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记住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大事件:1978年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时一门学科的看法。

专业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专业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会刊)领导机构: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汉语教学机构的建设:(1)海外孔子学院建设(Confucius Institute),(2)中国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的建设1983年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1984年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科地位及其命名已得到我国政府的正式确认。

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7年末,在广西南宁召开“语言教育问题座谈会”。

会上有人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属于狭义的应用语言学这一传统提法。

元末明初供朝鲜人学汉语的有名的教材是老乞大和朴通事2、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是什么?教学大纲如何分类?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分为四大环节,即: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3、对外汉语教学的两属性三要素是什么?具体内容要记住4、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和教学模式,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特色教学模式是什么(名称及适用阶段)汉语言专业教育性质:兼有专业教育和第二语言教学两种属性。

教学内容:言语技能教学和研究交际技能教学汉语基础知识和汉语言理论知识教学中国人文知识和相关专业方向知识的教学体育、中文信息处理第二外语的教学汉语进修教学非学历教育类型面向长期来华进修的汉语的学习者,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多等级的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题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分析题、简述题、教案编写复习要点:名词解释: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的语言、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做第二语言。

听说法:是一种强调通过反复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法交际法——又称“意念——功能法”或“功能教学法”,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和意念)为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行交际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法。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也可以说是在语言教学中正在和被教授和学习的第二语言。

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为测试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水平而设计的一种考试,由基础、初中等、高等三个平行的考试组成,(初中等)考试内容分为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四部分,主要形式是多选题,设计依据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考试大纲》。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届时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中介语——(也有人译成“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起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迁移——一般指学生的经验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

学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其中起促进作用的影响是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移。

学得的经验如果恰当地运用,其效果是正迁移,反之是负迁移(干扰)。

输入假说的主要内容:克拉申1985年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个系列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

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但同时也是引起很多争议的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广外中文学院考试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广外中文学院考试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考试资料填空题1、两种模式:填空西方学者于70年代到80年代初提出七种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仅举两例:美国学者斯波尔斯基于1980年提出的“教育语言学理论模式”;斯特恩于1983年提出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一般模式”。

2、记: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的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和哲学。

本学科基础理论包括四个方面:对外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习得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学。

3、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4、记:功能主义语言学家把语言看做是一种社会现象。

这一理论影响了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交际法。

对外汉语教育学是语言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而语言教育学又是一门分科教育学。

分支学科与总学科的关系、下位学科和上位学科的关系。

7、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1969提出中介语的概念8、四大流派:强调自觉掌握的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强调习惯养成的经验派(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强调感情因素的人本派(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强调交际运用的功能派(交际法)5、教学过程的模式:传授式、活动式、发现式、发展式6、文化冲突与适应:蜜月阶段、挫折阶段(有文化震荡症/文化休克、调整阶段、适应阶段9、备课的三个方面: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对象、确定教学方法。

10、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组织教学(教师课前或课的开头进行一定的准备)复习检查。

(方法:提问、测验、改错等)讲解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布置课外作业10、汉字教学任务:以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

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即语言要素教学,是教授汉语的基础知识。

11、语言测试的分类用途:学能测试、成绩测试、水平测试、诊断测试评价的客观化:客观性测试、主观性测试命题方法:分立式测试、综合性测试、交际性测试分数解释的方法:标准参考测试、常模参照测试测试的制作要求:标准化测试、非标准化测试语言测试的评析标准:效度、信度、区分性、可行性、反馈作用交际能力1)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60年代提出的。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至第四章1.母语和外语的区分依据这两个概念是按照国别、民族关系来区分的。

母语: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多数人出生后最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即第一语言。

外语: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或外民族的语言)多数人学习和使用的第二语言是外语。

2.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区分依据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我们完全按照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

第一语言:人们出生以后最先学习和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3.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指掌握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人能够说出或理解前所未有的、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够辨析有歧义的语句、能够判别表面形式相同而实际语义不同或表面形式不同而实际语义相似的语句的掌握以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运用能力。

4.语言交际能力言语交际能力是指说话人在社会交往的各种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如何针对不同环境恰当地得体地运用语言变体。

