 液态溶液和固态溶液溶质溶解在液体溶剂中形成的溶液称为液态溶液,而溶质溶解在固体溶剂中形成的溶液则称为固态溶液。
其中,液态溶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种溶液。
1.6 化学反应和溶液在一些化学反应中,溶液可以作为反应物或产物参与到反应中。
这些反应可以是溶解反应、中和反应、置换反应等。
1.7 溶液的应用溶液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化工生产中溶剂、分离剂,医药制造中的溶剂、注射剂等。
二、溶解过程及相关知识2.1 溶解过程溶解过程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中的分散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会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溶液。
2.2 溶解的热效应在溶解过程中,会伴随着一定的热效应。
当溶解过程吸收热量时,称之为吸热溶解;反之,释放热能时称之为放热溶解。
吸热溶解和放热溶解都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2.3 溶解平衡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溶解度与其固体形式的溶质浓度之间达到平衡,称之为溶解平衡。
在溶解平衡状态下,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速度与溶质从溶质溶液中析出的速度相等。
2.4 溶解规律溶解过程符合溶解度规律和亲合势规律。
溶解度规律称之为回晶平衡规律,它指出在溶液中存在有饱和度的状态,而亲合势规律则指出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溶解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一、溶液的性质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给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溶质质量被溶解的速率的度量。
溶解度亦称溶质的溶解度或溶质的溶解率。
溶解度越大,表明溶质越容易溶解;溶解度越小,表明溶质越不容易溶解。
一定条件下,相同物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是不随外界因素改变的。
2. 极性:极性是指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中,具有电荷不均匀分布的性质。
每个原子或分子都有一些电子充电,它们可以表示为正电荷或负电荷。
极性决定了沉淀物的稳定性,极性更强的物质的溶液的稳定性更低;极性更弱的物质的溶液的稳定性更高。
3. 气味:气味是指一定条件下溶液可以很明显地闻到的气体的气味。
气味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溶质的特性,而不是溶液的性质,所以要判断溶液是苦味还是咸味,就可以闻一闻溶液的气味。
二、化学反应1. 前置反应:前置反应是指在溶液中发生前,必须准备好充分配分的物质,以促使反应发生的反应。
这类一般是可逆反应,反应产物可以再次发生反应,结果产生新的产物,多用于改变溶液的参数,如酸碱度、Ph值等。
2. 溶解反应:溶解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离子或分子被完全拆分的反应。
这种反应的特点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另一对反应引起游离离子或原子的重新组合,只能提供单一离子或原子。
3. 水解反应:水解反应是指某些化合物与水反应,当化合物与水反应时,会引起改变,因此得到新的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反应。
这类反应一般是可逆的,可以表示为水的添加或分解的形式。
三、物质的溶解过程1. 吸收: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时,溶质与溶剂之间会发生电荷的传递,溶质的电荷会被溶剂的电荷所吸收,从而使溶质分子更加稳定、更容易进行溶解。
2. 团簇化: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溶解过程会随着溶剂量、温度、压强等参数的改变而改变。
当溶质质量足够时,溶质分子之间会形成团簇,从而促进溶解过程。
3. 渗入:溶质分子吸收溶剂后,会分子局部溶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以促进其质量的渗入溶剂中,使溶质稳定溶解在溶剂中,完成溶质的溶解过程。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剂是数量较多,溶质是溶剂中溶解度较小的物质。
溶液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下面对初中化学中关于溶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溶液的基本概念1. 溶质和溶剂:溶质是指在溶剂中可以溶解的物质,主要指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是指可以溶解其他物质的液体,常见的溶剂包括水、酒精等。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溶解一定量溶质所达到的最大浓度。
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物质性质有关。
3. 饱和溶液:指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当继续向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无法再溶解,会产生沉淀。
4. 浓度: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或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例。
常见的浓度表示方法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
第二部分:溶液的分类1. 按溶解度分类:(1) 可溶性溶液:溶解度较大,可以溶解的溶质。
如氯化钠溶液。
(2) 不溶性溶液:溶解度极小,无法溶解的溶质。
如沉淀。
2. 按物质的电离程度分类:(1) 电离型溶液:溶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离子。
如盐酸溶液。
(2) 非电离型溶液:溶质在溶液中不电离,不生成离子。
如蔗糖溶液。
3. 按溶剂分类:(1) 极性溶剂:分子之间有较强极性,能溶解极性溶质。
如水。
(2) 非极性溶剂:分子之间没有或极性较小,不溶解极性溶质。
如醚类溶剂。
第三部分:溶液中的物质变化1. 溶质溶解的过程: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分子间力和离子间力。
2. 溶质电离的过程:电离型溶液中,溶质分子在溶液中解离成离子。
3. 溶质溶解速度:与溶剂的搅拌程度、溶质粒子的大小和溶质溶解度有关。
4. 溶液中溶质的平衡:饱和溶液中维持溶质浓度稳定的平衡状态。
第四部分:溶液中的热效应1. 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溶质溶解时可以吸收热量或释放热量。
2. 热溶液的稀释:溶液的稀释会引起温度的变化,可以根据热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第五部分:溶液中的酸碱反应1. 溶液中的酸碱溶质:溶液中可以被水电离产生氢离子(H+)的溶质称为酸,可以被水电离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溶质称为碱。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走进溶液世界》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走进溶液世界》知识点第三单元《走进溶液世界》知识点第一节水1、水的组成:(水是式量最小的氧化物)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 2O ,你能读到的信息:化学式的含义 H 2O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①无色无味液体;②密度比较:ρ水=1.0g/ml ρ水>ρ冰(反常膨胀);③能吸收大量的热量;④极高的溶解和分散其他物质的能力(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注意:实验中经常用浓硫酸吸收水化学性质(1)通电分解2H 2O ??→?通电2H 2↑+ O 2↑(2)水可遇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 2O + CaO→Ca(OH)2此反应是食品干燥剂干燥的原理实验现象: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物可使酚酞变红;石蕊变蓝。