5.结合汉语的特点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从语音、语法、词汇等角度进行教学,由易到难,由机械到有意义;6.交际文化所谓交际文化,就是这这种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种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语用系统中7.唐朝时期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是哪个城市长安8.元末明初中国很流行的两本针对母语为朝鲜语的国别化教材《老乞大》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而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

《朴事通》常与《老乞大》一起被认为是两部珍贵的元末汉语口语文献9.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或者是哪个机构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正式开始。

)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0.建国以来第一篇全面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是建国以来第一篇全面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论文,它的作者是周祖谟11.建国后的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是《汉语教科书》12.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3.1979年钟梫《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提出什么教学原则“精讲多练、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接性原则;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原则;“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阶段侧重的主要教学原则;14.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1979年9月,《汉语教学与研究》在北语正式出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

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 程 一般经历了 一个从窄到宽的认知 过 程。到了一定阶段,由于学习内容 的 扩大和丰富,会逐步放宽对语言知 识 的认知和应用,甚至会泛化所学到 的 语言规则,出现一些偏误或失误。 但 随着学习的深化,学习个体会进行 部 分调整,泛化现象也能得到一定的 控 制。 15. 应用语言学 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学科称为应用 语 言学,它实际上是一种交叉性学 科, 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 本原 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 题而产 生的新的学科。应用语言学不 同于理 论语言学,它着重解决现实中 与语言 有关的各种实际问题。
1. 学习动机: 是推动学习考学习并达到掌握第二 语 言目的的一种强烈愿望,包括目 的、 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对学习的态 度和 努力行动的四个方面。对第二语 言学 习动机的分类影响最大的是由 兰伯特 和加德纳所提出的融合型动 机和工具 型动机。 2. 偏误分析: 是对学习者在笫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 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其 來源,届时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 从 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 律。 3. 中介语: 是指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 学习者 通 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 FI 的语输入 的 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 一语 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 进展 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 系统。
“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是内在主义的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在研究第一语言 习 得时提出來的,这种假说认为,人 类 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
11. 失误与偏误 在外语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 的。 失误是指由于疏忽或水平不高而 造成 差错,是偶然现象,学生可以自 行纠 正。偏误反映学习者语言能力的 缺陷, 有其系统性和规律性,需要教 师帮助 纠正。 12. 正迁移 第一语言的某些结构特点和使用第 一 语言的某些经验,可以对第二语言 的 习得和使用有启发作用。対第二语 言 习得起积极作用的叫正迁移作用。 13. 功能教学法 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 (和意念)为纲 , 有 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 行 交际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法 14. 迁移与泛化 第一语言的某些结构特点和使用第 一 语言的某些经验,可以对第二语言 的 习得和使用有启发作用。对第二语 言 习得起积极作用的叫正迁移作用; 笫 一语言的某些特点、原有的生活经 验 和民族习惯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 上 对第二语言有干扰甚至抗拒作用, 就 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获得的负 迁移 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过度泛化(过度概括)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2、文化休克(文化震荡症)“文化震荡症”也叫“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不接触当地人和当地文化;采取不理智的行动;离开这一文化环境3、洋泾浜化假说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文化适应假说假说在社会与心理距离太大的情况下,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就会停留在初级阶段形成洋泾浜化,即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也不一定能习得目的语。

4、中介语1969Selinker塞林克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特点A. 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B. 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C.中介语中存在偏误,但也有正确的部分。

D.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和顽固性。

“僵化”或“化石化”(fossilization) 语音5、偏误(1)失误(mistake):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甲——乙无规律,可马上改正不反映(2)偏误(error):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汉英V+’s分类:(1)整体性偏误(global):句式语序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s):助词冠词误用(2)语内偏误: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语际偏误:由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3) 理解偏误(重)/表达偏误(轻)(4) 口语偏误/书面语偏误(反应实际水平)来源:(1)母语负迁移(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3)文化因素负迁移(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5)学习环境的影响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在先天论(“内在论”)中提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7、语言学能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1)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系统。

言语——是这种抽象系统的表现形式。

2习得--不注重语言形式,而注重意义,过程由不自觉到自觉学习--是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注重语言形式,过程由自觉到不自觉3迁移指学得的经验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

起促进作用的影响是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4 语言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5语言能力:是一个人掌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是一个人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和语用规则的能力。

二.选择题1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大体上分5个阶段:(1)喃语阶段:又叫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语,模仿大人的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