注:CaO 俗称生石灰; Ca(OH)2俗称熟石灰或者消石灰,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Ca(OH)2水溶液(石灰水)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白色沉淀/变浑浊)(3)水可遇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 2O + CO 2→H 2CO 3(4)检验水:实验现象:白色的粉末变成蓝色晶体不带结晶水的白色硫酸铜粉末称为无水硫酸铜;带5份结晶水的硫酸铜晶体称为五水合硫酸铜、或者硫酸铜晶体、胆矾、蓝矾,是纯净物;属于盐。
4、分散体系①溶液、②悬浊液、③乳浊液第二节溶液6、物质的溶解性1)溶液①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质: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均一性:各单位体积的浓度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质溶剂长期不分离。
4242CuSO 5H O CuSO 5H O +→?2232CO Ca OH CaCO +H O+→↓()2)溶解性: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它和物质本身的性质、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有关。
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走进溶液世界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知识点复习一、水的组成和性质1、水的组成电解水的实验:装置―――水电解器电源种类---直流电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化学反应 2H2O=== 2H2↑+ O2↑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 2 1质量比 1 8检验:O2---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木条复燃H2---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 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化学式的含义H2O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2、水的化学性质(1) 通电分解2H2O 通电2H2↑+O2↑(2) 水可遇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 H2O + CaO==Ca(OH)2(3) 水可遇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 H2O + CO2==H2CO33、水的污染(1)水资源A 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 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B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 最多的元素是O 。
C 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污染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 (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 ,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九年级溶液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溶液知识点归纳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溶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能够溶解在一起形成均匀混合物。
下面,我们将对九年级溶液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溶质和溶剂1. 溶质:指的是能够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溶剂:指的是溶质溶解于其中的物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等。
二、溶解度和饱和溶液1. 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质量的溶剂最多可以溶解多少质量的溶质。
溶解度可以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或摩尔分数来表示。
2. 饱和溶液:当添加到溶剂中的溶质无法再溶解时,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三、浓度的计算方法1. 质量浓度:质量浓度等于溶解物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
质量浓度的单位可以是克/升或克/毫升。
2. 体积浓度:体积浓度等于溶解物的体积除以溶液的体积。
体积浓度的单位可以是毫升/升或立方厘米/升。
3. 摩尔浓度:摩尔浓度等于溶质的摩尔数除以溶液的体积。
摩尔浓度的单位是摩尔/升。
四、溶解过程中的溶解热和溶解度1. 溶解热:指的是在溶质溶解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当溶解热为正值时,溶解是吸热的;当溶解热为负值时,溶解是放热的。
2.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大多数固体溶解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气体在溶解于水中的溶解度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五、常见的溶解现象1. 酒精的溶解:酒精能够与水形成可溶性液体。
水和酒精之间的相互溶解性称为共溶性。
2. 气体的溶解:氧气和二氧化碳能够在水中溶解。
溶解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与压强的关系则符合亨利定律。
六、溶液的分离1. 结晶法:通过溶液中溶质的结晶过程来分离溶液中的溶质。
结晶法适用于溶质是固体的情况。
2. 蒸发法:通过将溶液放置在开放容器中,让溶剂逐渐蒸发,从而得到溶质的分离。
蒸发法适用于溶质是固体的情况。
3. 蒸馏法:通过加热溶液,使溶剂蒸发并重新凝结,从而将溶质和溶剂分离。
蒸馏法适用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沸点差异较大的情况。
化学初中溶液知识总结
化学初中溶液知识总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溶液的性质、制备方法以及一些相关的实验操作。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化学初中溶液知识进行总结。
1. 溶液的性质溶液的性质包括溶解度、溶液的浓度以及溶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1.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能溶解最多溶质的量。
溶解度与溶剂、溶质的性质以及温度有关。
常见的溶解度单位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
1.2 浓度溶液的浓度表示了单位体积或质量中所含有的溶质的量。
常见的浓度单位有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
1.3 化学反应在溶解过程中,有些溶质与溶剂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物质。
这种反应称为溶解反应。
溶解反应可以是吸热反应,也可以是放热反应。
2. 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溶液的方法可以分为固体溶解、液体溶解和气体溶解。
2.1 固体溶解固体溶解是将固体溶质加入溶剂中,并通过搅拌、加热等方法使其彻底溶解。
溶解速率受溶解度、温度和溶质颗粒粒径等因素的影响。
2.2 液体溶解液体溶解是将两种或多种液体混合形成溶液。
液体之间溶解的情况可以根据亲疏水性分为相溶和不相溶。
在液体溶解中,溶液的浓度的计算方法与固体溶解不同。
2.3 气体溶解气体溶解是将气体溶质溶解于溶剂中,常见的气体溶解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溶解。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压力的增加而升高。
3. 相关实验操作在学习溶液的知识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实验操作常用的方法。
3.1 溶解度曲线实验通过溶解度曲线实验,可以确定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时,通过改变溶剂温度,加入溶质并搅拌,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3.2 浓度计算实验通过浓度计算实验,可以掌握不同计算浓度的方法,例如质量分数、质量浓度、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的计算。
3.3 双滴定实验双滴定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确定物质浓度的方法。
实验中,通过滴定剂对待测物质的滴定,确定滴定终点,从而计算出待测物质的浓度。
第三章走进溶液世界(知识梳理)-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上海)
第1节 第三章 走进溶液世界一、水的天然循环 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其中,水蒸发与冷凝过程,在实验室可利用这一原理,净化水得到蒸馏水。
二、水在自然循环中的净化 包括:蒸发、挥发(除去易挥发的物质)、沉降(除去不溶性的较大颗粒)、过滤、吸附(除去微小颗粒)消毒,等过程。
三、自来水的生产自来水的生产要经过沉降、过滤、灭菌等净化操作,沉降时常加入明矾或氯化铁,其作用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其中灭菌常用的是液氯或二氧化氯,是化学变化。
四、水的电解1、实验条件:(1)通直流电;(2)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2、气体检验:(1)正极:用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2)负极:用燃着木条,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3、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液面下降,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4、化学方程式:2H 2O 2H 2↑+O 2↑(分解反应)5、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并且它们的体积比是2:1。
6、微观解释: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7、讨论(1)在实验过程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为什么?①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②正极材料消耗了部分氧气。
(2)在做电解水的实验时,向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3)电解水的实验里,有新物质生产吗?水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是化学变化。
五、氢气燃烧1、了解氢气如何检验纯度。
(1)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2)如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
如听到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2、水的合成(1)步骤:①检验纯度(气体不纯净点燃时,易发生爆炸);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且凉的烧杯;③用手接触烧杯。
九年级上册溶液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上册溶液知识点总结归纳溶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状态之一。
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其中溶质是被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
在九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很多有关溶液的知识,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溶液的分类根据溶解度的大小,我们可以将溶液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过饱和溶液是指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溶解度超过了平衡溶解度;而不饱和溶液则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还可以溶解更多的溶质。
二、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单位体积的溶剂能够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我们通常用图线来表示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情况,这条曲线被称为溶解度曲线。
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三、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温度对溶解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固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从而影响溶解度的大小。
四、溶解度和压力的关系对于气体溶解于溶液中的情况,压力也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
根据亨利定律,当温度不变时,气体溶解于溶液中的质量与气体的压力成正比。
也就是说,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五、溶解度和溶质种类的关系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这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例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较高,而非极性溶质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较高。
六、浓度的计量单位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解物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总质量或总体积的比值。
常用的浓度计量单位有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通常用克/升表示;体积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体积,通常用升/升表示;摩尔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摩尔数,通常用摩尔/升表示。
七、溶解和结晶的条件溶解和结晶是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反复进行的过程。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重点突出)