(2)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一个词、单词话语。

(3)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

(4)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词,不用虚词。

逐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词、动词词尾、助动词等。

(5)成人句阶段:3岁半至5岁,初级阶段基本完成。

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

开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

2.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阶段感知阶段:教师演示或讲解,让学生感受并去理解理解阶段: 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巩固阶段:通过机械操练增强学生记忆运用阶段:以交际性操练为主,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运用3.一和不的语音变调(1)“一”的变调:“一”的本调是一声,它在单独使用、用在词句末尾或作为序数“第一”的省略时,仍读一声。

例如:一、二十一、第一、初一、一班。

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一”会发生变调现象:1)在四声前念二声。

例如:一样,一下子、一座、一位、一次、一块儿。

2)在一声、二声、三声字前念四声。

例如:大吃一惊、一般、一年、一门、一口、一起(2)“不”的变调:“不”的本调是四声,它在单独使用、用在词句末尾或用在非四声字前时,仍读四声。

例如:不、不高、不知道、不同、不习惯、不瞒你说、不少、不好、不满意。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1、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所提出的“交际能力”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容:一是语法性,即合乎语法;二是可接受性或得体性。

(P77)2、认知法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基础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P283)3、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认知理论+普遍语法理论)。

(P192)4、一部好的汉语教科书应该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系统性和趣味性。

(P315)5、通常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Culture)指的是大文化(经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一集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P120)6、赛林格提出的“中介语”是指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

它是由学习者创造的语言系统。

(P169)7、广义的教学法指教学法体系,狭义的教学法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P235)8、按评分的客观化程度区分,作文属于主观试题。

(P380)9、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

10、第二语言教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儿童汉语》、《大学英语》等是按学习对象(教学对象)分出来的;《旅游口语》、《商务汉语》是按教学目的(功能、要求)分的。

(P318、听力等是按技能划分的)11、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表达能力指的是说和写的能力。

12、练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等等。

13、根据阅读方法的不同,阅读可以分为略读、跳读、精读和泛读等几种。

14、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力兹。

15、交际法(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P273)16、许多学者区分学习和习得。

按照一般的看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是习得。

17、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18、有一种假说认为,存在着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或时期,过了这段时期,语言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了。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学概论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学概论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笔记整理一、总论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96年解释;99、02、03年填空)(2)任务:研究——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②教学的全过程;③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④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99年填空)2.建国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概况(1)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①初创阶段(20C 50’s初—60’s初)汉语预备教育:a. 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

周培元、吕叔湘负责业务工作;邓懿、王还等6人授课。

b. 1952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该班调到北大,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c. 1960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为什么说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6年问答)②巩固和发展阶段(60’s初—60’s中)a. 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部独立,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高校)。

b. 1964年,改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c. 1964年暑假,越南政府派来2000名留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到23所。

d. 1965年暑假,北语为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22所院校举办了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e. 1965年下半年,北语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是我国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

196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开始了汉语教学节目。

f. 1966年,文革,教学停顿。

1971年,北语被撤消。

③恢复阶段(70’s初—70’s后期)a. 1972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首先接受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语言规律是共同的,词汇所代表的概念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词汇的语音和书写形式。

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和语法关系的替换,就能掌另一种语言。

官能心理学:创始人是德国的哲学家沃尔夫。

认为心灵虽然是统一的,但能划分为不同的官能或能力,如认识、情感、意志等,各种不同的官能可以分别加以专门的训练,以促进其发展。

迁移: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起积极,促进的作用的,叫正迁移。

起阻碍的作用的,叫负迁移。

正迁移和负迁移是视听法,听说法等教学法的基础。

归纳法:让学习者先接触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行大量的练习,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总结出语法规则,再运用这些规则进一步练习。

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的方法。

演绎法:先讲清语法规则,使学习者对语法结构有清楚的了解,然后在语法规则的指导下进行练习,通过实践学会运用语法规则。

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

完型心理学:强调完整地感知事物,通过具体情境或图像使词语组成一种完整的结构形式,从而达到整体结构感知。

自觉到直觉:指从集中注意语言形式,学习语言规则达到只注意话语内容而无须注意语言形式的直觉掌握。

认知派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主要特点是强调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自觉掌握。