知识点课题 1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液1、溶液的观点:一种或几种物质分别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固的混淆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能够是一种或几种,能够是固、液、气三态溶剂:能溶解其余物质的物质。
只好是一种。
能够是固、液、气三态,2、溶液的基本特点:均一性、稳固性的混淆物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构成完整同样,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固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无论搁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构成:由溶质和溶剂构成。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余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5、常有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名称石灰水盐酸溶质氢氧化钙氯化氢Ca(OH)2HCl溶剂水 H2O水 H2O碘酒碘I 2 酒精C2H5OH6、溶解时的热现象:吸热(如硝酸铵)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放热(如氢氧化钠、浓硫酸)7、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8、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注意: a、溶液不必定无色,如 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 3为黄色。
b、溶质能够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说明物质分子之间有间隔)d、因为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行见,也不阻挡光芒透过,因此溶液透明,注意透明和无色是两个观点。
e、均一稳固的液体不必定是溶液。
知识点二、乳浊液与乳化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别在水中形成的不平均、不稳固的混淆物,静止后会分层。
2、常用的乳化剂:清洗剂(拥有乳化作用)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淆物,悬浊液静置后易积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
知识点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必定温度下,必定量的溶剂里,不可以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类溶质的饱和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走进溶液的世界第一节水1、水净化的一般方法纯水无色、无味、清澈透明。
天然水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可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方法净化。
吸附: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杂质吸附而沉降(物理变化)。
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蒸馏:出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得到的蒸馏水可看做纯净物。
杀菌:可用漂白粉、氯气及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ClO2)进行消毒杀菌。
2、水的组成(1) H2在O2中燃烧生成H2O氢气的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情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氢气具有可燃性。
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并放出热量。
化学方程式:2H2 + O2 →点燃2H2O检验氢气燃烧产物: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壁凝结有水雾。
氢气验纯的方法:将装有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听到爆鸣声则氢气不纯,听到“噗”的声音则氢气纯净。
3、水的电解项目内容备注化学方程式2H2O →通电2H2↑+ O2↑为加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H2SO4或NaOH,通的是直流电。
现象(1)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2)跟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积约是跟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体积的两倍。
V(氢气):V(氧气)= 1:2检验(1)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连接正极试管内的气体,其中体积大的气体能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2)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正氧负氢”结论(1)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3)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4)本实验同时验证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电解水装置:化学反应2O=== 2H2↑+ O2↑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化学式的含义H2O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4、水的性质(1)在101kPa时,水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水结冰是体积膨胀,能浮在水面上。
(2)比热容大,具有吸收大量热量的功能,,能调节气温,使昼夜温差不打。
(3)具有溶解和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PS:可溶性物质溶于水形成均匀的溶液;不溶性小颗粒放入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浊液。
固体不溶性小颗粒与水形成悬浊液,液体不溶性小颗粒与水形成乳浊液。
(4)水的化学性质①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现象: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反应方程式: CO2+H2O → H2CO3现象:给红色溶液加热又变为紫色(上述反应的逆反应)②水与氧化钙(生石灰)反应现象:烧杯壁变热,说明水与生石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将所得液体静置后向上层的清液中通入CO2气体会变浑浊。
反应方程式:CaO+ H2O → Ca(OH)2Ca(OH)2+ CO2→ CaCO3↓+H2O③水与白色硫酸铜粉末反应现象:白色硫酸铜粉末(无水硫酸铜)变蓝,此反可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水分。
反应方程式:CuSO4 + 5H2O → CuSO4·5H2OPS: CuSO4·5H2O读作硫酸铜晶体,蓝色,易溶于水,俗称胆矾或蓝矾;受热易失去结晶水,反应方程式:CuSO4·5H2O →加热 CuSO4 + 5H2O5、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 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第二节溶液1、溶液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均一性:各单位体积的浓度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质溶剂长期不分离。
注: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2、物质的溶解性定义: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溶解性的影响因素:(1)溶质与溶剂自身的性质(2)温度(大部分固体物质温度越高,溶解性越强,)压强(只有气体的溶解性与压强有关)随温度升高,在水中溶解性降低的物质:Ca(OH)2、所有气体。
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导致温度降低。
如:硝酸铵(NH4NO3)等。
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相反,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1)一般规律:(2)当溶质为Ca(OH)2是否相同?若不相同,相互转换的条件是什么?(3)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20℃时,不饱和的硝酸银溶液(硝酸银200克,水100克)不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4、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该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用“S”表示。
(2)五要素:(1)一定温度(2)指明溶质与溶剂(3)100g溶剂(4)达到饱和状态(5)单位为g/100g水(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气体的性质(起决定作用)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曲线相交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同。
例:图有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Ⅰ.A、C物质溶解度曲线坡度大,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B物质溶解度曲线坡度小,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
Ⅱ.A、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往右上升,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物质溶解度曲线往右下降,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Ⅲ.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C>B>At3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CP点意义:t2时,A、C物质溶解度相等。
5、结晶与结晶水合物(1)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
(2)结晶法有两种:降温结晶法(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溶剂法。
固体溶质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时,用降温结晶法;例如:析出KNO3、KNO3溶液中混有少量NaCl除杂等。
固体溶质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时,用蒸发结晶法。
例如:析出NaCl、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KNO3除杂等。
6、溶液(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习惯上,把量多的看做溶剂,量少的看做溶质;但当液体中有水时,无论水的量多少,都看做溶剂。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3)未溶解的固体不属于溶液中的溶质。
(4)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其溶质指不含水的化合物,结晶水转化为溶剂水。
例如:CuSO4·5H2O 溶解后为CuSO4溶液。
(5)某系物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则溶质发生改变。
例如:Na2O溶于水,Na2O+ H2O → 2NaOH 溶质为NaOH,而非Na2O。
7、溶质的质量分数1)公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 100% 即 C %=液质m m × 100% 2)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C%= SS 100 × 100%(C < S ) 稀释(浓缩)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M (水)=M (稀溶液)- M (浓溶液)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量筒、托盘天平、药匙、胶头滴管实验步骤: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或量取(对液体物质)、溶解、装瓶,贴签。
以配制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为例说明。
(1)计算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所需要的:①蔗糖质量:50g×5%=2.5g ,②水的质量:50g -2.5g =47.5g 。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2.5g 蔗糖倒入烧杯中,近似认为水的密度为1g/cm3,用量筒量取47.5mL 水。
(3)溶解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蔗糖的溶解。
(4)装瓶,贴签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8、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时,可用过滤的方法。
步骤:⑴ 溶解: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
⑵ 不溶物残留于过滤器中,可溶物存在于滤液中。
⑶ 蒸发:将滤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至有较多量固体析出,停止加热。
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1、 能跟酸或碱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常用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
遇酸→ 变红色 遇酸→ 不变色紫色石蕊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遇碱→ 变蓝色 遇碱→ 变红色注意:无色酚酞中性时也为无色石蕊试纸: 红色石蕊试纸用于检验碱性物质,蓝色石蕊试纸用于检验酸性物质。
酸碱指示剂的发现:物质 盐酸 氯化铵 氯化钠 蒸馏水 碳酸钠 澄清石灰水指示剂 紫色石蕊、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颜色的变化红色 不变色 蓝色化2、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1)石蕊试液与酚酞试液:向被检验的溶液中滴加指示剂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2)pH试纸:将洁净且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试液后沾在pH试纸上,将试纸呈现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确定溶液的酸碱程度。
注意:①不能将pH试纸湿润后再蘸取待测液②pH试纸测出的酸、碱性强弱只能粗略的定性比较。
③只适用于浓度较小,pH在0~14之间的溶液。
对于浓度较大溶液,直接用H+浓度表示酸碱度。
3、溶液酸碱性强弱溶液pH通常在0~14之间。
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4、酸与碱、酸性与碱性酸、碱表示两类化合物,酸、碱性是物质的性质。
酸、碱都分别具有酸性、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