经验派以直接法为代表,主要强调通过大量的模仿和操练形成习惯。

人本派以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等为代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为学服务…功能派以交际法为代表,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1.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点(1)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的教学。

(2)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地分析,要求学生熟记并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

(3)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所决定,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解释: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的综合考虑,并对教学的实施进行的全面设计。

它涉及教学的计划、实施、评估、管理以及与教学相关的行政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是对语言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作出一般的规定和描述。

2.―正式语言‖(formal speech)指在某些交际场合所使用的一种仔细的、非个人的公共说话模式。

采用这种说话模式可能对说话者的发音、选词和句子结构产生影响。

3.―挫折期‖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文化接受过程中经历的第二个阶段,出现时间大致在接触目的语国家文化4-5个月之后,主要表现是(也是原因)语言上有隔阂,生活上不习惯以及功课压力大。

补充:第一个阶段:观光期(指刚接触第二语言的新鲜感、有意思感)第二个阶段:挫折期(老师作用大,其应缓减学生的紧张和不适,教学内容尽量在生活上帮助学生)第三个阶段:逐渐适应期第四个阶段:完全适应期(PS:老师在前两个阶段作用较大)4.―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内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指出,人类天生具有的一种适合于语言学习的―语言习得机制‖。

这种语言习得机制离开人类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其最终目的是使语言规则(即普通语法)内化。

补充:离开其他功能独立存在:eg语言习得机制与智商没有必然关系,其独立存在5.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包括基础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基础】),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初、中等】)和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高等】)补充:关键词:测试母语非汉语者;汉语水平;国家级标准化考试传统HSK考试,高等的才有口语考试新版HSK6个级别,全部都有相应口语考试识记: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应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总体设计理论;教材编写理论;课堂教学理论(影响较大的八种教学法);语言测试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运用)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

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重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重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三、简答(每个5分,共25分)四、论述(每个10分,共30分)五、应用分析(10分)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汉语水平考试、《汉语水平等级标准》、《词汇与汉字大纲》、音素、音节、语流音变、汉字文化圈、中介语、总体设计、合体字二、填空、简答、论述、分析的重点内容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2、对外汉语研究的内容、研究目的、理论基础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教学模式4、对外汉语教学、教学大纲、测试等的分类5、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历史与现状6、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及其相互关系7、对外汉语教材的属性、功能8、交际能力的参数、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9、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研究与课程规范10、学习和习得的区别、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1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相关理论12、偏误产生的原因13、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特点与教学内容14、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方面常见的偏误15、鲁健骥关于汉语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系列研究1.第一语言(first 1anguage)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一个人的第一语言通常是他的母语。

但第一语言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本族语。

2.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指一个人除了第一语言之外,另外学习掌握的第二种语言,经常作为辅助性语言以及通用语。

此外,第二语言亦可与第一语言并列为个人母语(mother tongue)。

3.汉语水平考试(HSK)是测试第一语言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汉语水平的系列考试。

它考查考生在院校学习或在政府部门、企业及其他机构工作等环境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HSK是汉语拼音Hanyu Shuiping Kaoshi的缩写。

4.《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是对学习者学习和使用汉语所要达到的水平和能力的界定和描述,是科学划分出来的教学等级和每一等级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与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填空题1._____________是对外汉语教材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教材跟一般学术著作的重要区别所在。

2.交际能力理论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组成,包括_________、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

3.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课,其他课程。

4.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总体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5一部好的汉语教科书应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教学模式的五个基本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共同决定的。

9期中、期末考试是语言测试中的_______.。

10“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是20世纪50’s末、60’s初,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_______.提出的。

11有一种假说认为,存在着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或时期,过了这段时期,语言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了,这种假说称为_______.。

12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_______.和儿童_______.做出了重要贡献。

13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

14 一般来说,汉语语音教学要考虑___、___、____、___等教学原则。

15 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制定大纲的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语言交际能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___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首要前提。

21 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____________________22影响效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23直接法的“直接”指__________2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__________。

25长期以来人们对基础汉语教学阶段的语音教学,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6____________就是对语言教学的整个过程制定计划方案,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干预。

27长期以来人们对基础汉语教学阶段的语音教学,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8影响效度的因素有:样本的异质程度、___测验本身的质量、___信度和效度的关系29教材编写的首要性原则是:___________。

30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_______________教材编写方案的制32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语言习得被称为__________;在教学环境中进行的语言习得被称为____________。

33____________是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对外汉语发展阶段的标志性教学法形式。

34____________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专供国外使用的基础汉语教材。

35_____________是对外汉语教材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教材跟一般学术著作的重要区别所在。

36完整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部分组成。

37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一种___________,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它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都归属于_________。

38交际能力理论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组成,包括_________、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

39汉语语音教学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教学原则。

40教材编写的首要性原则是:___________。

41教材评估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书指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受到多种学科的启示和影响。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43教材评估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4一般来说,汉语语音教学要考虑___、实践性、____、与其他要素结合的等教学原则。

45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___、___、____、实况视听教学模式、汉语交际任务教学模式。

46制定大纲的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大纲制定是一个从__走向__的过程。

48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由___、__、___三方面要素组成。

49语言的四项技能是指听、说、读、写,我们一般也成为__、__、__、__。

__、__、__、__、__是对外汉语教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50___我国语言学界明确提出“要把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研究”。

52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包括__、__和__。

53___是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按照音素化的拼音原则来拼写北京语音的拼音方案。

54___和___构成了汉外词汇对外研究的完整体系。

55估标准的确立必须符合教材评估的__和__。

__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地,非正式地学习语言。

__指有意识地,正式地学习语言。

三、解释题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

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被概括为任务教学模式。

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语用规则教学模式第二语言中介语社会语言能力第二语言功能教学法正迁移HSK过程式大纲课堂教学技巧“两个面向,三个结合”原则语流教学迁移与泛化所谓迁移是指学习者将母语规则迁移到他的中介语系统中(有学者认为是迁移到目的语系统中去了,但是Selinker不赞成这种看法),也就是说,迁移涉及到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中介语);但是泛化是指学习者无限制地运用目的语规则造成的偏误,是语内偏误,或者叫做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与学习者的母语无关。

因此也叫developmental errors.四、简答题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类型有哪些?语言四种技能的含义及其关系。

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目的。

第二语言教材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体系包括哪些?并对包括内容进行列举说明。

自然环境中的习得和教学环境的习得有何不同?举例说明。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和实践呈现的趋势有哪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研究有哪些特点?(60-62)刘珣把教材的编写原则概括为哪“五性”?(172)语言四种技能的含义及其关系。

简述乔姆斯基关于“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这两个概念的基本观点。

五、论述题简述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

对于学生外语表达中的错误,一般有两种不同的主张和做法:一种是主张“有错必纠”,另一种主张对错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

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试论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试论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原则。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就如何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谈谈你的观点。

附一、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教学的比较不同之处: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培养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发音)开始。

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

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

相同之处:都是为了获得语言的交际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由第一语言的交际能力来推断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内涵。

都是有意义的创造过程,因此都不需要脱离意义的机械性活动,儿童和成人尽管都用模仿这一手段,但这种模仿是有意义的。

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如迁移。

语内泛化与语际干扰其实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属于迁移,而且都是负迁移。

(2)不同之处:学习的主体不同。

学习的起点不同。

学习的条件与环境不同。

学习的动力不同。

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二、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60年代末以来,研究者不再只是注意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比较,而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己产生的言语形式上。

很多学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既不同于学生的第一语言。

也不同于第二语言的目的语。

7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塞林克提出了中介语理论。

其语言学基础是转换生成语法,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

有的学者认为中介语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真正开始。

(1)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的特点:中介语是一种语言系统,它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上都有所表现。

它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学习者能运用这套规则系统去生成他们没有接触过的话语。

可以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

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增加而不断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离开母语向目的语靠拢。

中介语的存在是偏误产生的根源,要掌握目的语就要不断克服中介语的倾向,但中介语不都是由偏误组成的,还有正确的部分。

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不是一条直线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有曲折的,纠正了的错误,可能有规律地再现。

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停滞不前,不再发展了,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特别是语音方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3)中介语的偏误产生的来源:语际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过度概括):文化因素负迁移:交际策略的影响:回避、替代、套用模式、求助权威、语码转换等。

⑤学习环境的影响:课堂、教材、教师、社会环境(方言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